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4


四十二、大汉朝的新鲜血液们
汉文帝打造的权力构架里,外戚被重伤了,好在另一波近支宗亲也一起受伤了,老的,略带刺的大牌功臣们,如陈平、灌婴、周勃都一一退出朝堂了。
虽然放眼望过去,还是功臣和他们繁殖出来官员布满朝堂,但时间和话语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上,这就尽可以很从容的布局属于自己的人才来打破这个现状。
想想看吧,后世科举制成熟以后,皇帝为啥很轻易被科举出身的文官们给架空?为了扳回一局,只好出动自己身边,那些被迫残疾的家奴们手撕文官,闹出了好多笑话。
因为皇帝就是那个被捧起来的权利中心,规矩之下的产物,他是没有办法跟太多人直接接触,他只能从成熟的地里找果子,果子们如果都是按照一个质量体系种植起来的,那么怎么吃,都是一个味道,都逃不过那个味道。
汉文帝被迫啃功臣体系送上来的烂苹果,吃了不少的亏,比如他想用贾谊,于是功臣们联合起来把人家赶走了,他想把苛法废除,肉刑废除,为的是真正的一片仁心,但功臣们认为这太宽纵了,不能让皇帝随心所欲,所以表面上答应了,背地里偷偷的给你玩了个加重的手法。
皇帝被老百姓骂虚伪,还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于是汉文帝开始想各种小办法来引进人才。
大约你们都听过这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这里藏着汉文帝收集人才的故事。
一次汉文帝遇到冯唐这个老头,居然无缘无故打开话闸子,感慨自己身边没有像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
冯唐是从代国来的老头子,那么一定会认识很多当地有才能的将领,汉文帝说这个话当然是为了让这位老人家给推荐一些可用的武将。
如果朝廷以后用人,用来用去都是功臣系的武将,皇帝的安全感是不是会少很多?
当然,冯唐也理会到了皇帝的苦心,于是很耿直的说“即便皇帝您有这样的将领,您也不会任用”。
聪明人之间的交谈就是这样的,一定要彼此都藏着包袱。
冯唐的言外之意是,您身边都是功臣们在把持着,再有才能的将领,您也没办法用啊,我来刺一下,给你个直接对话将领的机会。
于是汉文帝生了一圈气以后,故意当着大臣的面,再次召见冯唐,问了原因。
冯唐说,云中郡的郡守魏尚很会打仗,跟当年李牧一样带兵,屡屡打败匈奴的进犯,但就是因为一点小事,在计算杀敌的数量的时候出了点错误就被朝廷给贬了。要支持武将,就要赏罚恰当,给予武将适当的自主空间,以及可以直接上奏的权利。
这是一次漂亮的权利交易,冯唐向皇帝推荐了魏尚,然后指出现在由功臣们把持的军功核查体系需要改进,给了皇帝派出使节,直接跟有才能的将领们直接交易的机会。
于是一批新的军官就从边地被提拔上来,比如说李广,程不识等。
至于文臣方面,自从张苍接替灌婴出任丞相以后,对郎官制度略做了一点调整,原本郎官群体都是由功臣子侄充任,后来加入了赀选的郎官,你要说这是买官卖官那也没辙,因为在古代,穷人家真的是没机会获得系统性知识的,知识往往掌握在富裕阶层手中。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里有一句: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
这就是说,汉文帝鼓励庞大的,来自四荒八野的野生郎官群体,给自己上奏疏,只要大家肯上疏,他就接,但凡是表现点才能的,他就坚持提拔。
后世特别有名的张释之、卫绾都是从郎官里提拔起来的。
当然,能在历史书上留名的人少,大部分人在当时都算是个人物的人,在历史书上连一笔带过的资格都没有的多不胜数。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开始改革郎官制度,让郡国之中每年保举有才能的人充任郎官,作为国家后备官员库。
两汉的传统讲故事,意思就是有传统可以去比照,加入没有从汉文帝开始的这种大肆提拔郎官的先例,那么后来董仲舒敢凭空变出来这种官员任用制度吗?
另一个后世非常有名的晁错便不是从郎官体系里被提拔出来的,但这位晁错可不简单,被汉文帝当成智囊,而且认为他的才能卓越,可以当自己儿子刘启的老师。
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其实大汉朝廷里有许多政策是出自晁错之手,但晁错这个人,比贾谊的杀伤力还大,所以汉文帝是低调使用,把他藏得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保护得很好,等到了汉景帝继位的时候,汉景帝的脾气要比自己的老爹毛躁多了,前期无节制的宠爱,搞得大臣们结成团来针对他,最后不得不抱憾腰斩于市。
中国的人才体系,从周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其实是非常难被打破的,即便是在位的皇帝再有心去梳理,但政治世家的力量依旧很难撼动。
汉文帝只能依靠自己广撒网络碰运气,汉武帝后来搞了个举孝廉制度,其实运作下来,最后谁会举荐谁呢?还不是世家大族手中?
到后来越演越烈,搞出个九品中正,哪怕是隋唐开始出现了科举制,一样有五姓七望的高门,连皇室都敢轻视。
当你想到这里,就没必要为汉代动不动就冒出来的外戚问题嘀咕了,因为外戚这玩意,纯粹是属于皇帝个人的运气。
运气好的,爆出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牛人,运气不好的,爆出王莽这种直接敢篡位的。
当命运把一位姑娘送到皇帝的身边,谁也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机会变身成凤凰,一切都是在皇帝扶持之下的命运安排。
薄太后一系的外戚,算是爆不出什么人才来用了,唯一一个薄昭最后还落得那个下场,但汉文帝的皇后,幸运的窦漪房,可是给大汉朝贡献了点人才。
当然,外戚们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充实势力,那就是学战国公子们那样,招揽宾客,反正当宾客的门槛很低,有野心的人只要摸着门道上,没准就能被破格录用。
汉文帝时代很会说话的袁盎一开始就是吕后侄子吕禄的门客,不知道为啥后来又成了功臣集团的人,阴谋家们把脑子开动得飞快的话,说不定能写一篇很精彩的古装谍战故事呢。
属于汉文帝的时代里,他费力的在功臣们的夹缝里布置自己的力量,毕竟自己从代国带过来的张武和宋昌都在政治斗争里被阴掉了。
最高的皇帝宝座上,永远都只可能是孤家寡人,朝廷很难被完全掌控,但有本事的君主们能做的是极力打造一种平衡。
有新人去冲击那些尸位素餐的老臣,这就能激励老臣们尽力去完成本职工作。
对于朝廷未来的政治走向,大才子贾谊早就铺设好了框架,只等一一夯实,汉文帝永远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慢慢的等待时机成熟,终于到了可以改正朔易服色的时候,确立了汉朝的土德,皇帝也可以正式推动改元了,到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