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包子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发明的。
本来是做成人首模样的面食,用来替代真正的人头做祭神的供品。
当地人又有把供品吃掉已求神灵庇佑的风俗。这种奉供过的面食,无意中出现了发酵现象,蒸熟后吃无比的喧腾绵软,比以往所有的面点都好吃。
因为它本是替代蛮族首领头颅的祭品,所以就被称为了蛮头,后人以讹传讹,慢慢就叫成了馒头。
再后来,人们发现馒头中填上无论荤素的馅料,吃起来更美味了,这便是包子的由来。
包子是不是真是诸葛孔明发明的,姑且不论。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向来有这种习惯,把一些原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安在名人的身上,这样才有来头和渊源可讲究。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是三国时期,包子的雏形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流传起来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既没有冰箱保鲜有没有保温盒的情况下,包子的出现,简直就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
小小一个包子,却既有主食又有蔬菜肉食。蓬松的面皮富含空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住馅料的温度和口感;里面的馅料又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具体情况,荤素搭配,变化无穷。
早上把它揣进贴身的衣兜里,即使是冬天,走上半天路,中午打尖时,从怀中掏出油纸或其他东西裹住的包子,都能吃上口温热的食物,这才是享受和方便。包子的出现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在冬天外出时,不用只是为了果腹充饥,在寒风中咀嚼冰冷的食物了。
这不能不让人佩服我们老祖宗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为上一次这么方便营养的搭配还出现在东汉末年。那时的人们就会用米饭裹紧肉菜制作方便行军出行的人们食用。
这种方式后来传入日本,就是寿司的前身。
说起来也让人感叹,现在提起寿司,全世界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日本,全然忘却了这种简单方便又营养的食材料理方式是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日本的!
咱们这位邻居啊,国小民寡,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奇才伟人,却另有一桩长处:虽然自己没有什么好东西,但不拘从哪里,但凡得到个什么东西,却又一股子认死理的倔劲,各种钻研细化,非给弄得明明白白。
像寿司也是如此!
而在我们的老祖宗们,地大物博,能人辈出,好东西太多了。再好的东西,都很快又被更好的东西取代更替了,被漫不经心的抛诸脑后,并没有人肯潜心钻研下去。
饮膳之道也是如此。
包子的出现让寿司失去了人们的青睐,但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让人们对包子的热情也不是特别持续,而是转头就奔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去了。
躲了这么久,还是中招了。我家大姑娘先阳,我照顾她,也阳了。这小孩子恢复就是比大人快。唉,所以暂时不想费心力,等好了再来完篇了。
令狐小仙女,还在吗?我明日有空来填坑。吃若也是这样的速度,就不用担心发胖了。
幸而包子这一划时代的饮食创举,因为它独具的实用价值,并未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而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兼收并蓄,发展出丰俭由人的各种包子来。
从精巧奢侈的蟹黄汤包到最朴素的酸菜包,这个外表瞧上去总是敦敦厚厚的胖家伙,却藏着一肚子锦绣风物,总能带给人惊喜。
包子们表面上看上去都一样平平无奇,但内在的馅料味道却是千变万化,各有千秋。对喜欢谦逊内秀的中国人来讲,再也找不出另一种食物能如此贴近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了,这也许也是人们喜欢包子的原因吧?
儒家推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包子的这种特质,也可以成为这种说法一种独辟蹊径的注解。
道家讲究一生万物,包子的形式完美诠释了这种至简至繁且转换统一的东方哲学。
大肚能容的包子,更是很容易就让人联系起未来佛弥勒的法身相,它虽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一团欢喜,却能度红尘饥寒苦毒,岂非也善莫大焉?
所以我说包子是最符合中国文化内涵,最贴近中国人精神内核,最能代表中国风味的食物,没有问题吧?
