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考古材料和圣经文本能不能相互补充或印证?
  必须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如何看待圣经文本的历史真实性在国际圣经研究界引发了尖锐争论,至今唇枪舌剑不绝于耳,相关综述参看布莱特勒:《哥本哈根学派:历史编撰问题》(MarcBrettler,“TheCopenhagenSchool:TheHistoriographicalIssues”),《犹太研究协会评论》(AJSReview)第27卷,2003年第1册,第1—21页。
  教科文组织也同样存在着驱逐以色列运动,矛盾大爆发是在1974年大会上,阿拉伯国家指出:
  三件被误读的阿契美尼德石刻——在19世纪波斯建筑雕塑的曙光下重新剖析
  二从卡扎尔穿越到波斯波利斯
  三德·珀家族的收藏始末
  本文节选自《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乐仲迪(Judith Lerner)著
  扎林库伯的波斯帝国史
  欧米那些或专业或业余的砖家用可疑的文献材料佐证去挖宝,所得出的所谓历史描述有几分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呢?
  补充一点前述摩押石碑的资料:
  回到这古希腊字母的爹那里去:
  石碑又是如何现世的呢?
  和所谓古埃及战船有关的最早史料是著名的帕勒莫石碑,这又是一个来历不明、破译可疑的伏藏品。玄武岩,花岗岩,精细加工工具与冶铁技术,注意,俺不提青铜工具。即使古罗马时期的冶铁技术也是落后的。
  就米诺斯的战舰谈一点:
  欧洲不同作者制造出来的作品相互矛盾之处很多:
  佩拉司吉人和多里斯人(铁乌克洛伊人)是两个不同的族群,讲着不同的语言。佩拉司吉人是雅利安人,使用的是线文B,讲的是原始希腊语。多里斯人则是突厥人种,讲的是原始突厥语。由于语言是由人数的多少决定的,使用人数多的语言就是优势语言;在两个不同的族群混合时,使用人数多的语言通常会获得胜利而成为通用语言。佩拉司吉人在伊里翁和当地的铁乌克洛伊人(小亚细亚的多里斯人)相混时,由于驻防在那里的佩拉司吉人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少数,因此那里的佩拉司吉人改用了铁乌克洛伊人的语言,说原始突厥语。
  和所谓迈锡尼宝藏类似的还有所谓的大英博物馆珍藏着一批来源神秘的黄金珠宝首饰——“埃金纳宝藏”(TheAeginaTreasure)。这批珍宝是博物馆以4000英镑的高价于1892年购进的,据说来自希腊埃金纳岛的一座古墓。其中的“大地之母女神”(《希腊的诞生》)为高颧骨的典型黄色人种。
  还有闻名遐迩(臭名昭著)的克里特文明。
  所谓以亚历山大名字命名的70多座古城之一的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的发掘,法国佬的同行是如何评价的:
  近年来,随着雕塑品和更多文字资料的不断发现,早期印度和佛教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已日渐明朗,可惜这些新发掘材料的源地分散,稍集中一点也只有健陀罗和马图拉,加上学者们各持一端,众说纷纭故仍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2
  以下和赫梯人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还是耶经考古学的内容,无他,没有旧约,就不会有所谓的赫梯帝国的发现与考证。
  2005年,考古学家埃拉特·玛扎尔(EilatMazar)宣称自己发掘出了大卫王的宫殿,她觉得自己这个重大发现为已经饱受二十多年攻击的守旧派提案吹响了防御的号角——换句话说,也就是《圣经》上所描述的大卫和其子所罗门(Solomon)建立的强大帝国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玛扎尔的论断让那些认为《旧约全书》(OldTestament)可以也应该从字面意思来解读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们有了底气。她所声称的考古发现在以色列国内也激起了特别的共鸣,大卫和所罗门王国的所在地与犹太教历史上所宣称的锡安山(Zion)被联系在了一起。不过,这座遗址根本不能称之为建筑——那只是几堵低矮的石墙而已,毗连着一面高达18米的古老阶地挡土墙。这些石墙就是她的发现,她能看到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她看到了这座建筑构筑于古城的北方悬崖上,足以俯瞰耶路撒冷的汲沦谷(KidronValley),她想象有那么个可以俯视王国全貌的理想高点;她想象腓尼基的木匠和石匠在公元前十世纪竖起了这座建筑;她又联想到了巴比伦人在四个世纪后毁了这座建筑。当然,她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曾有个男人占据和使用过这座建筑,他叫大卫(David)。女人曾昭告过世人,这座建筑很有可能就是《撒母耳记下卷》(SecondBookofSamuel)中所描绘的建筑:“提尔王希兰(KingHiramofTyre)派出......能工巧匠,为大卫建起房屋,大卫意识到主已经将他立为以色列的国王,为了以色列的人民,他要赞颂自己的国土。”
  玛扎尔手下一位学考古的学生说,那座建筑并不是大卫的宫殿,大卫城(即耶路撒冷)中所有的考古学研究都是右翼以色列人用于扩大领土要求和驱逐巴勒斯坦人的方法。玛扎尔的同事大卫·伊兰(DavidIlan)也表示怀疑。“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座公元前八世纪或九世纪的建筑,”即修建于所罗门死后一百多年,按旧约记述,所罗门死于公元前930年。但批评者更多的是在质疑玛扎尔的动机。他们发现这位女考古学家的发掘工作是由两个一直主张以色列领土权的组织——大卫城基金会(CityofDavidFoundation)和沙勒姆中心(ShalemCenter)——所资助,并讥讽玛扎尔将自己考古学祖辈创立的陈旧方法奉为圭皋,玛扎尔的祖父就是一位考古学家,他在工作时经常一手拿着泥铲,一手捧着圣经,并且还觉得并无不妥。这种将圣经视为考古指南的习惯做法一直被视为是循环论证的不科学实例。
