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启示录——解密中华文明的峥嵘岁月(版权所有)

  各位师友大家好,今天时间有限,在古蜀史说帖回答完大家的问题花了不少时间,明儿找时间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做回复,还望大家多多见谅!
  @一切好好的chj666 2022-02-07 09:22:13
  自打考古介入中国古史以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说不清楚,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请教楼主和各位朋友是哪里出了问题?
  -----------------------------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考古本身带来的局限性,资料片段,信息丢失,时间跨度长,空间涉及广,地层学,器物学,不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关联,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所以仅从考古本身来做研究带来的问题可能比解决的问题要多
  @老聃指路者 2022-02-09 12:53:37
  
  楼主您好,您怎么看何光岳先生的观点及他的著作,和您的思路和方法有什么区别?
  -----------------------------
  何光岳老先生堪称是著作等身的典范,他在上世纪就是年代确实在中华源流方面做出了很多他个人的理解,就那时而言是很有现实激发意义的,追捧者甚多,所以有“何光岳现象”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和历史研究的深入,资料逐渐增多后,很多人便开始对何光岳“脑补”的一些解释开始吹毛求疵,比如周书灿教授,我理解是有益的不同见解理解成学术争鸣就好,研究要进步,认识要更新需要这样的有益探讨和批判。
  我个人的思路与何老先生是不一样的,我的重心并非要去寻源流,而是希望从历史的地层逻辑进行思考,结合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去思考,结合彼时的生产力生产条件、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去思考,理出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思维体系和框架结构,然后不断的去验证,推翻,调整,再验证......
  @一个脚印不留痕 2022-02-15 14:06:53
  上古史的研究也算是车载斗量了,为什么到今天反而越来越模糊说不清道不明,请教楼主这其中原因究竟在哪里?
  -----------------------------
  原因是多重的,上古史记录从《诗经》、《春秋》、《国语》国语、《左传》、《史记》等就开始模糊了,这里面有主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发生在西周初,客观原因是西周之前真的只有神话和传说,这注定了从两周时期起的各种文献资料必定模糊,这是很合理的。
  另外,让我们的上古史愈发模糊不清的,受到西方考古影响要重实证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让上古史愈发说不清道不明的重要原因,并且在上个世纪西方文化大肆进入我国后,对几代人形成了很强烈的文化植入以致思维弱势,这一点中国的学者群体是要负相当责任的,这是今人思维摇摆不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都是历史问题的沿袭,我们要客观的去分析和看待。
  在我个人的理念和意识里,虽然我们的文献典籍很零散,帝王世系或许不明确有构架,但只要摸清了其中脉络,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帝王世系,真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时代变迁,经过多年的推导和研究,我觉得我们的历史记录是完备的,前面我也说过我们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录乃至考古表现都是世界上最为齐全和完备的,我个人也有自己的理由证明这一点。这就是我开帖的原因,今天上古史说不清并不代表真的无法说清。
  @驻马新乡里 2022-02-16 09:24:56
  好久没更了,楼主,究竟有什么让您如此避讳,前面不是有好多砸吗?
  -----------------------------
  驻马兄,你好,咱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成为主流认知,传统文化里面的固有认知已经根深蒂固,是根本没办法撼动的,比如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夏桀残暴,成汤仁和,纣王酒池肉林的,文武王贤明.........而这些情况乃至更多的美好传说都有很大的商议空间,都说《竹书》违背了主流价值认知被列为禁书,其实《竹书》已经相当友好了,真实的历史可能远非那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构建出来的美好终究是海市蜃楼,是空中楼阁,但我们呆了很久了......
  历史就是历史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昨天发生的事今天是无法更改的,尽管可以从精神上安慰鼓励,在行为上以史为鉴,但文化上应客观看待理性认知,无奈历史写成当代史,历来是事实,和盘托出最后可能不是扣帽子这么简单......
  昨天的历史虽然不会以我们喜欢的方式改变,但历史的书写却可以,历史经过艺术创作后也会起到相应的激励效应和重塑文化特质,打造出一个新世界,比如不喜欢的历史、难堪的历史可以不写,甚至可以选择性遗忘。
  秉笔直书的作为被后世学者供奉在高高的神龛上颂扬,但后来学者比较睿智,他们都不愿意进神龛,供奉和怀念是可以的。
  今天的中国人顶多只能算半个,另外那半个已经丢失很久很久了。
  @静遇稳 2022-02-16 22:02:12
  楼主是位历史知识很丰厚的学者。天涯人才济济。楼主若方便时,可说说中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之前会是什么字体?仓颉有其人吗?中国汉字,目前与世界上哪种文字会是同源或者相近?从情感上讲,我不喜欢中国文化西来说,从中国地理结构看,我们会自成一脉。我也不支持交流说,远古时代交通是不便的。只是做为人类,做为人种,全球人种具有一定的共性,会表现在共同的文明上,都是自源自生的,并非由于交流而形成的。而文化上的......
