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汉语字符浅释(BSBQ115)
探索远古文字文化含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一个成功率特别低的过程。目前关于众多远古文字符号的理解,多是属于似是而非的假设。唯有将那些奇怪的符号与汉字的基本构字原理无缝结合,类似一把小钥匙插入一把大铁锁,晃然一声脆响,锁头果然开了,大致才算接近那些文字的本相。而既然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老师都愿意承担风险大胆推证,我又何须裹足于他们高大身影的背后。我沿着前人的足印继续往前走,正是对前人的一种尊重。
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的一件灰黑陶双耳壶圈足内壁上,刻有多个汉字符号。李学勤老师在1986年第6期《文博》期刊上发表《海外访古记二》,提到此件文物。饶宗颐老师在1990年第6期《浙江学刊》发表《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刻符试释》,认为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列1984•159号陶器上的刻符是9个字,即“孑孓人土宅(厥)肱……育”,是关于上古“奇肱民”的记载。李学勤老师在1992年第5期《文物天地》上发表《海外访古续记(一)》,认为陶器上的刻符是6个字。钱玉趾老师于1997年第2期《四川文物》上发表《存于美国的良渚文化陶壶及其字符》,认为陶器上是12个字。
认真观察三位老师所录此件文物上的字符,可以发现笔画大体一致,饶宗颐老师所录字符更全。李学勤老师所录字符为6个字,饶宗颐老师所录字符为9个字,钱玉趾老师所录字符实为8个字,拆读为12个字。笔者现将自己对此件陶器文字内容的理解陈述如下,供各位老师参考。
第1字。子。与周代金文大篆的子字写法一样。
第2字。孙。大篆孙字从子从系,此处字符为子字变形。字形与第1字子字明显相关,却又略有区分。系字本意为绳结,此字变形含绳结之意。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孙字简体。
第3字。人。与金文大篆人字写法完全一样。
第4字。祖。祖、且二字同源,象阳器。人呼小祖宗,即指此物。
第5字。宗。与金文大篆写法相近。
第6字。人。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第7字。神。与金文大篆神字的通用写法一样。
第8字。仙。大篆仙字,从人从䙴。此处从人从山,山在人下,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仙字简体,即历史早期本有从人从山的仙字写法。
第9字。佑。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良渚陶器圈足内壁刻文内容是:子孙人 祖宗人 神仙佑。文字内容显示,这件陶器在历史早期是作为礼器使用。
为何这件陶器刻文的字体如此成熟,与目前良渚文化同期其它刻文完全不一样?因为历史早期的汉字是图文并用、繁简并用、多体并用。图语萌生于上万年前的象形图画,沿袭使用到东周时期的巴蜀图语,在云贵高原部族地区甚至沿袭使用到东周以后。三星堆2号青铜树底座之上、树干之下有三个镂空的“壶”字,字体和大篆一样。巴蜀地区东周时期仍在用图语,夏商时期怎会有成熟的简字呢,正是因为图文并用、繁简并用、多体并用。
另外,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圈足罐刻纹、苏州吴县澄湖出土的黑陶罐刻纹等等,均包含着四五千年前的非常丰富的汉字文化信息。笔者也尝试在近日将自己的初步探索成果整理出来,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何连红2019年5月14日
探索远古文字文化含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一个成功率特别低的过程。目前关于众多远古文字符号的理解,多是属于似是而非的假设。唯有将那些奇怪的符号与汉字的基本构字原理无缝结合,类似一把小钥匙插入一把大铁锁,晃然一声脆响,锁头果然开了,大致才算接近那些文字的本相。而既然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老师都愿意承担风险大胆推证,我又何须裹足于他们高大身影的背后。我沿着前人的足印继续往前走,正是对前人的一种尊重。
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的一件灰黑陶双耳壶圈足内壁上,刻有多个汉字符号。李学勤老师在1986年第6期《文博》期刊上发表《海外访古记二》,提到此件文物。饶宗颐老师在1990年第6期《浙江学刊》发表《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刻符试释》,认为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列1984•159号陶器上的刻符是9个字,即“孑孓人土宅(厥)肱……育”,是关于上古“奇肱民”的记载。李学勤老师在1992年第5期《文物天地》上发表《海外访古续记(一)》,认为陶器上的刻符是6个字。钱玉趾老师于1997年第2期《四川文物》上发表《存于美国的良渚文化陶壶及其字符》,认为陶器上是12个字。
认真观察三位老师所录此件文物上的字符,可以发现笔画大体一致,饶宗颐老师所录字符更全。李学勤老师所录字符为6个字,饶宗颐老师所录字符为9个字,钱玉趾老师所录字符实为8个字,拆读为12个字。笔者现将自己对此件陶器文字内容的理解陈述如下,供各位老师参考。
第1字。子。与周代金文大篆的子字写法一样。
第2字。孙。大篆孙字从子从系,此处字符为子字变形。字形与第1字子字明显相关,却又略有区分。系字本意为绳结,此字变形含绳结之意。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孙字简体。
第3字。人。与金文大篆人字写法完全一样。
第4字。祖。祖、且二字同源,象阳器。人呼小祖宗,即指此物。
第5字。宗。与金文大篆写法相近。
第6字。人。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第7字。神。与金文大篆神字的通用写法一样。
第8字。仙。大篆仙字,从人从䙴。此处从人从山,山在人下,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仙字简体,即历史早期本有从人从山的仙字写法。
第9字。佑。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良渚陶器圈足内壁刻文内容是:子孙人 祖宗人 神仙佑。文字内容显示,这件陶器在历史早期是作为礼器使用。
为何这件陶器刻文的字体如此成熟,与目前良渚文化同期其它刻文完全不一样?因为历史早期的汉字是图文并用、繁简并用、多体并用。图语萌生于上万年前的象形图画,沿袭使用到东周时期的巴蜀图语,在云贵高原部族地区甚至沿袭使用到东周以后。三星堆2号青铜树底座之上、树干之下有三个镂空的“壶”字,字体和大篆一样。巴蜀地区东周时期仍在用图语,夏商时期怎会有成熟的简字呢,正是因为图文并用、繁简并用、多体并用。
另外,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圈足罐刻纹、苏州吴县澄湖出土的黑陶罐刻纹等等,均包含着四五千年前的非常丰富的汉字文化信息。笔者也尝试在近日将自己的初步探索成果整理出来,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何连红201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