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难忘的好电影

    @nebbs1208 2012-02-21 20:05:14
赌博默示录 还是动画 漫画 好,电影......
  -----------------------------
  老实说,我是先看了电影,才去看了动漫的
  
  生命之树
  这部电影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片,而更像是一部以人类为主角的纪录片,在整部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台词已经沦为跑龙套一般的配角,导演似乎更倾向于用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描述,而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如同片名,电影中的生命之旅就好像一棵大树,从大地深处的一粒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从根部开始,向上慢慢推移,人类就好像这棵大树树冠上的叶子,不断地萌发、成长、衰老,最后在秋风中凋谢。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突然想起自己很久之前写的一首,怎么说呢?不能算是诗,只能说是一段话吧,还算切题:
  我自何处来,冉冉绿一抹。
  三月夜犹寒,瑟瑟何处躲?
  夏日受火炙,雨来寒风裹。
  枝头或有因,因而有了我。
  秋后或有果,那已不是我。
  随秋风去了,在冬天之前,燃作一团火。
  @陈急死汉 2012-02-22 09:30:04
  回复第202楼(作者:@孩子天堂83 于 2012-02-22 08:32:05.0)
  @叫我阿廖沙吧 2012-02-21 22:13:57
  @1999chengang 2012……
  ==========
  楼主文笔还是不错的,就是看的电影很有年代特征,大概是80后,甚至70后,对90后的人来说太过晦涩了,都是铁血真男人片和被文艺青年不齿的恐怖片,对filghting club...........
  -----------------------------
  中年大叔先汗一个,哈哈
  
  范海辛
  其实每个人都想过,要是关公大战秦琼,到底谁会赢?可惜侯宝林老先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只好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找美国人帮忙了。
  在这部电影中,汇聚了怪物猎人范海辛、化身博士海格、科学怪人吸血鬼的鼻祖德古拉伯爵以及臭名昭著的狼人。
  建一座怪物集中营来吸引眼球并不少见,美国人也很喜欢看孙悟空大战金刚葫芦娃的大戏,可见混搭这种不着调的想法是不分国界的。与本片相似的,还有《天降奇兵》、《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以及《牛仔大战外星人》。
  但在以上几部混搭风格的电影中,《范海辛》算是上乘之作,这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实力,另一方面在于,编剧和导演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的挖掘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化身博士海格露了一小脸就迅速挂掉以外,范海辛、德古拉伯爵、狼人以及科学怪人之间的关系合理而紧凑:范海辛同德古拉伯爵间的恩怨在《惊情四百年》中就有了大致轮廓;而德古拉之所以要雇佣科学家制造科学怪人的目的在于从上帝手中夺取创造生命的权力以繁衍自己的后代;吸血鬼与狼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吸血鬼奴役狼人,狼人一旦背叛,又可以消灭吸血鬼。
  正是这种剧情和人物关系上的设定,使得这部电影明显好于另外几部生拉硬扯的大杂烩。
  
  精武门
  作为李小龙的代表作,精武门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李小龙的一生就如同他的技击,快如闪电、简短有力,象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虽然短暂,但足以照亮夜空。
  有人说,看李小龙的电影,只看他表演双截棍,就已经值回票钱了,此言不虚。李小龙电影的动作场面让人有种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的感觉。
  正是李小龙,给了中国武术以自信,是他,第一次把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强大战斗力以一种直接可信的方式告诉世人。
  李小龙电影中的经典桥段,甚至手势,一直是很多演员模仿的对象。
  即便在李小龙去世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靠着这块金字招牌出来混饭吃,我当然不是贬低叶问在武学上的成就,可是实事求是的说,大部分人之所以知道有一种拳法叫做咏春,知道有一个人叫做叶问,还是因为李小龙的缘故。
  李小龙在电影中的角色往往看起来略显瘦弱、沉默寡言,然而这一切都是火山在休眠时的假象,只有在火山喷发的那一刻,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力量。
  李小龙电影的短板也正在这里,那就是他精彩的动作仿佛一道强光,照的人们睁不开眼,等视力恢复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除了那道强烈的光线外,竟然什么都没看到。
  如果你还没看过李小龙的电影,我不得不说,你很幸运,因为在你的生命中,多了一次惊叹的机会。
  
