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落离清妖 同学登上500层的宝座!
甘饮文墨不侍郎,关乎情爱,持续更新。
@殇,肜煜 同学,一起欣赏今天的诗歌吧。ps一句,你的签名好伤感哦,不如换个吧。
@可惜不倾城 同学,有时候是我们的期许太高吧。虽说相知是可遇而不可求,但红颜刹那更是等不得。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细读竟也有叹知音稀少的意味呢。
@Kolene 同学,李商隐的诗作近来介绍不少,以后会再更新的。
@点点点 同学的关于本贴标题的问题,前已详述,此不再说。
@眉骆 同学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lz一直想介绍的,下次吧。
感谢@初夏 同学带来的笑话,一并谢谢@暗室逢灯同学的支持。
今天准备了@落离清妖 同学的礼物,大家鼓掌,撒花,一起欣赏吧。
@可惜不倾城 同学,有时候是我们的期许太高吧。虽说相知是可遇而不可求,但红颜刹那更是等不得。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细读竟也有叹知音稀少的意味呢。
@Kolene 同学,李商隐的诗作近来介绍不少,以后会再更新的。
@点点点 同学的关于本贴标题的问题,前已详述,此不再说。
@眉骆 同学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lz一直想介绍的,下次吧。
感谢@初夏 同学带来的笑话,一并谢谢@暗室逢灯同学的支持。
今天准备了@落离清妖 同学的礼物,大家鼓掌,撒花,一起欣赏吧。
========我是礼物========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选自《诗经·溱洧》。
这诗写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全诗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解:
溱与洧,方涣涣兮。--溱[zhēn]、洧[wěi]:古水名,源出河南。--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士与女,方秉蕑兮。--秉:拿,此处意为身上插著。--蕑[jiān]:兰。古字同。《毛传》:“蕳,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扶fú)除不祥。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既且:已经去过了。且,同徂(cú)。--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洧之外,洵訏且乐。--訏[xū]:大。这句是说洧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可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维:语助词,无意义。--伊:嬉笑貌。--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溱与洧,浏其清矣。--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士与女,殷其盈兮。--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将谑:即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趣赏摘录: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一个无关的ps:
此诗写男女春游之乐。旧注谓其“刺淫乱也”,后因以“溱洧”指淫乱。宋陆游《避暑漫抄·群居解颐》:“ 元和初,达官与中外之亲为婚者,先已涉溱洧之讥。”
lz的祝福:
士女相谑,并赠芍药,实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愿在座诸君都能找到互赠香草的那个人。
2012.4.18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选自《诗经·溱洧》。
这诗写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全诗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解:
溱与洧,方涣涣兮。--溱[zhēn]、洧[wěi]:古水名,源出河南。--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士与女,方秉蕑兮。--秉:拿,此处意为身上插著。--蕑[jiān]:兰。古字同。《毛传》:“蕳,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扶fú)除不祥。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既且:已经去过了。且,同徂(cú)。--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洧之外,洵訏且乐。--訏[xū]:大。这句是说洧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可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维:语助词,无意义。--伊:嬉笑貌。--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溱与洧,浏其清矣。--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士与女,殷其盈兮。--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将谑:即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趣赏摘录: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一个无关的ps:
此诗写男女春游之乐。旧注谓其“刺淫乱也”,后因以“溱洧”指淫乱。宋陆游《避暑漫抄·群居解颐》:“ 元和初,达官与中外之亲为婚者,先已涉溱洧之讥。”
lz的祝福:
士女相谑,并赠芍药,实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愿在座诸君都能找到互赠香草的那个人。
2012.4.18
@阿西同学,诗歌中的美好从来都是人们的想象,我要在现实中也创建属于自己的。
非常感谢@向日葵爱太阳 同学的支持,推荐的阮籍这首咏怀,lz很喜欢。
@偏执狂小妞 同学,谢谢支持。
@@Kolene同学,可脱不可脱、,是脱衣服的脱么、。(┬_┬)↘
→_→,下面来看看@Babel同学推荐过的一首小诗。
非常感谢@向日葵爱太阳 同学的支持,推荐的阮籍这首咏怀,lz很喜欢。
@偏执狂小妞 同学,谢谢支持。
@@Kolene同学,可脱不可脱、,是脱衣服的脱么、。(┬_┬)↘
→_→,下面来看看@Babel同学推荐过的一首小诗。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见于唐代崔颢《长干行》其一。
这首诗写了一位天真无邪的横塘少女与邻船男子偶遇的故事。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声音容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ps: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吧。
2012.4.19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见于唐代崔颢《长干行》其一。
这首诗写了一位天真无邪的横塘少女与邻船男子偶遇的故事。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声音容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ps: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吧。
2012.4.19
感谢@赵miumiu、@那小子真帅两位同学的鼓励和支持。
@@Kolene同学,开个玩笑啦,快看今天的小诗吧。
@殇,肜煜 同学,苏武的故事lz是知道些的,只是没想到竟有如此绝决的词。很喜欢。
ps:哪天心情好了再换个清丽点的签名吧。
@自来火同学是个多情的人呐。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清新的写情小诗。
@@Kolene同学,开个玩笑啦,快看今天的小诗吧。
@殇,肜煜 同学,苏武的故事lz是知道些的,只是没想到竟有如此绝决的词。很喜欢。
ps:哪天心情好了再换个清丽点的签名吧。
@自来火同学是个多情的人呐。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清新的写情小诗。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选自南朝乐府《西洲曲》。
这首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
“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这两句一语双关,实写采莲,真意却是暗喻相思。
西洲曲全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ps:
低头弄莲子,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却惹来我许多爱怜。
2012.4.20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选自南朝乐府《西洲曲》。
这首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
“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这两句一语双关,实写采莲,真意却是暗喻相思。
西洲曲全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ps:
低头弄莲子,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却惹来我许多爱怜。
2012.4.20
谢谢@殇,肜煜 同学的祝福,还有“江南可采莲”这首小清新,lz很喜欢。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短诗。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短诗。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出自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应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注: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lz的ps:心情不好就出去走走吧。登高、远足、沐春风、长啸歌,无一不可。
2012.4.21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出自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应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注: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lz的ps:心情不好就出去走走吧。登高、远足、沐春风、长啸歌,无一不可。
2012.4.21
已收到@殇,肜煜同学的问候,温馨。ps:我也很想看杜鹃花盛开诶。
醉中还念合欢时,斯人已别万千里。说是对许诗的点评可以,说是@Babel同学自伤情调应也可以。
下面回味一首经典词作,虽已隔多年,今日读来却还是唏嘘不已。
醉中还念合欢时,斯人已别万千里。说是对许诗的点评可以,说是@Babel同学自伤情调应也可以。
下面回味一首经典词作,虽已隔多年,今日读来却还是唏嘘不已。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见于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元夕灯市,犹如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衣香鬓影,喧阗不绝。是光、色、声 组成的繁华热闹的世界。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华热闹之外的“灯火 阑珊处”。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 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 自述怀抱,托意甚高。
注解:
按稼轩弟子范开《稼轩词》的编次,此词当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闲居带湖期间。然词的内容却极似临安元夕风光。所以有人将词的作期提到乾道后或淳熙初,以切合稼轩在京城的踪迹。以其作期难定,权置于此。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称元夕、元宵。因有上灯的习俗,也称灯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元夕焰火之灿烂。
宋人《武林旧事》载临安元夕时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馀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北宋徽宗年号)盛际,愈加精妙。”
