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启示录——解密中华文明的峥嵘岁月(版权所有)

  @睁眼的秦俑 2021-12-26 19:05:03
  楼主先生,首先对您的叙述点赞 但是您如何有信心您叙述的上古史是可靠的?上古没有文字,考古遗址也没有三皇五帝的标识,会不会成为无法验证的传说?若有冒犯之处 还请楼主多见谅,盼复
  -----------------------------
  谢谢兄台的支持,要我说对自己的叙述的上古史有多少信心,有多少叙述是可靠的,这个还真的不好说,文中提到的考古遗址和史前神话传说是否对应得当,我也无法验证。在我个人的历史理念里,虽然上古史很多都是神话传说,但空穴来风必有缘由,尤其是能流传几千年而不灭,更能说明其生命力。另外,我坚持认为中华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上古史或有许多增益删减的历史学术行为,但中华历史几千年来即便有残缺但大体路径是清晰的也是完整的,我对自己推述的看法是,假如一个历史假说想要经受的起考验,不应该是就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进行狭隘的描述和合理性解释,它应该是适用于中华历史的整体脉络,不仅是史前史,不仅是原史,还得是有文字留存的阶段,如甲骨金文,还得是有明确文字记录的历史等等阶段。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这个高阶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虽然难解,但它整体应该是和谐的,完整的,提出的解释和叙述应该与中国历史发展框架和脉络应该是相对贴合才行得通
  @掌灯人1261 2021-12-27 11:04:32
  这么一说现存的上古史架构岌岌可危,楼主你真有信心按你的思路走得通说得清?这种事可大可小,慎重慎重
  -----------------------------
  兄台言重了,个人所言还完全到不了动摇上古史的地步,中华上古史也不会岌岌可危,只是它需要做出一些合理性调整,因为现在流传的中华上古史,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对中华文化的养成和作用已经起不到激励效应。我个人的叙述做不得数,能否走得通现在还言之尚早,我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崩盘。本来开帖只想给 古蜀史说 做个解释性说明的,没曾想面越铺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多......
  @琉璃荧光007 2021-12-28 09:03:30
  楼主先生您好,夏朝是家天下吗?是奴隶制吗?
  -----------------------------
  夏朝家天下,奴隶制,这样的说法已经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存在了很长时间了,但在我个人的认知体系里,夏朝并非“家天下”,这只是后人对夏朝的组织形式的一种理解,我会详细叙述夏朝的政治体制和组织形式,究竟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还是什么,大家自行判断。
  另外夏朝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奴隶制”,如果说奴隶制形态表征更为明显的话要数商周,或许是商周有了些许文字记录吧,以致让后来学者倒推夏朝是“奴隶制”。关于夏朝的政治形势,郭沫若等学界大咖也做过研究,说是氏族公社什么的,我个人对这些研究历史学的名词术语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就具体的情况结合多重证据做具体的推论,并给出初步结论。
  继续更新
  “虞舜”之名永载史册的缘由无疑是尧舜禅让的历史美谈,然而“禅让”之为是否为历史事实恐怕永远难有定论,后人褒扬也好,贬斥也罢并不影响既有的传统认知。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纠结贤名美德和禅让礼仪,还不如把心力放在现有的考古表现和应有的历史逻辑上来,前文关于“禅让”做了一些解读,也表达了一些看法,禅让难论,但禅位更替当是客观存在,这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不管是原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又或者是强者为尊的丛林法则。在不考量后世学者对上古史编纂增益的情况下,试问,陶寺集团的帝尧为什么要把“时代代表”禅位给有虞集团的虞舜呢?因贤以让,此概率无限接近于零,不论也罢,极大概率是时代变迁的需要。如前文述,陶寺集团遭遇了巨大变故,帝朱应对不利,陶寺集团岌岌可危,东来的有虞集团气势如虹,为了应对“洪水倾覆”之危,出于自保的安全需求,禅位给有虞集团是必然而理智的选择!那有虞集团如何能气势如虹,如日中天,那得从有虞氏的历史过往说起。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有虞氏”是不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有没有“虞朝”?