  五十二、入殓师
  可能有人觉得我接下来的文字完全是在找骂,因为我看入殓师并没有什么特别感动的感觉。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就象一粒蚕种,破壳而出,这颗稚嫩的心以一种极柔软的形态存在,然后慢慢生长,最后吐出丝来,把自己包在里面,在心的外面,是一层密不透风而又坚实的茧。
  我已经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了。
  所以当我看过这部电影以后,这部电影给我感觉,并不是感动,而是有些好笑。
  人莫不乐生而恶死,所以与丧葬有关的行业也总是被人所厌恶并鄙视的。以前曾经看过一些人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往往会说起为了生活所迫,在日本从事搬运尸体的工作,受尽白眼而收入颇丰,据说在《包青天》中饰演展昭的何家劲就曾经做过这个行当。
  当然我并不是对这样的人心存鄙视,就如同小林大悟所说:每个人都会死,你会,我也会,所以做这个并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但我还是会觉得好笑,不是笑这种职业,也不是笑这部电影,而是笑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其实入殓这种仪式,归根到底是“礼”的一种,“礼”的概念发源于中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中国古代的“礼”是用来区分个体在整体中的地位的。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仪式加以具体化,这些仪式纷繁复杂,但同时又具备一种形式上的美。
  “礼”的美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因此在近代以来,身处生存危机中的国人只好把“礼”一脚踢开,转而开始信奉实用主义。但“礼”在中国是名亡实存的,简单来说,古代的一些仪式,如“冠礼”等等早已不见踪影,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接受中国的领导人象奥巴马一样飞脚踹门,更无法容忍萨科奇式的口爆粗口,就更不用提意大利的活宝贝卢斯科尼了。但是问题也来了,国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是“内圣外王”,因而倒推过来,我们希望每个“王”都必须是“圣”,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迫使每个在中国“王”了的人都必须至少装出“圣”的样子。
  与中国相反,日本的“礼”是名存实亡的。虽然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曾经很羡慕日本人,因为貌似他们比我们更像自己的祖先。然而仔细看去却不然。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大视野当中来看的话,日本人对形式美的热爱导致了他们对于实质美的忽视。
  关于上面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个例子来说。
  作为中华文化圈中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很强调“忠”的概念,但还是有差别。
  中国人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强调的是君父的权威,问题是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中,作为附属的臣、子,固然最后难免一死,但是内心是不愿的,他们的死是“不得不”的,因此中国式臣、子悲剧的魅力在于明明知道要死,但还是要抗争,因此海瑞、包公这一类人是最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的。
  但是日本不同,日本的“礼”不过是个漂亮的盒子,里面是空的。因此日本人强调的“忠”是一种把自己的大脑选择寄存方式的“忠”,当然,我对日本的了解并不多,也没机会去那个地方实地考察一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从日本的武士电影、更多的是从日本在历史上表现来看,日本式臣、子悲剧的魅力在于臣、子为了一个信念勇往直前、至死方休,至于这个信念是对是错,根本不在该臣、子的思考范围内。这类型的人物所追求的是飞蛾在投入火焰的那一瞬间爆出的美丽火花,因此《七武士》、《十三刺客》中的某些武士是最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的。
  个人以为,日本人在对形式美的追求上不仅受到了中国儒家的影响,而且也有道家的影子。
  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这些文化因素在中国国内并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如果我们仔细大量日本文化的话,就会发现,日本人很喜欢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冠以“道”的名义。应该说,日本人很好的贯彻了庄子关于“道”无所不存的观念。
  下面是庄子和东郭子的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能把剖腹当做勇敢、把性虐待中的捆绑当成艺术来对待,除了日本人,全世界还真找不出第二家。
  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会让人有懈怠感并且麻木,虐待学生的老师、忽视病人痛苦的医生以及那些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其实都是普通人,在上面这些人眼里,学生、病人以及敌国的士兵乃至平民,已经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了,而是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和牛马书草木一样的物品。正是基于以上事实,我才觉得,殡仪馆派去收殓小林之父的那两个人所表现出的才是正常的态度。
  结合几十年年前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和这几天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当我看到这部貌似悲天悯人的电影的时候。
  我觉得,真他妈可笑。
  @Z865354906 2012-02-23 15:33:19
  楼主,《当幸福来敲门》也不错啊,当我在失意的时候,就会翻出来看看,从而找到生活的勇气。正如片中主人公所说的,幸福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多谢推荐,正在下载,晚上回去看
  
  五十三、英雄儿女
  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上,A片大行其道,本土电影就象是水浒传中所说的破落户子弟,穿的虽然光鲜,其实口袋里只有那么几只可怜的铜板,每天脑袋里琢磨的不过两件事:到哪去骗点钱来花花,还有就是怎么样使自己看起来真的象个阔佬。
  这多少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可是在东施姑娘刚刚从乡下搬到这条街上的时候,虽然容貌甚寝,但不施脂粉、布衣荆钗,也自有三分春色。
  建国后,客观的说,中国还是出了一批好电影的。这批国产电影在特效、技术、人物的刻画以及故事架构方面当然不能和美国电影相提并论,人物形象脸谱化、英雄人物高大全、性格刻画过于简单都是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通病,然而这些电影胜在简单直接、感情真挚,影片中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气质,把当时国人的精神面貌刻画的活灵活现。
  以这部《英雄儿女》为例,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人物性格也并不复杂,但是剧中人物身上那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是很感人的。
  作为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影的战争片,《英雄儿女》实际上很真实的刻画出了国人在那个年代充满了激情和自信的精神面貌。这种激情和自信在近代以来一百余年国家的悲惨命运后显得尤其珍贵。
  在抗美援朝之前,中国人取得的最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就是抗日战争。然而仗虽然打完了,赢了的固然不那么硬气,输了的小鬼子也整天梗着脖子叫唤,日本人比较典型的说法是:日本是一头挨了无数拳依然屹立不倒的狼,最后的两颗子弹才是关键。意思是说老子虽然打输了,又不是输在你小子手里,犯不着对你小子赔礼道歉。
  再往前看,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甲午中日战争,再加上在中国地界上打的日俄战争,还有最后以外交失败告终的中法战争,总而言之是没一次说出去不丢人的。
  老蒋曾说过自己外战外行,意思是说收拾国内这帮货那我还是很有信心的,结果被老毛几土炮就轰到台湾去了。
  老毛打仗那是没的说,建国初期,国内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向共产党发起挑战,唯独对共产党的军事,挑起大拇哥给了100分,不过内战再行也和别人无关,所以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真正扬威立万的一战。
  朝鲜战争在美国被称为“被遗忘了的战争”,美国人热衷于拍摄战争片,但关于朝鲜战争的战争片却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美国人实在不好意思在自己的电影里拖着各市的先进武器,被拿着万国牌武器的中国人不停的追击。
  虽然关于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是否值得的争论依旧在进行,但那些怀揣着理想和信念,在前线英勇抗击美国人飞机大炮的勇士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五十四、精武英雄
  作为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李小龙开创了一个时代,而他的代表作《精武门》更是被后来者奉为经典,以至于后来的武打明星都很有兴趣拍一部跟精武门沾边的电影,就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资格称得上动作片明星,究其心理,其实和在名胜古迹刻上“俺老孙到此一游”没什么太大区别。这些跟风之作良莠不齐,其中最好的就应该数这部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
  重拍经典,尤其是想在经典的基础上再拍出一部经典来,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看多了香港武侠电影,方知此言不谬。
  同《精武门》相比,《精武英雄》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情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陈真这个人物的刻画上,李连杰饰演的陈真有了留洋归来的经历,思想开放、灵活,同时又理性、冷静,人物形象较《精武门》更为丰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不但在陈真这个角色的刻画上很成功,即便是一些配角,如船越文夫、晴子、霍廷恩、芥川龙一以及藤田钢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号称“功夫皇帝”的李连杰不愧是全国武术冠军得主,出手自是大家风范,几场打斗戏都很精彩,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来形容李连杰的武术风格再合适不过了。
  从动作风格来看,李小龙则属于实战派,李连杰的动作属于传统武术派,而传统武术,尤其是武术套路的特点,好的地方在于注重形式美感,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而缺点,用影片中船越文夫的那句话来说:“你们中国武术,重视的个人修为,而不是杀人技巧”。
  另外,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些有趣的BUG,在陈真大战藤田钢的那一场戏中,藤田钢飞起一脚,一棵树木应声折断。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棵树的断裂处非常整齐,明显是先用锯子锯到只剩下一点之后,再去承受那一脚的。
  
