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们清理了「后花园」



封面图 | 《茶馆》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01
饭否,王兴的后花园
王兴可能是最后一个使用真名、大号,在社交平台上喋喋不休的互联网大佬。但现在,他也不再开口了。
最近,王兴将自己的饭否动态,设置为仅三个月可见。饭否由王兴创立于 2007 年,是众多立志成为「中国版推特」中最早的一家,比新浪微博还早两年。王兴坐镇,是自家平台的骨灰级用户。
但因为 2009 年长达一年多的关停,被新浪微博迎头赶上,因此错过了微博这种形态的黄金时代。后来王兴转换赛道,创立美团,作为实践自己商业哲学的主战场。
至于饭否呢,则早早退出了社交媒体大战,在美团的商业版图中不必承担任何战略意义和 KPI ,页面设计上散发着古早互联网时代的气息,作为王兴的「后花园」和树洞而存在。
王兴热爱思考和表达,饭否是他乍现灵光的落地之处。他的个人简介是: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在饭否上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
这些年来,王兴在饭否上累计发布了 2 万多条动态,平均每年一千多条,每天四条,有商业创业思考,也有日常生活和鸡汤段子。这些动态加起来,大概可以拼凑出王兴在商业世界中「好斗」「严谨」形象的另一面。
知乎网友对饭否用户的形容相当贴切:「拉个屎也要发动态的人」。实际上,留在这个平台没走的人,巴不得这个地方越少被人关注越好。
大多数企业家会因为公司上市、或者自己突然备受瞩目而收敛说真话的欲望,但王兴没有,这需要不少勇气。美团 2018 年上市至今,王兴在饭否上依然活跃。变化也有:这个「小破站」彻底关闭了新用户注册——相当于门上贴了个「生人勿进」的封条,勉强算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最近一次王兴因为「说话」而被热议,还是今年 8 月他关于「共同富裕」的解读: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深深植根于美团基因中,美团的名字中,「美」意味着美好、更好,「团」意味着一起,「美团」就是一起更好。
他把这句话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昭告天下,而不是更加小众的饭否。
这之后,他终于还是清理了后花园。
不只是饭否。
打开王兴的微博首页,600 多条微博仍在,但已设置权限,对外不可见。顺便翻了翻王兴老乡加老友张一鸣的微博主页,不出所料,同样已经是一片荒芜,不知道何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再在社交平台上一吐为快、及时掐灭自己表达欲的火苗,往往被视为一个企业家成熟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围观群众会失去很多乐趣。
以后要追溯这些被大佬们隐藏起来的足迹,只能翻翻近年来流行的那类文章:《读了王兴的上千条饭否,我整理出了这些干货》《看完张一鸣的上千条微博里,我才真正读懂了他》......但文章里列出的每一条,也注定已经成为无从考证的历史遗迹。
一位饭否用户甚至为这个世外桃源设想了一个浪漫如《百年孤独》式的结局:假如饭否永远不再开放新用户注册,饭否居民只会越来越老,直到最后一名用户去世,记载着一代人一生碎碎念的网站不再有消息,想想也挺浪漫的。
但即使王兴在这饭否消失了,依然会有人坚持不懈地@他,追问:「今天给外卖员交社保了吗?」 
02
孤独的张小龙,安静的马化腾
还是张小龙有先见之明,早在 2010 年就说过一句话:微博也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因为你说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只怕有心人啊。
这条状态发布在饭否上。张小龙也是饭否的首批居民,他曾比较过微博和饭否的区别:微博是个穿衣服的地方,饭否是个脱衣服的地方。最后他选择了饭否。
张小龙在饭否活跃的 2010 年和 2011 年,正是微信诞生初期。如果你那时也混迹于饭否,也关注了张小龙,可以说见证了一段历史:这个未来国民级应用的开发者,留下了怎样的思考痕迹,如何彻夜不眠,胡言乱语。十年后回头看,一定是一件与有荣焉的事。
和菜头跟张小龙是好友。他在 2011 年写过一篇关于张小龙的文章,描述过这种心理:看见别人家院子里的怒马即将破空而出,踏杀天下人,却无人知晓,自己还是觉得很欣然。
但张小龙在饭否停留的时间也不长。2012 年 4 月,张小龙拂衣而去。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那年 3 月,微信用户数量破亿。
那年 3 月 29 日凌晨 4 点,马化腾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短短六个字:终于,突破 1 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 433 天。QQ 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 1 亿,用了将近 10 年,Facebook 用了 5 年半,Twitter 用了 4 年。微信创造了一个空前速度。
产品经理张小龙也因为这款应用被推上神坛,又要专心投入这项将决定腾讯命运的事业中去。关于微信开发的相关信息变成商业机密,张小龙大概因此失去了可以在饭否上畅所欲言的自由。
