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29


三十七、皇帝和功臣们的斗争
刘恒当上了皇帝,但他在皇位上真能放心吗?
虽然所有的人都在极力撇清,但诛杀诸吕到底是不是叛逆?
如果功臣们联合起来,随便按上一个罪名就能否定执政者的合法性,那么这个皇帝当得还有安全感吗?
功臣们心里一样不好受。
跟刘邦起家的功臣,最精通人性的是陈平,如果可以的话,陈平一定不愿意搅合到所谓诛杀诸吕的屁事里去,安安稳稳的做自己的太平丞相不美吗?
怎奈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黄泥掉进裤裆里,是不是屎都得认了。
当他看到周勃兴冲冲的到新皇帝面前几次丑表功都被怼得无话可说,要是再看不出来皇帝是个什么心思,那他就不是陈平了。
刘恒一入长安,陈平立刻就非常贴心的帮着皇帝安排了代国来的亲信臣子宋昌和张武联合掌握了京城里的军权。
张武当上了郎中令,执掌宫廷警卫工作。很会说话的宋昌当上了卫将军,执掌南北军。
但是皇帝心里也清楚,当年吕家人一样名义上是执掌了军权,到出事的时候,还不是被周勃轻轻松松的夺走了军权,就这样真的能放心吗?
周勃是不能让他继续当太尉了,提拔了当左丞相,位列陈平之后。
这下子总算让陈平捞到了一个为自己分辨的机会,他于是先装病不上朝,等到皇帝派人来再三再四问原因,才说出了一番道理:以前我辅佐高皇帝的时候,功劳比周勃大,所以我的位置在周勃之上是理所当然了,这一次诛杀诸吕,我哪里有什么功劳,无非是赶鸭子上架罢了,功劳都是周勃的,我哪里敢位居他上面呢?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聪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的彼此心意相通。
于是汉文帝从善如流,立刻让周勃当了右丞相,陈平当左丞相。
周勃本来就是个粗人,骄狂惯了,当年跟灌婴两个都是刘邦的近臣,仗着跟皇帝亲近,最爱搬弄是非,到处打小报告,陈平著名的盗嫂受金,就是他们给搬弄出来,桶给刘邦的。
打工人的群体里出现了这样的,大伙一般都会在背地里喊他“工贼”。
怎奈绛、灌虽然不文,打仗都是好把式,所以大伙也拿他们没办法。
现在陈平用了这招捧杀计,皇帝依计行事,那么周勃就要倒霉了。
周勃当上了百官之首,天天得意洋洋,脑袋恨不得昂上天了,偏偏刘恒这个新皇帝又谦虚的不像话。
每天周勃上朝皇帝接,下朝皇帝送,讨论政务,就看到周勃吐沫星子乱飞,在座的大臣们无不皱眉摇头。
大臣们当然不止陈平是聪明人,很聪明的袁盎这时候就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找准了机会,当着众人参了周勃一本。
某天,周勃又在朝会上大放厥词,群臣都在那里暗自摇头,这时候袁盎站出来了,直接就问皇帝了:"陛下,您觉得周勃周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皇帝的回答很中规中矩:"周勃是国家的重臣。"
袁盎立刻就开始讲道理了:"但在微臣看来,周丞相算得上国家的功臣,却当不够资格当重臣。当初吕氏乱政,残害宗室,刘家江山随时都有断送掉的风险,周勃身为太尉,手握重兵,却不敢起兵诛杀吕氏,力挽狂澜,尽早拯救刘氏的天下。吕后死后,他又掌握了兵权,这才带兵诛杀诸吕,这明明就是他赶上了好时候,上天赐给立功的机会,所以说,他充其量算得上是一个功臣,却完全算不得是国家的重臣。现在周勃在皇上面前居功自傲,您却一直过于谦让,这样违反君臣之礼,恐怕不是很好吧!”
袁盎这一席话太对皇帝胃口了,皇帝当场就作出了深深的自我检讨,跟大家说,以后要各遵礼仪,不要越矩。
群众演员们一看,好家伙,这效果,于是陈平带头,大家很庄重的给皇帝行礼了,把个周勃给挤兑得简直都没地方站了。
跟着还有更厉害的打压甩过来。
有一天上朝,皇帝突然就问周勃:周丞相,一年之内,天下有多少罪犯啊?