  五十五、闪灵
  第一次看闪灵是十年前,时隔多年,当我已经阅片无数,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马上联想起了另外两部电影:《宠物墓地》和《1408幻影凶间》,结果在搜索关于《闪灵》的信息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三部电影都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另外《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以及《迷雾》、《危情十日》、《坟场禁区》都是他的作品。
  大师就是大师,到底不是盖的。
  对《闪灵》的评价一直有很大争议,抗之则在青云直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气氛和节奏都掌握的很好,但是缺点在于整个故事缺乏一条明显的逻辑线索,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评价,这就导致了两极评价的存在。
  关于闪灵这部电影的逻辑线索,有几种可能性,但是都很模糊:一、古老阴魂说,眺望酒店是建筑在印第安的墓地上的,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个房比较邪!死在这里的人都是遭到了印第安人灵魂的报复;二、房子灵性说:如宴会厅的服务生所说:“不收你的钱,这是房子的要求”,以及黑人厨师长所说:“每件事情发生过,都会留下痕迹,有些事不那么好”,也就是说,房子有了自己的灵性,可以支配、控制一些灵魂,一些事情,从这个意义来看,比较接近于《倩女幽魂》中的姥姥;三、宿命说,从电影结尾的照片来看,杰克的形象在1921年已经出现在这个酒店里了,结合格瑞迪(前任守护员)的话来说,杰克一直是这个酒店的守护员,而且杰克也说过:“来到这里,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从没感觉这么舒服”。这样看来,似乎又是宿命在作怪。
  上面三种可能互相交织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而且每一种可能都有漏洞。古老阴魂说的问题在于: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而每年冬天都要停业的酒店,眺望酒店不可能前后只雇佣了两个看护员,而除了之前的格瑞迪,并没有其他人在与世隔绝的冬天里出事,而且从杰克一家三口看到的鬼魂来看,也并不具有印第安人的影子;房子灵性说的问题在于如果房子有灵性,那么女主角和孩子谁都休想从这家酒店逃脱,因为他们甚至连门都开不了;宿命说的问题在于,如果杰克来到眺望酒店并且杀死自己一家三口都出于宿命的需要,那么宿命的起点在哪里?
  有人把杰克发狂的原因归于被隔离后产生的强大心理压力,并把这一家三口看到的鬼混都当成幻觉。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理由很简单:幻觉是没有办法拔开外面的插销放杰克出来的。当然,有人觉得这可以用“闪灵”(也就是意念)的强大力量作为解释,但是从黑人厨师长的死和杰克只能跟踪丹尼的脚印来看,“闪灵”并不具有这么强大的能力。
  如果要真正了解《闪灵》的逻辑线索,就要结合另外两部电影。
  雨果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二十个不同的人,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很没有感觉、好像一段木头,而在下雨、天晴等不同的时候,有时候是狼,有时候是狗,有时候是羊,有时候是小流氓,有时候是好孩子。”
  其实这句话放在作家身上同样合适。每个作家的创造力都是有限的,只不过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能够深入挖掘自己心中那个或是好孩子、或是小流氓所具有的特质,在一个故事里,主角是好孩子,在另一个故事里,坏孩子是主角,而好孩子则成了配角。在各种角色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叠,即便是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小说大家(抱歉,我读的书并不算太多,最熟的就是金庸古龙了)笔下的人物依然会有重叠。
  之所以在看《闪灵》的时候会想起《1408幻影空间》和《宠物墓地》正是由于这种重叠。
  《闪灵》和《1408幻影空间》的共同点在于一间(座)邪恶的房屋;而《闪灵》和《宠物墓地》之间的共同点则在于印第安的墓地。
  印第安人的墓地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尽管如今美国人动辄高举着所谓的“人权”大棒上下飞舞、左右翻飞,但貌似占领了这块道德高地的山姆大叔无论如何也擦不掉自己那一屁股屎——美国手里的那根棒子是印第安人的大腿骨做成的,所以印第安墓地在美国有一种原罪的味道。
  正是基于这种罪行,所以印第安人鬼魂的报复是最有杀伤力的,因为所有的美国人在这种报复面前都只能俯首认罪。而在《宠物墓地》中,印第安人留下的墓地具有起死回生的邪恶力量。
  结合最后出现的那张照片上的时间——1921年,也就是西进运动大致结束的时间,个人认为,《闪灵》的逻辑线索应该是这样的:杰克的前世参加了西进运动,对印第安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电影里曾提到,这座酒店在兴建的时候还曾遭到过印第安人的攻击),因而建立在印第安人墓地上的眺望酒店受到了诅咒,而诅咒的内容就是要找到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罪行的灵魂,并且永远禁锢他们。
  
  五十六、Hello,树先生
  说一部电影好或不好,是件很主观的事情,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一定要有道理。所以对我而言,hello树先生是部好电影,因为它勾起了我的回忆。
  网上说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外景取自辽源,不对,其实这个地方是蛟河,具体的说,是蛟河煤矿,我的家乡。
  影片开头写着“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地方实际上是前窑的工人俱乐部、也就是我们当地电影院的海报栏,小的时候花花绿绿的海报才是那块地方的主角。海报栏旁边是电影院,正是在那座影院,我趴在我妈的怀里对电影留下了今生第一个深刻的印象。那是聊斋中的一只狐狸,伴随着闪电划过,整个屏幕被一张狐狸的大脸完全占据。这是我第一次记得自己看电影,感觉就俩字:恐怖。另外,在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我还看过一次《上帝也疯狂》。
  海报栏后面住着的是我小学同学一家,我那同学是个小姑娘,学习不好,人倒蛮漂亮,前两年回家的时候,在大街上看到她和我另外两个小学的女同学一起逛街,她们已经很成熟妩媚了,她们就那么从我身边走过,我很想叫她们,但是却张不开嘴,这么多年的时光在那一瞬间化作了一个大核桃堵在了我的咽喉,那一瞬间,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在影院的对面,也就是后来树和其他人喝酒的地方,实际上是工人文化宫,我小的时候,经常跑腿帮大人还从图书室借来的武侠小说。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写了一篇关于武侠小说《追风剑》的读后感了,估计现在我趴在电脑跟前写影评就是那时候留下的后遗症。
  树工作的那个修车厂旁边的房子,在很早以前叫四商店,是很热闹的地方。
  望都村这一张图片左侧是当时的二商店,最早凭票买肉什么的都在那,我小时候最大的爱好是趴在玻璃柜台上看着里面花花绿绿的小儿书画面。据说我就出生在二商店后面的那一大片房子的某一间,可惜在我三岁的时候就搬家了。
  还有就是开片时候的那条马路,在图书馆的左右两侧有两个煤矿,分别叫老下盘和新下盘,据说从清朝的时候就开始开采,当年鬼子为了掠夺资源,就修了这一条路,因为能并排走两匹马,所以称作二马路。本来这条路两边都是参天大树,可惜现在都伐了。
  树的故事我简单的看了看,怎么说呢?这部电影标榜的是黑色幽默,如果你真的在那个地方生活过,你就会知道,在煤老板身上,你只能找到两样黑的东西:煤和心。没有幽默,绝对没有。
  