马化腾与张小龙之间或许发生过一段这样的对话。Pony 说:Allen 啊,以后还是别在社交媒体上说太多了。张小龙说:好。
除了人们常用的微信和 QQ 邮箱,张小龙还为腾讯开发过一款极具饭否气质的产品:QQ 漂流瓶。和菜头对此评价: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这跟树洞一样的饭否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是张小龙内心的映射。
张小龙告别饭否,马化腾自己却开通了微博,当然是自家的腾讯微博。
一直以来,马化腾在一众互联网大佬中都是最「安静」的一个,他不善表达,在公开场合演讲不是他的长项,多年来唯一公开的社交平台账号,只有腾讯微博。但这也是被迫营业的结果。
当年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激战,马化腾亲自下场,在腾讯微博安营扎寨,还不得不硬着头皮邀请自己的熟人入驻,可谓尽职尽责。
据媒体统计,马化腾的第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0 年 3 月 24 日深夜,最后一条发布于 2015 年 4 月 23 日凌晨,共 600 多条,其中大都集中于前两年,2014 年和 2015 年总共发了只有 12 条。在微博上,马化腾除了为腾讯各个产品打打广告,也会分享个人生活、公司的故事,成为外界为数不多的窥探这位神秘感十足大佬的窗口。
马化腾对天文感兴趣是出了名的。他会在微博上回答用户关于天文的问题,最后一条微博也以一则关于宇宙的视频收官。
可是现在,吃瓜群众连考古的场所都失去了。
腾讯微博在与新浪微博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再加上有了微信这个新阵地,腾讯微博逐渐沦为弃子。去年 9 月,腾讯一纸通告,宣布了腾讯微博将关闭的消息,很多人才回过神来,原来这玩意儿还在。
网友对一款社交媒体的情感总是很复杂,我们总是希望:虽然我不用,但是你要在。于是,无数人冲进新浪微博悼念青春,消息登上热搜。没想到腾讯微博的葬礼,居然在新浪微博举行。
腾讯微博对腾讯来说无足轻重,对于马化腾的意义又不像饭否之于王兴,既无商业价值也无情怀可言,关停是早晚的事,能坚持到 2020 年已经是奇迹。都说互联网空间浩瀚无垠,人们所过之处皆留有痕迹,可这些因为商业竞争而败落的互联网社区,最终还是会带走那些用户们存在的证据。这也是各种社交平台层出不穷、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
去年是腾讯微博,今年是虾米音乐。未来这个名单会更长。
03
张一鸣和黄峥的自留地
张一鸣虽然清空了微博,但如果吃瓜群众想考古,还有一个去处——豆瓣。
豆瓣成立于 2005 年,张一鸣当年即入驻,那时候他也就 22 岁,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毕业,还是个毛头小伙,看起来跟其他文艺青年没什么两样。
张一鸣跟豆瓣一起成长,豆瓣也记录下他从象牙塔少年到互联网大佬的成长轨迹。最近这几年不断有人前往围观,留言:发现了未成熟强者的痕迹。
书单是张一鸣的豆瓣主页最有意思的部分:在读 15 本,读过 72 本,想读 269 本。张一鸣阅读兴趣爱好广泛,最关注的图书标签是心理、管理、科普、哲学几类。

你还能看到张一鸣对不少书的评语。最有趣的是 2008 年,他给一本《从一到无穷大 : 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打出五星高分,并标注:儿子十到十五岁之间可以给他看给他讲解。
张一鸣的唯一一条读书笔记来自他 2012 年读过的《A Sense of Urgency 》一书,他只留下一句话:延迟满足感不是一个自然状态。众所周知,张一鸣是「延迟满足感」一词的「伯乐」,他在众多场合都曾反复提及,来源就是这本书。
但有位网友在他的评语下回复:张总严于律己懂得延迟满足感,然后设计了摧毁大家意志力(建立在即时满足之上)的抖音。极尽讽刺。
2017 年是张一鸣在豆瓣活跃程度的分水岭。他的「在看」停留在 2017 年 10 月,标记的最后一本「在看」,正是这年王兴在《财经》专访中提到的《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在竞争硝烟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王兴对「无限战争」概念推崇备至,几乎成为「公敌」。
这么推算,张一鸣大概就是在那时候读了《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接着便全身心投入自己那场「无限战争」中去了。
证据之一,就在前一年,抖音上线,很快成为张一鸣商业版图中的杀手锏。
证据之二,2017 年这个时间点与张一鸣今年在告别信里的提到的一段信息相吻合。他说起自己必须离开的一个原因:
我感觉过去几年很大程度都在「吃老本」,比如,在 17 年之前我还能保持关注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进展,近三年已经没有太多学习了......断断续续的阅读,进展非常缓慢,在技术讨论会上也难以跟上进展。
他在信里说自己想做科学家,应该也是真的,在豆瓣上,张一鸣关注的唯一小站是科普类。
不知道张一鸣在卸任的日子里,豆瓣书单会不会哪天突然「复活」,作为他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桥梁呢?
