三个杀手锏让汽配城立于不败之地,线上汽配电商真没机会?



临近年底了,小编所在的一个江浙沪地区的汽配群里又开始热闹起来。虽然汽修店采购是根据实际需求来的,通常和现在很多所谓的618大促、双十一大促或者是年终大促等并没有强关联,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毕竟是属于年关,多多少少大家都会关注一些价格行情。
关于汽车零配件采购,小编特别在群里问了一些老板,其中主要分成两派,我总结成传统派和创新派,特点如下:
传统派(占80%):有采购配件需求时候就直接一个电话打给自己的上游供应商,这些供货渠道就是汽配城里的批发商,汽修店老板和销售之间互相知根知底。主要就是看中匹配度高、报价快、送货及时。
创新派(占20%):有采购配件需求的时候,登录各种汽配电商平台直接搜索相关配件,节省时间效率高,如果确认需求采购和付款也非常方便。小编发现,这些创新派的老板通常自己开店没多久,喜欢尝试这些全新的采购渠道,但体验并不是全都很好,很多情况下还是要依靠对接的电商平台销售电话下单。
不知道大家是哪一派?从目前的行业整体情况来说,汽配电商平台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已经开始全面开花,无论是售后件、易损件、全车件还是技术件,你都可以在相关的电商平台上找到你的采购需求。
然而汽配电商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我们看到有大多数的汽修店老板依然还是在用传统的采销方式。但在数字化的大趋势下,线上渠道是大势所趋,但问题在于如何破局?
01
传统汽配城的三个杀手锏
可能有些从业者还在纳闷,在互联网和电商飞速发展的现在,汽车零配件采销为何依然还保持着传统模式,而并没有全面线上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还是拿国内传统汽配城的代表——曾经的陈田汽配城来举例子,业内有一句话就高度概况曾经的陈田汽配城:它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找到最匹配的零件。

看似一句普通的总结,其实恰恰是目前汽车零部件采销过程中的几个痛点,即:时间、成本和精准度(零配件的匹配准确性)。
大家都是知道,一辆车一般由2-3万的零散的小部件组合而成。到了售后维修领域,就会转化成千千万万个SKU,而不同品牌的车型的零配件SKU又大多不相同(不通用)。加上中国又是一个汽车保有量极高的国家,这就导致你无法快速而又精准地找到所需要的这个产品SKU。
而当年跟随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这些汽配城,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就像曾经的陈田汽配城一辆,几乎没有你找不到的零配件。而匹配的准确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汽配城大多还其他一些重要优势,即消息反馈快、报价精准等。
小编之前采访过的上海浩宇汽修的陈老板就和我说:“有时候客户的车突然出问题了或者爆胎了,我就需要马上给他报价,这时候我就会直接打电话给汽配城的商家,大家合作很多年了,报价非常快,有时候还能给我快速送货,钱也不一定马上就要付清的,电商平台应该是做不到的。”

上面这段话,相信有很多汽修老板也会有相同的感受。纵观我国目前的汽配行业,汽配经销商达到50万家左右,下游服务商达到100万家左右,上游生产商达到20万家左右,这造成了行业的链条冗杂,需要经历层层关系,配件才能到达维修厂。
所以,近几年国内汽配连锁、电商平台应运而生,他们有破局之道了吗?
02
汽配电商平台未来如何破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传统汽配城的劣势,小编总结就是零整比高、死库存、流转效率低、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散等等。
当前汽配传统的分销模式为:零配件厂商——各级批发代理——汽修门店——终端车主。环节繁多、战线过长的渠道模式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而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协同管理。上游企业策略规划难以执行、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应对等现象,严重影响经营效益。
而汽配电商现状则是份额偏小但前景广阔,相比于传统渠道,汽配电商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主打的就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费用。
电商化运营可以帮汽配企业高效收集顾客购买汽配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企业。生产企业可以据此分析出顾客购买意愿,从而尽早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配件。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又抢得了市场先机。

另外,汽配电商通过下游汽修门店老板的搜索和采购行为,及时掌握信息并降低库存。而电商平台拥有专业化的数据后台系统,使产品信息更加专业化、全面化、可视化,促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上的优势。
这样一来,就大大节减了b端汽修门店老板搜索产品或者车型时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又避免了因为数据的不完善,造成的潜在客户流失。
所以,小编认为汽配电商想要成功破局,就必须要解决交易安全性、数据专业性,以及全产业链通畅性等棘手问题,最终实现行业内线上线下互动协作,整个行业的可盈利水平才会大大提升。
回顾
未来谁主导市场?上游零部件厂家还是下游汽服门店?
三年发展15家新能源车维保连锁,他是怎么做到的?
免费微信群怎么用?看看德马如何深度绑定用户!
2020汽车后市场白皮书发布,这个数据引起重视!
新能源车将推“专门险”,保险公司和修理厂如何应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