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3


四十一、薄昭之死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入了二十四孝的皇帝。
刘恒的母亲薄姬也被《史记》里描绘的神乎其神。
薄姬的母亲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公族贵女,可惜后来秦灭六国,就此流落民间,估计过的不是很好,于是做了一位吴郡来的薄姓男子的外室,生了薄昭、薄姬两姐弟。
等到后来六国复辟,薄姬的母亲就托关系把薄姬送进魏王魏豹的后宫,不知道是当时为女儿造声势还是后来汉文帝上位以后编造的,总之呢,薄姬在传说中是贵命,当生天子。
好吧,假定魏豹也信了,于是鼓起了勇气造了刘邦的反,但他没想过,自己就没那个福分给天子当爹。
历史上的魏豹,人长点孔武有力,在魏地还很有号召力,刘邦降服他以后,并没有打算杀他,而是带在身边暂且留用,但是功臣们以为他迟早是个祸害,所以找了个机会,直接把魏豹给宰了。魏豹后宫的那些女子,择优录取就留用了,薄姬就这样从魏豹的嫔妃变成了刘邦的嫔妃。
刘邦自己是个才艺皇帝,所以喜欢才艺嫔妃,薄姬大约也没什么手段讨皇帝的欢心,生了个儿子刘恒以后,就再也没怎么见过刘邦了。
母子相依为命,去了代国。
刘恒对母亲的孝顺,那真是感天动地,当代王的时候,薄太后生病,刘恒就常年累月的伺候在母亲身边,衣不解带,亲尝医药,搞得母子关系不融洽的吕后羡慕的不行。
大约当年功臣们魏地杀了魏豹以后,对其余那些宗室余孽,也拿着刀子梳理了一番,否则后来大家读历史书的时候,也不会读来读去,只看到薄太后家里这么人丁单薄。
功臣们的狠辣手段,薄昭应该清楚的,汉文帝对那些功臣的芥蒂之心,薄昭也该清楚,但薄昭依旧被命运之后安排着跟功臣们,跟诸侯王们扯得不明不白。
薄昭一开始跟功臣和诸侯王们的接触算是不得已为之的。
当初功臣集团诛杀诸吕以后,请刘恒进京当皇帝,在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况想,刘恒派了舅舅薄昭进京打探消息。
其实主要是跟功臣们接头,大约从这时候起,薄昭就跟周勃结下了“友谊”。
当然,这段友谊主要的发起人是周勃,你想想,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功臣,居然跟他这样一辈子都是边缘小人物的人结交,他薄昭能不在感激涕零之余,引以为知己吗?
我前面说过,汉文帝即位以后,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权力构架的时候,外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薄昭作为亲舅舅,母亲唯一的弟弟,是被寄以厚望的。
在《史记》里记载,周勃第二次出任丞相以后,汉文帝用了贾谊的主张,要求诸侯各自回封地,周勃既然是丞相,就要起到带头作用。
这等于是委婉的让周勃回绛县待着,别在中央碍眼了。
周勃回家乡以后,肚子里憋了气,当地地方官又隔三差五的过来看他,说白了就是监视一下行动。
这可把周勃给搞出被迫害妄想症了,总觉得有人要暗杀他。
其实周勃无非是心虚,诛杀诸吕的时候,杀孽造得太重了,少不得株连许多无辜,但他当宰相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这些?
也只有被贬斥回封地,闲得发慌才会东想西想。
于是周勃就命令身边的卫士们天天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少不得还要操练一番。
这下子被过来监视的地方官员看到了,立刻就上报中央,说周勃要造反。
于是周勃就被抓回了长安,关进了监狱。
这回很吃力一点苦头,被狱吏们各种修理,不得已,只好让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监狱上上下下,狱吏们拿了钱也没有白拿,给出了个主意,让家里人赶紧去找嫁过来的公主回宫说情去,谁知道公主早就跟家里闹翻了,夫妻之间处成了仇人,早就各过各的了。
家里人情急之下找到了薄昭,没想到国舅爷非常给力,当时就到薄太后面前一顿说的,把个老太后说得心肠都软了,于是跑到皇帝面前,拿起了做老娘的脾气,狠狠的责骂了儿子,嚎啕大哭把周勃对自己孤儿寡妇的恩德嚎得满汉宫的人都听到了,甚至气的解开头巾就打儿子。
这一顿闹得,举宫皆知,汉文帝也没有办法啊,只好放了周勃。
周勃到底有没有造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勃让皇帝有了很深的敌意,跟周勃儿子周胜联姻的女儿,都不是嫡长公主窦太主,结婚之后两夫妻关系不好,如果皇帝真的重视这门亲事,会关系那么差吗?