此言焰火乍放如东风吹开千树火花,落时又如东风吹洒满天星雨。按:一说“花树”“星雨”,指树上彩灯和空中的灯球。
宝马雕车香满路
富贵之家的华丽车马。香:兼指车上涂料的香气和车中女子的脂粉香气。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描绘元夕乐声四起,鱼龙飞舞,彻夜狂欢的场景。
风箫:箫声若凤鸣,以凤箫美称之。相传春秋时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并为之筑凤台。萧史吹箫引来凤鸟,遂与弄玉升天仙去。(《列仙传》)此处泛指音乐。
玉壶:喻月,言月冰清玉洁。按:一说指白玉制成的灯。光转:指月光移转。
鱼龙:鱼龙舞原是汉代“百戏”的一种(参见《汉书·西域传赞》),这里当指扎成鱼龙(鸟、兽)形状的灯。舞:作动词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情态。
《宣和遗事》载北宋汴京元夕,“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元夕亦云:“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蛾儿、雪柳:都是宋代妇女元宵所戴的头饰,谓其丽装出游。
盈盈:仪态娇美。暗香:女子身上发出的幽香。
按:有人以为这两句写作者偶遇的一位姑娘,即下文的“那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人群中。千百度:千百次。
蓦(mò莫)然回首:突然回头。阑珊:灯火零落稀少。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谓此词结尾为“秦、周之佳境也”。
梁启超称这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
王国维则以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境界”。(《人间词话》)意为经过漫长的孜孜以求,终于有所发现,获得事业和学问的成功。
品评精选: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2012.4.22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见于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元夕灯市,犹如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衣香鬓影,喧阗不绝。是光、色、声 组成的繁华热闹的世界。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华热闹之外的“灯火 阑珊处”。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 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 自述怀抱,托意甚高。
注解:
按稼轩弟子范开《稼轩词》的编次,此词当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闲居带湖期间。然词的内容却极似临安元夕风光。所以有人将词的作期提到乾道后或淳熙初,以切合稼轩在京城的踪迹。以其作期难定,权置于此。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称元夕、元宵。因有上灯的习俗,也称灯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元夕焰火之灿烂。
宋人《武林旧事》载临安元夕时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馀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北宋徽宗年号)盛际,愈加精妙。”
此言焰火乍放如东风吹开千树火花,落时又如东风吹洒满天星雨。按:一说“花树”“星雨”,指树上彩灯和空中的灯球。
宝马雕车香满路
富贵之家的华丽车马。香:兼指车上涂料的香气和车中女子的脂粉香气。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描绘元夕乐声四起,鱼龙飞舞,彻夜狂欢的场景。
风箫:箫声若凤鸣,以凤箫美称之。相传春秋时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并为之筑凤台。萧史吹箫引来凤鸟,遂与弄玉升天仙去。(《列仙传》)此处泛指音乐。
玉壶:喻月,言月冰清玉洁。按:一说指白玉制成的灯。光转:指月光移转。
鱼龙:鱼龙舞原是汉代“百戏”的一种(参见《汉书·西域传赞》),这里当指扎成鱼龙(鸟、兽)形状的灯。舞:作动词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情态。
《宣和遗事》载北宋汴京元夕,“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元夕亦云:“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蛾儿、雪柳:都是宋代妇女元宵所戴的头饰,谓其丽装出游。
盈盈:仪态娇美。暗香:女子身上发出的幽香。
按:有人以为这两句写作者偶遇的一位姑娘,即下文的“那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人群中。千百度:千百次。
蓦(mò莫)然回首:突然回头。阑珊:灯火零落稀少。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谓此词结尾为“秦、周之佳境也”。
梁启超称这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
王国维则以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境界”。(《人间词话》)意为经过漫长的孜孜以求,终于有所发现,获得事业和学问的成功。
品评精选: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2012.4.22
@terp、@之一。、@呼呼~`~三位同学,多谢捧场。也谢谢@红豆煮酒、@Summer两位同学的支持。
@展如媛同学推荐的两首佳作lz喜欢的紧,读到情痴。欢迎@展如媛同学的推荐。
今天给大家带来李后主的一首小清新。
@展如媛同学推荐的两首佳作lz喜欢的紧,读到情痴。欢迎@展如媛同学的推荐。
今天给大家带来李后主的一首小清新。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出自五代李煜《一斛珠》 。
这首词是一曲描写男女欢情的艳歌,主要描写歌女的情态,格调轻艳,但却向来为人所竞赏。
尤其是结尾三句:“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别集中说它:“描画精细,似一篇小题绝好文字。”又说:“后主、炀帝辈,除却天子不为,使之作文士荡子,前无古,后无今。”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此词:“词家多翻诗意入词,虽名家不免。吾常爱李后主《一斛珠》末句云:‘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杨孟载《春绣》绝句云:‘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此却翻词入诗,弥子暇竟效颦于南子。”
注解: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中释此词名曰:“唐玄宗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妃不受,赋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付使者曰:‘为我进御。’上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
这两句,是描写一个风流妩媚、烂漫天真的歌女形象。而且,歌女的演唱是从梳洗打扮开始的,首句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在唇上轻轻地点上一层润泽而深红的颜色。这里的“沉檀”,是指深红的颜色。“些儿个”应是当时的方言,意为少许或一点点。然后“向人微露丁香颗”,“颗”为花蕾,白居易《春尽劝客酒》:“樱桃落砌颗,夜合隔帘花”,正是以“颗”为花蕾的。“丁香颗”是一种别号“鸡舌香”的花蕾,它由两片形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因以作为美女舌尖的代称。她开始对客启唇欲唱,先微露一下舌尖,也许是一个习惯动作,对着别人顽皮的吐了一下舌头,也许是为了稍润唇吻,以便开唱。这两句把歌女出场前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词一开头,便把描写对象的一系列活动,像一幅一幅蒙太奇画面,把一个个平镜头剪接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突出了对象的特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妩媚神态,使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都成了主人公有意识的活动,以唤起人们生活经验中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使人增添了一种新鲜、真切、自然的审美情趣。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对主人公神态的描写,作者使用了浓墨重彩,进行极致地表现,而在真正的演唱场面上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两句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清歌可理解为清脆响亮的歌声,或者是不用乐器伴奏的清唱。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尘。”。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樱桃,为落叶乔木,果实为红色,味道甜美带酸。古人常用樱桃比喻美人的口唇,如杏眼桃腮,樱桃小口。破,犹张开。这里的樱桃破是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歌唱。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荳蔻香”。因此,“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是作者在描写歌女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过片一句是承接上片一曲清歌后,从歌唱完毕后的酒会到斜倚绣床、笑嚼红茸那种邀宠取怜的妩媚娇态,使人恍如置身其中,十分真切地看到那个活跃在画面上的女主人公。罗袖是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袖子,裛(yì)即沾湿,酒喝多了,罗袖被红色而芬芳的酒沾脏了。殷色,是深红色;可,隐约之义。起先还粘上了隐约可见的残酒。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旋,随即,很快地。香醪(láo),美酒,醇酒。涴(wò)即为弄脏,有诗为证:“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酒桌上的歌女及至深杯大口时,却把衣裳污染了,这暗示她已经喝醉了。这一句与上片一气呵成,是一系列连续性的镜头,这些镜头剪接在一起,就把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秀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最后两句乃是全诗的精华,写歌女轻醉后的情态,这一富于生活情趣和喜剧情趣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情感的描写达到了高潮。作者的语言仿佛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情人之间天真烂漫的欢笑调弄之景,人可见,动作可见,连神情娇态亦可见,实在传神之至。她娇慵地斜靠在绣床上,把嚼碎的红茸唾向心上人儿。这种恃宠撒娇的神态,我们平时都可能见到,但却没有人从生活中把它的美挖掘出来。“秀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洋溢着少女深情的爱,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美,这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作者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圆满地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这就是词人的艺术敏感,是词人的灵心慧眼。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别集中说它:“描画精细,似一篇小题绝好文字。”又说:“后主、炀帝辈,除却天子不为,使之作文士荡子,前无古,后无今。”词中的“娇无那”是不胜其娇,娇到无以再娇的样子。烂嚼即细嚼,用牙齿磨碎食物。红茸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檀郎”,出自晋代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所以女子每每称自己心上人为檀郎。唾即将口中含物吐出来。这两句是描写歌女斜倚在绣床边上与情郎在一起欢快调笑的情态。
ps: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世上竟有女子娇媚如此,如能得识何其幸哉!
