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却低估了刘邦捍卫刘汉王朝的决心,最终年迈体弱的刘邦也亲自出马来灭了他。
接下来,果真如薛公所预料的那样,英布这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果然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不敌勇猛无比的英布,仓皇出逃之间,死在富陵。
依靠最初的锐气,如猛虎下山的英布收编了刘贾的所有部队,军势大壮,又强行渡过淮河去攻打楚国。楚国连忙调动军队在徐、僮之间和英布短兵相接,楚国兵分三路,想采取互为犄角交叉救援的策略。
有识者立马看出了这种战法的破绽,于是劝告楚将说:“英布是一个久经沙场善于用兵打仗的名将,而且百姓们一向畏惧这架杀人如麻的战争机器。我听兵法上有云:‘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和外敌作战,一旦一方危急,另一方就会溃散。’如今兵分三路,不仅不能抱团作战形成合力,而且也很容易让敌军各个击破,英布只要打败了我们其中的一路兵马,其余的两路必然畏惧得四处溃散,怎么能互相救援呢!”这个军情观察虽然很有道理,刚愎自用又盲目自大的楚将去不听劝告。结果正如预料的一样,英布果然打败其中楚军一路兵马,其他两路军队都闻风丧胆四散逃散撒腿狂奔了,哪还顾得上去救援被打败的那路军队呢,这楚将蠢得像头猪也。
然后,没有多少远见的英布像无头苍蝇往前乱撞,挟着打败楚军的余威指挥军队耀武扬威地向西挺进,还真是冤家路窄,居然就在蕲县以西的会甀和刘皇帝所率领的汉军狭路相逢。
那时候,可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年在函谷关就是因为英勇善战的英布率先攻下关门,让刘邦差点在鸿门宴上成了项羽的刀下鬼,这回就是算总帐的时候了。
英布,你这个杀人魔王,让刘邦替天下所有被活埋的冤魂讨还血债吧,看刘邦如何收拾你这个“反贼”。
一开始,英布的军队非常勇猛,一上来就猛打猛冲所向披靡,眼看汉军抵挡不住英布军队的第一波冲击,于是刘邦就先命令军队躲进庸城壁垒,坚守不出,以避开敌军的锐气,站稳脚跟图后攻击。
此时刘邦看见英布排兵列阵一如项羽当年的阵法,也足见这家伙的傲慢无礼,还翻老皇历示威了不成?一见到这阵势,刘邦就特别厌恶他,这个心中只想自己没想到别人的莽匹夫。
然后,在两军对峙的时候,刘邦和英布遥相对望,远远地刘邦对英布骂道:“英布小竖子,你这不要脸的三性家奴,我对你那么好,裂土封王,天下有几人有你这样的超级待遇?你不仅不感恩戴德,还要造反,何苦呢?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也。”英布居然油嘴滑舌地答道:“无他,我也想像你一样一尝君临天下当皇帝的滋味嘛!那多威风,这你都看不出来?蠢到家了。”一听到英布那玩世不恭的轻薄口吻,这不是在祖师爷面前公然耍流氓吗?刘邦更是难压心头火,更加气愤,然后又连珠炮般骂他,随即两军大战。
杀了一大阵子,英布的军队开始抵挡不住,终于大败而逃,汉军紧追其后。英布渡过淮河之后,又几次停下来和汉军继续交战,都不能反败为胜,最终也只能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藏匿。
英布原本和番县令通婚,为此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说要和英布一同逃亡,也就是想诱骗他逃到南越,早已六神无主的英布轻易就相信了他,于是就随他到了番阳,然后番阳人便在兹乡百姓的民宅里杀死了英布,随着英布被灭掉,汉初三大最有能力威胁皇权的诸侯王也全都剪除了,从政治高度上来说,这也是刘邦有生之年最难处理的三场重大政治事件,几乎是耗尽了其所有的精力。
也可以说,解决了这三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基本上其他威胁到中央政府的造反者就不在话下了,诸如什么臧荼、韩王信、张敖都不值一提,大巫见小巫的干活。
第六篇 刘邦之死:驾崩四日吕后秘不发丧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为怀疑手下大臣与宠妾有染而暴跳如雷的英布,想杀此大臣泄愤,却被其先逃脱到了长安,怀疑自己造反信息已经泄露的英布,无奈只好正式宣布反刘邦。为了江山社稷,刘邦也只能御驾亲征,却在讨伐英布的时候不幸被流矢所伤,回途中便生起了重病。