为了消除人肉包子的阴影,包包,我尽力了,希望吃货朋友们和包包都能原谅我。
不过是面皮和内馅的组合,却能因为地域和季节的不同,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口味,甚至于每家每户,做出的包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口感。
我这么说可不是夸张,先不说内馅,单是包子的面皮,就有烫面和发面的区分。至于这两种的组合,其比例的不同,做出的面皮蓬松绵软的筋道口感就不同,再加上不同的烹饪方式,比如是蒸煮还是生煎,都会形成独特的口感。
而包子的内馅更是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不同而不同、
所以包子虽然是家常饮食,家家会做,却千人千面,巧妙各不相同。
我最喜欢的包子就是春天时分,用我们老家河边渠畔产出的马蹄果和肉馅做出的包子。
最近心玩散了,为了可爱的小仙女,我要鼓足勇气加油码字了。这周和下周,因为和朋友去参观一个外地的艺术节,所以暂时无法更新。但谢谢一直坚持的小仙女,给我坚持的信心。
最近一直再听白先勇先生的红楼梦点评。也许哪天专门为我心中最爱的小说也写一点东西。
一读红楼误终生,初识青梗情根种。
蹉跎半世方自省,情钟易夭情可轻!
其实在我们老家,马蹄果被称为慈姑儿,必须得加个儿化音发音才标准。在我们老家的菜市场里,慈姑儿的定位一直是有些尴尬的。
说不好它是水果还是蔬菜。
因为在我们当地,水果的定价一般都比蔬菜贵。但慈姑儿的定价却明显比通常的桃杏苹果什么的常见水果便宜很多。也许是因为到了慈姑儿上市的季节,稻田旁边,塘口沟头,只要不怕脏,任谁都可以从厚厚的淤泥中一摸一大捧。
节俭的老乡们没有几个肯花钱买它。
只除了一些所谓有单位的人肯掏钱买它,因为他们有着稳定收入又顾及形象不肯在淤泥中脚踏手掏的。
拿到市场贩卖的慈姑儿都在清水中淘洗的干干净净。
一个个圆鼓鼓的,枣红色的果皮锃光油亮,像打过蜡上过釉彩似的。这说明慈姑儿很新鲜。若洗干净了,放过一天最多两天,果皮表面这层诱人的光泽就没有了。
若是不沾水。裹在淤泥中直接打包运输,那便可以把保鲜期延长一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来欧洲后,在亚超买到的慈姑儿都需要自己回家清洗的。
小朋友们每次都不理解地问我,为什么它不能像别得蔬菜一样,打理清洗干净了才出售?这么灰头土脸的,泥巴疙瘩一样的谁买?
买它的人,多半都是知味的人吧?
飘洋过海,藉着故土的滋润才能留存自己的生命力。而同样漂泊在外的游子,也能在这泥巴疙瘩中寻找回儿时的味觉记忆?
可惜这样的解释,无法唤起小朋友们的共鸣。
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满篮子清洗的干干净净的慈姑儿,又怎会理解我每年慈姑儿上市的季节,费力费事的淘洗这些丑丑的泥土疙瘩,只是想再看看慈姑儿果皮上那美丽的釉彩?想尝尝儿时熟悉的滋味?
也许,应该等他们不用再上学的时候,挑合适的时节,和他们一起回故乡看看。
看看喧嚣的菜场里,那一篮篮水灵灵的慈姑儿是多么美丽?那回韵悠长的叫卖声是多么动听?还会不会有馋嘴的小孩子围着买慈姑儿的摊贩瞧热闹?就像我当年一样?
