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9


四十七:晁错到底是怎么死的
晁错是汉文帝选中辅佐自己儿子汉景帝的心腹重臣,早早的高配低用,塞给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当老师,从太子舍人升到太子家令,看起来好像都不是什么煊赫的高官。
其实位置高不高无所谓,重要的是贴心。
太子家令就是太子家的总管,但凡不贴心,两人的日子都没发过,一旦贴心了,在外人看来,就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果然刘启跟晁错就处得非常好,好到让朝臣们集体怒目。
早年间听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讲《文景之治》把个晁错说得楚楚可怜,把汉景帝杀晁错骂得猥琐卑鄙,大为诧异。
我虽然不是什么历史发明家,但往往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晁错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相反状告晁错的袁盎相比之下可能还要忠厚老实一点。
汉景帝刚即位的时候,丞相是功臣集团共同推举出来的申屠嘉,这位老哥也不是好惹的,当年汉文帝想用自己的私人窦皇后的弟弟当丞相,怎奈群臣反对,不得不用了申屠嘉。申丞相上台以后,一边打压外戚势力,一边打压汉文帝拿来搞经济的宠臣邓通,文帝病死的时候才47岁,这里只怕是有申屠嘉的几分功劳,做皇帝的,被臣子这样来欺负,窝囊啊!
等到汉景帝上台,公开宠信晁错,大事小事都跟他单独商量,简直把朝廷里丞相和大臣们都当成了摆设,这申屠嘉可不能忍,于是图谋加害。
晁错为了进出方便,私自在办公室隔壁太上皇庙外墙上开了个门,这在当时只要有心追究,判个族诛都不能算太离谱。
申屠嘉逮住机会,就打算拿这个当罪名,杀了晁错。谁知道堂堂丞相府早就被晁错渗透得跟个筛子似得,早就有奸细把内情偷偷禀告了晁错,晁错赶在前面到皇宫找皇帝商量对策,汉景帝出面庇护了晁错,还怪丞相没事找事,申屠嘉知道自己吃了暗算,只得谢罪退下,史书上说因此气得病死了。
后来汉景帝的儿子废太子刘荣也犯了了类似的罪,结果被逼得在监狱里自杀了,两相比较,你可见晁错有多受宠信。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晁错可不仅仅是汉景帝的智囊,很有可能还掌握着当时的特务机构,否则怎么能把堂堂丞相的一举一动打探得如此清楚?
至于申屠嘉是不是气死的,这里也大大存疑,当年文帝从申屠嘉手上救下了邓通,那时候申丞相怎么没那么小心眼气死?
申屠嘉死了,晁错立刻就当上了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这可以明目张胆的使用特务机构了。
后来晁错在汉景帝的授权下,主持削藩工作,诸侯王们的破事都被晁错给打探得清清楚楚,拿着罪名一个个的减封地,最后闹出一场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
做皇帝的,手中一定要有些直属的力量,比如说邓通负责给汉文帝理财,那么晁错就是那个负责给汉景帝掌控特务组织敲打百官王公贵戚的。
邓通断了人的财路,招了很多怨恨,所以被汉景帝扔出来当了炮灰祭天。
晁错招揽的怨恨更多,所以无论有没有主持削藩这件事,最后还是会落个不得善终。
《史记》里有袁盎晁错列传,《汉书》里有晁错传。
班固形容晁错:错为人峭直刻深。这可不是什么好词,刻薄寡情,心机深沉,遇事不给人留余地,倘若要是给了他机会,整人基本都是往死里整。
但在皇帝看来,这是绝好的爪牙材料,用来当武器对付人,那是非常好用的。
《史记》和《汉书》都记载过当晁错上《削藩策》以后,满朝文武都对此不满,迫于晁错的威权,只有外戚窦婴出来辩论。当晁错远在颍川的父亲听说以后,亲自赶过来劝阻。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常言道人老成精,老头看出来晁错这是主动给皇帝当刀子,劝说未果,已经料到晁错无论如何不会有好果子吃,还会连累家族,干脆先服毒自杀了。