回到长安后,病得五颜六色的刘邦不想见人,怕被大臣们看到他的狼狈相,只是每天枕着一个得宠小宦官躺在床上,艰难度日。连周勃、灌婴此种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丰沛集团核心成员,都不敢近其身。怕秦二世式的政治悲剧重演,期间,只有胆大又有姻亲关系的樊哙撞入宫中见刘邦,直陈大义,刘邦才勉强从床上爬了起来,笑意惨淡,倒还谈得融洽。
此后的几个月,刘邦的病情便不断恶化,到了要交代后事的时候了,吕后只好延请良医来诊治。
“大夫,你就老实说,我这病还有救吗?”整天胸口痛闷得发慌的刘邦意识到时日无多,于是便脱裤子放屁般多余地问起了吕后找来的当朝名医。
一看这太医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弱弱地回应刘邦说能治好,刘邦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反正天下所有的荣华富贵也让俺们这个曾经被人们蔑称为无赖的草莽全享受到了,夫复何求?何况刘邦的人生信条是,做人要学会知足和感恩,不要贪得无厌,而是要豁达大度,原本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呢,再说富贵也不过如浮云也。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看到太医的唯唯诺诺,说了医生式的安慰病人的真实谎言,真不爽,刘邦只能冲他嚷了这些话,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草草打发他走了,懒得和他磨牙,倒也豁达大度、视死如归。
最要命的是,心里贼精的老板娘吕后看到刘邦这回光返照般的精神气,立马打狗随棍上地问起了其身后的一些人事安排,看来他们也知道刘邦善于用人也,刘邦还没死呢,就这么早哭丧了,真是扫兴。不过人是这样的化学,今天不知明日事,你不能保证你能看到下一刻的蓝天和白云。好啦,送佛送到西,当是我刘邦为大汉做的最后一件好事了。
“陛下百岁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由谁来接替他好呢?”吕后像个超级幽灵在幽幽地问。
“曹参。”刘邦只能有气无力地说。
“那曹参之后呢?”吕后还真是一个难缠的女巫。
“曹参之后是王陵,王陵年轻耿直,坚持原则有余而智谋不足,陈平正好辅佐他。这两个人正好是互补型的,因为陈平智谋有余而决断力不足,只能当个合格谋士,不能独挡一面也。周勃虽然沉默寡言又缺少学问,但为人忠厚,而且以后能安定刘氏天下的肯定就是他,可以任用他做太尉。”
吕后还感觉意犹未尽的样子,又追问其他的人事安排,好像心里很没底,这女人有时依赖性挺强,尤其是重大军机大事和用人法宝,即使是跟刘邦经历了很多历史政治风云的吕后,也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于一片茫然,就因为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除了靠你的精准头脑,谁也不能真正帮到你。
尽管在规矩做人和死记硬背方面,刘邦怎么也比不上他曾经的好兄弟后来还造其的反的燕王卢绾,干农活勤俭持家过小康生活也比不上哥哥刘仲,不过在团结同志知人善任方面,刘邦却是无师自通的,悟性蛮高,谁谁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刘邦可以讲个八九不离十,再加上多年历练,所以用人上也能判断得很精准,减少了军事和行政上的无谓扯皮,这便是刘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天分的东西谁也解释不清楚,娘胎里带出来的,就像天才张良一般就很喜欢和刘邦谈军事,因为刘邦会一点就通,可谓是心有灵犀,十分默契,和其他人讲就颇费口舌,那可不是盖的,要当天子没有一点异秉那还真是混不下去,这是骗也骗不来的。
“在这之后,你也不会知道了,恐怕那时你也已经上天堂和我团聚了,亲爱的。”刘邦不大情愿地说,还真是有点哭笑不得的味道,以免泄露天机。
这种情形不禁又令人再次想起了刘邦曾经和欢喜冤家韩信讨论帝国各位将领的才能的有趣场面,当时韩信认为他们各有高下难分伯仲,因为大家的本事和手段各异,不好作简单比较。
“像寡人我自己,最多能带多少士兵呢?”刘邦十分感兴趣地问道。
“陛下最多能带十万兵马。”韩信轻描淡写地说。
“那么你自己能带多少人马呢?”刘邦有意发难。
“像我这样的将领,多多益善啦,当然是越多越好。”韩信还颇为自负地答道。
