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藏本身也有不少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解释一下498楼的内容。
  1974—1975年,以切斯特·戈尔曼为代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以皮塞特·夏鲁翁格萨(Pisit Charoenwongsa)为代表的泰国艺术厅,开始对班清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与研究。除青铜器外,还发现3件铜柄铁刃矛及1件铁丝编成的手镯。年代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铸铁出现的年代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认为的在亚洲出现的时间[⑨]。
  至于真实的情况,可以参考《泰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上述考古在科技测年数据评测中颇有微词,并质疑其断代结论。
  下面来看吕红亮教授的《围观东南亚冶铜技术起源之争》2017年9月一文摘引:
  接下来就是最新的科研报道,注意资料来源:
  华盛顿圣经博物馆“死海古卷”赝品风波
  以下纯引述:
  以下是新约内容,继续引述,意见同上:
  新约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由公元四世纪一直到16世纪,叙利亚教会,始终不肯承认“启示录”(就是那个说地球要毁灭的),西方教会(天主教以及基督教)以及东方教会(东正教)的新约始终不一样,
  新约的四部正典福音书是后人伪托的作品
  另外一个耶稣会意大利来华传教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8-1640),时期在利玛窦之后一点点,写过《天主圣教圣人行实》《圣母行实》《教要解略》等书,高某在1630年前后也多有著述,按原文及相关论文,均为围绕福音内容开展的神迹小段子集合,后世把圣母传等斥为伪经,恰恰是倒因为果。
  笔者也曾将保罗书信中的矛盾向一位信徒讲过,对方未听说话就断然道:“《圣经》是神的语录,是不可能有矛盾的,如果有矛盾,只能说你还没读懂经文。”
  如何再现古代的历史?
  必须苛刻的分析基督教文献,《圣经》也在其列,若它是可信的,就该坦然地面对史学家的审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督徒很幸福,要阅读圣经非常方便。
  牧师乔治·罗伯逊博士在《从哪里获得我们的圣经?》中写道:
  欧洲伪造史料的案例还是很多的,随便举两个,原文比较长,论坛闲聊,节选一点:
  The Gospel of Judas的来源:
  今天,很多学者(包括弗兰克林和她的同事芬克尔斯坦)都在质疑这三座城门都属于所罗门时代的说法,而其他一些学者(例如阿米哈伊·玛扎尔)却认同这种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接受雅丁的循环论证,上世纪80年代早期“圣经极简主义(biblicalminimalism)”运动由哥本哈根大学的学者发起。在极简主义者眼中,大卫和所罗门只是虚构的人物。1993年的一项考古发现削弱了这种立场的可信度,当时一个发掘小组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TelDan)挖掘出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上面的铭文中镌刻着“大卫之家(HouseofDavid)”的字样。但所罗门的存在依然无法被完全证实。
  毫无疑问,那些耶路撒冷城中的巴勒斯坦人对大卫城基金会颇不以为然。很多发掘工作都位于城市的东部,那里的巴勒斯坦人已经定居了数代之久,如果这样的考古挖掘会演变成以色列人定居点的权利要求,那他们自然是拒绝搬迁。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来看,为了证明人民的归属感而搜肠刮肚的去寻找寻找考古证据是不得要领的做法。正如耶路撒冷居民兼考古学教授哈尼·努尔·爱-丁(HaniNurel-Din)所说的那样,“当一位巴勒斯坦妇女用青铜时代早期的方式去制作传统陶器时,当闻到以公元前四世纪或五世纪的传统做法烤出来的饼的香味时,我便知晓这就是文化的DNA。巴勒斯坦的历史没有文字性的记录,史实性不够——但那些传统就是我们的历史。”
  芬克尔斯坦的理论采取了一种颇为吸引人的理性中间路线,其介于圣经教条主义者和极简主义者之间。“圣经的撰写过程便如同分层的考古遗址,”他说。“公元前8世纪完成了一部分,7世纪又完成了一部分,然后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所以说,圣经的编纂花费了600年。这个故事不可谓不古老,但故事中的现实是后来的现实。例如大卫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确生活在公元前10世纪。如果将大卫描绘成某个动乱组织的领导者,或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不安分守己者,这我接受;但如果说什么辉煌之城耶路撒冷,或所罗门时代的伟大帝国,那我接受不了。圣经中那些章节的作者在描述那些人和事时,将目光投下了彼时的当下,即亚述帝国(AssyrianEmpire)。
  看看所谓宝藏文物的来源疑云:
  窖藏本身也有不少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华盛顿圣经博物馆“死海古卷”赝品风波
  以下纯引述:
  @yletpkki 2021-11-02 12:43:07
  又是一个爷爷变孙子孙子变爷爷的文化案例:
  @F伯爵
  看到一个日本网站猛夸中国安徽的一个东吴时期墓葬建筑,觉得这种砖砌「四隅券進式」的穹顶式建筑非常美,确实,图2看这排砖方式可以说相当复杂了~ 
