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明朝计王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吗
谁也不曾想到,号称神机妙算,且与神一般存在的历史“神算子”姜子牙、诸葛亮齐名的明朝“计王”刘伯温(刘基),当年能未卜先知陈友谅要炮轰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时的座船,而让朱元璋先行撤退死里逃生,居然却不能预知自己是怎样死的(正所谓“医生医得了别人,医不好自己”的翻版),或者说死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说是刘伯温的仇人老胡胡惟庸下的毒,有人甚至言之凿凿说是老刘的“恩主”朱元璋害死他的,是老朱“一石二鸟”的搬开政坛绊脚石的毒计,且有史为证。
那么,果真如此吗?
所谓的朱元璋害死刘伯温有《明史》为证一事,其实也就是春秋笔法,通俗来说便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那种,而且是用了“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历史联想得出的结论,反正信不信由你,你的脑袋你作主。这个大致就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出于君臣礼节,派与刘伯温有隙的胡惟庸去探视,不料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去诊病的医生开的药方后,病情不仅不见好转,还越来越严重,肚子隐隐作痛,像塞了一块大石头。
对此,聪明的刘伯温曾怀疑过自己的仇人胡惟庸做了手脚,并婉转告诉过朱元璋,但朱元璋没有理会,不久刘伯温就死了。后来胡惟庸谋0反案发,御医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其毒死刘伯温的,且作为胡惟庸罪状之一。无独有偶,参与谋0反的御史中丞涂节,也一同揭发胡惟庸指使下毒害死了刘伯温,这样胡惟庸是毒死刘伯温的幕后黑手便成了史实。不过,脑筋活泛的人却不因史书的白纸黑字而放过朱元璋,因为以当时皇帝对刘伯温的“礼遇”,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首肯,就是借一百个胆给胡惟庸,他也不敢给明朝“第一谋士”下毒,何况他与刘伯温不和是公开的事情,处于此种瓜田李下的尴尬境地中,他还敢如此放肆如此胆大妄为,绝对是得了瞬时失心疯,除非是朱元璋给了他这方面暗示或“权0力”。
毕竟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功臣、能臣,如果能让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代表火拼,自己顺水推舟把他们尽数除去,正可谓一石二鸟,所以人们最终怀疑并推断刘伯温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也是情有可原,何况所谓的涂节告密,在那种特0务机关刑0信逼0供盛行的洪武年代,屈打成招的“证词”就会大打折扣,成为史实更是近乎笑话。
流年似水,战疫不断。告别牛症,虎虎生威。祝各位兄弟姐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关于这,有历史研究者曾列出了三大疑点:一是神通广大、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不大可能吃老仇人开的有问题的药;二是药力效果成疑;三是知情人太多,朱元璋没那么笨。
那么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的暴0毙人们会怀疑到朱元璋头上了呢?这个就得从两人的恩怨情仇说起。
说起明朝刘伯温,喜欢中国神秘文化的人们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位与唐朝李淳风齐名的预言大师(他的《烧饼歌》与李淳风的大名鼎鼎的《推背图》就有一拼),能掐会算,自幼就是神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民间便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传说,他的家乡浙江南田据称是“古代七十二福地”之一,换句话说他就是“南田一仙”,因为他就是一个能预测吉凶、料事如神的主。