  
  现在的二马路
  
  
  07年的二马路
  
  五十七、爱国者
  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确言哉!
  在片中,梅尔.吉布森饰演的本杰明.马丁先后参加了两场战争,分别是英法“七年战争”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影片希望通过本杰明这样一个因为对战争有着深刻了解而厌战的人最终被迫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来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性。
  但实际上,本杰明参加的这两场战争归根到底都不过是贼赃争夺战,只不过“英法七年战争”是两伙黑帮间争夺地盘的火拼,而美国独立战争则是因为分赃不均而造成的团伙内部火拼而已。
  从形式上来看,“英法七年战争”与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颇有些类似,不管最后是英国鬼子还是法国鬼子裹着一脑袋纱布活下来,反正当地的印第安人是死定了的。所以在这部爱国者中,虽然出现了黑奴从军的故事,但是印第安人却只在本杰明的话里出现过一次。正是这种选择性失明,导致本片在深层次缺乏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过,抛开美国人不怎么光彩的历史来看,但从父子感情来看,本片还是很感人的。几次战斗、战争场面也值得一看。
  尤其是双方士兵排着方阵,随着乐队的伴奏行进,然后开枪互轰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据说在七年战争中,法军在路易十五的指挥下,迎战在荷兰登陆的英军。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指挥法军的拉巴杜耶男爵马上回应到“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大家谁都不肯厚起脸皮来先动手。半个小时后,英国绅士不敌浪漫的法国人,发射了第一批排枪。在英国人的头次排枪后,法国阵前倒下了500多人。
  这种战法看起来发呆,其实却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那个年代,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做到连续地发射火器,因此排成方阵放排枪,一方面可以用当时精确度尚不高的火器最大限度是杀伤敌人,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开过枪的士兵有时间装弹,以构成持续的打击能力。而且这种近距离互轰的作战方式对士兵在心理上的冲击力绝对强大,如果不是训练有素、作战意志坚决的士兵很难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镇静,这也是为什么本杰明一再强调英军瞧不起殖民地民兵的原因:在这种直面互轰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不够好的民兵往往一哄而散;而在枪林弹雨中保持完整的队形和秩序,这本身就会在心理上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战法让我突然想起几千年前,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派敢死队冲击吴军失败后,想出了一个缺德主意:从监狱里找了几百个死囚,一人发一把刀,让这帮哥们直接冲进吴军大阵,然后几百人一起抹脖子自杀,就是要溅吴军人人身上一堆血。这种引刀自戕所表现出来的狠劲恐怕比英国鬼子还得高出一个头来,当年,这招对瓦解吴军的作战意志起了奇效。
  还有就是,从当时火器的精准度和装填方式来看,本杰明和两个小儿子轻松收拾20名英军显得有些夸张。
  
  五十八、勇士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可能是因为搏击题材的局限性,并且为了避免与之前的一些搏击拳击类电影撞车,所以《勇士》这部电影选择了有别于《铁拳男人》和《洛基》系列的叙事结构,以兄弟二人作为故事的正副两条线索。在整个故事中,有多个叙事动力在推动故事发展,分别是:父亲与汤米、父亲与布莱登,布莱登与汤米兄弟之间、布莱登一家以及汤米与战友的遗孀。
  整部电影虽然时间不短,但也很难立体的呈现如此多的人物关系,因此电影只好人物间对话来界定彼此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除了悔恨交加的父亲外,其他几个角色在塑造上都略显单薄。两条线索的设置在突破前任模式的同时也导致了叙述重点不明显的弊病。
  还有就是可能受电影表现方式的束缚,为了把最激烈的打斗放在最后进行总的爆发而不得不简化之前的几场比赛,这样固然满足了剧情的需要,但难免在观众的潜意识中降低了搏击大赛的水平。
  