周勃当时就傻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说自己不知道。
紧跟着汉皇帝又问:那么你告诉我,朝廷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周勃当时浑身冷汗直冒的,怎么想都想不通,皇帝问这些问题是个啥意思。
这时候,满朝都在看他笑话的时候,皇帝转头问陈平同样的问题。
陈平立刻回答道:犯罪的问题,您要问廷尉,收入的问题,您得问治粟内史,这两位都是我的下属,我马上让他们过来回答。
皇帝于是又问了:既然事事都有人管,那么朝廷要丞相干啥?
陈平立刻跪下磕头请罪:臣有罪,陛下不嫌弃我愚钝,让我当这个左丞相,我以为丞相的职责,应该是上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百姓,劝农耕,育万物;外镇四夷诸侯,内统百官使之各尽其职。此上、下、内、外,便是丞相之职。倘有不当,陛下可责臣以罪。
皇帝听了,不停的点头,感叹到,这才是丞相应该做的事啊。
这分明是陈平和皇帝的一出双簧,字字句句都在说周勃占了丞相的位置,连丞相的指责都不知道,简直是尸位素餐。
大约周勃还不懂到底是个啥意思,退朝了还找个机会埋怨陈平没有教自己。
不过周勃就是再蠢,也认识几个聪明人。
聪明人都知道,皇帝跟陈平在做交易,要把周勃给赶下台,与其继续傻乎乎的在这里顶了位置,各种受挤兑,不如乖乖的听话,主动辞职,还能少受点罪。
这下子,周勃总算知道皇帝的厉害了,听了劝告,上表求辞,皇帝立刻准奏,让陈平当了独相。
虽然搞掉了最高调的周勃,给了功臣们一个下马威,但这并不意味着当皇帝的就能从此政通人和。
西汉的朝廷都是功臣的天下,老的功臣死了,子侄们接着班的就占了朝廷的坑位,代国本来就是边陲小地方,人才也不盛,跟着皇帝来京城的也就六号人,这些人只能算是庸中佼佼,跟盘根错节,利益勾连的功臣集团们比起来,力量不值得一提。
不过当皇帝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身份优势,只要占了道理,正大光明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能不听从。
刘恒其实在朝中也有人,这就是曾经当过代相的张苍。
他是功臣里有些不太入流的人物,比起陈平周勃身份差远了,但张苍是个文化人。他是荀子的弟子,等于跟李斯、韩非子是同门,他的爷爷是大名鼎鼎的张仪。
史书里没有说张苍跟汉文帝之间到底是作了怎样的沟通,但后来大汉朝廷中,大量的儒家弟子被引入朝中,慢慢把功臣和功臣子弟们把持的官位都一一夺了过来。
张苍在朝中长期担任计相,当过御史大夫,主持过新历法的修订,应该是个个性相当谨慎的。
所以在张苍的策划下,皇帝的人才引进计划走得也是相当的稳健。
第一个被引入到中枢的是地方治理考评天下第一的河南郡守吴公。
你看一个地方官员,如果考核成绩天下第一,提拔到中央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吧,功臣们就是再不服气,也没理由反对吧。
于是吴公被任命为廷尉,主管司法。
这可是步好棋,一个地方到中央来的人担任最高司法长官,汉承秦制,苛法多如牛毛,虽然刘邦、惠帝、吕后都在不停的删,但毕竟底子还在。
用法不容情来整治那些霸道惯了的功臣们,他们吃亏也只好默认了。
为什么我说吴公进入中央是张苍的安排呢?
很简单,吴公有个门人叫贾谊,贾谊的老师就是张苍。
到最后,拿出很厉害挤兑功臣们的全盘改制计划的贾谊居然是吴公给皇帝推荐的,而不是老师张苍推荐的,这不是摆明了在避嫌?
为啥张苍要避嫌?说白了,张苍也是功臣们的一员,碍于身份,他不能挖自己人的墙角吧。
但张苍身为儒生,有些理想主张,是高于自身小团队利益的。
西汉这一套建国初期不得已为之的无为之治,长期实施下去,弊端重重,以后阶层固化,政治贵族化,地方割据化,样样都会让西汉深陷泥潭,作为一个经历了秦汉大动荡年月的知识分子,张苍真愿意看到天下动荡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时去先秦未久,知识分子们血还是很浓烈的,还没有到集体装死甘做走狗的时候。
(天太冷,打字的手都是僵的,两更做不到啊,臣妾真的尽力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