2012.4.23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出自五代李煜《一斛珠》 。
这首词是一曲描写男女欢情的艳歌,主要描写歌女的情态,格调轻艳,但却向来为人所竞赏。
尤其是结尾三句:“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别集中说它:“描画精细,似一篇小题绝好文字。”又说:“后主、炀帝辈,除却天子不为,使之作文士荡子,前无古,后无今。”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此词:“词家多翻诗意入词,虽名家不免。吾常爱李后主《一斛珠》末句云:‘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杨孟载《春绣》绝句云:‘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此却翻词入诗,弥子暇竟效颦于南子。”
注解: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中释此词名曰:“唐玄宗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妃不受,赋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付使者曰:‘为我进御。’上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
这两句,是描写一个风流妩媚、烂漫天真的歌女形象。而且,歌女的演唱是从梳洗打扮开始的,首句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在唇上轻轻地点上一层润泽而深红的颜色。这里的“沉檀”,是指深红的颜色。“些儿个”应是当时的方言,意为少许或一点点。然后“向人微露丁香颗”,“颗”为花蕾,白居易《春尽劝客酒》:“樱桃落砌颗,夜合隔帘花”,正是以“颗”为花蕾的。“丁香颗”是一种别号“鸡舌香”的花蕾,它由两片形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因以作为美女舌尖的代称。她开始对客启唇欲唱,先微露一下舌尖,也许是一个习惯动作,对着别人顽皮的吐了一下舌头,也许是为了稍润唇吻,以便开唱。这两句把歌女出场前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词一开头,便把描写对象的一系列活动,像一幅一幅蒙太奇画面,把一个个平镜头剪接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突出了对象的特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妩媚神态,使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都成了主人公有意识的活动,以唤起人们生活经验中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使人增添了一种新鲜、真切、自然的审美情趣。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对主人公神态的描写,作者使用了浓墨重彩,进行极致地表现,而在真正的演唱场面上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两句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清歌可理解为清脆响亮的歌声,或者是不用乐器伴奏的清唱。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尘。”。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樱桃,为落叶乔木,果实为红色,味道甜美带酸。古人常用樱桃比喻美人的口唇,如杏眼桃腮,樱桃小口。破,犹张开。这里的樱桃破是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歌唱。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荳蔻香”。因此,“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是作者在描写歌女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过片一句是承接上片一曲清歌后,从歌唱完毕后的酒会到斜倚绣床、笑嚼红茸那种邀宠取怜的妩媚娇态,使人恍如置身其中,十分真切地看到那个活跃在画面上的女主人公。罗袖是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袖子,裛(yì)即沾湿,酒喝多了,罗袖被红色而芬芳的酒沾脏了。殷色,是深红色;可,隐约之义。起先还粘上了隐约可见的残酒。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旋,随即,很快地。香醪(láo),美酒,醇酒。涴(wò)即为弄脏,有诗为证:“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酒桌上的歌女及至深杯大口时,却把衣裳污染了,这暗示她已经喝醉了。这一句与上片一气呵成,是一系列连续性的镜头,这些镜头剪接在一起,就把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秀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最后两句乃是全诗的精华,写歌女轻醉后的情态,这一富于生活情趣和喜剧情趣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情感的描写达到了高潮。作者的语言仿佛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情人之间天真烂漫的欢笑调弄之景,人可见,动作可见,连神情娇态亦可见,实在传神之至。她娇慵地斜靠在绣床上,把嚼碎的红茸唾向心上人儿。这种恃宠撒娇的神态,我们平时都可能见到,但却没有人从生活中把它的美挖掘出来。“秀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洋溢着少女深情的爱,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美,这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作者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圆满地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这就是词人的艺术敏感,是词人的灵心慧眼。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别集中说它:“描画精细,似一篇小题绝好文字。”又说:“后主、炀帝辈,除却天子不为,使之作文士荡子,前无古,后无今。”词中的“娇无那”是不胜其娇,娇到无以再娇的样子。烂嚼即细嚼,用牙齿磨碎食物。红茸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檀郎”,出自晋代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所以女子每每称自己心上人为檀郎。唾即将口中含物吐出来。这两句是描写歌女斜倚在绣床边上与情郎在一起欢快调笑的情态。
ps: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世上竟有女子娇媚如此,如能得识何其幸哉!
