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启示录——解密中华文明的峥嵘岁月(版权所有)

  @大明宫xue 2022-01-11 17:23:00
  请教先生,何为学术?如何学术?
  -----------------------------
  学术(Academia)一词在古希腊意思为学习中心,后来,Academia在被延伸来形容“知识的累积”。公元1世纪,英国及法国的宗教学者常用学术一词来表示高等教育机构。英语称 academy,而法语称为academe及academie。在英国,根据不同的学术级别分为跟随者、讲师、读者及教授,及至(公)爵位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学人都是被称呼为学者,学术行政人员并不包括在内。我国古代对“学术”也有阐述,早期,“学”和“术”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合起来为学习治国之术,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史记•张仪列传》:“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学”与“教”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雅释诂》则谓:“学,效也。”“效”即是仿效,学习,传承。“术”,《说文解字》谓“術,邑中道也”,指道路,引申之,则门径、方法等义皆在焉。
  据《说文》,“学术”的引申意义为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寻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后来随着知识的进步,古人逐渐将“学”与“术”合为一词,用以代指知识,学说,学问,教化等,今天对学术的定义为:指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学问的方法和理论,通常与“研究”并称,谓“学术研究”,它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力求摒弃主观符合客观规律,对未知的科学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揭示。学术研究是一种寻求认识问题和解释现象的方法论,它既不是公理,也不是定理,故,学术其本身不存在权威。学术权威化的做法属于精神需求的范畴,这种做法会给学术研究、未知探索带来极大的阻碍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多学科组合交叉研究,其理论更先进,其技术更多样,显示出人类社会及其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在学术腐败和学术山头的学术乱象,其本身不是学术而是学霸,这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并不在学术讨论范围。
  @悟行悟行 2022-01-11 18:04:53
  中华民族是个名词术语吗?
  -----------------------------
  不是。中华民族是经历了成千上万年风霜雨雪,血与火淬炼聚合而成的多元一体,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硕果仅存典型,也可以说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熔炼千百年,百炼成钢的有机整体。因此,白鲁恂、马丁雅克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一种披着国家外衣的文明,这仅仅是西方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肤浅理解,中国她不仅仅是各时代文明的发起者和推广者,她还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样本。
  @潇湘子XIN 2022-01-12 08:45:39
  楼主您好,您怎么看三星堆几个月光幻特效和奇妙夜活动?
  -----------------------------
  三星堆趁着一波考古热和关注打造一些拳头文创产品和节目,有利于进一步宣传三星堆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三星堆,对古蜀文化感兴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古蜀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目前正在探索和开发过程中,很多节点都没打通,只能在“神秘层面”打拼努力,这让三星堆文创节目大多流于模仿既有和视觉冲击的层面,为了好奇而好奇,为了好玩儿而好玩儿。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久了必然对三星堆文化、古蜀文化的传播带来潜在伤害,就像三星堆因为技术原因暂停发掘带来的种种不利揣测………显然,没有客观历史背景支撑和有益故事线路引导的文创节目,是很难有持续生命力的。
  文化节目创新上,河南卫视很坚持,做的也非常好,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尤其是《洛神水赋》、《龙门金刚》、《贾湖骨笛》、《纸扇书生》等等节目制作的美轮美奂拍案叫绝,这不仅是艺术上的重大创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完美阐释。在我看来,河南卫视之所以敢在收视率一直不佳的情况下坚持做中国文化系列节目,除了台领导的坚持和慧眼,还有就是对中国文化内涵深层次的热爱和理解,这是支撑河南卫视坚持到“出圈”的根本,更加根本的是,因为有中华文化、中华故事的浑厚支撑,河南卫视做的这个系列中国节目就不会流于表面一时灿烂,而会美很久,很久,很久,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我想河南卫视的做法和内核才值得三星堆博物馆,乃至四川卫视等地方节目深刻参鉴和思考。
  @三木森刘 2022-01-12 16:37:44
  请教楼主,大禹是人,是虫?