  五十九、1408幻影凶间
  我必须承认,要分析这部电影有点困难。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前两遍是仔细看的,最后一遍又挑着细节看了下。
  我是这样一个人,当你给我一个问题,如果我知道,我就告诉你,如果我不知道,我就想办法找出答案。(出自当幸福来敲门,哈哈)
  看电影也是一样,每看过一部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电影,我就会想,到底这部电影特别在哪里?到底好在哪里?
  为了找出一条合理的解释,我把这部电影看了三遍。即便这样,我还是不敢说自己看懂了这部电影,只能说,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而已。
  我觉得,这是一个讨论宗教以及信仰的故事。
  史蒂芬.金小说翻拍成的电影很多,这些电影往往带有暗喻的性质,故事的线索都隐藏在细节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就必须做一点扩大化处理。
  主角麦克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把麦克的恐怖经历当做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困境来看待。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那么《1408幻影凶间》这部电影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首先,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纯精神层面的需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冰箱里的奥林(这里的奥林不过是一个幻觉,其实这段对话可以被视作麦克自己在内心痛苦挣扎的写照)说:“你有没有想过人们为什么相信灵魂的存在?是好玩吗?不是,是出于对死后的某种期望”。
  所有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宗教给人的都是虚幻的承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原因很简单,第一、象麦克的女儿所说,每个人都会死。人死了以后到底会怎么样?第二、我们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肯定你今天要踏进的那个房间不是1408吗?这就是宗教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而宗教能够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证伪这个问题。
  关于生死,麦克表面上是个无神论者,可是在内心当中却未必。换一个角度来看,麦克之所以要到处去探究闹鬼的传说,表面上是要破除人们心中的迷信,但实际上,他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答案,那就是,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上帝、所谓的灵魂?从理性上来说,麦克本能的否定这些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但是从内心深处,他又渴望上帝和灵魂是真的存在。结合后来麦克看到女儿灵魂时候的表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麦克其实在内心深处一直盼望上帝和灵魂都是存在的,因为只有这样,女儿的命运才不完全是一个悲剧。
  关于未来,1408房间中有三幅画,分别是老妇人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背景是一个正在给孩子哺乳的女人;出猎图以及一艘在大海里的航船。在后来的画面里,三幅画面都有了变化:妇女怀中是孩子死掉了、猎犬围住猎人开始撕咬,最有趣的当属航船那一幅,人类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在茫茫海面上行进,谁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在狂风怒狼袭来时,人类不管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一个个体,都没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何况这艘航船所要面对的威胁不止是外在,还有内在的。
  因为人类没办法对灵魂的存在进行证伪,也就没办法证明上帝只是骗人的鬼话,虽然人类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上帝的领地不断缩小,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始终没办法消灭上帝。
  但是自从宗教产生的那天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于宗教的疑问。客气一点的,孔子说:“未知生,安知死?”不客气的,王充会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彻底的,马克思说:“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
  就算是最彻底的无神论者也必须承认,死而不亡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人类中的一部分如麦克,在否定了上帝后开始追寻自我,他们在以1408房间作为符号的人生中苦苦追寻出路,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又不断陷入新的迷茫。在电影中,两次出现了镜像,第一次是麦克向马路对面的窗户里的一个人求救,可他最终发现那个人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且对自己的困境根本毫无办法;第二次是麦克在镜子中消失,然后又在镜子中死亡。这两次镜像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是没办法通过对自身的探究来改变或解决自己所处的困境的,这种努力只能如电话中所说:“要么你选择退房,要么就一遍又一遍的享受这难忘的一小时”,而且,电话中还说:“别管什么警铃声,就算你出了1408,你依然摆脱不了这个房间”。最后这句话有明显的暗喻色彩: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苦难的生活而无法改观,除非选择自杀,而根据基督教义,自杀是不能进天堂的,除了这两个选择,摆在麦克面前的或许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墙上的那行字:BURN ME ALIVE。或许被火烧死并不能算是自杀的一种吧。
  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1408房间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它具有如此大的威力?
  回顾影片,作家麦克收到了那张莫名其妙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不要进入1408。麦克提笔在明信片上写道:=13。我们都知道,13在基督教文化中代表着邪恶,就好像我们中国人都忌讳4这个数字一样。等麦克到了酒店,在经理奥林陪同麦克去14楼的时候,在麦克问道:“酒店方面为什么不关掉那个房间呢”的时候,奥林说:“他们想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就好像13楼根本存在”。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有用的信息:一、1408根本不在14楼,其实是在13楼,而1408相加等于13,用风水的话来说,这个房间算得上是极阴之地,相当于国人所说的4楼4号房间;二、这段话提示我们,不管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一个个体,人类都喜欢选择性失忆,我们并不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装作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就像隐含着两个“13”的1408号房间一样,是固执的存在的,而且是会吃人的。
  而麦克在最后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牺牲的精神,则体现了不管人类有着什么样的缺点,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可爱的。
  
  怎么名字成了全解啥啥的
  
  六十、与狼共舞
  看过长的电影,但还没看过这么长的,237分钟,从晚上六点开始看,看完了就可以洗洗睡了。
  片子虽长,故事其实相当简单,美国军官邓巴来到偏远哨所,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友好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单纯善良的印第安人深深打动了邓巴,邓巴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朋友。最终,邓巴为了不连累印第安人,独自带着妻子握拳而立离开了部落。
  应该说,相比较《爱国者》中的贼赃争夺战,《与狼共舞》的立意高了许多,因此也更能够打动人。虽然故事还是尽量回避了外来殖民者与当地印第安人的直接冲突,但对印第安人的赞美无疑就是对那些入侵者的鞭挞。
  与狼共舞为这类型的影片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你可以从《最后的武士》以及《阿凡达》中看到与狼共舞的影子。
  邓巴的经历实际上更像是现在电视屏幕上流行的穿越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穿越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每一种独立发展的文明都有着自己的轨迹。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当两种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穿越的机会也就产生了,比如邓巴。邓巴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谁都曾经有过一个单纯质朴、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童年的悲剧在于童年一定会逝去,并且再也回不来。与此类似,印第安人那种恬淡、质朴的生活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虽然影片中印第安人的生活很接近老子所说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这一美好愿望就如同道家所说的长生不老一样,美好,但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单纯美好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存在于印第安人之间那种美好融洽的人际关系也让人动容。这种关系让来自于所谓的文明世界的邓巴也不禁为之倾倒。
  但是实际上,印第安人之所以以这样一种状态生存,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每个部落都是一个整体,他们在整个食物链中处于完全同质的地位。
  而在人类砍伐了树木,在平地上建立起用钢筋水泥浇筑的丛林之后,人类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表面上平等的人实际上在食物链上处于不同的地位,正是这种不同,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无穷无尽的欺诈与背叛,正是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才使得印第安人那种生活显得无比的珍贵。
  老子早就告诉我们要抱残守缺,可惜的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长生不死的人。
  