曾经有一次朱元璋一边吃烧饼一边批阅奏章,刚美滋滋地咬一口烧饼,便通传刘伯温前来见圣,朱元璋知道刘仙人有未卜先知的神功,于是便兴致勃勃地要验证一下,把自己咬了一口的烧饼盖住,让刘伯温猜猜是什么东西,不料刘伯温不假思索就吟出了“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的那句著名烧饼歌,还顺便预测了明朝气数等诸多历史事件,以至于很多人甚至忘记他是朱元璋“吾之子房”,是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的开国功臣,倒是只记得他的那些神仙掐算事儿了。
其实,读过正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与朱元璋不大“咬弦”,因为他们的性格就不大对盘,一个能看穿一切,一个是只信自己不信别人对功臣能臣十分猜忌,相处合不来那是题中应有之义。
何况曾是元朝一位大儒、高0官(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的刘伯温,本来就曾经不大瞧得起朱元璋这位“草莽英雄”,没文化不说,还特别嫉贤妒能,好残0害功臣,当年因元末官场黑0暗而两次辞官,效西汉张良“从赤松子游”,是攻下浙东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有安天下之计,且以近于绑0架的手段,派人对其发出“死0亡威胁”(史料详见不想出山回赠朱元璋说客孙炎一把剑,而被孙威胁的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加上文人那种“学成文武艺,卖与帝0王家”的儒家功名思想作祟,刘伯温这才不情不愿地从了朱元璋,而这一“从良”,居然就不明不白把性命搭了进去,应了其母“乱0世从政,很难有好下场”的预言,可谓是刘伯温神奇预测术的一大败笔。
尽管朱元璋多次表扬刘伯温是其之张良,但终究他难做“张良第二”,即使多次激流勇退逃避凶险官0场,终究是逃不脱人生的宿命诅咒,潇洒不起来啊。
因为让刘伯温潇洒不起来的,还是那万古不变的官0场纷争。
作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首席谋士,这位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明朝运筹帷幄之“张良”,自然也成了明朝著名政0治派别浙东集团的扛鼎之人,旗舰式政治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设定,也必然会因为争0权夺利而与朝中其他有实力的政0治派别势成水火,比如实力强横、来势汹汹的淮西集团(由朱元璋淮西老乡、“首席丞相”李善长领衔,其被誉为“明朝萧何”),火拼的结果,刘伯温也不幸成了官0场纷争的牺牲品,被淮西派主将、明朝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所害。明朝张良与明朝萧何对垒的结果,最终大家都以鲜血和生命为政0治献祭。当然,因固0权需要而大肆杀0功臣的朱元璋,也乐见此种假手于人的政0治杀戮游戏,还不用担当恶名,多爽啊,老朱才是权0力游戏的正宗发牌人。刘伯温如果不是因利益冲突而被胡惟庸加0害,那么功高震0主的他,朱元璋也完全有理由让其不得好死,总之不得善终便是有大本事的他的人生主旋律,熟读经书且能卜吉凶的刘伯温,难道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古训?在他出山求取功名的那一刻起,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已经悄然悬于头上。
所以,刘伯温的非正常死亡,有人怀疑到朱元璋头上,也是情有可原,既有理由也有动机,在那种“皇0权通吃”的权0力结构下,威胁皇0权的他被献祭便是宿命的安排,另无他途。所以明史专家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后,也断言刘伯温之死朱元璋难逃干系,是朱元璋为了政0权稳固制造的一种阴0谋,目的就是利用与刘伯温有仇的胡惟庸“定点清除”强劲政敌,借力打力。毕竟作为天子朱元璋也最怕结0党营私的人,何况刘伯温的老辣政0治手段本就不是济世安民之道,而是赤裸裸的权0谋之术,几时变帝师为人0主都不得不防(毕竟老朱手下的这班人精太有才,他也怕他们神不知鬼不觉无声无息地把他的江山给撸了,那样老朱家就太冤了),加上在考察丞相人选时刘伯温百密一疏的“祸0从口出”,朱元璋加快置其于死地,也是顺理成章。
尽管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甚至还考证出刘伯温是因抑郁过度得了肝癌身亡的,姑妄听之。
那么刘伯温缘何与淮西集团杠上,并在论相时祸0从口出让自己以身犯险了呢?