因为它是菜场里为数不多的,小孩子用零钱也买得起的吃食。也是属于我的美味记忆。
可惜在我们老家,慈姑儿上市的季节是非常短的。前前后后也就两三个星期的辰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短短的时间一过,它就在菜场里绝迹了。
而我妈妈因为有点小洁癖,是从来不肯让我去掏慈姑儿的。她总是在慈姑儿上市的时候,给我一点小钱让我上菜场买去。
慈姑儿的果皮虽然好看,却影响口感。吃得时候最好削掉。
菜场上有削好皮才出售的慈姑儿,也不贵。
但我们家总是买回家自己削的。
慈姑儿一个也就鸽子蛋大小,形状也是不很规则的扁球形,皮也薄。即使只是削一斤的量,也是个不小的工程。
可是现在想起来和妈妈一起削慈姑儿的情形,一点儿也不无聊。
每年慈姑儿上市的季节,我们总会去拎回来一篮子。
面对面坐着,边削慈姑儿边聊家常。
妈妈总是不时叮嘱我小心手,有时也会老生常谈的传授我挑选慈姑儿的家传秘笈。
怎么通过颜色判断新鲜与否,口感如何?还有就是挑形状,越圆的越好削皮。还有得挑侧芽少,顶芽饱满又没有冒出头的慈姑儿买。
总之,说说笑笑。一篮子慈姑儿一会儿功夫就削好了。
这当中,我出的力可不少。
虽然我削得慢,可是我吃得多。
我削一个的功夫,我妈能削两个,甚至三个,四个。
等我把自己手里削好的慈姑儿丢进嘴里吃完后,还能从我妈那里饶一个吃吃。
这么着,一篮子慈姑儿可不是一会儿功夫就削完了?
爸爸每次取笑我妈找我做削慈姑儿的帮工,是请孙猴子守桃园,黄鼠狼看鸡窝。
我妈妈就笑着说是我爸不懂。
这慈姑儿买回家就是吃得,怎么吃不是吃?何况像削慈姑儿这种细活儿就是怪。一个人做,累;换成两个人一块做就好玩了。
我觉得我妈妈说的极是。
现在人们的生活比我小时候方便了不知道多少倍,很多细活儿都被机器取代了。多出来的时间似乎可以追剧和娱乐,但不知道为什么生活的节奏反而变得更快了。各种各样的的心理问题也是越来越多。
根源没准儿就在这!
我现在回想起自己儿时的生活,和父母相处的很多温馨片段都是这样一起生活的场景。
一起择菜,一起把旧毛衣拆翻成毛线球,一起挑拣米粒中的小沙石。
我的孩子们,等她们长大时,我也希望她们能记住和我一块劳作生活的片段。
如果靠机器或其他方法把生活中本来可以和家人们一起做的细活儿全取代了。
这样的生活也许轻松,但终归会少掉了很多人情味儿,而变成缺乏润滑剂的机械运作吧?
单纯的玩耍不能取代一起劳作再分享成果时的那份责任感和自豪感。
咱们中国人过年过节时,大家动手一起包饺子,做好吃的,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吧?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所以每年春天,再麻烦,我也会带着小孩子们一起洗干净慈姑儿,再一起削皮。只是物离乡贵,我每次买回家的一小包,根本不能让她们像我小时候一样可以先吃个肚儿园。
聊胜于无了!
削好了皮的慈姑儿立马从红脸关公变成了玉面书生。
莹白的果肉清甜多汁。
囫囵丢进嘴里,用力一咬,津液四溅。
一口一个,好过瘾。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种感觉,等长大后,第一次读到爆浆这个词,才算找到了准确的形容词。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一刻醍醐灌顶似的顿悟。
在我们老家,乡邻们判断是不是水果的标准其实很朴素,能够生吃的就算水果,需要煮熟后才能享用的就算蔬菜。
所以春天的慈姑儿和冬天的青头萝卜的身份归属在我们老家一直很模糊。
大部分人都会把它们烹饪后才食用,可是也有一些喜欢生吃的拥趸。
其实慈姑儿生吃的口感很不错,像极了品质上乘的鸭梨果肉。
只是比起树上接出的果实,慈姑儿可能是因为长在水边,就像《红楼梦》里的香菱姑娘说得,得了风露,天生有一股子特别的香气。
喜欢的人能在口里品尝出浮藻衍漾,潮汐起伏的清新水气,不喜欢的人却嫌弃它一股子鱼虾鳞介的腥气。
总之,众口难调,各有各的说道。
把它做熟了吃,这股味便淡了很多。
我家乡的普遍做法是用来炒肉片。或炖排骨汤吃。
用来做包子馅,却是我和我妈妈偶然的无心之得。
我喜欢吃慈姑儿,生吃做菜都喜欢。
有天我在书上读到清蒸狮子头的做法,也知道原来慈姑儿也叫荸荠,或者马蹄。做法也和我们老家的不一样。
我就缠着我妈妈给我来了个依样画葫芦,按书上的方法给做了几次。
好吃是好吃,只是妈妈说这个菜难度太大。
因为说是狮子头,其实是一个加了各种配料的大肉丸子。
要做到这个肉丸子蒸熟后嫩而不散,保持完美的球形,对调制肉馅的手法,添加的水和淀粉的比例都有要求。
不然就要不入口肉质柴绵,要不出锅就散成一碗肉糜了。
做了几次后,妈妈突然灵机一动,反正我喜欢的只是慈姑儿的清甜和肉糜的丰腴搭配的口感,何必这么麻烦呢?