其实削藩这件事,从贾谊跟汉文帝时代都商量过很多次,因为贾谊当初闹腾得动静太大,所以刘恒选择了把有同样想法的晁错放在太子身边。
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杀了吴王太子,这叫先下手为强,当了皇帝以后,当然要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让晁错出头去张罗削藩。
汉景帝是个心机相当深沉的人,主意打得很定,但轻易不出头表态,看起来无害,其实腹黑,所以先有晁错后有郅都,都以手段狠辣受皇帝宠信。
我之前讲贾谊的时候说过,贾谊主张削藩为啥功臣们集体反对。
因为这意味着宗周的贵族社会要被逐渐颠覆,走大秦帝国的老路,那么从诸侯王开始,所有的贵族在政治上的话语权都将集体变少,天子倒是尊了,诸侯就不重了,这叫砸集体的饭碗。
当初是绛灌联合起来把贾谊给赶走了,那是汉文帝心肠软,救了贾谊的小命。
现在朝中功臣代表申屠嘉被弄死了,外戚代表窦婴就出头了,还捎带上一个窦太后的心腹袁盎。
晁错他爹自杀没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就反了,为了在政治上争取同情分,打出的口号是“诛晁错以清君侧”。
其实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假如皇帝包庇晁错,那么功臣们一样会借题发挥,别忘了,此时能带兵的窦婴和周亚夫都是反晁错的,屁股决定脑袋。
汉景帝跟晁错商量该咋办的时候,晁错却给提了个建议,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在京城监国。
其实这句话才是晁错最终的取死之由。
汉景帝本人是个主意相当大的人,只不过心机深,不爱表露罢了。
用晁错是要当挡箭牌,做爪牙,现在到了危机时刻,有点六军不发无奈何,你晁错不主动请赴死,装忠狗,还把皇帝推出去,那么这个爪牙就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所以当窦婴带着袁盎,代表平叛力量要求皇帝杀了晁错,汉景帝立刻就给自己找了台阶了,心里默许,还得用点手段。
以汉景帝的睿智,当然不会蠢到以为杀了晁错,七国叛军就会老老实实的退兵,但杀了晁错,告诉功臣们自己打算认错,以后还仰仗他们,起码是可以争取到内部力量团结一致。
但晁错没那么简单,不是《汉武大帝》里演的那么文弱的一老头,人家可是掌控了特务组织,想必为了推行削藩,皇帝还给他增加了不少力量。
眼下叛军在外,倘若晁错真的把心一横,用起手上的力量先来个反了,说不定最后叛军还能跟他合作,一起灭了皇帝刘启呢。
你别说汉景帝卑鄙,当一个人坐上了皇帝宝座,做个好皇帝跟做个好人都是矛盾的。
于是心机很深的汉景帝,一方面跟功臣、外戚们谈好条件,一方面还跑去稳住晁错。
以汉景帝藏得很深的性格,他是绝不可能主动下诏书去诛杀晁错的,这时候就有群臣来代劳了。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要求族诛晁错,这算是有了分担责任的人了,所以皇帝同意了。
但另一方面,看看这三位上书的重臣,可见举朝上下,群臣早就意见一致:平乱与否后说,晁错必须死,此时此刻,即便汉景帝改变心意,晁错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为了避免晁错奋起一搏,汉景帝用了一种非常谨慎但有失君道的做法,他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还穿着朝服。
很显然,这是非常不符合皇帝对待大臣的礼仪的,《史记》和《汉书》里提到这一茬,都对汉景帝表示相当不以为然。
但汉景帝总归是汉高祖的孙子,爷爷当年注重实用,不免被人诟病为流氓,孙子跟着耍的这次流氓,虽然是不体面,不够尊重人,但在内忧外患之下,这已经是对帝国最负责的选择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