这个说来话长,那就得从刘伯温决意杀一个李善长的亲信讲起。
正因嫉贤妒能,所以对能臣十分提防的朱元璋,给为自己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封赏很低,不仅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即诚意伯(很有私心的朱元璋确实是不大有诚意),且是伯爵中工资最低的。眼看着皇帝老乡淮西派首领李善长(还与朱元璋结成亲家)呼风唤雨,手下个个长袖善舞(比如胡惟庸),作为浙东集团首0脑的刘伯温自然心中不服,也偷偷“暗杠”上了。
话说李善长的亲信叫李彬,是中书省的一个官0员,却因贪0赃枉法被其时当御史中丞的刘伯温当成典型抓了起来,甚至在查清犯罪事实后决意要杀掉他,好灭灭淮西派的嚣张气焰,给李善长一点颜色看看。
这就结结实实惹恼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明朝萧何啊,徐达据说是明朝韩信),丞相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很有谋略的李善长当然也不是一开始就硬碰硬,走的还是先礼后兵的那经典套路。毕竟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就有点低声下气地派人去找刘伯温求情,让其网开一面,把李彬放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然而,这些年总是斗得死去活来的两大派别首脑,轻易也不会立马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人性使然。
刘伯温好不容易找到了撬动淮西集团的“短板”,哪会那么容易就自废武功,当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了,此时不再抓住李彬事件狠狠恶心一下这些年嚣张得不成人形的李善长,那么浙东集团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且长久被其按在地上摩擦,对于讲究谋略的刘伯温来说,如果弃之不用,简直就是侮辱他的高智商。
所以,原本就心直口快的“历史直男”刘伯温(这也是他后来论相得罪朱元璋都不知的原因,耿直boy不好混),于是便板起面孔对来人作个公事公办的手势,说要依法治国,李彬只能是被开刀问斩的命。
看到刘伯温这么轴这么不开窍,李善长也坐不住了,便亲自出马给李彬说项,说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凡事留一线以后好相见,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风水轮流转,何必拼个鱼死网破呢。
看到嚣张惯了的李善长如此阴阳怪气地软硬兼施,本来就对他很有意见的刘伯温自然没有心软放过李彬,软硬不吃的他反而是加速了李彬的死亡进程,快马加鞭把处死李彬的奏折送给身在外地的朱元璋批复,杀0人如麻的朱元璋一看到有如此乱了纲纪的贪0腐官0员,也有意整肃一下官0场队伍,大怒之下便迅速下了死0刑复核令。不巧,这份天子回复却落在了李善长手里,眼看李彬小命不保,又只好硬着头皮找到刘伯温,同样是智谋多多的李善长,知道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好说天道,于是便想以“求雨”的噱头让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回心转意,收起杀掉李彬之心(高手过招,自有高招)。
“京城久不下雨,必是上天有怨,先生熟知天文星象,此时应该修心养性,绝不能大0开杀戒增加天怒人怨,否则必受天谴。”李善长很有针对性地与刘伯温斗智斗勇。
“杀李彬,天必雨!丞相不必杞人忧天。”其时南京已经大旱3个月,难得刘伯温这么自信,相信杀了十0恶不赦的李彬天都会感动得眼泪哗啦啦,斩钉截铁地把李善长恶狠狠怼了回去,一点情面都不给,从此以后也让自己陷入人生绝境,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黑0手在试图主宰他的命运,让他的生命天空乌云密布随时刮起风刀霜剑。
基于这样的认知状态,一拿到朱元璋的死0刑复核令,踌躇满志的预测大师刘伯温,便在祈雨仪式上把作为中书省中层干0部的李彬大摇大摆地拿下,全然不顾李善长小脸涨成难看的猪肝色,而且很快就验明正身,快刀斩乱麻就天正法了。
这一下,这些年刘伯温所受的闲气也算是找到了最佳宣泄口,那叫一个爽。可惜他低估了自己的死对头李善长的能量,因为老奸巨猾的李善长早就想以天不下雨作为借口,要给聪明过头的神算子刘伯温下套,趁机把责任推到老刘身上。
毕竟,这天下不下雨,也只能是看天的意愿,凡人只能望天打卦,不可能像传说中的诸葛亮一样要借东风就有东风,即使是现代的天气预报都有不准的时候,怎么可能说下雨就下雨呢!所以刘伯温也为这一“无厘头”赌气付出了沉重代价。
果然,这次天同样没有给很会观测天象的刘伯温面子,并没有因刘伯温杀了贪0官污吏而为他下起及时雨,照样是艳阳高照、大地龟裂。
既然刘伯温的大话已经被老天无情地戳穿,早已恼羞成怒的李善长便即时有了反击刘伯温的利器,那就是他滥0杀无辜惹得天怒人怨才致使久旱不雨。
于是,有了造0谣口实的李善长,一等到朱元璋从外地回京,便煽动一班人一齐攻击刘伯温,说正因刘伯温毫无顾忌地在祭坛前杀人,犯了“大不敬”之罪,才使得天不下雨,祸及社稷百姓,要求严惩。
形势就这样急剧反转,政治天空有时确实比自然天空更加变幻莫测、诡异十倍。
当然,朱元璋也是食脑的,他不大可能因为一班人在那里众口铄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做别人的“最佳杀器”,功臣要杀也只能是他认为必须得杀,不是别人一鼓捣他就糊里糊涂地人云亦云的,你以为一个草根就那么容易当上皇帝啊。所以,一开始朱元璋对众人联手弹劾刘伯温并不怎样上心,至少没有即时追究刘伯温的责任并加以严惩。
不过,很会权0力平衡术不想“第一功臣”李善长独大的朱元璋,虽然为了固权为刘伯温耍了一回太极,为其挡了很多子弹,然而老天却不给有时能看穿它的刘伯温面子,反正就是惜水如金,任你如何望眼欲穿地求雨,我就是坚决不给,你即使再咚咚锵急急如律令地天灵灵念咒催促都没用,它喜欢什么时候刮风下雨只能看其脸色,所以到了后面,朱元璋都觉得有点无趣了,看到群情汹涌,瞪大眼睛看好戏的李善长更是不好糊弄,这回很实在的朱元璋也不再装了,直接找来运气不好的刘伯温,且直截了当问他天为何还不下雨?