  -----------------------------
  三木兄,大禹可能不是人,但肯定不是虫,说大禹是虫的应该是顾老先生从字面上的理解,但是顾老先生看到的禹字可能不是“禹”唯一的字,甲骨文里面破译的“禹”字还有其他表示,这个我在后文会叙述到的。在我看来,禹字的产生不会早于蜀字,也就是说蜀在前,而禹在后,那蜀是不是四川盆地呢?早期的蜀不在四川盆地,至少在殷商看来蜀不是四川盆地,不过在周看来,蜀就是四川盆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允许我后面做详细阐释。
  大禹的真正历史身份是什么呢?可能会让大家大跌眼镜,且看后文详细论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或许吧,前文做了一些简单的陈述,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陈述,也请容我在后文做详细论述。究竟是不是如我所说,我希望大家能从考古,文献,甲骨,金文,文化遗留等等多角度验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
  @ty_倦333 2022-01-12 23:23:39
  写华夏文明史,就不能把自己禁锢在现在中国版图的一亩三分地里面,视野一定要开阔,即使没有上帝视角,至少也得有个亚洲视角,要不然就写成了国内史了。
  -----------------------------
  兄台提醒的极是,这个问题在个人理念里已做考量,后面叙述时还请多多指正,叙事范围自不会局限在亚洲。不过,也正是因为面越铺越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本只是想给三星堆做个解释,搞得现在有点骑虎难下,尴尬大发了!
  @古宇恒星jin 2022-01-15 08:48:37
  好久没更新了,楼主先生在忙吗?
  -----------------------------
  古宇兄台,你好,这段时间在认真反思大家的告诫和建议,我有信心让自己说的经受住考古文献,甲骨金文,物质文化等多方检验,但我脑子里的中国上古史和上古事件跟传统的典籍文献,乃至现在的固有认知差的真有点远,这可能会伤害到今人的朴素感情,可能会给我戴上各种帽子,虽然我脖子也还算强壮,但花太多时间处理“戴帽子”和“脱帽子”上,总是有点得不偿失。该帖只是个人之言,上不得台面,不同意我说法的朋友请付之一笑或嗤之以鼻,劳您费神也是我的罪过。我现在正在积极思考表达方式,尽量在不伤害大家朴素感情的情况下做上古史的合理性解读,我没想过什么颠覆什么的,我既没那本事也无意那样做,我只是想以第三方视角做可能的历史陈述。
  @Typingyu2021 2022-01-16 09:58:23
  楼主先生,如果按您所言华夏文明起自舜禹,那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度足足短了1000年,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您有信心说的明白,站得住脚?
  -----------------------------
  兄台你好,这个帽子我想可以放下来的,因为中华文明也好,中华文化也罢,不过是我们对自身演化的一种认定和肯定,我们纠结于多少多少年已经很久很久了,大概从民国时期的章太炎、刘师培等黄帝推算出距今4700年就开始了,再来个四舍五入,于是约等于五千年,直到今时今日。不论是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是王巍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似乎想给这做个注脚,但是杂音一直存在,将来可能还会存在,不是说良渚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正名了吗?这恐怕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让考古界和学术界去回答吧,我们普通老百姓坚信一点就好,我们真的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至于说我们把华夏文明按舜禹起算,这是我个人的见解,舜禹之前的文化变迁我已做了相对详细的描述,我再次重申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觉得探究文化的演变可能比去纠结文明的长度更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实,在考古方面,不管是发掘陶寺的何驽、二里头的许宏、石峁的孙周伟等等,以他们的观点来看,黄帝能到4300年前可能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嘛,还是.......总之,我认为能说的清楚舜禹夏商周就足够了,去纠结文明长短,区域先进有点过意识带入,徒增压力。
  严正声明一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可不是一个区区五千年可以涵盖的,中华文明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可不是一个五千年的骄傲就能总结的,我们很有必要把格局和思维打开,与其把重心放在五千年的骄傲和自豪上,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把上古史梳理清楚,这样不仅能更好的认识我们自身的文明和文化,还能帮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对人类文明做贡献的,是怎么做的贡献,做了哪些贡献?