这受过胯下之辱的狂小子还真是口气大啊,刘邦知道你打仗是一等一的好把式,弹指一挥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惜人生不能总是像打仗一样摧枯拉朽,百万军中取敌首之首级如探囊取物,还得有御人术,如果你知道这些道理,也不会后来让刘邦用陈平一小计借游云梦泽就把你摆平了。知道什么叫做扮猪吃老虎吗?大丈夫就要能伸能屈,吃得眼前亏,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具体问题,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成大事有时候连亲人的性命都可以牺牲,你看刘邦打下江山的那几十计,那可不是盖的,此中的腾挪进退门道多着呢。悠着点吧,老伙计,你受胯下之辱时的隐忍退让以成就之后的“军神”传说那就对了,如果能学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四方,也不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还是被女人也就是刘邦的那个厉害婆娘吕后斩杀的,呜呼哀哉。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该缩头时就缩头,不要说你爷爷刘邦我没给你们支过招啊,总是锋芒毕露的人都很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而壮烈挂掉,没有人能长久保住政治平衡木上的超然地位,切记。
“既然你统帅士兵多多益善,比我的强多了,那为什么你还是被我捉住成手下败将了呢?”刘邦不无揶揄地笑道。
“这个问题你懂的,因为这涉及到了不同领导层面上,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天授神力,不是我等凡夫俗子通过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韩信最后倒是说了一句比较清醒的人话,难道这就是天生的领袖人物的传说?
嘿嘿,终于会低头做人了,谁都有喝凉水也塞牙的时候,由不得你不低头啊。就算是刘邦,所谓的天授神力,不也照样在莽夫项羽面前装过孙子?唉,以前还和英布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现在为了江山又反目成仇,一生和这些枭雄纠缠不清,好像前世搅乱了骨头似的,你们都死了,刘邦我也将要归天了,大家都悟透了吗?
这该死的英布,给你爷爷刘邦我这么重的箭伤,不灭你还真是天理难容啊。人才啊人才,人才还真是革命的本钱,一切胜利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的眼前为什么这么黑,难道已经喝了孟婆汤到了奈何桥?果然当年四月甲辰日(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两脚一伸,驾崩了。
刘邦死后,后来有心扶吕篡汉的吕后,曾学秦朝赵高秘不发丧,怕功臣们起兵作乱,等到自己发兵把功臣将领杀尽后才治丧。
幸亏有人转告了将军郦商,才避免了一场血流成河的政治地震。
“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以天下平安为己任的郦商旋即去劝与吕后关系很好的审食其,为避免兵锋再起天下大乱,经过审食其的劝说式转告吕后之后,知道了利害关系的吕后才于丁未日发布丧事消息,同时宣布大赦天下。次月丙寅日(十七日),将汉高祖刘邦安葬在长陵,一代草根皇帝寿终正寝。
而吕后的儿子刘盈承袭帝号做了大汉皇帝之后,吕后就加紧了打击戚夫人这个政敌加情敌的步伐,正应了刘邦生前的担忧,他最大的遗憾据说就是不能让刘如意当上太子,此是后话。
第七篇 老婆陷害老公:刘邦六子刘友钟鼎玉食为啥却活活饿死
刘邦死后,吕后垂帘听政,正当吕氏集团和刘汉集团磨刀霍霍要开撕的时候,此时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又迅速加大了刘吕集团之间的剑拔弩张。
那就是赵王刘友被吕氏老婆“构陷”致死案。
话说公元前181年(高后七年)正月,吕太后召赵王刘友进京朝见,却从此不再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因为他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据说还是活活给饿死的,可怜钟鼎玉食之皇家子弟居然还有“饿死之说”,这也太煽情太恐怖了点,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这都是女人吃醋惹的祸。