  @-Saintland-    :这是南京的东吴大墓,我本科有做过这个site的公园设计  
  -----------------------------
  松阪城唯一の古写真として紹介されてきた裏門の写真であるが、撮影年次が明治5年であることが判明した。
  裏門も表門等と同様、もともとは瓦葺二階建の城門であったが、正保3年(1646)8月7日の「大風」で二階部分が破損したために茅葺平屋建になったという。
  这是松阪城,三重县松阪市中心地北部的一座梯郭式平山城,原名为松坂城,现在大多写为松阪城。
  上文介绍了相当于清初的正保3年的二层建筑城门原来是瓦葺的(屋面),由于台风破坏,(没钱)改为茅草葺的平房了。
  说白了,就是穷。
  用砖极少还有个原因,日本耕地少,熟土宝贵。质量好的烧结砖是要消耗熟土的。砂土烧出来的夹砂砖质量低劣。
  以下是新约内容,继续引述,意见同上:
  太多了,中间略去。
  新约的四部正典福音书是后人伪托的作品
  以下资料摘自《圣经》考古大发现一书
  忘了补充大卫之家的典故了,上个帖子提到一点:
  顺便还是要提一下赫梯的由来:
  随便翻翻西方啥出名的所谓古代著作,往往会发现在文献学上的疑点。
  1915年,捷克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贝得里希·赫罗兹尼对楔形文字赫梯语释读成功,并将泥板文书翻译出来。
  1872年,一位名叫威廉·莱特的爱尔兰传教士得到了5块从叙利亚城哈马斯采取的带有雕刻的石头,虽然莱特本人看不懂这些石块上的符号,但作为传教士,莱特对《旧约》非常熟悉。《旧约》中曾几次简单地提及过赫梯人,以色列人来到应许之地时发现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几个民族中就有赫梯人;还有,亚伯拉罕从“赫梯人以弗仑”手中买来埋葬其妻撒拉的岩洞;同样,无名的“赫梯国王”从所罗门那里买马,所罗门的众多妻妾中也有赫梯人。同时,还提到叙利亚国王如何集合一支大军包围以色列王国的都城,一段时间过后城中粮尽,人们只能以驴头和鸽粪为食。正当被围困的人们要放弃希望时,奇迹出现了:上帝“使叙利亚军队听见战车和战马的声音——一支大军发出的声音”。叙利亚人以为以色列国王召来了赫梯和埃及联军来保驾,遂惊惶而逃。
  有不少人按照教科书上面的所谓西方主流描述,认为最早的冶铁技术来自于所谓的赫梯族群。
  抽空八卦一下在岩石山体中开凿的所谓崖墓技术西来说,顺便扒皮。
  回到所谓的赫梯伪史:
  (引述网友评论)赫梯疑云
  赫梯历史的重构完全依靠20世纪初古城哈图沙遗址的发现和从中发掘出土的多达三万块的楔形文字泥板。刚出土的时候这些文字无人能读,破解的过程则颇为传奇。一位捷克学者首先从密码般的楔形文字中找出了一句被他突然读懂的话——“现在吃面包喝水”。令人乍舌的是在西方历史学家眼中,死亡两千年以上的楔形文字的读音似乎不存在任何问题,这位捷克学者先用拉丁字母标注发音,然后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中寻找相近的词汇来破译失传3000年的赫梯语。其中"nu"因为长得像拉丁文'nunc'所以是“现在”。“wa-atar”因为长得像water所以叫水。"e-ez-za-at-te-ni"因为长得像德文“essen”所以叫“吃”。"e-ku-ut-te-ni"被翻译成"喝"因为和拉丁文中水"acqua"相近。这段叙述可疑之处太多,提出三个浅显的疑问:
  再退一步,就算上述疑问都能够被现代语言学完满解释,历史书中那个盛极一时的赫梯帝国依然显得虚无缥缈。
  十九世纪的欧洲人为何热衷于吹捧中东的古文明?
  即使是按照现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学派研究认为涉嫌后世伪托的早期阿拉伯历史记录,阿克萨清真寺的形制结构与布局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那些所谓蜂窝式墓穴,实际上是用巨石一层层垒叠起来的圆顶墓,顺着宽阔的墓道进入高大的墓室内,头顶上是如同蜜蜂窝顶一样的圆顶,墓穴内空空,什么也没有,而且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味,据史料记载,在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时期墓室里就是空的了,当地村民曾把它当羊圈。
  看看所谓的考古学家,实际上的探险家或者说是诈骗犯,倒是恰如其分。
  1868年,后来被称为“考古流氓”的德国茶叶商人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发掘所谓“特洛伊”之前的数年里,曾到世界各地旅行。1865年,他来到中国,登上古北口长城,还从墙上偷拆下了一块砖带走。
  1873年6月14日,施里曼在“普里阿摩斯宫殿”的一堵围墙下,无意中见到了期盼已久的金属的闪光。他抑制住内心的狂喜,不动声色地叫索菲亚遣散了民工。他不想让民工把发现黄金的事上报给土耳其政府,因为根据许可证的要求,发掘者应将所发现文物的一半上缴给土耳其政府。
  施利曼在发现所谓“普里阿摩斯的宝藏”当天的日记写道:“如果没有妻子帮忙,我就无法把宝藏弄出来,她站在我身边做准备工作,我用了她的披巾把珠宝兜起抬走。”——然而,施利曼的妻子苏菲亚在将近一个月前已去了雅典,在发现宝藏时仍未返回。施利曼后来解释说,这么写是为了鼓励并让心爱之人高兴。
  特洛伊2城,更大更富有、直径达120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古城毁于大火,因此使施里曼错误地认为这就是荷马所描述的古城。
  重建古代建筑没问题,但在原址重建,又缺乏可靠的验证,那不是仿古修复,那叫破坏和伪造。
  另外,仅就“倒数第6,也就是正数第4层遗迹才是真正的特洛伊城”一句议论一二:
  “所谓‘特洛伊’考古,只不过是欧洲人为了维护所谓‘古希腊传统’之自豪感而上演的一场闹剧。”
  2001年7月27日,ManfredKorfmann作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