把它做成包子馅,不是可以完美复刻出鲜嫩多汁的口感,又比做狮子头简单很多。
说干就干,我妈妈可是个实干派。
几次尝试后,我就幸福的吃上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包子。
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馅,分少量多次加葱姜水,顺着一个方向快速搅动拌匀。最后打好了水的肉糜红润有光泽,极富弹性,这个时候,如果喜欢别的口味,可以加入火腿粒或剁碎的虾米。我喜欢吃猪肉的本味。
然后取和猪肉等量或稍微少一点的慈姑儿分成两份。一份用刀斩成豌豆粗细的颗粒,一份彻底跺成细末,放在细纱布中绞出汁水,渣滓弃之不用。
当然现在这一步可以用破壁机完成,嫌麻烦的话,连过滤都可以省了。
把汁水和慈姑儿粒都用同样的方法打进肉馅里去。注意水分含量,要刚刚好插筷不到的程度。
然后调味。
原则上是除了盐和一点点白胡椒粉压腥外,其余辛香料一概不用,目的是突出慈姑儿的清甜和肉糜本味。
包慈姑儿馅的包子皮要加一点猪油,这样蒸出的包子皮细腻光滑;擀皮时别太薄,能更好的锁住馅料的汁水味道。
包包子时,把团好的慈姑儿馅在手心裹一层水淀粉糊再包。
余下的,和做其他包子也没有什么两样了。
不过吃包子时,可以像吃灌汤包一样,先把汁水小心吸干了,再吃。
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独家首创的包子。但对我来讲,每年慈姑儿上市的时候,我一定会用这种方法做一次慈姑儿包子吃。
食物传递的感觉,远远不止视觉嗅觉和味觉。
如果你也喜欢慈姑儿,喜欢包子,不妨试一试。
世事纷扰,唯有包治百病!(全文完)
希望令狐小仙女能喜欢我为你写的包子菜谱。明年春天慈菇儿上市時,做來试试看。:)
不知道是灵异还是巧合,今天是女王下葬的日子。我在后园拍到的云朵酷似女王和她的柯基犬。绝对没有PS,越看越像。
民俗故事,我还会更新下去。我希望能写满一百个。如果你有离奇灵异,或者特殊的民俗民风想同我分享,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去讲叙这个故事,欢迎楼里留言或私信我。
但是目前我不会同步更新,也许会时不时报一下进度。这座小楼,虽然有不受欢迎的抄袭者来偷盗,但是同时有很多热心的朋友。
我舍不得让小楼荒芜。
码字是清冷的工作,我喜欢有人陪伴的感觉。
直到一百个传奇故事成篇吧!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在楼里更新一个新的脑洞系列,来感谢愿意同我一道守护这座小楼的朋友们。
事先说明,这些故事都是我瞎编的了。慎重承诺,真一赔十。
我把这个系列叫做《一分钟的灵异故事》。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
胆子小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独处时,脑子里经常闪过的古怪念头。
这样的念头,你也有吗?