原本赵王刘友的王后是吕氏的女儿,这种指定的政治婚姻当然也没有多少爱情可言(何况宫廷大都不相信爱情),刘友当然不喜欢她,这还不打紧,居然刘友在吕氏老婆面前公然喜欢其他姬妾,好像要向其示威似的。女人嘛,谁不想自己的男人对自己宠爱有加,于是这个吕氏老婆醋意大发,嫉妒得要死,一怒之下离开了家,并跑到吕后那里诽谤构陷刘友,反正我不幸福你也别想过得舒心,大家一拍两散吧,看谁比谁更受伤。
“太后,我要向您揭发举报我夫君刘友的反叛行为,我要太义灭亲。因为刘友曾经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吕氏怎么能封王!现在吕氏当朝,奈何不了他们,等到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替刘氏把吕氏一网打尽一个不留。”恼羞成怒的刘友之吕氏老婆为了私怨如此这般告黑状。
太后一听这么大逆不道的话,这不是反了吗?立马大怒,于是才有意召赵王来京问罪,并相机处理这个“异见人士”。
赵王到京之后,吕太后把他安置在官邸里却有意把他晾在一边,并不出面接见他,还派禁军护卫队包围了赵王所住的地方,等于是软禁了他,甚至不给他送饭,连赵王的手下怕上司饿死偷偷给他送饭,也被抓起来治罪。
赵王没饭吃,饿极了,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就作了一首歌悲伤地唱道:“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大意也就是慨叹吕氏篡权国将不国,自己被老婆出卖做“冤大头”,现在大限临头要饿死了,吕氏丧尽天良,祈望上天为大汉报仇雪恨什么的。
不久,赵王就被活活饿死,他死后也只按庶民待遇举行葬礼,埋在长安的乱坟堆里,一派悲凄是也。
刘氏王被活活饿死,这事也太具有政治副作用了,要不是为了巩固吕家权力,吕后也不会下这么重的手,到了后来连已经炼成了铁胆的狠吕后都有点后怕起来,怕被逼到绝路的对方进行绝地反击也。
于是,连那时凑巧发生昼夜颠倒的日全食(那时的人迷信也,科学不发达惹的祸),都令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毒妇胆战心惊,以为是自己的倒行逆施真的惹得玉皇大帝也发怒了,心中十分厌恶又很恐慌,却又不得不对左右手坦承道:“这确实是我的过错啊,我惹恼了上苍。”换句话说吕后认为她可能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才惹得老天爷不高兴让晨昏颠倒的。
当然,吕后不可能整天面壁思过,日全食也不是天天都有,不然就是世界末日了。反正,天文奇观一过,日子也一定还要过下去,所以为了保吕家千秋万代的兴旺发达,刘氏皇族还得要不遗余力地打击,即使是法理和人伦上说不过去也在所不辞了,最多也就是再发生几次日全食又如何?所以,曾经有点悔罪的吕后还是大张旗鼓地打击箝制刘氏诸王。
当年二月,不知梁王刘恢做错了什么事,居然被吕老太婆改封为赵王。然后让吕王吕产代替刘恢做了梁王,这是一次非正常的人事任免,预示了吕氏加紧对王朝政权的控制。尽管如此,新梁王吕产却没有去封地履新,而是留在朝廷担任皇帝的太傅,权力重新布局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此后,太后又进行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侯王对调和人事布局,先是封皇帝之子平昌侯刘太为吕王,然后把旧梁国改为吕国,把原来的吕国改名为济川国,加强吕国力量可谓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连傻瓜也看得出来。
当然,吕后是很有政治头脑的权妇,她绝对不会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时候就和刘氏集团公开摊牌,甚至于立马踢开刘氏干革命,建立吕氏天下,而是用既拉且打的老套路,给刘氏一些甜头。比如吕太后的妹妹吕嬃有个女儿嫁给营陵侯刘泽,刘泽当时担任大将军,手握重兵。太后很怕自己分封诸吕为王惹急了刘氏集团发生兵变,于是就同时封刘泽为琅邪王,等于是提高了他的职级,也想用升官之道来笼络稳住吕家女婿刘泽的心,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骚乱。