“报告陛下,天不下雨确实是事出有因,那就是因为死亡将士的妻子都迁居营房,有数万人之多,且一些建房工匠死后又得不到妥善安葬,骸骨露于野,致使阴气郁结,才使得天公不作美久旱不雨。不过经老夫算了一卦之后便有了化解方法。如果把投降将士都编入军户,实行混0改,庶几能协调阴阳,天公高兴便会送来及时雨了。”刘伯温故作神秘地振振有词,或许他也只是在期待天神开恩,只是这回押宝押错了。
既然神算子这么说了,没有更多办法的朱元璋便只能听其言以观后效。只是这回老天似乎是故意与自己的“人间使者”刘伯温赌气一样,横竖就是不降甘霖,让出尽洋相的他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老朱等啊等,仍然是等不来传说中的及时雨,这样过了十天还是等不来一滴雨,于是便认为是刘伯温故意戏弄他,天子你都敢骗?于是喜怒无常的朱元璋也等得不耐烦了,这回不看广告看疗效,十分震怒的怼有点吹牛嫌疑的刘伯温,你说好的雨水在哪里?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冰雪聪明的刘伯温当然也是装不下去,于是来个釜底抽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因为此时刘伯温的老婆恰好死了,正好以办后事为理由告老还乡,离开可能会淹死自己的政0治沼泽地,下岗走人,保命要紧啊。
时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反正刘伯温又不是第一次离开官场,何况那又是另类政治之以退为进。毕竟这次有点头脑发热的刘伯温,结结实实把朱元璋十分倚重的李善长(背后还隐藏着淮西集团巨大的政治能量)给得罪了,很善于玩“权0力平衡木”游戏的朱元璋,也只得恩准刘伯温“告归”,以平息各方矛盾,尽管老朱也十分需要刘伯温辅佐,这是一个十分无奈的选择。
就这样,浙东集团的首脑淡出官场,算是被牺牲被变相赶走的那种。毕竟斩0杀李彬,刘伯温一点错都没有,错的甚至是为了巩固淮西集团在官场的独霸地位而耍赖做泼皮牛二的李善长,撒泼的结果,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朱元璋也只能将错就错牺牲掉刘伯温,让他回乡养老,以减少官场摩擦。
当然,作为浙东集团的头面人物,很有智谋的刘伯温是不大可能完全隐退的,那只不过是他以退为进的“政治障眼法”,因此他也积极准备各种后着。
临走之前,心明眼亮的刘伯温不忘给当时有点头脑发热的朱元璋一些醒脑汤。针对朱元璋其时正在营造中都,要建都在老家凤阳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同时组军强力远征还有相当实力的北元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刘伯温不敢苟同,于是好意劝道:“凤阳虽是陛下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结果虽然朱元璋没有定都凤阳,趾高气昂地做凤阳朱皇帝,不过却没有认真准备讨伐王保保之事,轻率出兵的结果,不久之后便导致了定西之役失利,让王保保顺利逃回大漠,从此成了大明边患,让明朝吃尽苦头。此外,很有前瞻性的刘伯温,相信不久又会被朱元璋启用的他,便秘密安排自己的亲信占据有利官职,进行必要的人事布局。比如推荐浙东集团得力干将杨宪接任御史中丞,利用司法手脚搜集李善长结0党营私、作奸犯科的有力证据,然后有理、有利、有节地在朱元璋面前上李善长的眼药,让十分善于猜忌的朱元璋猜忌这已封无可封的第一功臣李善长,在他回京之前,提前打响对淮西集团的反击战。