2012.4.23
谢谢@殇,肜煜同学的关心,这是lz自己的事情,就不劳挂怀。
@ 殇,肜煜同学,快来看今天的小诗吧。
@阿西同学,给大家推荐首诗吧。
太感谢了,@渐行渐远同学的支持。
@紫篱菊静同学,谢谢支持哦。
@可惜不倾城同学,嗯,艳诗自有其动人之处,后若品评,必择精而赏。
下面是一首另类的小清新,大家一起欣赏吧。
@阿西同学,给大家推荐首诗吧。
太感谢了,@渐行渐远同学的支持。
@紫篱菊静同学,谢谢支持哦。
@可惜不倾城同学,嗯,艳诗自有其动人之处,后若品评,必择精而赏。
下面是一首另类的小清新,大家一起欣赏吧。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直译就是,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沐浴着微风细雨,不一定要回家。
以前村中的学童背书,lz就偶然听到了这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当时以为此句最妙。
顺便八卦一下张志和同学: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他将坐席铺在水上,并坐上去,那坐席能在水上漂浮自如,左右来回,有行舟般的声音。霎时间,一群白鹤飞来,围绕着张志和委婉鸣叫,在岸上的人们无一不惊讶的。张志和向颜真卿摆摆手,以示谢意。最后,他与白鹤一起飞上云霄。(汗,百度百科里面就这样说的,不要找我哦)
lz的ps:
午休过后,于梧桐树下步行,感觉到小雨斜斜飘过,遍寻诗句不获,唯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方能状之。
2012.4.24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直译就是,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沐浴着微风细雨,不一定要回家。
以前村中的学童背书,lz就偶然听到了这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当时以为此句最妙。
顺便八卦一下张志和同学: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他将坐席铺在水上,并坐上去,那坐席能在水上漂浮自如,左右来回,有行舟般的声音。霎时间,一群白鹤飞来,围绕着张志和委婉鸣叫,在岸上的人们无一不惊讶的。张志和向颜真卿摆摆手,以示谢意。最后,他与白鹤一起飞上云霄。(汗,百度百科里面就这样说的,不要找我哦)
lz的ps:
午休过后,于梧桐树下步行,感觉到小雨斜斜飘过,遍寻诗句不获,唯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方能状之。
2012.4.24
非常感谢@殇,肜煜 同学给大家带来孟浩然的故事,“三杯通大道,五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不为醒者传”,说得大气磅礴又不失内敛,甚得我心啊。
@terp 同学,继续欣赏今天的作品吧。
@terp 同学,继续欣赏今天的作品吧。
中情既款款,
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
谓君不我欺。
选自魏晋繁钦《定情诗》。
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写爱情的欢悦和失恋的痛苦,运用铺彩摛文的手法来刻画女主人公丰富的感情活动。
全诗如下: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该诗首先追忆初识的光景,然后回忆热恋时的情景,最后抒写了被弃的景况。在描写热恋情景时,诗中一连用了十一对问答句子,显露了热恋中人心灵的激情颤动,和他们对幸福的热烈追求。吟哦之下,仿佛看到他们一次次互赠信物,以表“殷勤”之意,听到他们频频指物为誓,以示“拳拳”之心。在抒写失恋痛苦时,诗中一连用了四个“与我期何所”,仿佛看到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焦灼地等待情人前来赴约,一次又一次经受着失望的折磨。诗人成功地采用排比铺陈的笔法来加强感情的冲击力。
赏析: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这是清代诗人黄仲则著名的《绮怀》诗中的两句,诗写他少年时代的一段爱情史,叙述了他所爱慕的女子如何娇媚异常,而后来却嫁人远去。这里黄仲则用了繁钦《定情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和恋人曾经有过的百般恩爱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可见这首《定情诗》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影响。
《定情诗》的主旨据郭茂倩的《乐府解题》说:“言妇人不能以礼从人,二字相悦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结绸缪之志,若臂环致拳拳,指环致殷勤,耳珠致区区,香囊致扣扣,跳脱致契阔佩玉结恩情,自已为得志,而期于山隅、山阳、山西、山北,终而不答,乃自悔伤焉。”这种说法显然是戴着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有色眼镜对繁体诗所作的曲解,与诗人本意相去甚远。细味诗意,分明是以女子的口吻回忆了一场恋爱经历,女子是真诚的,他们最初的欢爱也是美好的,但是由于男子后来负心,令她最后独自咀嚼了这场失恋的苦果。诗中对真诚的恋爱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所谓“定情”,有人以为是“安定其情”的意思,实与全诗的内容不符。诗中女子的一腔深厚的恋情溢于言表,因而本诗所谓的“定情”,犹指男女间两情相契,与繁钦同时的曹植就有“与君初定情,结发恩义深”(《种葛篇》)的句子,显以“定情”指男女相悦而结为夫妇之意。
全诗描绘了四段光景。第一段为起首六句,回忆起当时他们俩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在一次郊游中他们邂逅相遇。“出东门”暗用《诗经。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句意,谓青年女子外出漫游,而心中蕴含无限春光。“承清尘”是说她有幸见着了他,这里“清尘”即用来指代男子,表明女子对他的尊重和企慕。“思君”二句还是以女子口吻立言,因为思念男子,便去赴了幽会,并服侍他解衣入寝。“桑中”也袭用《诗经。桑中》中的说法,指男女幽会之地。这两句说彼此本没有事先的约定,只是不期而遇堕入情网的。这第一段的六句重复强调了他们之间的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封建社会里这种爱情的形式是不合礼仪规范的,然女子抑捺不住的真情于此可见。
自“我既媚君姿”至“白绢双中衣”二十四句是第二段,是“定情”的内容。
首先写他们俩都互相爱慕对方的容貌,接着写他们互赠信物,表示了坚贞不渝的恋情。容貌俊美固然是他们一见倾心的原因。然而当读到一连十一个问答句时,我们自然会感觉到诗中男女感情的诚挚和炽烈。他们互赠的东西中有成双的金环,银的戒指,耳后带的明珠,肘后系的香囊,绕在腕上的镯子(跳脱),美玉点缀的佩带(罗缨),玳瑁的钗子,装饰这三道花边的裙子,以及洁白的内衣等等,这些东西本来是男女用来装饰穿戴的贴身之物,赠给对方以表达情意之深,而且它们或是两两相对,具有成双成对的寓意;或取其谐音,如“双针”之“针”就暗合“坚贞”之“贞”的意思;或以洁白的颜色,象征纯洁的爱情。总之,他们用各种信物表现自己的重镇与钦慕。“拳拳”、“殷勤”、“区区”、“扣扣”,都是指自己始终不渝的情意,因而他们互相馈赠已不是普通的礼品,而是自己纯洁忠贞之情的化身。然而,他们之间也有悲欢离合,因而其赠品有的表示两情相洽(“契阔”),有的表示恩爱永结,有的表示心心相印,有的表示相爱之厚(“相于”),有的表示离别的安慰,还有的表示对心伤人给予自己欢乐的纪念,更有的表示自己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愁苦。这十一个问答虽然都是从平常的饰物落笔,然已经包含了他们在热恋中的种种心态。又据《文选。洛神赋》李善注中曾经引此诗逸文“何以消滞忧?足下远双游”,“远游”就是指绣花的鞋子,曹植《洛神赋》中也曾说过“远游之文履”的话,此句从句法上看宜补入这一段中。
“与我期何所?”至“悲苦愁我心为第三段。”
这段写女子屡屡与男子约会,期待他能来赴密约,但他终于没出现。显然他们之间的感情起了变化,由此体现了女子的痴情与男子的负心。他们曾约会在“东山隅”、“山南阳”、“西山侧”、“北山岑”等地,但结果都是女子空等了一场。诗中写她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在日中还是在黄昏,都痴心地等待心上人回来,但最终令她一次一次的失望。其中刻画她失望中的动态神情十分传神,先说她“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显然袭用了《诗经。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从她眺望泣涕而踟蹰不前的动作中可见其心神不宁、悲丧欲绝的心情。“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形容她徘徊寻求,但终于不见男子的人影,徒令其愁肠寸断。“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描写她独自枯坐,等待着意中人,但只有凉风时至,撩撩动她的衣矜,于是她百无聊赖地整理着衣服,低头沉吟,一种相思之苦溢于言表。“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在坐立不安的形态中,表现了女子受着由失恋而引起的痛苦煎熬。
“爱身以何为”至最后是女子自悲自悼之词,由于屡屡约会不见男子,于是她推想他所以爽约的原因。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她想他何以曾对自己表示爱慕,无非是爱怜她年轻美貌的姿色。只有心中有了真正的爱恋,才会如期前来赴约。然如今她还聊起长长的衣襟,踏过浓密的草地,心中尽管想着他不会欺骗自己,但也自知只是自欺欺人,男子终于不再出现。她侧身远望,徘徊逡巡,似乎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但只落得茕独一人,茫然地无所适从。她心中明白再也见不到那负心的男子,于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丑陋质”三个字既是女子心灰意冷懒中愤激之辞,也抖露出其色衰姿暗,按时了男子所以抛弃她的原因。