再说梁王刘恢被改封为赵王之后,明知是吕氏横刀夺爱故意整治刘家人,当然是一万个不高兴,可能暗地里还筹划什么政治小动作吧,为了稳住他,太后还特意把吕产的女儿嫁给他做王后,玩亲上加亲的把戏,一可以赐予美女让他高兴,二还可以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等于是为吕氏集团安插了一个“贴身卧底”。
因为据说王后的随从官员前后左右都是吕家人,等于是在家到处安装人造视频录像窃听器,连床上也有,关于赵王的谍报就会源源不断地飞向宫中,让倒霉的赵王像一个裸奔的人,从此一点隐私也没有,甚至于不能随意行动,相当于是做了一个没有围墙铁栏的吕家监狱,悲苦得很。
尽管如此,赵王的吕氏王后还是不满意,还要清理门户,当时赵王有一个宠妾,很得赵王的心,没事也总是耗在她那里,妒火中烧的吕王后立马派人用毒酒毒死了她,也了却了心头的怨气。
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横死,居然自己还无能为力,赵王悲从中来,于是也学旧赵王刘友作诗四章,让乐工们每天吟唱。在绕梁三日的歌声中赵王刘恢家仇国恨一起涌上心头,自己又不能为国分忧,内心悲痛忧惧如焚,眼前一黑便以死抗争,六月就自杀了,因为这样行尸走肉地活下去也是生不如死,不如一了百了。
刘氏诸王相继死于非命,让大家震动不已。吕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也相当震怒,认为堂堂一个赵王为了一个贱妾把命丢了,就连祭祀宗庙的礼仪也不要了,简直是太不成器了,徒增笑耳。于是恼羞成怒之间,就索性连他后代的王位继承权也废掉了,全都赶去做庶民,没资格做皇家成员了,出了这么羞的事,让人笑掉大牙是也。
又一个赵王没了(怎么赵王都是不得好死呢?刘如意、刘友、刘恢都在赵王任上死于非命,史称的“比杀三赵王”是也),这空缺也得补上才是,于是这年秋天太后便派使者去找代王刘恒,也就是想要改封他为赵王。赵地这么凶险,虽然位置和富庶程度要比山高皇帝远的代地好,不过一向低调也很会韬光养晦的代王却辞谢了(不然的话怎么能成为了后来英明神武的汉文帝呢?连他母亲薄太后都比戚姬政治智商高很多,也逃过了吕后的毒手),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大本事,也不想误了赵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还表示自己愿意守卫边远的代国,为国捐躯什么的,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自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让吕后放心,绝妙的太极推手是也,基本上自保的政治目的也达到了。
当然,这赵王之位也不能长久没人坐,经过太傅吕产、丞相陈平等人的“极力推荐”,最终在列侯中排第一位的武信侯吕禄如愿上位,做了赵王,还一同追尊吕禄的父亲康侯为赵昭王,一荣俱荣,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吕氏要夺取刘汉天下的款式。
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然后便是越来越多的吕氏封王,这些都是人们可以预见的政治动作。
九月,燕灵王刘建死了,他有一个姬妾生的儿子,太后为了削弱刘氏封王态势,居然派人把刘建唯一留下的儿子做掉了,让燕灵王没有继位子嗣,封国也被顺理成章地废除,然后趁机立吕肃王的儿子东平侯吕通为燕王,吕通的弟弟吕庄继为东平侯,皆大欢喜。据统计,吕后先后把吕氏家族十几个人封王封侯,也几乎夺了汉家江山,取得刘汉公司的全部控股权。
第八篇 杀戮心太重,吕后是被苍狗吓死的吗
吕后一生悲苦,年轻的时候丈夫刘邦因为要打江山,疏于与其交集,可谓是聚少离多,自己还曾作为项羽的政治人质过着无尊严的凄惨生活。
及至刘邦事业有起色,却又和舞姿了得的美艳新宠戚夫人卿卿我我,吕后竟被冷落,加上吕后身披利益集团守护的重任,疑心甚至于杀戮之心也越来越重,可以说双手沾满鲜血的吕后,很大概率上是惊惧而死的,那就是被刘如意鬼魂化为苍犬吓死。
最有意思的是,有人还来了一个强悍的历史比较,认为史上赫赫有名的“权妇三人组”吕后、武后、慈禧都是被代表某种精灵的动物吓死的,除了吕后被狗吓死,武后是被猫吓死的,而慈禧更是被兔子吓死的,当然这带有野史传说的性质,信不信由你。