  六十一、勇敢的心
  又是一部好莱坞大片,讲述了一个苏格兰版的逼上梁山的故事。
  老实说,除了穿越时空而来的那一声悠扬的苏格兰风笛,这部电影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这并不妨碍《勇敢的心》成为一部好电影,强权、抄家灭门、孤儿、反抗、睡太子妃,这些足够抓住观众的眼球了,如果再在这个基础上加进去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来升华一下主题,那就更完美了。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获得的好评无数,但它仍然是一个缺乏逻辑起点的故事。
  或许是文化差别导致,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出色,首先是战争场面,虽然真实,但和中国历史上动辄“挥兵百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相比,实在太小家子气。而且在战术指挥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其次是悲剧气氛,从中国梁山泊上那一群鸟人的标准来看,华莱士并不是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英雄。梁山泊上,数得着的硬汉无一不是“每日里打熬身体,于女色上却不如何要紧”的角色,林冲固然是条好汉,稍微对女人好了点,身上就自然带了一股窝囊气,宋江那厮就更不用提了。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只有吴三桂此等汉奸才做得。还有,按照国人的想法,家人不死个精光报仇故事就绝对不过瘾,华莱士虽然顶了一个孤儿的帽子,但基本上看不出来他反抗英格兰人和自己曾被灭门有多大的关系。华莱士同英格兰人的冲突起于为妻子复仇,但这个逻辑起点明显力量不足,或者说,华莱士的动机足够来一次“狮子楼,武二郎斗杀西门庆”,却不足以支撑后来那一声感人至深的“FREEDOM”。
  另外, “初夜权”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据说“初夜权”源自古人对血液的崇拜和恐惧,所以在古代欧洲,女子的处女之身都要让新郎之外的男人破除,担当这一角色的人,有时候是新郎的父兄,有时候是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有时候是过路的陌生人甚至是奴隶。后来演化成由贵族来从事这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就好像《济公全传》里官印有辟邪的作用一样,贵族们的小鸡鸡也有了镇邪的作用。这种情况让我不禁想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剃头吃猪头”的习俗,我一直在怀疑,这是古代的剃头匠和卖熟食的小贩在“鱼与熊掌可以得兼”的无耻念头下编造出来的谣言。试想,有谁不希望在春节里休息它一个月又不用担心客源流失呢?
  
  六十二、八面埋伏
  楼上有朋友说我偏好恐怖片,此言不虚。所以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说说作为恐怖片当中一个大类的密室恐怖片。
  其实密室是电影中很常见的一个设置,密室本身并不具有恐怖片属性,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就算得上是密室片的鼻祖了,但看起来并不恐怖,只有当密室与血腥杀戮结合的时候,才能算是恐怖片,但是这种恐怖片仍然保持着《尼罗河惨案》的血统,是恐怖与悬疑、推理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密室类恐怖片的精彩程度与密室的大小以及结构复杂程度成反比。换言之,越是小面积、结构简单的密室类恐怖片,越是需要编剧和导演具有较高的水准。
  从以上几点来看,八面埋伏这部电影只能算是爆米花电影。首先,无人的孤岛虽然算是密室的一种,但是面积够大;其次,岛上街道、房屋一应俱全,结构复杂。因此作为一部密室恐怖片来说,只能算勉强合格。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致命的缺点有两个。
  一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放弃了叙事的合理性,片子中的杀手利用各人的弱点下手,虽然几个人死的千奇百怪,倒还说的通,但问题是杀手在一个全新环境下了解环境、布置机关(如第一个多米诺骨牌)需要大量时间,这是杀手不可能完成的人物。其次,这部片子的逻辑相当白痴,就好比春晚上的赵本山,一脸严肃的提出问题:“请问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然后又嬉皮笑脸地告诉你“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3”。
  
  六十三、狙击杀手
  同样是一部密室恐怖片,情节与上面一个《八面埋伏》大同小异,都是讲述在一个主角在密室环境中找到并消灭敌人的故事,但是与前面一部不同的是,这部《狙击杀手》把场景安排到了一个被大雪封锁了的废旧建筑中,这个密室较小,结构也稍简单,因此整部电影也较前一部更精彩些。
  在剧情上,探员杰克在进入戒酒中心前,同事和女友都被连环杀人犯杀害,他却毫无办法,只能自暴自弃,借酒浇愁。
  正是这一段交代,使剧情和人物充满了张力。所谓欲扬先抑,杰克的形象因这种悲剧式的命运显得更加饱满,在戒酒中心与敌人的殊死一战也因此有一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味道,对麦克而言,这次对决不但事关生命,更关系着活下去的勇气和尊严。
  六十四,无名
  名字叫什么,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但是看过了还是有印象的,大致是这样:在一个房间里,几个昏迷的人被分别绑着,随着大家一个个醒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当中,但是没人知道为什么神秘人要把自己绑来这里,随着不断有人死去,剩下的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真相。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密室片的极致了,只不过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就拍出一部好看的电影来。当然,在结构上,这种电影其实没多大难度,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类型的电影同古龙的小说《陆小凤》系列很类似,都是那种一颗一颗给你珠子,最后才给你那条能把珠子穿起来的链子。
  与这部片子类似的还有一部在仓库中醒来的几个人,要找出到底谁才是罪犯的片子,可惜我也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有高手知道的告诉一下。
  
  六十五、神秘来电
  科学技术发展的越快,就越难以掌握,至少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表面上看起来,你接一个电话,电话的那边必定有一个人,但有时候会出现电话串线的可能,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你接的电话到底来自于哪里?从理论上来说,电话联系应该是一对一的,并且应该有确切的指向性,但问题总会发生,如果电话背后的复杂线路哪根筋搭错了,说不定就有一个来自过去或者未来的电话。
  这部电影首先提供了一个假设,就是如果你改变了过去,那么你就改变了现在,但是电影为了突出这种逻辑的恐怖性,而忽视了自身的逻辑严密性。从电影中来看,在花匠死了以后,约翰说他从来就不记得有过这么一个人,貌似所有关于花匠的记忆全都从约翰的头脑中抹掉了,而在约翰遇害后,约翰的父母也是这样。但问题是女主角在这两人遇害后,头脑中关于这两人的记忆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还有就是那个玛丽,她砍了自己的一根手指,然后问女主角“今天的我和昨天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根据以上的逻辑假设进行的,但问题是,如果玛丽珍的砍了自己的手指,对女主角来说应该没有任何影响才对,因为如果玛丽真的砍了自己的手指,那么女主角看到的就该是一个少了手指的老女人,因此玛丽是没办法通过自砍手指的举动对女主的话进行证伪的。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杀死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这成了我继续看下去的动力,但到了最后,难免有些失望,女主通过电话指挥幼年的自己用碎玻璃杀死玛丽的设置不免有点夸张,而且实在没什么新意。
  