今年与张一鸣同一时期宣布卸任的黄峥,同样有一块自留地。黄峥可以说是众多互联网大佬中,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痕迹最少的一位。2016 年,黄峥开通个人公众号,并在农历新年那天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最后一篇的发布时间是 2017 年 9 月,一年多的时间,一共发布了 9 篇。

2016 年,那时候的拼多多尚未展现出重塑电商江湖格局的潜力,仅仅在网络广告中以洗脑神曲轰炸我们的生活,黄峥也还算不上一个众人瞩目的创业者。他的个人公众号像更像私人版的知乎,只不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外界关注,同时帮助自己厘清思路。用黄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公开的日记」,「希望它真实,更希望它让我自己开心」。
如果你想了解黄峥的成长经历,在开篇《我的中学和大学》里就能找到答案。在这里,黄峥坦率地总结出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三条体悟:
第一,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
第二,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
第三,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如果你想窥探黄峥在日常生活里的思考,可以看看罗素这篇,他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后也总结出了三条心得,无论在现实生活和商业世界中都可以借鉴:
A )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B )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C )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如果你对拼多多这家公司充满好奇,想了解这家公司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去看最后一篇《把资本主义倒过来》吧。这也是黄峥的封笔之作。文章最末一句,黄峥好像如释重负,给自己鼓劲打气,用一个笑脸为自己这一阶段的思考成果做结:
写完了,想想这个倒过来的资本主义,还真是有点意思:)
后来的事,人们都很熟悉了:拼多多驶入一个好像只为它而开设的超级快车道,取得惊人成绩同时又伴随巨大争议,黄峥成为首富又技术性地摘掉这个紧箍咒,最后跟张一鸣一样,平稳卸任。
在这密度极高的几年里,黄峥大概没时间再说太多,也无法说太多了。
巴菲特是这些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可见黄峥对巴菲特的推崇。实际上早在 2006 年,段永平拍下巴菲特午餐,黄峥就是其中一位受邀同行者。那年黄峥才 26 岁。
这些文章下面没有放出评论,我们无从得知外界的反馈、黄峥的收获。拼多多处于风口浪尖那几年,这个角落看起来平静如常。相信这几年,不断有人听说这个账号,跑来关注,留下只言片语。相信那些被藏起来的评论,精彩程度不会亚于文章本身。
可惜黄峥把它们都锁了起来,从不邀人进去参观。这大概是他选择使用这种形式与外界保持沟通的小心思所在。
会不会有一天,黄峥突然决定敞开这座秘密花园的大门呢?
参考资料:
[1].《腾讯微博,「窥探」马化腾的最后窗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看完了张小龙的 2359 条饭否日记》 来源:知乎专栏太空小孩
[3].《饭否错过了整个移动时代,这些用户为什么还不离开?》 来源:后厂村来信
[4].《和菜头:我所知道的张小龙》
[5].黄峥公众号、张一鸣豆瓣
[6].《腾讯传》 浙江大学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bd@beyondfun.cn
转载联系 | 微信  flfmn00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