此诗通篇通过女子自白的口吻写出了一个哀感顽艳的恋爱杯具。诗中女子是痴情的,对所爱的男子一见钟情。以身相委,又送了种种信物以表示自己的爱慕与坚贞,尤其是她明知男子负心之后,还是以往情深的等待着他的出现,都表现了深沉真挚的感情,最后在悲伤与悔恨中吞噬自己酝酿成的苦果,读来恻恻感人。这种手法显然是继承了《诗经》以来情诗的写作方法,如《诗经。周南。汝坟》中说:“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就是写等候约会的女子未见爱人之时焦急得如同饥者求食一般,与此诗中第三段所写的感情颇为相似。繁钦这首《定情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所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感情更为真实而强烈,一直扣动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扉,她对男子的感情是忠贞如一而又深沉无比的,甚至达到了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地步,对于辜负自己一片纯洁之情的男子她也未加丝毫抱怨和谴责,直至最后还自渐形秽地称自己为“丑陋质”,似乎欲将被抛弃的责任怪罪于自己的容颜。当然,诗中女子在前半首中表现出来的对于爱情追求的大胆执着似与后半首中所表现出的忍耐与克制在个性上很不一致。其原因便是由于诗人从以男子为主的立场上来写妇女的悲剧,所以更多地将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女方,表现了相当浓重的封建色彩。然而,作者对于纯洁的爱情还是加以了歌颂与称赞,对于女子被抛弃的命运表示了同情,故令全诗读来感人至深不禁令读者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这首诗在创作形式上采取了民歌式的重复句法,以此表现感情的强烈,如第二段中一连用了十一个“何以”起首句子令人感到一种冲口而出难以抑制的激情,读起来不仅没有单调板滞之感,反而增加了层层递进,一气直下的气势。又如第三段中连用了四个同样的“与我期何所”,同时“乃东山隅”与“日旰兮不来”这样的句子在每一问句下也反复出现,只是略更改了一两个字,这种循环复叠的句子却也加强了感情的浓度,令诗意具有纵横跳荡、循环往复之妙,古人所谓“特犯不犯”,大概就是指这种不忌重复的表现手法。
全诗的语言明畅通俗,不加矫揉造作,不仅体现了汉魏诗的特点,也增加了诗歌的感情色彩,所谓“至情无文”,于此诗中可见。
作者小注:
繁钦(?- 218),字休伯,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曾为曹操掌书记,文辞巧丽。传诗完整者仅四首。
lz的ps:情深极矣,读罢泪颜,好想背诵下来。
2012.4.25
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
谓君不我欺。
选自魏晋繁钦《定情诗》。
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写爱情的欢悦和失恋的痛苦,运用铺彩摛文的手法来刻画女主人公丰富的感情活动。
全诗如下: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该诗首先追忆初识的光景,然后回忆热恋时的情景,最后抒写了被弃的景况。在描写热恋情景时,诗中一连用了十一对问答句子,显露了热恋中人心灵的激情颤动,和他们对幸福的热烈追求。吟哦之下,仿佛看到他们一次次互赠信物,以表“殷勤”之意,听到他们频频指物为誓,以示“拳拳”之心。在抒写失恋痛苦时,诗中一连用了四个“与我期何所”,仿佛看到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焦灼地等待情人前来赴约,一次又一次经受着失望的折磨。诗人成功地采用排比铺陈的笔法来加强感情的冲击力。
赏析: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这是清代诗人黄仲则著名的《绮怀》诗中的两句,诗写他少年时代的一段爱情史,叙述了他所爱慕的女子如何娇媚异常,而后来却嫁人远去。这里黄仲则用了繁钦《定情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和恋人曾经有过的百般恩爱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可见这首《定情诗》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影响。
《定情诗》的主旨据郭茂倩的《乐府解题》说:“言妇人不能以礼从人,二字相悦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结绸缪之志,若臂环致拳拳,指环致殷勤,耳珠致区区,香囊致扣扣,跳脱致契阔佩玉结恩情,自已为得志,而期于山隅、山阳、山西、山北,终而不答,乃自悔伤焉。”这种说法显然是戴着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有色眼镜对繁体诗所作的曲解,与诗人本意相去甚远。细味诗意,分明是以女子的口吻回忆了一场恋爱经历,女子是真诚的,他们最初的欢爱也是美好的,但是由于男子后来负心,令她最后独自咀嚼了这场失恋的苦果。诗中对真诚的恋爱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所谓“定情”,有人以为是“安定其情”的意思,实与全诗的内容不符。诗中女子的一腔深厚的恋情溢于言表,因而本诗所谓的“定情”,犹指男女间两情相契,与繁钦同时的曹植就有“与君初定情,结发恩义深”(《种葛篇》)的句子,显以“定情”指男女相悦而结为夫妇之意。
全诗描绘了四段光景。第一段为起首六句,回忆起当时他们俩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在一次郊游中他们邂逅相遇。“出东门”暗用《诗经。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句意,谓青年女子外出漫游,而心中蕴含无限春光。“承清尘”是说她有幸见着了他,这里“清尘”即用来指代男子,表明女子对他的尊重和企慕。“思君”二句还是以女子口吻立言,因为思念男子,便去赴了幽会,并服侍他解衣入寝。“桑中”也袭用《诗经。桑中》中的说法,指男女幽会之地。这两句说彼此本没有事先的约定,只是不期而遇堕入情网的。这第一段的六句重复强调了他们之间的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封建社会里这种爱情的形式是不合礼仪规范的,然女子抑捺不住的真情于此可见。
自“我既媚君姿”至“白绢双中衣”二十四句是第二段,是“定情”的内容。
首先写他们俩都互相爱慕对方的容貌,接着写他们互赠信物,表示了坚贞不渝的恋情。容貌俊美固然是他们一见倾心的原因。然而当读到一连十一个问答句时,我们自然会感觉到诗中男女感情的诚挚和炽烈。他们互赠的东西中有成双的金环,银的戒指,耳后带的明珠,肘后系的香囊,绕在腕上的镯子(跳脱),美玉点缀的佩带(罗缨),玳瑁的钗子,装饰这三道花边的裙子,以及洁白的内衣等等,这些东西本来是男女用来装饰穿戴的贴身之物,赠给对方以表达情意之深,而且它们或是两两相对,具有成双成对的寓意;或取其谐音,如“双针”之“针”就暗合“坚贞”之“贞”的意思;或以洁白的颜色,象征纯洁的爱情。总之,他们用各种信物表现自己的重镇与钦慕。“拳拳”、“殷勤”、“区区”、“扣扣”,都是指自己始终不渝的情意,因而他们互相馈赠已不是普通的礼品,而是自己纯洁忠贞之情的化身。然而,他们之间也有悲欢离合,因而其赠品有的表示两情相洽(“契阔”),有的表示恩爱永结,有的表示心心相印,有的表示相爱之厚(“相于”),有的表示离别的安慰,还有的表示对心伤人给予自己欢乐的纪念,更有的表示自己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愁苦。这十一个问答虽然都是从平常的饰物落笔,然已经包含了他们在热恋中的种种心态。又据《文选。洛神赋》李善注中曾经引此诗逸文“何以消滞忧?足下远双游”,“远游”就是指绣花的鞋子,曹植《洛神赋》中也曾说过“远游之文履”的话,此句从句法上看宜补入这一段中。
“与我期何所?”至“悲苦愁我心为第三段。”
这段写女子屡屡与男子约会,期待他能来赴密约,但他终于没出现。显然他们之间的感情起了变化,由此体现了女子的痴情与男子的负心。他们曾约会在“东山隅”、“山南阳”、“西山侧”、“北山岑”等地,但结果都是女子空等了一场。诗中写她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在日中还是在黄昏,都痴心地等待心上人回来,但最终令她一次一次的失望。其中刻画她失望中的动态神情十分传神,先说她“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显然袭用了《诗经。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从她眺望泣涕而踟蹰不前的动作中可见其心神不宁、悲丧欲绝的心情。“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形容她徘徊寻求,但终于不见男子的人影,徒令其愁肠寸断。“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描写她独自枯坐,等待着意中人,但只有凉风时至,撩撩动她的衣矜,于是她百无聊赖地整理着衣服,低头沉吟,一种相思之苦溢于言表。“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在坐立不安的形态中,表现了女子受着由失恋而引起的痛苦煎熬。
“爱身以何为”至最后是女子自悲自悼之词,由于屡屡约会不见男子,于是她推想他所以爽约的原因。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她想他何以曾对自己表示爱慕,无非是爱怜她年轻美貌的姿色。只有心中有了真正的爱恋,才会如期前来赴约。然如今她还聊起长长的衣襟,踏过浓密的草地,心中尽管想着他不会欺骗自己,但也自知只是自欺欺人,男子终于不再出现。她侧身远望,徘徊逡巡,似乎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但只落得茕独一人,茫然地无所适从。她心中明白再也见不到那负心的男子,于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丑陋质”三个字既是女子心灰意冷懒中愤激之辞,也抖露出其色衰姿暗,按时了男子所以抛弃她的原因。