  六十六、移魂都市
  这是一部相当特别,而且昏暗压抑的科幻恐怖片。
  从本质上来说,《移魂都市》与《骇客帝国》、《异次元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否定人类的主体地位,在这几部电影中,人类都从人类社会的主体彻底沦为了配角,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昏昏噩噩而不自知,所不同之处在于,《移魂都市》中的主体为外星人,而外星人灌输记忆的桥段在《逃离克隆岛》里叶出现过。
  整部电影色调灰暗压抑,直到最后一刻,贝壳海岸边的光明给整部电影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六十七、英雄本色
  香港黑帮片作为一种已经很成熟了的类型片,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转型,而这部英雄本色可以说是香港黑帮片的开山之作,当然,英雄本色并不是出现最早的,但无疑是黑帮片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
  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殖民的一块土地,中西方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融合碰撞,香港电影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就仿佛一个混血儿,在他身上,有些东西属于东方,有些东西又有西方的影子,这两者交杂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炫目的色彩。
  这部英雄本色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现代的义侠片,就算身穿洋装也改变不了他的中国心。
  据说,中国古代的侠起自于墨家,墨家那种“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大无畏精神结合孟子所谓“苟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武决绝之气,构成了中国式侠义精神的核心。
  英雄本色系列中的人物明显带有这种侠义精神的印记。这个时期的香港黑帮片所宣扬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这种侠义精神。
  只要看过了电影,恐怕没人忘记得了那个瘸着腿、咬着牙签,落魄无比的小马哥。
  
  六十八、古惑仔
  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系列的电影,但是要说香港的黑帮电影,就不能不提古惑仔。
  如果黑社会也分层的话,那么英雄本色这部集中展现犯罪集团的大佬以及中上层干部的电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关于鲨鱼的电影:鲨鱼虽然血腥,然而它在海洋中游弋的时候自有一种霸气之美,这是一种有些超脱了现实的美,有时候甚至能让人忘记鲨鱼的嗜血本性,当然,英雄本色系列中的黑社会桥段其实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背景,是为了满足导演更好的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古惑仔系列电影则象沼泽里的鳄鱼,甚至可以说是阴沟里的小龙虾,在社会这潭污水中拼命挣扎。
  英雄本色系列在精神内核上还是传统中国侠义精神的延续,而古惑仔系列则完全是另一幅面貌。虽然表面上来看,古惑仔仍然在强调兄弟义气,但实际上,陈浩南、山鸡、包皮等五人都是出生在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的平民窟中。这类群体具有以下这些特点:堕落放纵的生活方式,反社会传统的行为举止,没礼貌礼仪的粗言色语,张扬冲动的火爆个性,拉拢强逼年轻人的非法组织。
  古惑仔系列电影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香港黑帮片自我突破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可以把这个系列的电影看做是香港新一代年轻人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追求自我解放,完成从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人蜕变为具有香港特色的一群年轻人的反抗。
  这一系列的电影不但在香港,而且在内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想当年,这些电影出现后,学校里如雨后春笋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这个会、那个帮的东东,实际上,正是古惑仔系列电影中人物身上的那种反抗传统、离经叛道的特色,使得这些人物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社会情况下,迅速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奉为偶像。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getimgXXX/1/1/photo1/2012/3/7/middle/88273970_60663065_middle.jpg六十九、暗花
  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香港整个黑帮片的发展历史中来看的话,就会发现,暗花在这个类型的电影中有一种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暗花之前有《英雄本色》,到《古惑仔》风格大变,其后各种模仿跟风之作不绝,但都难以超越。就在香港黑帮片看似山穷水尽之际,有了这部《暗花》,在之后的香港经典黑帮片中,不管是《无间道》,还是杜琪峰等人现在的一些作品,都能看到《暗花》的影子。
  与《英雄本色》、《古惑仔》不同,《暗花》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江湖中的义气与背叛,而在于小人物在江湖这场大戏中的悲剧命运,在于无论如何挣扎也难以逃脱的宿命。
  《暗花》的故事并不复杂,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江湖道义,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用剧中人物阿深的话来说:“我并不是个好警察,只要给钱,干什么都行。”这种脱离了理想主义的情节设定,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也就更加加重了剧中人物的悲剧色彩。
  阿深和耀东两个都算是狠角色,手段不可谓不毒辣,心思不可谓不缜密细致,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难以逃脱最终的命运。如果不是道高一尺,又怎么能显出来魔高一丈呢?
  在整部电影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阿深这个角色,虽然费尽心机,可是依旧不得不走进对手设置的圈套;虽然绞尽脑汁,最后还是落得一命呜呼。在影片的最后,阿深干掉了耀东,然后化装成耀东的样子,穿着片刻不离身的防弹衣,准备乘来接耀东的船离开澳门,这本是一个死中求生的妙计,虽知道最后竟然死在两个糊涂蛋手里。看到这里,实际上,那种对于未知命运强烈的无力感已经超越了黑帮片的范畴,而有了更加普世的意义了。
  
  
  六十九、暗花
  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香港整个黑帮片的发展历史中来看的话,就会发现,暗花在这个类型的电影中有一种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暗花之前有《英雄本色》,到《古惑仔》风格大变,其后各种模仿跟风之作不绝,但都难以超越。就在香港黑帮片看似山穷水尽之际,有了这部《暗花》,在之后的香港经典黑帮片中,不管是《无间道》,还是杜琪峰等人现在的一些作品,都能看到《暗花》的影子。
  与《英雄本色》、《古惑仔》不同,《暗花》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江湖中的义气与背叛,而在于小人物在江湖这场大戏中的悲剧命运,在于无论如何挣扎也难以逃脱的宿命。
  《暗花》的故事并不复杂,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江湖道义,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用剧中人物阿深的话来说:“我并不是个好警察,只要给钱,干什么都行。”这种脱离了理想主义的情节设定,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也就更加加重了剧中人物的悲剧色彩。
  阿深和耀东两个都算是狠角色,手段不可谓不毒辣,心思不可谓不缜密细致,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难以逃脱最终的命运。如果不是道高一尺,又怎么能显出来魔高一丈呢?
  在整部电影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阿深这个角色,虽然费尽心机,可是依旧不得不走进对手设置的圈套;虽然绞尽脑汁,最后还是落得一命呜呼。在影片的最后,阿深干掉了耀东,然后化装成耀东的样子,穿着片刻不离身的防弹衣,准备乘来接耀东的船离开澳门,这本是一个死中求生的妙计,虽知道最后竟然死在两个糊涂蛋手里。看到这里,实际上,那种对于未知命运强烈的无力感已经超越了黑帮片的范畴,而有了更加普世的意义了。
  