  -----------------------------
  谢谢兄台的支持,关于文字,它的发展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不局限于相对成熟的甲骨文,本是该帖的一个重要阐述课题,甲骨文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诞生的具体时间难以追究,但时间应是甲骨文往上成百上千年,这一点请允许我一点点剖析,因为汉字在我国历史上的产生是一个有趣的历史大事项;
  关于仓颉,我前文也有做一些简要分析,仓颉并非具体的一个人,而是上古知识精英的代名词;
  中国文字也好,世界文字也罢,不论是西方的楔形文字还是古埃及文(且不论真伪),甚至哈拉帕的印章等都不是独立诞生的,都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甲骨文虽然自成一派,但也是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后的产物,我个人认为甲骨文与传说中的楔形文字,抑或印章都发生过交流后的产物;
  门户之见并不适用于历史和人文研究,西方文化来过东方,东方文化也去过西方,彼此相互交流这是一个无法阻挡也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只要我们把重心放在认知历史的本来上,而不是其他方面就好,你说呢?
  @静遇稳 2022-02-16 22:10:08
  同为大河,长江也许比黄河资源更好,至少现在是这样子的。但从历史上讲,我们的核心文明,黄河流域的要比长江的占比多的多,长江流域基本没有产生大一统的王朝中心。每次路过黄河或长江时,我都会感到费解。当然,目前,长江的经济实力更强。但历史上,人类为何没有首选长江呢?长江好象更好啊?不仅是黄河流域平原大,更利于农耕?也即,中华文明的核心,为何选择在黄河,没有选择长江?是哪些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
  关于黄河和长江,哪一条是母亲河,我觉得两条都是,也都不是,根据上古人的生存智慧,他们对生存区域的选择应该不会选择在大江大河两侧,而是小江小河,或者湖泽这些不会随时有大洪水倾覆之危的地方。
  客观的说,人类历史上没有真正的文明,不过是阶段性文化体现,文明在我们先贤的认知是知晓明白的意思,经过西方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各种定义后变了理解,成为了一个学术名词则是另外一番说道,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文化表现。
  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诞生的地方不是红山文化区,也不是黄河流域的河济地区或河洛古国,黄河流域史前文化表现比较分散而且没有特别突出的国家形态和贫富差距出现-参考墓葬,除了龙山文化后表现颇为突出,之前则比较一般,磁山文化、福冈文化、雪山文化这些都已经挨着燕山了,古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其实也属于东南系,因为这里是西北文化和东南文化的交界区,传说中的伏羲、太昊便在这个区域;反观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区以及后来的两淮地区,即传说中帝俊所在的区域,史前表现却更突出。长江流域分上中下游,下游最先富裕起来出现贫富差距,不管是马家浜、崧泽还是良渚等都可见一二,中游因为地形原因,聚落比较分散出现神龛文化现象,但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樊城堆文化等等都足以说明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的辉煌,长江上游要复杂一些,因为还涉及到青藏地区的文化介入,可参考三星堆文化表现;
  后来黄河文明表现后来居上,是因为西北文化群自西向东逐渐迁徙并在于东南文化群竞争过程中占据上风的结果;西北文化群之所以会取得上风,还是因为经济业态和行为习俗,东南文化偏重农耕渔猎,地域意识浓,善斗不善伐;西北文化游牧文化为主,往来无长处,喜征伐,中国几千年历史都是这样的,在历朝换代选举过程中,真正从南打到北一统华夏的南方证券,朝代一只手都数不完。
  @张氏一脉 2022-02-17 18:42:01
  请教楼主,五帝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吗?不都说层累造就的
  -----------------------------
  五帝这五个人有没有我不能确定,但五帝时代是存在的,尧舜禹是不是三个人不好说,但那些事好多是有史实素地或史实素地改了说法的,应该是大概率史实。
  从古至今的文献典籍,最开始的原本是神话传说,典谟训诰这样的存在,后世蒐集整理就是依据这些而来的,所以当有相当的史实素地和人文内涵,至于要考古和文献资料上一一对应,这种做法在客观上无法实现,在技术上也很难操作,但是作为人文理解,我认为是可以的,而且对人文传递是有必要的。
  历史也好,文化也罢,必然是一点一滴层累而来的,相对于层累,我更愿意用“积累”“运用”“创新”来理解,可以说人类繁衍发展到今天就是一个交汇和融合而来的,不管是文化,还是基因,你说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