  传统文献典籍里关于“有虞氏”传说和记录不少,似乎是客观的存在,但这还不足为凭!据李零先生释读的战国时期楚竹书《上博简•荣成氏》中提到“有虞迥”这个帝王,另外顾颉刚、童书业、杨宽、杨伯峻等大能对有虞也有过专门的论述,也有相近的结论。从传统典籍文献记录来看,“虞朝”可能包括了颛顼、有虞幕、有虞迥、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瞍、舜等诸多君主;这个世系究竟是“有虞氏”部落首领的世系,还是天下共主、部落联盟首领的世系,说不好。虞朝之说与传统意义上的“五帝”说法又有冲突,这样该把“唐尧”、“少昊”等人放到什么位置上呢?朝鲜半岛的古国新罗有传位给女婿的传统,唐尧把王位传给了女婿舜,可能虞朝的王位继承制类似于早期的新罗???由此可见,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有关上古史的记录叙述就有许多,且各有说辞,莫衷一是,直到《史记》出现。
  关于有虞氏,说说个人的看法。
  据《容成氏》简 4、5、6 云:“□於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 ?)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所。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内贞。 禽兽朝,鱼鳖献。又吴(迥)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终。”如此记录,至少说明在战国楚地,有那么一部分人还记得有个遥远的有虞氏存在,还赞誉有加,此为一证;又据《左传》、《国语》等古文献记载:舜以后的有虞部族首领称“虞思”,《昭公三年》、《昭公八年》记载有虞舜后人又称“虞遂”,那么,舜之前的有虞部族首领称“有虞迥 ”很为可能,此为二证。据《荣成氏》有虞幕,有虞迥、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瞍、舜等诸多首领的记载来看,有虞氏首任首领应为“有虞幕”。结合前文叙述,颛顼集团与共工集团在河洛、河济逐鹿争雄,两败俱伤后西退守西北,虞幕便是留在两淮之间的一支,擎颛顼大旗不倒,故,有虞氏与颛顼集团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玉琮),此为三证;结合《左传•哀公元年》记录来看,少康为躲避浇的追杀而“逃奔有虞”,虞思把二姚嫁给少康,命其为“牧正”,说明有虞氏与禹夏集团存在关系,而禹夏集团与颛顼集团存在关联几乎是既定的史实,此为四证。
  由此可从文献典籍方面的推证,可得出初步结论,有虞氏不仅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且历史影响力不低,并与颛顼集团、禹夏集团都存在关联。显然,这个初步结论是不够的,下文将结合考古和文献从二重证据法的角度推论有虞氏、虞舜和虞朝,一步步解开“华”的由来和内涵,何为“重华”,何为良渚,良渚于中华文化的意义,良渚又去哪儿了•••••••••
  @往事如烟gogogo 2021-12-30 12:08:14
  请教楼主,您怎么看李济先生的贡献?
  -----------------------------
  哦,我对李济先生了解一些些,只能说自己的粗浅理解,仅供参考。李济先生是从人类学转道考古学的,所以其前期的工作方法是用人类学的思路来做考古学的,并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他的风格与王国维貌合神离,与傅斯年志同道合,与顾颉刚硬怼讥讽,与七国院士夏鼐相亲相杀。
  李济先生在考古上的建树明显比上古史方面多得多,不过他在上古史方面更多的是初步探索和尝试,如《中国上古史重建工作及其问题》、《再谈中国上古史重建问题》两篇文章在理论、方法、材料方面高屋建瓴,后来主持编纂的《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史编辑大旨》也只是提出了上古史研究落实的办法和步骤,受限于考古资料及时代局限,并未做深入研究。其实早期的上古史研究大多首先于考古资料,认识稍有局限,但在文献考据上有很深的造诣和见解,值得考古界朋友参考借鉴。
  @亚布斯基 2021-12-31 12:05:19
  请教楼主,您怎么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观?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有什么帮助?过时了吗?