关于吕后被狗吓死(算是间接原因),正史也有记载,历史牛书《史记》载曰:“(高后八年)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轵道亭),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而《资治通鉴》的记载也大同小异。不过,对于此种虚无飘渺的灵异事件,写汉书的班固却有点不以为然,在叙述吕后之死时甚至没有正经提及。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却说吕后比杀三赵王,强力“收购”刘汉公司,并为吕氏集团掌权扫清障碍后,杀戮过重又年迈多疑的她,惴惴不安间,心理压力又太大,忽然便得了病。
就在吕后那些生命的最后岁月,又发生了一起“日全食”般的神秘事件。话说吕后举行除灾求福式的祈福春祭保佑身体安康时,返途中居然让某种类似灰黑之狗的动物神秘地直撞她的腋下,然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事相当地神,一般来说,古代大人物要逝世的时候,这类传说也是见怪不怪的,于是让人占卜解签,却说是被吕后害死的赵王刘如意显灵,怀恨在心地故意撞她,从此吕太后也即时腋下疼痛不已,不知是身病还是心病,奇事一桩。所以据此有人也认为历史女强人吕后死于狂犬病,有待商榷。
刘友
果然,经此一折腾,吕后就病入膏肓,于公元前180年七月辛巳日(三十日)在未央宫鞠躬尽瘁了,终年62岁。最令政治女强人吕后死不瞑目的是,居然她至死还没能完成吕氏王国的建国计划,这也算是吕后一生永远的遗憾了。尽管当年七月中旬,吕后病重时就加紧吕氏的夺权计划,尤其是吕氏集团掌握军队实权,先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完成了必要的军事部署。
忙完了兵变的准备,已经气若游丝的吕后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告诫吕禄、吕产说:“高皇帝建立汉国后,曾和大臣们立下誓约,约定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人都可以共同诛讨他。为了咱们吕家,我把刘氏压得已经是怨声载道,而且吕家的人被封王的还不少,这个刘家和大臣们心中自然颇有微词,好在我还能控制局面,天下也还没有出大乱子。如果我死了,没有了压得住场面的人,皇帝又那么年轻,根本镇不住那班功臣,恐怕到时候会因为权力的再分配而引起动乱。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们一定要牢牢地掌控军队,保卫皇宫,稳住诸路大臣,而不要忙乱为我办丧事,让刘汉有可乘之机翻盘,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果然是雄才大略的政治老妇人是也。
可惜,吕氏集团最后还是抵挡不住计王陈平和老军棍周勃等人的猛烈反击,败下阵来,吕氏遭受了灭顶之灾。尽管吕氏家族是按照吕后布置,在其去世后大赦天下,并赐给王侯将相甚至于下级官吏很多黄金,笼络各路人士,太公分猪肉人人有分的样子,吕产吕禄除了控制军权,吕产还做了相国,并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加强对行政权的控制。吕后入土为安后,还用左丞相审食其做皇帝的太傅,几乎全是吕氏家族的人,看似滴水不露的夺权布局,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老天爷还真会开玩笑。
总之,吕后一死,吕氏集团和刘氏集团围绕皇权的声势浩大的争夺战也正式拉开序幕,最后也以吕氏集团失败而告终。
吕后死后,遂与汉高祖合葬长陵。据某些资料显示:“吕后陵位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在高祖长陵东南200米处。陵高32米,底边东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据说因为陵墓位于高原边缘,地势突出,所以远望状如山丘,显得十分雄伟,也不枉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开创了汉代外戚专权先河,并被太史公列入皇帝本纪记载的不是皇帝的皇帝,配享如此高规格之历史待遇,她确实是一个能创造历史的女性。
第九篇 一盘棋引出的血案:汉七国之乱因汉太子棋盘砸死吴太子?