  七十、无间道
  香港黑帮电影史上的巨作,从诞生之日至今,香港再无哪部黑帮片能超越它。
  据说无间地狱是所有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以至于长寿在无间地狱中是最大的痛苦,因为在这个地狱中,全身上下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煎熬。用无间地狱来指代卧底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很有意思。
  同之前的黑帮电影相比,无间道关注的重点已经从黑帮、警匪间的尔虞我诈、打打杀杀的感官刺激转向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开始拷问在这个特殊位置上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从暗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黑道人物苦苦挣扎的惨状,但是到了无间道中,这种悲惨由外在而内在,转化为主人公内心那种无穷无尽的煎熬,正像陈永仁所说:“三年之后又三年,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警察还是贼”!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呢?可惜,在无间地狱中,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七十一、天气预报员
  领了身份证不代表人已经成年了,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人眼里。
  尼古拉斯.凯奇是我很喜欢的演员,虽然他今年来接了不少烂片,但综合来看,在他的从影生涯中,还是有过很多经典的,从《勇闯夺命岛》到《空中监狱》,再到《换脸》,都是一些动作片。除了这些武戏,这部《天气预报员》也不错。
  《天气预报员》里没有穷凶极恶的罪犯,主角也不用忙着去打败哪个胸怀摧毁美帝远大抱负的神人,只有一个中年人在痛苦生活中的挣扎。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困境,这些困境大多相似,因此显得平凡无奇,所以我很是佩服导演能把这样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拍出来,而且还能让人觉得深有同感。
  天气预报员大卫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可是在老爹罗伯特面前,依旧是一个需要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孩子。大卫把自己的小说给老爹和前妻看,可结果是前妻认为写的实在太烂,而老爹则根本没看过;大卫故意把“你好美国”节目组的通知放到老爹要坐的位子上,希望老爹看到,可是老爹只把它坐在屁股下面,就算大卫说“让我把‘你好美国’栏目组的通知拿开”的时候,他那个迟钝的老爹还是好像啥也没听到一样。
  大卫受的都是窝囊气,郁闷得要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儿子吸大麻,辅导老师又是个基佬、娈童癖者;女儿肥的要命被人喊做“骆驼蹄子”;想与前妻开个玩笑,却一雪球拍在人家眼镜上;老爹罗伯特得病就要死了;在老爹的活体告别仪式上刚说了两句话,就他妈的停电了,来电以后,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他还有没说完的话。这一切都像不时会飞来的各式快餐和饮料,大卫全身上下一片狼藉,却连发火都找不到对象。
  虽然结尾还算是光明,但是,大卫那种力图证明自己,却不断被忽视的感觉,还是让人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绝望
  
  七十二、沉默的羔羊
  从总体上来说,这部电影同《孤儿怨》应该属于同一个类别的恐怖片,在这一类的恐怖片中没有什么超自然的怪兽,但偏偏就教人不寒而栗。
  《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以及有巩俐参演的《汉尼拔前传》完整的刻画了食人魔汉尼拔这个人物。
  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和女探员克拉丽丝斗智斗勇,双方在互相提防和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对方的认识,并在心底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应该说,这一类的恐怖片是最让人恐怖的,其恐怖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食人,食人不仅在人类的蒙昧时代有,即便是在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后依然屡见不鲜,中国古代大规模的食人就出现过很多次,在食人的行列里不仅有张献忠这类的魔王,也有象张巡这类英雄人物。在西方,近年来也有一些食人案件出现,甚至有自愿被人吃掉的人。但是无论如何,把同类当做棺材依然是件让人恐怖的事情,用古龙小说中李大嘴的话来说“别人知道我吃人后就特别怕我”。二、食人魔汉尼拔有极高的智商,在影片中,汉尼拔之所以让人闻风变色,最主要的还不是食人,而是因为他所具有的高超能力,汉尼拔能够洞彻机先,是一个永远掌控一切,可以随时逃脱的人物。这类人物本来只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而且往往是在人格上毫无弱点的高大全类型的人物,但是影片却把这一切都描绘让人信服。
  汉尼拔冷静、阴沉而优雅的形象同食人的恶行结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
  晕倒,好容易有个人顶,还是个做广告的
  
  七十三、美丽人生
  如果要说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那么除了上面的《辛德勒的名单》和《致命朗读》外,还不得不说说这一部《美丽人生》。
  当然,其实美丽人生关注的重点并不在纳粹是如何灭绝人性的屠杀犹太人,而是歌颂父爱的伟大。但反过来看,这种歌颂本身就是对纳粹暴行的鞭挞。
  在影片的结构上,这部电影类似于韩国的《野蛮女友》,前半段以搞笑为主,描写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后半段急转直下,父爱的光辉在纳粹集中营的无边黑暗中光芒四射。有时候,我觉得人类社会就像一句尸体,在血腥、肮脏、丑恶的同时,上面总会开出几朵美丽的花儿。
  无论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如何不堪,那黑暗中的一束光明,总会提示我们,人生还是很美丽的。
  
  七十四、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
  以《七月十四之》为标题的电影后来又出现了很多,足见《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影响力之巨大。作为一部将近20年前拍摄的恐怖电影,即便是到了今天,香港也很难有哪部恐怖片能与之比肩。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在九几年的时候,那时候看过的电影不多,对恐怖片更是所知寥寥。那是高考后的一个夜晚,我和同租的同学租了影碟在房东家里看。当时就觉得很恐怖,好在从小胆小的我那时候已经被唯物论成功的洗了脑,宁可相信自己这张破嘴,也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看完了也不早了,就洗洗睡了。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后,看见我那同学仿佛一只熊猫,俩黑眼圈都不用描了。那哥们对我说:“妈的,看了那么恐怖的电影,亏你还睡得着,我昨晚回来,一直就没敢睡,到了后半夜,你小子呼噜打的贼响,我可是用手电筒晃了整个晚上,直到四五点钟,我看见天亮了,才敢睡一会。”后来这哥们和我进了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我用这件事足足恶心了他四年,后来这小子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干脆来了一招选择性失忆,压根不承认有这么回事了。
  哈哈,转眼十几二十年就这么过去了,虽然《七月十四》是部恐怖片,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回忆。
  还真巧,才发现《七月十四不见不散》是第七十四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