  -----------------------------
  亚布兄,你好,要谈马克思历史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就不得不谈到对马克影响很大的人,黑格尔及他的思辨主义哲学,以及表为唯物主义实为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恩格斯),马克思在成为历史学家之前首先是个哲学家和批判学家,因为他后来就曾批判过他曾崇尚的黑格尔,也批判过普鲁士阶层即沙皇俄国,这种批判精神让他在历史、哲学思想方面建树颇多,比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等等著作,更是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思潮,其《工人联合会》与《共产党宣言》引起的重大革命浪潮勿用多论,至于其《资本论》则更不必说。
  马克思取得这么多的成绩跟他的思维理念和认知深度有着直接关联,科学研究到最后便是哲学,历史的过程也是哲学的思辨,所以一直说历史唯物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全面,即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诸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精辟言论,这也只是一种历史认知方法和总结,历史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活动的总结,无人类则无历史。因此,于历史认知方法和理论而言,无谓过时不过时,只有适用不适用,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我个人以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现在依然有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依旧有参考意义,今人要做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客观现实进行创新、运用并寻求出一种更适合当下的理论和方法。
  @燕塘湾1955 2022-01-02 15:24:40
  请教楼主,中华文明的研究范式与西方文明有哪些共性?应该如何区别和认知二者的差异?中华文明的探索路径应该如何摸索?
  -----------------------------
  兄台你好,中华文明的研究范式在漫长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以文献考据为主,但一直难有突破,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历史状态才衍生出各种流派、学说和见解,这是由中华文化和文明演进过程所决定的,直到西方的考古学理念进入中国,似乎给国人打开了一个研究古史的新局面,于是从者甚众。在此,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知,西方之所以有考古学就是因为西方无有系统的古史研究和文献参考,加上他们本身的历史演进特点和社会变化特征导致了他们不得不采用考古重建的道路。这点中西区别还是要注意的,考古重建古史的局限性自不必论,西方因为找到了神话传说中的“特洛伊”“尼尼微”兴奋异常,这一点也把国内学术界给整蒙圈了,似乎国外的神话传说,经文教义就是历史了。这一点,我个人态度是明确的,不管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还是《荷马史诗》,不管是苏美尔年表,还是古埃及王表,不管是泥板书,还是罗森塔尔碑,都可以西方古代学者对他们上古史的理解和研究,正如我们的《史记 五帝本纪》一样,不能想当然认为那就是西方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探索路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学术界的自信与否问题,是要自己搞清楚我们的上古史,还是希望国际认同自己的工作,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我个人当然选择前者,国际上认不认同显然是其次的。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自信,并付出巨大努力做出能让自己信服的工作,既然西方能把《圣经》当思想指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不少于三千年传说,结合我们现有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人类体质学、分子生物学等等跨学科资料,坚定信心相信一定可以找出有效材料,并能给出有效的解释。
  @红歌会开始了 2022-01-02 22:21:18
  楼主你好,请问新考古学于我们国家考古有什么帮助?
  -----------------------------
  兄台你好,关于新考古学这个概念,比较容易获取相应资料:它是1960年北美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和他的学生朗格(William Longacre),希尔(James Hill)和弗兰纳里(Kent Flannery)等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有《当代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书......
  在谈新考古学对我们国家考古有什么帮助之前,我想谈下这个理念:一,要对考古遗物的解释进行严格的经验检验;二,用经过严格检验的考古证据重建史前人类生活。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考古遗物本身是零散的,片段的,孤立的,时间长度和跨地域问题是考古天生的困难,要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新考古学要求用“严格的经验”来重建史前生活,我想说的是“严格的经验”是建立在考古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上的经验,也就是说还是“经验”,是经验就不可避免的会介入主观解读和分析,那么最后得出的考古重建出的历史可信度几何就只有留给学术界探讨了。
  我个人更关心的是,考古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门类,它不是孤立的,在历史建设上先天不足的西方,能够在考古上“弯道超车”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并提出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既然如此,在学习和了解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后,我们为什么不能根据我们自身历史特点提出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理论和方法,现在西方学说泛滥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以一个怎么理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西方学说,是我们务必要认真和反思的。
  @洪金一鼎 2022-01-03 09:50:38
  “考古百年中原行”系列公众讲座启动历时7个月,共计13场的“考古百年中原行”系列公众讲座圆满落幕。场均观看人数10万+,话题#考古百年中原行#阅读量接近800万,多个讲座单场阅读量超百万……,请教楼主,这个现象是不是说明了考古正从小众冷门走向公众热门?