1
汉景帝和他的父亲汉文帝一样都是有为皇帝,盛世的开创和发展者,任内都奉行黄老哲学,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发展生产,无为而治,不穷折腾,休养生息,还大养马匹(为汉武帝铁蹄横扫匈奴准备了良好条件),发展教育,最终成为了一个西汉盛世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政治人物,完成了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的西汉最强盛世过渡,甚至于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盛年早逝的人物,不到50岁就为革命鞠躬尽瘁了。
说到汉景帝的“无为而治”,据说还有一个著名故事,史料有曰,汉景帝十分随和,对左右十分体恤,就比如他的医生周文,甚至于在皇帝和内人做房事时,也可以待立在侧,以备不时之需,可谓是和寻常百姓家几乎没有两样,也说明了汉景帝的度量是如何之大,没有什么架子,除了因为比较复杂的立储程序有点硝烟弥漫之外(是因太后的横加干涉),基本上都是以一个“笑面佛”示人。
而汉景帝任内最大也最惊险的历史功绩,就是有效地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也有效地避免了大汉陷于分裂状态,以下我们就重点讲这次的平叛战争。
这是发生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大叛乱,是一次地方诸侯对抗中央的分裂活动,是王权和皇权对峙尖锐化的结果,经过十个月的恶战,最终汉景帝有效地镇压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王国造反运动,巩固了皇权,也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继续削弱诸侯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参与此次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王国,故称“七国之乱”。
要追寻这次王国叛乱的祸根,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高祖刘邦身上。
因为在刘邦取得中央政府的控股权后,随着相继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几大异姓王,却对西汉的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有点力不从心,为了巩固统治,除了大力剪除异姓王,还和大臣击掌明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然后迅速分封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
史料显示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次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据某些百科资料曰:“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
以各大刘姓诸侯王当时的人口构成、王国面积和所占郡县比例,都比中央统辖的多,也为叛乱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只差一个导火索而已。
况且以当初文帝、景帝等都奉行清静无为的休养生息政策,没有太多穷折腾的严厉限制措施,虽然生产力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却因为不干涉政策也使诸侯王割据势力趁机得到极大膨胀,这确实是一把两刃剑,稍为处理得不好,就会伤到自己(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此)。
因为在刘邦时代,刘姓诸侯王羽翼未丰,还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所以大家相安无事,该干嘛干嘛去。到了文帝,又为了宠络刘氏宗室,继续分封许多诸侯王,中央的地盘被瓜分得越来越小,从此前的数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那时候,先前分封的羽翼已丰,加上新分封的,可谓是家大业大,势力膨胀得足以和中央公开叫板, 一些大的诸侯王公然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有的还模仿皇室设置百官,俨然以天子自居,皇帝和地方诸侯王也摩擦不断,双方的矛盾日趋激化,斗争的结果,在汉文帝时代还酿成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两次叛乱。虽然后来被镇压了下去,不过诸侯王的势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限制,也最终酿成了西汉初期最大的一个内乱“七国之乱”,那是皇帝姑息的结果。
要说到这次大叛乱,既有远因,也有近因,叛乱“领头羊” 吴王刘濞和汉文帝、汉景帝就有解不开的心结,怨念颇深,说来好笑,居然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棋盘砸死吴太子”事件,在尊贵无比的皇家发生如此血腥的事,那么大家抄起家伙兄弟相残也见怪不怪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桩怪事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砸死人的主角居然是后来的英主、脾气很好的汉景帝,当时他还是太子。
有一次,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汉文帝,大家都是玩得很熟的至亲,所以见完皇帝之后,吴太子又兴致勃勃地和自己的堂兄弟皇太子刘启饮酒作乐、捉棋博弈。