此诗通篇通过女子自白的口吻写出了一个哀感顽艳的恋爱杯具。诗中女子是痴情的,对所爱的男子一见钟情。以身相委,又送了种种信物以表示自己的爱慕与坚贞,尤其是她明知男子负心之后,还是以往情深的等待着他的出现,都表现了深沉真挚的感情,最后在悲伤与悔恨中吞噬自己酝酿成的苦果,读来恻恻感人。这种手法显然是继承了《诗经》以来情诗的写作方法,如《诗经。周南。汝坟》中说:“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就是写等候约会的女子未见爱人之时焦急得如同饥者求食一般,与此诗中第三段所写的感情颇为相似。繁钦这首《定情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所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感情更为真实而强烈,一直扣动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扉,她对男子的感情是忠贞如一而又深沉无比的,甚至达到了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地步,对于辜负自己一片纯洁之情的男子她也未加丝毫抱怨和谴责,直至最后还自渐形秽地称自己为“丑陋质”,似乎欲将被抛弃的责任怪罪于自己的容颜。当然,诗中女子在前半首中表现出来的对于爱情追求的大胆执着似与后半首中所表现出的忍耐与克制在个性上很不一致。其原因便是由于诗人从以男子为主的立场上来写妇女的悲剧,所以更多地将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女方,表现了相当浓重的封建色彩。然而,作者对于纯洁的爱情还是加以了歌颂与称赞,对于女子被抛弃的命运表示了同情,故令全诗读来感人至深不禁令读者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这首诗在创作形式上采取了民歌式的重复句法,以此表现感情的强烈,如第二段中一连用了十一个“何以”起首句子令人感到一种冲口而出难以抑制的激情,读起来不仅没有单调板滞之感,反而增加了层层递进,一气直下的气势。又如第三段中连用了四个同样的“与我期何所”,同时“乃东山隅”与“日旰兮不来”这样的句子在每一问句下也反复出现,只是略更改了一两个字,这种循环复叠的句子却也加强了感情的浓度,令诗意具有纵横跳荡、循环往复之妙,古人所谓“特犯不犯”,大概就是指这种不忌重复的表现手法。
全诗的语言明畅通俗,不加矫揉造作,不仅体现了汉魏诗的特点,也增加了诗歌的感情色彩,所谓“至情无文”,于此诗中可见。
作者小注:
繁钦(?- 218),字休伯,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曾为曹操掌书记,文辞巧丽。传诗完整者仅四首。
lz的ps:情深极矣,读罢泪颜,好想背诵下来。
2012.4.25
@殇,肜煜 同学,就知道你会来回帖^^,让我好等TT。那句情不知所起,好像是牡丹亭里面的,下回查查。
@terp同学,谢谢支持,好开心。江城子忒凄凉咯,暂不提啦。
今天来欣赏@秦小阁同学推荐的一首宋诗。
@terp同学,谢谢支持,好开心。江城子忒凄凉咯,暂不提啦。
今天来欣赏@秦小阁同学推荐的一首宋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出自宋代赵师秀《约客》。
最妙是第四句,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一个吐槽的ps:
很明显这首诗仿唐诗的感觉比较深,自己(真心不是lz)尤其喜欢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那种幽静的感觉跃然纸上,我等凡人等人不到,那可是很火的事呢,而诗人不然,虽然已等到夜半,仍不火不恼,不免让人有一种安静下来的感觉。
其实人的心态变了,等人时的烦躁或平静也就会随之而来。闲,一个闲字,让人不及多想就已经被这诗感染了。
有电话了,有手机了,约人不到,几个电话打的不来都不行,等人的人急,被等的人也急。唉,这年头。一切都这么浮躁的。什么时候也能闲敲棋子了,也就是真正的学会凝神静气了。
lz的ps:看大家的回帖,也要淡定,嗯。
2012.4.26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出自宋代赵师秀《约客》。
最妙是第四句,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一个吐槽的ps:
很明显这首诗仿唐诗的感觉比较深,自己(真心不是lz)尤其喜欢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那种幽静的感觉跃然纸上,我等凡人等人不到,那可是很火的事呢,而诗人不然,虽然已等到夜半,仍不火不恼,不免让人有一种安静下来的感觉。
其实人的心态变了,等人时的烦躁或平静也就会随之而来。闲,一个闲字,让人不及多想就已经被这诗感染了。
有电话了,有手机了,约人不到,几个电话打的不来都不行,等人的人急,被等的人也急。唉,这年头。一切都这么浮躁的。什么时候也能闲敲棋子了,也就是真正的学会凝神静气了。
lz的ps:看大家的回帖,也要淡定,嗯。
2012.4.26
@Kolene 同学、@殇,肜煜 同学,我,很喜欢,你们,两个。
嗯,各位默默观贴的同学,谢谢你们。
更新一下昨晚就准备好的一首小词。
嗯,各位默默观贴的同学,谢谢你们。
更新一下昨晚就准备好的一首小词。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选自现代萧鼎《诛仙》。
此句是说:十年了,愿做百年同渡般的情意,无法在分隔的日子里传递,如果不斩断相思,都不能忍受回顾以前一起的日子。
原文出处:
秦无炎大笑,左手舞笛,右手匕首清辉闪动,忽地连行五步,身形潇洒,口中吟道:“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lz的ps:仅那一句“红颜远,相思苦”,就把我打动了。
2012.4.27
选自现代萧鼎《诛仙》。
此句是说:十年了,愿做百年同渡般的情意,无法在分隔的日子里传递,如果不斩断相思,都不能忍受回顾以前一起的日子。
原文出处:
秦无炎大笑,左手舞笛,右手匕首清辉闪动,忽地连行五步,身形潇洒,口中吟道:“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lz的ps:仅那一句“红颜远,相思苦”,就把我打动了。
2012.4.27
谢谢@杰傲不驯 同学的支持。
今天给大家讲讲另一种爱情故事。
今天给大家讲讲另一种爱情故事。
愿为双飞鸟,
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
永世不相忘。
选自魏晋阮籍《咏怀》之十二。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丹青指丹砂和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因此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用丹青写下我们的誓言,此生永不忘,真是美好。
全诗如下: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这是一首赞美男风的诗。
这首诗中的安陵和龙阳,分别指的是战国时候楚国君主与魏国君主的两位男宠,一位是安陵君,另一位则是龙阳君。春秋战国时代,封国国君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国君以下,就封为“君”,有封地采邑,位尊权重,比如战国四公子,无一不是以君名行世。“君”爵的受封者都和封国国家有近亲的关系,不然就是为国家立下不可磨灭的大功。
安陵君能得到这个爵位也是绞尽了脑汁。根据《战国策·楚策》记载,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宠,颇为得势。但是有个叫江乙的人提醒他:“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安陵君忙问该怎么办,江乙为他筹划道:“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色衰而爱弛。 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
于是安陵君就一直在寻找这样表白的机会,直到三年后,当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梦打猎时,共王有感而发,说道:“今天打猎,真使我快乐,但在我死后,谁还和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立时流泪下跪,说道:“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楚共王听了,自然大为感动,当即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因此,后来同性相恋又被称为“安陵之好”。
就固宠的手段相比较而言,龙阳君显然更胜一筹。《战国策·魏策》就记载,魏王和他的男宠龙阳君一起钓鱼,虽然龙阳君钓了十多条鱼,可是却哭了。魏王问其故,龙阳君说,因为我不过是王的一条鱼。魏王很不理解,于是龙阳君解释说,当我钓到第一条鱼时,我满心欢喜,后来我又得到更大的,于是将第一条弃之于海了。现在我受宠于君,与你共枕,位至人君,人们都敬我怕我,可是四海之内漂亮的人那么多,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讨好于你,而我有朝一日也会如第一条鱼那样,被弃之于海,念及此,我怎能不哭呢?魏王说:你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于是颁布命令,如果有人敢在王的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就要满门抄斩。
ps:
关于安陵君。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
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妣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牜羊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大家应该还记得高中学过一篇文言文《唐且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嗯,我们说的就是这个安陵君。