  -----------------------------
  洪金老师,这个现象可能还不足以说明考古正从小众冷门走向公众热门,首先三星堆自带的神秘洪荒的流量密码吸引了关注,其次从上到下对推广考古的有意准备和宣传是考古行业得以为大众公知的主要原因,对考古感兴趣也是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清苦心态,这显然不具备一般兴趣点,所以考古热在一段时间后极大概率会归于平静。在我个人看来,考古发掘也好,历史研究也罢,本不应该在喧闹中进行,有的行业需要坐冷板凳,需要吃冷猪头肉,就像尊清规戒律的僧侣一样,虽然物质上清苦,但谁又能说他们穷,国家很有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正是有历史学者考古专家这些国家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咱们的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山海有本经 2022-01-03 12:17:42
  楼主您好,可否释疑一下夏王朝,夏文化,夏民族,夏历史这些概念呢?二里头文化能代表夏文化吗?
  -----------------------------
  兄台你好,这几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是夏是谁?它来自哪里?呆在哪里?又去了哪里?把夏弄清楚了,然后才是夏王朝,夏文化,夏民族,夏历史这些概念的问题。二里头文化并不能代表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现在更多的意义是一种考古学文化,距夏文化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
  夏,是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夏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表现,夏王朝和夏民族是一个泛概念,夏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问题是本帖最基础的问题,后文给出真正的夏解释后,希望大家不要太吃惊,也请不要给我扣帽子,还是那句话,我对我所有的言论负责并保有一切权利,跟愿意接受来自考古、甲骨、金文、文献和其他方面的检验。
  @张氏一脉 2022-01-04 09:56:44
  楼主您好,有关夏朝的世系,故事,古往今来的典籍文献已经够多了,钱穆,范文澜,翦伯赞这些学术大家根据文献记载和传说都说的够圆了,二里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用了一个世纪,论文也不计其数,您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
  张兄你好,时至今日,关于夏的叙述在主流学界绝大多数还是“文献流”,现在多了一个“考古流”,但不论哪一种似乎都没有把“夏”说清楚,考古流直接把夏弄成了不在求证范围。具体夏是什么,我会做什么叙述,还是以事实说话吧,有无道理由大众评断!
  @南阳侯 2022-01-04 14:02:25
  楼主,三星堆遗址和良渚遗址哪一个于中华文明的研究和探索意义更大?
  -----------------------------
  侯爷,三星堆遗址和良渚遗址,有考果非要在二者中选一个的话,我个人倾向于三星堆,三星堆文化内涵的丰富可能会超出大家的想象,三星堆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大家不用低估!这跟神不神秘,青铜器美轮美奂的关系并不大,而是它真正的给我们展古指针关联,如玉琮,但二者不是一个单位的,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如开了一副史前文化面貌的“清明上河图”。在我个人理念里,全中国所有遗址中,唯有三星堆遗址留的信息最多,最完整,最系统,是最有可能复原史前社会面貌的遗址,没有之一。
  现在都说三星堆没有文字,现在有没有言之尚早,同时,我个人不对学术定义做过多评鉴,但我要说的说三星堆的信息是中国所有遗址中最多最多的,结合四川盆地的遗址来看,三星堆这本天书,是很明晰的,明白的。
  @forever2021九门 2022-01-05 20:58:42
  请教楼主,何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九门兄,你的这个问题咱们从文化的层面做一个探讨吧。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说的时间不短,这里有时代和学术的背景,咱们不论,就说下什么是中华文明,什么是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名词,而是一个复合的动态名词,他是中华大地上漫长而广阔的时空产物,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表现,具有时段性、地域性,文明不是中华的唯一属性,甚至它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文明一词最早见于 《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里的“文明”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文明”是两码事,前者的意思是有条理叙述已知的事件或道理,后面的“文明”更多的是西方定义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段的物质和精神总合,或者说是遗址考古表现。
  中华文明,此说主要体现出一种开化明白的意味,与“知道”“秩序”等合理性概念相关联,只是这种说法在大众眼里成了要寻根问祖以示团结,抑或彰显大国风范,于是原本为考古学体现的多区域性特点也得统一一下下。考古上,苏秉琦老先生的“区系论”已经为考古界所公认,但几大区系的命名全部都是XXX文化,而不是XXX文明,比如仰韶文化,磁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这些考古学遗址全部是以文化命名,如果改成文明,合适吗?所以,至少在考古学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更是无从说起,把各遗址简单的C14测年排时间先后没有意义..............