因为当时吴国的势力大,也养成了吴太子的骄横跋扈性格,甚至于在博戏过程中还洋洋得意地不把皇帝接班人放在眼里,态度十分嚣张,经常悔棋,输打赢要,惹得好脾气的太子也恼了,在我的地盘你也敢公然耍赖,这还了得,传出去我还有面子吗?于是太子一时冲动,就不顾后果地拿起棋盘猛砸吴太子,原本只是想出口恶气教训这个没大没小的小兄弟而已,不巧这一砸就把人给砸死了(吴太子够倒霉啊),这就是轰动大汉的“一盘棋引出的血案”的来龙去脉。
这下,就惹出了大麻烦,而且这一砸,也最终砸出了本来就有心另立门户、富可敌国的吴王刘濞非把皇帝拉下马的雄心壮志,我不反他娘的我就改了刘姓,因为自己的太子被活生生砸死,居然最后皇家连一个道歉也没有,就这样白白屈死,吴王当然十分光火,心结就这样结实地结下了。
这据说就是远因,因为皇家确实是欠强悍的吴王的一个正式道歉,如果你不给,那么就用武力来讨个说法吧,到时候别怪兄弟翻脸无情,你皇帝确实是欠我一条人命,怨念也。
总之,人死不能复生,也不能让未来的皇帝一命还一命,这本身就是失手,吴太子也有挑衅成分(谁叫你们吴国家大业大连皇太子也不放在眼里呢),最多也就是过失杀人,所以皇家也只是派人送一命呜呼了的吴太子的灵柩回去安葬,皇帝是九五至尊,当然不会就此发个正式诏书来道歉,你吴国也只能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了,太子你也敢不敬,打死没命陪也。
当吴太子灵柩运达吴国时,失去了嫡长子的吴王刘濞抚尸痛哭(子不孝,父之过也,嚣张的代价),然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当众恼怒地发泄道:“天下本来就是刘氏的,现在刘氏子弟既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吴地安葬呢!多此一举。”发泄一通之后,有心让皇帝难堪的吴王,又把太子的灵柩原封不动地送回长安安葬,也好告诉皇家人,我们不是好惹的,得罪了吴国,肯定跟你没完,咱们走着瞧,蛮横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以后,吴王就已经有了反心,也想等到血债血偿的那一天。反正就是渐渐不守臣子的礼节,皇帝召见,也经常托病不去,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算是公开势不两立了。
要说这个刘邦兄弟刘仲的儿子为什么这么嚣张?就因为他得文帝厚待,又可开矿又能铸钱(这个待遇好像还没多少人享受得到的,据我所知,皇帝的男宠邓通算一个),还能煮海盐,设官市,富可敌国,钱包涨得像猪头一样,身板也开始“硬朗”,皆因有钱撑腰。有了钱,连人也变得不老实了,总是惦记着弄个龙椅坐坐,于是政治野心也开始膨胀。及至自己的大儿子被皇帝儿子无端打死,却好像没事发生一样,更加刺激吴王的神经,如果我是皇帝,谁敢把吴世子活活打死呢?于是此时想当皇帝的心更加急切了。
吴王如此大不敬,连皇帝也坐不住了,以皇帝的灵敏政治嗅觉,感觉这背后有点阴谋的成分。
既然如此,那么敬酒不吃你就吃罚酒吧。于是朝廷就拘留审问吴国的使者,让其招出吴王意欲何为。吴王知道后,开始恐惧,也知道皇帝有意针对自己了,所以更是急切地起了谋反的念头,和皇帝对磕。
当然,和皇帝斗,吴王当时也掂量出了自己的斤两,如果没有其他诸侯王的军事支持和技术支持,即使他富可敌国,要打败朝廷,那也是鸡蛋碰石头的事,根本没有多少胜算。
所以,为了腾出一点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尽管使者被皇帝扣查,后来吴王还是继续派使者代自己到长安去朝见皇帝,即使知是假装行礼,也只能如此表演了,而文帝每次都是只见使者不见吴王,这态度本身就非常恶劣,你当我皇帝老儿是可有可无的“透明人”,于是越想越气,便声色俱厉地追问吴王为什么不自己来朝见,而让人替代?
这病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装下去,看到不能再糊弄下去,吴使臣也只能实话实说:“报告皇上,其实吴王没有生病,只因为朝廷拘留了几批吴使,还治他们的罪,吴王心中恐惧,怕有去无回,所以才托病不来朝见的,情有可原。依臣子愚见,要吴王来朝见也不难,只要皇上能原谅吴王的过错,继往不咎,吴王一定会悔过自新。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望皇上明鉴。”
这使者果然会说话,能抓住皇帝与人为善的心理,脾气好、做人厚道的汉文帝最终大度地全都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顺利回到吴国。为了给吴王定惊,还特意御赐吴王几案和拐杖(据说茶几、手杖是汉朝敬老的物语),意思也就是说,你既然老了,也只能照顾你年事已高,准你老人家不用朝请了。
吴王见朝廷不治自己怠慢最高领导的罪(这事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处死),所以暂时谋反之心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外部环境已经有了变化,不过因为皇帝的“格外开恩”,也给人以一种软弱可欺的感觉,没有了反心的吴王倒是变本加厉地骄横起来,做起坏事来更加凶狠。
事实上,当时的吴国也可谓是独立王国,王国享有独立的财权、物权,既能冶铜、制盐,又能铸钱,为了笼络本国人,还免赋税,用公款代役金,或出钱雇人应役;与此同时,为了吸引贤才,给了很多优厚赏赐;甚至于其他王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抓人,吴国也不把罪犯交出,可谓是古代的“行政特区”。
等到宽厚仁爱的汉文帝鞠躬尽瘁,汉景帝即位,因为汉景帝正是杀死吴太子的凶手,所以曾经短暂消除反心的吴王刘濞,也知道大家心存芥蒂,双方难免有场恶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此时反迹当然又明显起来。
于是,七国之乱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