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1


三十九、大宗师荀子
写两汉的时候,特别是秦汉之交的这段历史,绕来绕去,绕不过一个荀子,后世儒家因为许多不可说的原因,喜欢联合起来抹黑他。
荀子提出了一个性恶论,主张内用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遏制恶念,外用刑法威吓,让人不敢作恶。
我这个号刚开的时候,写过对“性本善”的理解。
人生下来其实无所谓善恶,但人作为生物,必然就有生理上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称之为“恶”,但同时人也是群居的动物,人要适应社会生存,就要克制自己无限利己的欲望,做一些利他的事,这就是“善”。
善恶都存在于人的天性里,可以称为性本恶,但向善!
为什么人需要受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主要还是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在社会体系里适度克制自己的欲望,有条件的释放欲望,让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能够维持下去。因为独自一个人,脱离社会,基本是无法生存的。
因为提出性恶,需要法律制约,所以很多人认为荀子根本不算是儒家的。
但是荀子提出来的恰恰是如何从性恶到向善的一套做法。
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荀子的理论,他希望社会向善,良性发展,但人不能活在理想世界里,人性有本来恶,自私的一面,所以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制,帮助你向善。
在推行法制过程中,必须依仗王者的力量,所以他教了许多巩固王权的手段,但他的本心不是为了帮一夫专制实施暴政,而是用这种方式来迅速提高效率,最终荀子大师的目标还是建立一个王道社会,让人民幸福富裕,有规则可循。
这比起纯粹法家玩的那一套视民为贼的暴虐,或者是纯粹儒家那种圣母式大爱感动人心岂不是强得多?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后世明君李世民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来节制权力;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种藏富于民,关注老百姓实际幸福指数的思想,到现在都不过时。
荀子的思想体系里,民为本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的。
但是荀子与孔、孟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更冷静和实际,他也想要有王道乐土,也赞成教育是完善人的途经,但他处在战国末期的乱世,看到的是残酷的现实,在思考中反复对话人性,最后他也认为,只有大一统才能避免战争,而完成大一统就必须要加强君主的力量。
荀子的学生里大部分都偏科,因为在先秦年代里,很少有人能够心胸开阔到,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不择手段求胜利的果决。
所以,坐而论道的荀子是可以把两者粘合到一起去传播学问,但真的实操的徒弟们,却只能选一样,否则,他一定会因为思想斗争过于复杂,而导致精神分裂。
荀子大师最有名的两个徒弟,韩非子和李斯,成为了法家大师。
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他是没办法潇洒的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所以人家学习的目的很简单,不惜一切去复兴韩国。
只可惜他是个庶公子,没有当国君的资格,心里憋了一肚子王者之学,偏偏嘴巴上口吃,韩国又是个守旧的国家,所谓张良家族四世相韩,这说明什么?这么牢靠的相权,必然要侵夺君权。
可怜的韩非子,满腔学问,无处施展,在肚子里于是发酵得更霸道了,写出来的文章偏偏一下子打动了嬴政。
在强势的秦始皇那里,因为不太能体会到普通人的感情,所以霸道的一套才合他的口味。
李斯辅佐秦始皇,他是个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当然看出荀子老师教的那些学问里,老板只喜欢权术,霸道,法家,方法论的那一套,而对于其中悲天悯人的,呵呵,嬴政除了人性,什么都不缺。
荀子霸道的一面,韩非子在学问上发扬了光大, 李斯在实操上做到了极致。
然而他们学到的毕竟是半个荀子。
残缺并非是美,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看起来很强大的大秦朝二世而终。
这种现实的刺激,大概让师从于荀子的学生们不停的反省自问。
后来荀子的徒弟陆贾写了《新语》,徒孙贾谊写了《过秦论》。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同一师门,同为文人,陆贾和贾谊的思想却有相当大的差异:陆贾主张节制君权,认为君权过度才令秦二世而亡,贾谊却鼓励中央集权,但在集权之上要重仁爱、修道德。
这就有点龙生九子,个个不同的意思了。
荀子的九大弟子是这么分的,后人因为贾谊太过当行出色,于是也加到入室弟子之列:
《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礼》传给陆贾;
《乐》传给公孙尼子;
《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其中名气不是很大的张苍,其实是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当然,后世人可能更熟悉他在数学和音乐上的成就。
我也是在写两汉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张苍在政体方面的贡献。从汉朝初创到文景之治到汉武帝重新拟订政治框架,其中政体一直都在微调,汉文帝时代张苍作为丞相,在皇帝、功臣和藩镇之间调和阴阳,让孤立无援的刘恒终于坐稳的皇帝的位置,并得以将自己的治国思想通过徒弟贾谊,同道晁错一直传承到最终能革故鼎新的汉武帝手中。
其实最了解荀子的可能就是张苍,因为他幸运的经历了从乱世到治世的这段历史,而且还能以丞相的身份,站在高处去审视这个初生的帝国。
后世的腐儒,因为思想狭隘,私心作祟,喜欢联合起来污蔑荀子。
如果儒学只是拿来自HIGH的,最后像明朝的腐儒那样,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那学习儒学有什么意义?
荀子是儒家真正的大宗师,一个人能看穿人性的一切丑恶,还能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去致力于改造善意的社会,这才是大善。
蒙着眼睛坚持说人性天生真善美,那种傻白甜现在连偶像剧里都开始被嫌弃了。
中国王朝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外儒内法的体系,我以为恰恰是儒家大师荀子传下来的道统。
读过《商君书》就知道,法家治国,死路一条。
儒学提供的是美好的愿望,是施政过程中对民生的重视,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法家的执行框架,是通向美好愿望的一条实际的路。
荀子为什么主张集权,事实上,哪怕是在企业经营上,都需要搞集权,各行其是,四分五裂,只会在那里搞内耗。
然而一切效率的基础都在人道主义精神之上,PDD这种只追求效率的集权企业,我不信他就这么刚下去,能长久。
有人说,荀子的思想里还有道家的那一套,毕竟人家提出来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规律在那里,不因为你是好人,大自然就对你网开一面。反而像董仲舒这种搞天人感应,鬼鬼祟祟的一套,是走了复辟的老路。承认事实不好吗?
让皇帝知道,你品德再好,一样都会有水旱蝗灾降临,做君主的天天跪在天坛把头磕破了,都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我觉得董仲舒才是思想上的法家分子,不承认客观规律,妄图用迷信的一套去忽悠老百姓,让他们相信皇帝是天派下来的,你就问问秦始皇,是不是很喜欢这一套?
好吧,我认为所谓的儒,有点像原始共产主义,而儒学大师们偏偏又生活在那个知识被垄断的时代,他们有学问的剪刀差,所以坐在那里瞎比比就能过成人上人的生活,那么谁才会喜欢重视实践,自己撸起袖子干,承认客观规律的荀子呢?
特别抽时间写一篇我眼中的荀子,是因为我写两汉,会关注政治制度的改变,故事你们看得多了,世界上很多事实际上没那么传奇,只不过需要记载得神乎其神罢了。
皇帝虽然也是常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一样会心胸狭窄,但在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但凡是有点脑子的,都会生出一种责任感来,社稷至重不是说着好玩的。
站在这个角度,而不是猎奇的角度去看看那些历史里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