关于龙阳君。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大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后人称同性相恋为“龙阳”,源出于此。
lz的ps: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男女相爱的誓言。
2012.4.28
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
永世不相忘。
选自魏晋阮籍《咏怀》之十二。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丹青指丹砂和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因此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用丹青写下我们的誓言,此生永不忘,真是美好。
全诗如下: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这是一首赞美男风的诗。
这首诗中的安陵和龙阳,分别指的是战国时候楚国君主与魏国君主的两位男宠,一位是安陵君,另一位则是龙阳君。春秋战国时代,封国国君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国君以下,就封为“君”,有封地采邑,位尊权重,比如战国四公子,无一不是以君名行世。“君”爵的受封者都和封国国家有近亲的关系,不然就是为国家立下不可磨灭的大功。
安陵君能得到这个爵位也是绞尽了脑汁。根据《战国策·楚策》记载,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宠,颇为得势。但是有个叫江乙的人提醒他:“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安陵君忙问该怎么办,江乙为他筹划道:“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色衰而爱弛。 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
于是安陵君就一直在寻找这样表白的机会,直到三年后,当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梦打猎时,共王有感而发,说道:“今天打猎,真使我快乐,但在我死后,谁还和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立时流泪下跪,说道:“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楚共王听了,自然大为感动,当即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因此,后来同性相恋又被称为“安陵之好”。
就固宠的手段相比较而言,龙阳君显然更胜一筹。《战国策·魏策》就记载,魏王和他的男宠龙阳君一起钓鱼,虽然龙阳君钓了十多条鱼,可是却哭了。魏王问其故,龙阳君说,因为我不过是王的一条鱼。魏王很不理解,于是龙阳君解释说,当我钓到第一条鱼时,我满心欢喜,后来我又得到更大的,于是将第一条弃之于海了。现在我受宠于君,与你共枕,位至人君,人们都敬我怕我,可是四海之内漂亮的人那么多,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讨好于你,而我有朝一日也会如第一条鱼那样,被弃之于海,念及此,我怎能不哭呢?魏王说:你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于是颁布命令,如果有人敢在王的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就要满门抄斩。
ps:
关于安陵君。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
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妣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牜羊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大家应该还记得高中学过一篇文言文《唐且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嗯,我们说的就是这个安陵君。
关于龙阳君。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大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后人称同性相恋为“龙阳”,源出于此。
lz的ps: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男女相爱的誓言。
2012.4.28
@殺人是一朵荷花 同学,lz表示也不喜权势斗争的。
@卿可有悔 同学,平生不会相思,前有介绍。ps:我是真心不悔。
@terp 同学,嗯,继续推荐点吧,写点感触什么的,最吸引人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首唐诗。
@卿可有悔 同学,平生不会相思,前有介绍。ps:我是真心不悔。
@terp 同学,嗯,继续推荐点吧,写点感触什么的,最吸引人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首唐诗。
风花日将老,
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
选自唐代薛涛《春望》之三。
薛涛曾与元稹相爱,然而元稹最终离开了她,一去不返,此诗就是在这种等待中为爱情的煎熬而写。
每天都在期待着他的到来,但春花都凋谢了,结婚的佳期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只有结着同心草盼望着爱情。
薛涛自小聪慧,八九时就能作诗,据《名媛诗归》记载“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父亲死后,薛涛与母亲居于成都,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窘困,十六时颇有姿色,通音律,善诗文,迫于生计而沦为乐妓。
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 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十分喜爱薛涛,多次将其召到帅府侍宴赋诗,还突发奇想授予薛涛“校书”一职,虽然上表朝廷未被准奏,但“薛校书”之名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王建有诗《寄蜀中薛涛校书》写了薛涛在当时卓然的诗人风采:“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此后“扫眉才子”就成了薛涛的代称。扫眉,即女子画眉毛,指有才华的女子。
作者生平:
薛涛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元稹,字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不以为便,名曰:“薛涛笺”。且机警闲捷,座间谈笑风生。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改一字惬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敏捷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大和中,卒。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lz的ps:薛涛和元稹的恋情十分短暂,终究无果。想来人人都是孤独的存在,就算遇不到知心人,该娶妻的娶妻该嫁人的也就嫁人吧。
2012.4.29
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
选自唐代薛涛《春望》之三。
薛涛曾与元稹相爱,然而元稹最终离开了她,一去不返,此诗就是在这种等待中为爱情的煎熬而写。
每天都在期待着他的到来,但春花都凋谢了,结婚的佳期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只有结着同心草盼望着爱情。
薛涛自小聪慧,八九时就能作诗,据《名媛诗归》记载“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父亲死后,薛涛与母亲居于成都,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窘困,十六时颇有姿色,通音律,善诗文,迫于生计而沦为乐妓。
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 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十分喜爱薛涛,多次将其召到帅府侍宴赋诗,还突发奇想授予薛涛“校书”一职,虽然上表朝廷未被准奏,但“薛校书”之名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王建有诗《寄蜀中薛涛校书》写了薛涛在当时卓然的诗人风采:“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此后“扫眉才子”就成了薛涛的代称。扫眉,即女子画眉毛,指有才华的女子。
作者生平:
薛涛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元稹,字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及武元衡入相,奏授校书郎。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也。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不以为便,名曰:“薛涛笺”。且机警闲捷,座间谈笑风生。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改一字惬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敏捷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大和中,卒。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lz的ps:薛涛和元稹的恋情十分短暂,终究无果。想来人人都是孤独的存在,就算遇不到知心人,该娶妻的娶妻该嫁人的也就嫁人吧。