欢迎跟贴,欢迎分享
《一分钟的怪谈》
1
痒
他喜欢把脚伸出被子睡觉。
这天,他刚有点迷迷糊糊的的时候,突然觉得脚版心有点痒。
他不自觉的把两个脚对搓了一下。
不痒了,继续睡。
眼皮变得越来越沉,意识也越来越迷糊。
他突然记起《聊斋》里那个经典的鬼故事讲过,有一种罗刹鬼,最喜欢就是在人的脚板心上,扎个小眼,然后吮吸人的精血,慢慢把人吸成人干。
因为罗刹鬼的口水有麻痹效果,被吸血的人不会觉得疼,只是微微觉得有点痒。
2
床底
你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看床底下有什么,也千万不要去想,床底下会有什么。
切记,切记。
3
铁铲
老孙有个毛病,不能听铁器刮擦物体表面的声音。
一听就会犯心脏病。
后来有人说他以前是帮人收尸的,胆贼大那种。
有次有人被压路机给压死在路上了。
据说是老孙扛着铁铲给收拾的。
4
酸奶
下班回家,他打开冰箱,除了一盒酸奶,什么也没有。
可是自己记得明明早上冰箱还是满满的呀!
也许家里其他人吃完了?
他没有多想,匆匆关上冰箱,下楼去超市采买去了。
总算把冰箱填满了。
夜深了,家里还是他一个人,电话也打不通。
他有些焦躁起来,打开冰箱想喝点冰饮。
拉开冰箱的一瞬间,他愣住了。
冰箱里除了一盒酸奶,还是什么也没有。
他正想关上冰箱,却似乎听见了一个沉闷的声音传来,像沼泽深处冒出的一个气泡破裂在空气中。
他最后的意识中,他终于明白了这其实是打饱嗝的声音。
@令狐雲天 2022-11-15 02:20:30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
-----------------------------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不舍,但此处言别,他朝或可重逢。珍重!
好久没来了,居然还有新来的朋友们继续暖贴,谢谢大家。我虽然因为被抄袭者嘲讽,投诉无门。只能暂时搁笔停更。但是因为有你们的回帖,让我觉得自己晨昏灯下码字的那些时日没有白费。我费心费力,字斟句酌写出的这些故事,也曾有过知音。虽然小众,但是有喜欢它的你们。这就够了,对大家说一声谢谢。并顺祝新年快乐!
@红尘炼心不易 2023-01-28 22:11:59
春天就要来了
-----------------------------
春天已经来了,你也来过。都是美好的事情,开心!: )
3. 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代入感越强越不舒服。
这片中人类全部都成了无情的工具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阿1中还有良知未泯的人类,有和讷美人一样高贵的灵魂。
然而这部2中,没一个好人。科技的进步让我观影时代入感越强,不适感也越强。毕竟,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全片找不出一丝丝人性的设定,让我观影时,一方面被血腥的屠杀场面震撼,一方面不禁从心里生出一种抵触。
人类也有善恶美丑的区别,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诚然阿2是过渡性质的故事,但这样的设定让我觉得它比不上阿1 。唯一有点正面形象的蜘蛛作为人类和纳美人的桥梁,也不呈现太多人性的亮点:毕竟他在片中给我的感觉,就是侵华日军身边蹦跶着的二鬼子翻译。
所以画面越逼真,让身为人类的观众潜意识中越不舒服!
人类全部是坏蛋,而且坏的统一彻底,这让电影的剧情失去了很多能动人心弦的张力。毕竟咱们普通人最喜欢看的就是人性深处的天人交战,究竟是道高一丈,还是魔高一丈?
你这一撸到底的全员恶人,多少让人有点索然无味了。
当然优点还是很多的,夸的人太多,我就不拾人牙慧了。吐槽真的是因为热爱,希望看到更打动我的续集。
好希望有剪辑高手能重新剪辑下前半部分的剧情,看看是不是逻辑自洽很多。
等待了13年,感觉等来的不是小龙女,而是小笼包!
过口不进心,这是我对阿二的观影感。
卡神,请您慢慢的拍阿3,认真的打磨剧本和特效,我还有很多的热情和青春,哪怕再等16年,我也想看到从前那让我过目难忘的神仙作品!
不要再消耗观众的信任和喜好了。
单纯的视觉冲击注定不会让人记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