  @ty10302021 2022-01-18 11:30:41
  请教楼主,为什么西方的学者考古学家喜欢把研究对象放在国外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和考古呢?
  -----------------------------
  兄台你好,在前面我有提到过我个人对西方发展史的概念,西方历史是“断代史”,这就是西方史学界为什么喜欢用“文明”,而不用“文化”的原因,因为西方有文明,但难说有文化,文明是可以断代的,而文化不行。即便西方有过文明体现,但维持时间都比较短,能留下的痕迹有限,加上西方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大,让本就稀松的历史痕迹更加稀松。在自身缺乏历史痕迹的情况下,西方历史或考古学者、爱好者将研究目光投向区域外是必然的事,这也是西方学者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理智、客观的剖析历史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与自己关系不太大,没有多少使命感和荣誉感,因此他们对其他区域的历史总是要求“证据”“客观”,把不清楚的时代归结为神话传说时代,这样大家都没有过长的“历史文明时代差”,在潜意识层面,没有多少自卑感。
  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不对,你们可以试试随便找一个西方学者问问,你们久远到要创世纪的《圣经》,不管是旧约还是新约,在考古学上的证据出土了多少啊?如果没有考古学证据就不要提什么普世价值观,你们信奉的宝典《圣经》就是伪造,《吉尔伽美什史诗》《荷马史诗》有什么考古学证据吗?还不是神话是传说.......你看看会发生什么.........考古不是历史,也永远代替不了历史,历史也不是人文
  @燕塘湾1955 2022-01-20 12:36:39
  楼主不会是真卡住了吧,好像有些天没更新了
  -----------------------------
  燕塘君,这些天师友们的问题有点多,有点疲于应付,因为上古史涉及的面比古蜀史宽太多太多了,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在推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又难过又尴尬的问题,咱们现在的历史或许是有问题的,是残缺的,三星堆即便能补上一个大缺角,但还是有缺角。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缺角”在3000多年前就被刻意的摒弃了,在后来的3000多年里,也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如果真的把这些“缺角”补上,咱们的历史,咱们的文化可能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动力,前提是在咱们心里足够强大的基础上,但3000来年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者刻意回避,或许是有道理的,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认识统一性。
  如果我一股脑的说出来,扣的帽子可能会盖到三十三重天那么高,今天咱们“美好而有秩序”的历史和文化是3000年的约定俗成,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认知和理解,现在来了一个“异端邪说”.........我没有信心,所以还没想好以怎样的方式表达,不刺激大家敏感的神经。
  @南阳侯 2022-01-22 14:31:50
  楼主好,徐中舒先生一直坚持大禹兴起于羌,夏族后裔是羌族的观点,您如何看待呢?
  -----------------------------
  侯爷好,这个观点应该是徐中舒老先生在先秦史论稿中的观点吧,他列举不少这样的文献记载做论述,大禹兴于羌,大方向是没有错的,因为历史上的羌能覆盖的范围太大太大了,重点是大禹为什么“兴于羌”?是大禹真的兴于羌?还是后人按照神话传说给“学术化”的理解?我觉得这一点是可以做充分论证的。但,夏族后裔是羌族这一观点,可能会站不住脚的,因为夏族,究竟是不是一个种族,目前还有足够大的商榷空间,夏族的组成,分布等都没搞清楚,夏族后裔怎么划定都是问题,所以谈夏族后裔是羌族这个可能不准确的。
  @西子与弱水 2022-01-24 10:01:29
  楼主先生好 我们信了几千年的上古史怎么到现在快被虚无到没有了,尤其是那什么考古,在疑古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可否讲讲这个问题?