  说来说去,那怎么表达才更合理呢?我认为应该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

  @西风十三郎 2022-01-07 10:44:27
  楼主你好,你仿佛是夏存在的坚定支持者,言语间也透露出淡淡的自信,希望能看到你对夏不一样的见解,另外《论语·八佾》中记载孔老夫子言: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似乎孔夫子也间接承认有夏的存在,但没有证据也没有文献,请教楼主,您对孔夫子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
  西风君,你好,有些时间没见了,一来的问题就有点伤脑筋呢。我确实是夏存在的坚定支持者,当然也有我的理由,后面我会详细展示和论述,届时请西风君观效。
  你说的孔老夫子夏礼他能言,殷礼他也能言,但杞、宋不足证,是因为文献不足,要是文献足他就能够证明,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孔老夫子是“文献流”的学者,那有了文献孔老夫子就能证了吗?也是未必。孔老夫子,不姓孔,而姓子,是根正苗红的有商氏之后,相对于夏礼,他肯定更熟悉殷礼,同时孔夫子是鲁国人,他的时代和他受到的教育影响,恐怕也不太允许他能接受的了夏礼,唯一周时杞国的夏礼早就变了形态。原始版的夏礼可不是孔夫子喜闻乐见的,在夏篇,我会详细论述何谓“夏礼”,到时就知道孔老夫子为什么不想证夏礼了。
  @先秦时代2020 2022-01-07 12:05:46
  
  请教楼主,您对苏三《新文明简史》这本书有什么看法?
  -----------------------------
  先秦兄,你说的这本书,我还没拜读过只是看了一些介绍,所以无法做到客观的评价。介绍说这本书是“文明西来说”的坚定支持者,并从人类分子学,基因学这些我个人看不懂的层面进行了论述,想必有她的道理,只是她的文明西来说论点与我的观点是相反的,所以在尊重她个人见解的情况下,表示一点小异议。
  这本书的序我看过一些,是许宏先生给她写的,其中味道多杂,也不便评述,我倒从许宏先生作序之中看出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性”和淡淡的“优越性”,诸如:苏三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论断是“推测”、“设想”、“假说”,用“可能”、“很可能”来修饰自己的结论,而不像我们业界某些学者常用“正确”、“真理”、“科学”来评价己说,同时用“错误”、“谬误”和“不科学”来评价反方。“苏可神思飞扬,许必脚踏实地”;“作为一位学术界以外的学者,苏三女士注定是提供思想的,通过证据来肯定或否定其推断和假说,那应是专业学者的事。如果同意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心平气和甚至很畅快地享受她的著作给我们带来的给养和快慰了。”等等等等
  在序言的最后,许宏先生一句话可能是对他最大的启示:“在历史领域里,其实每日都有创新与发现,只是缺乏创新的思维与眼光罢了”,后来作为学界人士的许宏先生的《发现与推理》出来应该是受到了苏三这样的民间学者的“鼓舞”与“推动”。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更新有些迟缓,请师友们多见谅,我们的史前史可能比想象的更“丰富多彩”,比文献典籍记载的更离“经”叛“道”,我们究竟是想考证出我们“希望”的上古史,还是能勇敢的接受“真实”的上古史,说不清楚......这可能是我们要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
  有不少师友告诫我,历史不在乎真伪而在乎当下,要注意措词和适度表达,话留三分余地......在此诚恳拜谢大家的关心和告诫,历史写到最后可能真得成当代史,我得好好想想仔细想想,拜请大家多多鞭策指导,拜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