2012.4.29
@Babel 同学,早上好。^^
@殺人是一朵荷花同学,山鬼我想说说很久了,lz要精心准备一下了。ps:越人歌已在前贴中述。
查了下@蜜丝 同学的醉笑陪君三千场,是化用而来,下面一起看看原作吧。
查了下@蜜丝 同学的醉笑陪君三千场,是化用而来,下面一起看看原作吧。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见于宋代苏轼《南乡子》。
这首词是来和杨元素的,“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注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ps: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此为东坡之词,后被辗转红尘的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2012.4.30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见于宋代苏轼《南乡子》。
这首词是来和杨元素的,“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注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ps: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此为东坡之词,后被辗转红尘的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2012.4.30
再说说@ 殺人是一朵荷花同学最喜欢的那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吧。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直译就是,承蒙赐予美食披着好衣服,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故事讲的是楚国襄成君册封受爵那天,身着华服伫立河边。楚大夫庄辛经过,见了他心中欢喜,于是上前行礼,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礼之举,不予理睬。于是庄辛洗了手,给襄成君讲述了楚国鄂君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爱慕他的越人舟子抱着船桨对他唱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打动了鄂君,当即让人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之词。鄂君明白歌意后,非但没有生气,还走过去拥抱舟子,给他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庄辛进而问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贵仍可以与越人舟子交欢尽意,我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当真答应了他的请求,将手递给了他。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直译就是,承蒙赐予美食披着好衣服,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故事讲的是楚国襄成君册封受爵那天,身着华服伫立河边。楚大夫庄辛经过,见了他心中欢喜,于是上前行礼,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礼之举,不予理睬。于是庄辛洗了手,给襄成君讲述了楚国鄂君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爱慕他的越人舟子抱着船桨对他唱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打动了鄂君,当即让人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之词。鄂君明白歌意后,非但没有生气,还走过去拥抱舟子,给他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庄辛进而问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贵仍可以与越人舟子交欢尽意,我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当真答应了他的请求,将手递给了他。
谢谢@绿豆冰 同学的猛烈回贴。
@阮小谢 同学已坠入情网,lz表示羡慕的紧。><
@子墨 同学,谢谢支持。ps:这诗经模仿的是有点拙劣。
@阮小谢 同学已坠入情网,lz表示羡慕的紧。><
@子墨 同学,谢谢支持。ps:这诗经模仿的是有点拙劣。
赠到中衣双绢后,
可能重读定情诗。
选自清代黄仲则的《绮怀》之八。
全文如下:
轻摇络索撼垂罳,珠阁银栊望不疑。
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
偷移鹦母情先觉,稳睡猧儿事未知。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
注
1:轻摇络索撼垂罳,珠阁银栊望不疑:络索,绳索缠成一团。这里或指夏季昆虫所吐的丝。垂罳,垂屏。银栊,银色窗格。轻摇络索撼垂罳,有风。珠阁银栊,指表妹的阁楼。
2: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栀子,旧时庭院多种。李商隐句:“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丁香,丁香结,以喻暗中相通。李商隐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联是说,我向帘内轻掷了一颗栀子,里面用粉盒偷偷送出了丁香结。
3:偷移鹦母情先觉,稳睡猧儿事未知:鹦母,鹦鹉。猧儿,宠物狗。这联大意是说,怕鹦鹉学舌,就偷偷把鸟笼移走,稳睡的小狗又怎么知道这事呢?
4: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中衣,穿在里面的衣服。
摘评:
定情诗,是三国曹魏的繁钦所作,写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恋的男子,赠予各种定情之物,绾臂金环、耳后明珠、腕上跳脱、白绢中衣,但却最终为爱人所弃的叙事诗。全诗朴实无华,以纯粹白描的手法,少女对爱人热烈的恋慕与痴情,被抛弃后的伤感、怀念,跃然纸上。
黄仲则正是用了定情诗中,少女赠予爱人白绢中衣的典故。黄仲则与少时的恋人,相恋极深,然而终不能谐,各自嫁娶。
当年恋慕极深,恋人赠予他白绢双中衣,正是爱到深处的表示。今时今日,两厢路人,怀念起当初的故事,“可能重读定情诗”。
繁钦的定情诗中,少女赠予恋人的白绢中衣,虽含浓浓情意,女子的恋事却终不谐,黄仲则亦是如此。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此联转为愁绪。
一个摘录的ps:
古时男女之间的恋慕,风雅、含蓄,却铭心刻骨,足可慰平生。不像现代人,那么直白热烈,却转瞬即逝。
我们难以想象,现代恋人之间互赠bra和CK,但古人赠予白绢中衣,却没有给人任何猥亵、尴尬的联想,只令人觉得情到深处,份外的缠绵和荡气回肠。
lz的ps:还是以前两个人的日子好,无忧无虑。一长大,烦恼就来了。
2012.5.1
可能重读定情诗。
选自清代黄仲则的《绮怀》之八。
全文如下:
轻摇络索撼垂罳,珠阁银栊望不疑。
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
偷移鹦母情先觉,稳睡猧儿事未知。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
注
1:轻摇络索撼垂罳,珠阁银栊望不疑:络索,绳索缠成一团。这里或指夏季昆虫所吐的丝。垂罳,垂屏。银栊,银色窗格。轻摇络索撼垂罳,有风。珠阁银栊,指表妹的阁楼。
2: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栀子,旧时庭院多种。李商隐句:“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丁香,丁香结,以喻暗中相通。李商隐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联是说,我向帘内轻掷了一颗栀子,里面用粉盒偷偷送出了丁香结。
3:偷移鹦母情先觉,稳睡猧儿事未知:鹦母,鹦鹉。猧儿,宠物狗。这联大意是说,怕鹦鹉学舌,就偷偷把鸟笼移走,稳睡的小狗又怎么知道这事呢?
4: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中衣,穿在里面的衣服。
摘评:
定情诗,是三国曹魏的繁钦所作,写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恋的男子,赠予各种定情之物,绾臂金环、耳后明珠、腕上跳脱、白绢中衣,但却最终为爱人所弃的叙事诗。全诗朴实无华,以纯粹白描的手法,少女对爱人热烈的恋慕与痴情,被抛弃后的伤感、怀念,跃然纸上。
黄仲则正是用了定情诗中,少女赠予爱人白绢中衣的典故。黄仲则与少时的恋人,相恋极深,然而终不能谐,各自嫁娶。
当年恋慕极深,恋人赠予他白绢双中衣,正是爱到深处的表示。今时今日,两厢路人,怀念起当初的故事,“可能重读定情诗”。
繁钦的定情诗中,少女赠予恋人的白绢中衣,虽含浓浓情意,女子的恋事却终不谐,黄仲则亦是如此。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此联转为愁绪。
一个摘录的ps:
古时男女之间的恋慕,风雅、含蓄,却铭心刻骨,足可慰平生。不像现代人,那么直白热烈,却转瞬即逝。
我们难以想象,现代恋人之间互赠bra和CK,但古人赠予白绢中衣,却没有给人任何猥亵、尴尬的联想,只令人觉得情到深处,份外的缠绵和荡气回肠。
lz的ps:还是以前两个人的日子好,无忧无虑。一长大,烦恼就来了。
2012.5.1
谢谢@璐子要坚持 同学的推荐,关于送远的诗,也是很好的,可以给大家讲讲感触哦。
ps一句:600楼快到了哇!~!
ps一句:600楼快到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