果然,在朱元璋征北元失利之后,自然而然便想起了看人做事都有一套的刘伯温的好,国难思良臣啊,再加上对头脑逐渐膨胀的李善长的逐渐不满,甚至打算撤掉其丞相的职务,朱元璋最怕的当然是善于结0党营私的李善长谋大明江山,于是立马修书一封,追回正在家乡度假的不会“结党搞事”的刘伯温。刘伯温不结0党这事朱元璋曾与刘伯温的儿子提过,原来也是被深藏不露的刘伯温给骗了,这官场很少有不结0党的,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单纯地一厢情愿“调皮”了,刘伯温确实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最后死得蹊跷也是事出有因,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是也。
于是这年冬天,朱元璋亲自下诏,大表刘伯温之功,不仅追赠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还赏赐多多,此外还想给刘伯温加官进爵,甚至于把露出了狼子野心的李善长的相位拱手相让,让刘伯温取而代之,刘伯温权衡利弊之后却固辞不受。毕竟头脑清醒的刘伯温知道自己还没有足够资本与根深蒂固的政0坛“巨无霸”李善长硬磕,小不忍则乱大谋,说不定被可怕的“政0坛巨兽”淮西集团反噬,输得连内裤都被扒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基于此种认知,在朱元璋因事要责罚李善长并撤掉其相职换上刘伯温时,刘伯温还违心地力挺李善长,说老李善于协调官员保证政0权运转且德高望重功劳很大,是国之栋梁,并以房屋贸然换了顶梁柱容易倒塌为比喻,说换相万万不可。朱元璋一听刘伯温为多次加0害老刘他自己的李善长说好话,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人品没得说的。
所以,随着朱元璋对刘伯温的青睐有加,李善长在朝中的日子更加不好过,浙东集团慢慢压过淮西集团,后来还导致了李善长被迫辞官归家,浙东集团渐与淮西集团鼎足相立。
然而,花无百日红,时间节点最终还是到了让刘伯温倒霉透顶的换相谈话,刘伯温的人生噩梦也悄然而至。
因为朱元璋有意换相刘伯温却不想当,坚拒多次,所以这回朱元璋改了策略,那就是要刘伯温荐相,而因此次谈话涉及到了后来成为丞相的胡惟庸,便导致了刘伯温的非正常死亡。
刘伯温此次与朱元璋论相,一开始还是相当融洽,大家就像朋友一样拉家常,但善于猜忌的朱元璋怎么也猜不透刘伯温为何舍弃丞相这种肥缺职位,此中必有猫腻,这个确实有点违背常理,于是警惕性很高的老朱便开始试探刘伯温的真意。
“如果你不想取代李善长,那么谁最有资格做丞相?”朱元璋突然袭击般地问刘伯温。
“关于谁是最佳人选,这个当然只能是陛下自己做决定,我无权过问。”跟了朱元璋那么久,本身就知道其性格乖张反复无常,刘伯温哪敢唐突表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就不妙了,于是便也机智地把球再推给朱元璋。
“杨宪如何?”朱元璋又单刀直入。
“杨宪有相才无相量,没有出色协调能力,不能一碗水端平,容易剑走偏锋,pass(免了吧)。”杨宪是刘伯温的人,如果公然在不喜结党的皇帝面前推荐自己人,很容易让朱元璋猜疑,所以立马把杨宪否掉,自保要紧。
“那么汪广洋呢?”
“汪广洋气量与平衡能力还不如杨宪,不行。”刘伯温答道。
“那胡惟庸呢?”朱元璋又问。
“好马配好鞍,好犁配好牛,胡惟庸却像是一头不听使唤的小牛犊,很容易拉破犁,不建议。”刘伯温果然很有政治眼光,后来对胡惟庸的鉴定也算是对了,因其谋反差点坏了明朝大事。
然而,尽管刘伯温看人很准,却因为太过心直口快,欠缺沟通能力,最后这评价胡惟庸的真心话不知通过何种渠道让其听到了,才有了报复心强的胡惟庸害死刘伯温的坊间传说。
这还不打紧,最后朱元璋不知是真心还是无意地对刘伯温埋怨说,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那看来先生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