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汁广告“波涛汹涌”,但最没节操的还不是它!



作者 | 林川(品牌头版主笔)
来源 | 品牌头版(ID:ceozhiku)
这世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最近,国民老品牌“椰树椰汁”的一则新广告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尺度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身着紧身服饰凸显身材的热辣美女,还刻意强调“我从小喝到大”?究竟是小编自己思想不纯洁,还是这则广告实在让人浮想联翩?

如此“擦边球“的玩法,椰树椰汁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从2002年开始,椰树椰汁便开始以“曲线动人,白白嫩嫩”作为广告词。

在此后的宣传视频中,多名穿着清凉暴露的丰满女性手举椰树牌椰汁,在沙滩上嬉笑奔跑。这么大的尺度居然也在电视上播出了,不知道会对小朋友产生多大的不良影响啊!

2009年,椰树椰汁在海口市公交车上印有“老婆喜欢老公喝椰树牌石榴汁”、“木瓜饱满我丰满”等广告字眼,因为这事做的太过火,还被当地工商部门认定其为违规发布,责令立即停止并处以1000元的罚款。
讲真,椰树椰汁作为国民老品牌,还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地位的。这些年来,任你可乐铺天盖地、果汁高端洋气、凉茶后生崛起,椰树椰汁一直都霸占着国民最爱饮料的前几位。

即使是小编自己(性别男),也是从小喝到大的!所以许多网民和小编都是一样的疑问,明明靠产品就能取胜,为啥偏偏要玩这种掉节操的广告?
除了广告导向“谜之审美”、让人实在不忍直视,更是涉嫌虚假宣传、在“违法的边缘来回试探”!
说到底,还是为了三个字——“博眼球”!这年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类产品的层出不穷,为了能让消费者多看自己一眼,广告也往往变得更新奇、更大胆,想尽办法“上位”。
当然,企业为了争取流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广告不能无底线、营销不能秀下限,广告也是要讲求“节操”二字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知名度是上去了,但是品牌好感度也掉线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广告不能突破的几大底线。
 营销底线之一:
低俗广告 
 
把如果说椰树椰汁的广告“辣眼睛”的话,那么绝味鸭脖的广告简直能让你“瞎了眼”!

2017年的双十一,“绝味鸭脖”天猫旗舰店推出一张人物只穿着一条红色内裤,双脚却戴着锁链的营销海报。广告文案中充斥着“鲜·嫩·多汁,想要吗”、“抵不住的诱惑”“等字眼。
低俗的“性暗示”,色情的“擦边球”,绝味鸭脖不止一次地在玩了,单从它的口号上就能看出来。

当然,小编本人并不是卫道士,完全可以理解荷尔蒙的力量感有多强大,但是既然是在公共空间,就一定要注意界限与分寸。
我们可以接受适当的表达,但也要讲讲节操,尤其是这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为了流量赤裸裸地消费女性、拿性做文章,简直是无耻当有趣、把低俗当通俗。
 营销底线之二:
忽悠广告 
广告天生自带夸张属性,尽力将产品最好的一面最完美地展现给公众,但问题是,夸张不是忽悠,像椰树椰汁这种夸张的丰胸效果,恐怕不是一杯小小的饮料能搞定的吧?
当然,椰树椰汁这种忽悠都是小忽悠了,最多就是没效果而已;但是有些品牌的广告,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将黑的说成白的,对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危害。
比如前些日子发酵的“权健事件”,就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传销保健品的恐怖性。“抗癌秘方““国内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研发基地”,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字眼,仿佛让陷入绝境的消费者们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相信正规的医疗技术,反而相信这些虚无缥缈的保健品。

除了品牌自身之外,平台方发布虚假广告也是贻害无穷。前有百度广告引发的魏则西事件,后有今日头条因发布违法医疗广告……这些企业在金钱的诱惑下,都失去了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若论最令人深痛恶绝的广告,虚假广告绝对是其中之一,不止是在赤裸裸地欺骗消费者的金钱与信任,严重点甚至可能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广告主在制作广告时,一定要先从事实出发,再考虑营销策划。
 营销底线之三:
恶搞广告,扭曲民族大义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日益盛行的今天,恶搞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是新时代青年人个性表达、文化创造的一种新形式。对于经典的再解读、对于权威的戏剧化,成为了最吸引公众关注的营销利器。
但是,我们要注意恶搞也是要有边界的,导向问题绝不能错,应该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比如去年智能锁品牌凯迪仕的“拆弹砖家”,就因为涉嫌侮辱排雷战士,被网友痛斥无节操。
在这则“拆弹砖家”的广告里,“砖家”多次拆弹失败身负重伤,化身为绵羊、电饭锅、轮胎等,最后被炸得只剩一只手,还能用这只手打开智能锁。“凯迪仕”借此来凸显其智能锁灵敏的识别度。
这则广告就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适,排雷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你却玩笑一般地将因此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他们进行戏说。
“砖家”变成电饭锅,爸妈还能笑嘻嘻的用电饭锅煮饭;只剩下一只手,还能自如的切换电视频道……你确定这不是恐怖片吗?
 营销底线之四:
歧视广告,性别种族歧视 
以上三种营销底线,只要企业遵循最起码的价值准则,就不会越过雷池。但是广告中的歧视禁区,却是企业很可能无意间踏入的。由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刻板印象”,对于某一个群体的特定演绎,很可能就会变成了群体歧视。
比如多芬的一则广告,黑人女子在使用多芬的产品后,一瞬间变成白人,这就好像是在说“白人”就比“黑人”更美,因此被舆论指责为种族歧视。

无独有偶,去年一则中国某品牌洗涤剂广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一名黑人男青年试图挑逗一个女孩。

但是调情失败,自己反被塞进洗衣机中。

再打开洗衣机时,这个黑人男孩就变成了一个皮肤白皙的亚洲男孩,俘获了女孩的芳心。

广告发布之后,引起了众多中外网友的愤怒,在舆论的压力下,这家公司被迫出来澄清道歉,表示“因广告的传播及舆论的过份渲染,对非洲裔人群造成的伤害,在此,我们表示歉意,也真诚希望广大网友和媒体不要过份解读。”
无论黑人白人,无论男性女性,任何群体都是平等的。企业在进行广告演绎时,千万不能为了展现自身产品形象,而刻意贬低一个群体,或者放大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总之,广告除了产品的展现之外,更能展现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若是把无知当创意,把低俗当有趣,为了追热点、抢流量而掉节操,明知故犯地发布“辣眼睛”的广告,那么即使能赢了一时的关注度,也会输了长久的好感度。
因此,任何一家想要基业长青的企业,都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流量,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当自觉承担起弘扬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只有有底线、有节操的广告,才能换来好口碑、才能迎来真市场。
其实,企业与其在广告设计时一心求创意“博出位”;不如踏踏实实在产品研发上下力气花功夫。毕竟,再多的花招,再抢眼的广告,归根结底都是要用产品实力来说话的。


今天,你给品牌头版小星星了吗?
只需3步,就可以点亮小星星
第一时间收看我们的精彩内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