  -----------------------------
  兄台,你好,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有点长了,我简单的说一下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赫胥黎的《天演论》经严复翻译介绍传入中国,这两本蜀中都强调“人类体质”、“人类文明”是演化而来的,由于国人一直相信的“美好上古时代”与西方研究结论相抵触,因此“人类文明由演化而来”的观念开始影响国人对古史的看法和态度,真正对文献为主的传统古史造成破坏的是“疑古派”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一直为大多数国人所相信,但自“古史辨运动”发起后,疑古之风弥漫着整个学界,但是研究古史的学者,对传统古史的态度各有所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学派,这些学派与近百年上古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极为类似。自此,中国上古史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动,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英国学者拉克别里的“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古文明西源论”等观念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引发震动,国人开始思考中国人种即中国文明来源等问题,加上本身中国上古史的模糊,给了这种观念生根发芽的土壤。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疑古之风逐渐兴起,在一片推翻古史的风潮下,传统的古史系统逐渐被否定,传统古史观念受到挑战甚至破坏。在这样艰险的学术环境里,使研究古史的学者对古史的态度产生巨大分歧,他们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来探讨上古史,慢慢有了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释古派等多类型派别。
  这里面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影响力最为巨大,疑古之风一度引发学术狂潮,尤其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论点对中国古史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直到今时今日。早在公元1921年,顾颉刚就公开否定中国古代东周以上无历史,鲁迅批评其“只有破坏 没有建设”,张荫麟则指出其无限度的使用“默证”法。对上古史研究颇为精深的钱穆老爷子则认为:伪史可以层累造就,那信史可不可能层累的遗忘。………面对古史辨的纷纷扰扰,有20世纪三十年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五十年代行动派代表的徐旭生扛着锄铲去寻夏,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再后来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以论代史”、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寻史”、还是田野加科技的“考古建史”等,不过是阶段性做法,考古终究不是历史,也永远代替不了历史,历史之概念自诞生以来就不是唯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疑古”,那就找出疑在哪里,为什么疑?这才是今天学者们要努力的方向,给出做法,拿出说法,有理有据,前后贯通,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宣传上。
  @72年的战士 2022-01-26 12:02:46
  楼主好,当下我们上古史研究遇到的困难在哪里?考古发掘的困惑又在哪里呢?
  -----------------------------
  老战士好,上古史研究还是囿于文献的不足,资料的不清晰以及从古至今的考据考辨做法,平添了许多认知障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考古发掘最大问题在于进入中国时的定位不清和认识不到位,证经补史有限,加上古史辨运动的促使,反倒助长了虚无主义,最后无奈走上考古重建古史,终究独木难支,不管是二重还是多重证据法,最后还是因为熙熙攘攘莫衷一是,或许这样的“探讨”还会延续很久,希望以后有更多有益的探讨出现。
  @往事如烟gogogo 2022-01-26 21:53:59
  请教楼主,为什么上古史研究会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释古派,这些派系有什么特点?你是啥派?
  -----------------------------
  信古派,沈长云,许顺湛,孙庆伟等等,单纯的信任也是一种力量;
  疑古派,古史辨派的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等,疑不是问题,问题是有疑无解;
  考古派,梁思永,李济,傅斯年,徐旭生,夏鼐,苏秉琦等等,付出许多,收获不小;
  释古派,李学勤,李伯谦,晁福林等,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是路人甲,无门无派
  @巴蜀湖 2022-01-28 14:51:40
  三星堆现在有个很奇特的现象,不管是几个坑的神奇表现还是周边的考古发掘似乎具有万能特点,从哪个层面解释都有理,都只能点到即止,既有输入特性也有输出表现,但表现都不强烈,为什么会这样?百思不得其解,请教楼主和诸位朋友,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
  三星堆的表现需要厘清其背历史背景,三星堆青铜文化貌似杂乱无章,其实是很有规律的表达的意思也比较明确,尽管周边的一些发现与青铜表现有点不符,跟你说的三星堆时期的输入和输出表现有关,其中过程怎样说来话长,请容许下文一点点拆解
  @历史的天空qxl 2022-01-29 11:42:09
  希望看到楼主论述中国古代史于世界上古史的关联还有重要性体现
  -----------------------------
  后文会有的,应该说这点是我主要想表达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