《醉打金枝》看过没有?皇帝真的想让小夫妻关系和睦,有的是办法。
至于地方官,吃饱喝足没事干,没有人指使,有那么无聊跑去诬告周勃?
谁指使的呢?还用问吗?或者没有指使,只要露出这种心思,下面的人拍马屁给报上来的呗。
薄昭给太后说的那些话,难道以汉文帝的智商,想不出来?
皇帝其实就是想拿周勃这只鸡杀了,吓唬那些侯们,不要太嚣张。
然而薄昭因为平时跟周勃关系好,受了很多贿赂跟好处,说不定还有别的,彼此可以威胁的把柄,跑去搬动天后说清,把汉文帝的计划都大乱了。
刘恒是个性格深沉的人,从这件事以后,跟薄昭就开始疏远了。
《史记》和《汉书》里,都没提到过薄昭的死因,只有《资治通鉴》里说了一下是因为杀了汉文帝的使者,所以皇帝逼着舅舅自杀。
汉代的法律是很严格,但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当时薄太后还在,以皇帝跟太后的感情,以太后对自家人的护短,杀了个把使者,难道真的非要去掉一条老命?
《汉书》在写到淮南王刘长杀辟阳侯的时候,加进去了薄昭写给刘长的一封信。
一说这封信是汉文帝授意他舅舅写的,一说这是薄昭自己写的。
但无论如何,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薄昭起码是跟淮南王刘长关系不错,否则为什么是他写?
《汉书》是很用力的帮汉文帝洗白了的,所以才拿出了这封信。
我们在想想,刘长为什么后来脑子就突然秀逗了,带着七十辆车就敢造反?这不是开玩笑吗?
之前我说过,京城里有人给他传递了错误的消息,功臣们其实是想合伙把这个威胁极大,武力值极强的王给干掉。
这件阴谋里,到底有没有可能有薄昭的参与呢?
否则刘长就是再蠢,又怎么可能轻易被随便一个人给蒙过去了?
这无疑是皇室内部的一件大丑事,所以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不可能秉笔直书,到《资治通鉴》,又因为司马光希望皇帝们学汉文帝,无为而治,好让士大夫执掌权柄,所以他也不可能把详情写尽。
汉文帝铁了心的要杀舅舅薄昭,不顾母亲年老,必然是有惊天大罪,而且是罪证确凿,连薄太后听了都要羞愧,认为逼着薄昭自杀是最轻的惩罚。
很有可能是有人告诉了汉文帝,薄昭在淮南王一事里的猫腻,然后皇帝让告密者带着证据去问薄昭,薄昭恼羞成怒,拔剑杀了使者,以为死无对证,妄图抵赖。
汉文帝看到结果是这样,舅舅把最后主动过来求宽恕而得到的最后一丝生机也给掐灭了,心里格外懊恼,于是让人劝他自杀。
无奈薄昭不愿意死,就是硬扛着。
于是汉文帝就使出了一招,他让大臣们都穿上丧服,到薄昭家去哭丧,这是不死不行了,薄昭知道事情闹这么大了,都没有转机,看来是没有人能救的了自己了,只好自杀了。
薄昭之死,一直都是西汉里说不清楚的谜案,我姑且作此解释,否则很难说通。
大约在薄昭死了以后,汉文帝开始扶持起皇后窦漪房的家人。
但如果大家喜欢看八卦传奇,就该知道,大汉的外戚固然是贵,但往往贵上加贵的时候都要出事。
汉景帝的薄皇后生不出孩子;
汉武帝的陈阿娇生不出孩子;
汉成帝的许皇后生不出孩子;
没有孩子,就是跟皇家的联系断掉了,新的外戚就要取代旧的外戚,你说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皇帝的选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