  @archistudium 2021-10-17 16:48:05
  这些西洋楼是样式雷自己设计的吗  
  -----------------------------
  按作者圆明园专家顾问组专家张恩荫老师介绍:
  国家图书馆收藏至今的“样式雷”圆明园图籍,共105包2200余张,分装为13大函。其中有工程说帖近300张,并加杂有故宫、三海、南苑、香山、泉宗庙、陵寝等处工程图和说帖200张,属于圆明三园的各种图样共计1700余幅。在这1700余幅藏图中,半数是园内众多建筑的装修地盘图,500余幅是各式装修和游船、桥闸等图案,另外250幅图则分别描绘的是某个景群的园林布局,或是三园和一个园子的全部、局部山水布局,对圆明园造园艺术及变迁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圆明三园的成百处园林风景群,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中悬挂康雍乾嘉道咸诸帝御题匾额的有800多个景物,共有内外匾额1200余面。但长期以来,人们却对其中的大多数景物无法对号入座。现据“样式雷”的这2000幅藏图,不仅可以模绘出三园所有园林风景群的全部山水、建筑布局,而且80%以上的题名景物也得以确指其位。如今尚不详原址的匾名为179个,仅占三园总匾额数的14%。
  此外,故宫等处散见的圆明园图,基本上都是1930年夏季之前,由“样式雷”后人先期售出的藏图。数量虽只有几百幅,价值却非同一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圆明园藏图中原“北平中法大学”所藏的标名为《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三园地盘河道全图》是一幅从未露面的圆明园盛期总平面图,是弥足珍贵的最能反映圆明三园原貌的权威性史料。这幅图被定为一级文物。还有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三幅内容大同小异的圆明园(一个园子)平面全图,原是1929年“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的藏图;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收藏的一幅长春园平面全图,则是原中国营造学社的藏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原由金勋先生保存的一幅绮春园平面全图等,都是国家图书馆样式雷藏图中未曾谋面的珍品。
  这些图档中也有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等大量欧洲风格的建筑景点,这里说明一下,按相关图档尚未认定是否原始设计图档。这方面还是需要专家组认定意见。是否是欧洲风格,图档说明中也没有记载。补充一点,图档中的注释相当细密,包括这处园子是哪家郡王的赐邸。
  然而,有个旁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侧证样式雷图档很可能是设计图。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考古对圆明园西北隅紫碧山房遗址的发掘表明,其始建于雍正时期,乾隆二十五年前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有趣的是,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样式雷图档上,宫门南侧、东侧均临水。但从发掘情况看,宫门东侧为陆地,未发现河道堆积。
  还发现了早期墙基及其散水、山体拦土墙及基础、半圆形码头、排水道、石板路等不见于文献的遗迹现象,丰富了圆明园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但是,乾隆二十一年皇帝下旨命“长春园谐奇趣东边,著郎世宁起西洋式花园地盘样稿呈览。”这里的“谐奇趣东边西洋式花园地盘”样应指“方外观”、“海晏堂”、“大水法”等,乾隆二十三年郎世宁为新建西洋水法楼画铜门大样,此即指海晏堂,于乾隆二十四年建成。
  经查郎世宁生平,以绘画为业,无建筑设计经历和项目实践经验,只有画样,说白了就是总体方案的艺术设计内容。
  那么作为真正的建筑结构与施工设计只能由样式房负责,样式雷也只是其中一家。
  继续,俺向来主张把不同的假说都亮出来,既然大家看到不少所谓主流描述,也应该看看其它的意见,最后还是让大家自己思考。
  插一段雅丁的记录:
  在没有太多证据的前提下,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单调的公元前10世纪的圣经世界就正如芬克尔斯坦1996年在一份报纸上第一次提出的那样——一个充斥着不朽建筑的伟大王国并不存在,而是各自分散后又慢慢融合的政权组成:南方的非利士人,东方的摩押人(Moabites),北方的以色列人,北方更远的是阿拉姆人(Aramaeans),也许一场犹太人暴动就是由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耶路撒冷一个年轻的牧羊人所领导。这样的解释惹怒了很多将耶路撒冷视为自己根基的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进行的很多考古挖掘活动都是由大卫城基金会提供资助的,该基金会国际发展部的主管多兰·施皮尔曼(DoronSpielman)坦率的承认,“我们为考古发掘工作募集资金,其动力就是要去揭秘圣经——这不可避免的与以色列的主权息息相关。”
  芬克尔斯坦的理论采取了一种颇为吸引人的理性中间路线,其介于圣经教条主义者和极简主义者之间。“圣经的撰写过程便如同分层的考古遗址,”他说。“公元前8世纪完成了一部分,7世纪又完成了一部分,然后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所以说,圣经的编纂花费了600年。这个故事不可谓不古老,但故事中的现实是后来的现实。例如大卫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确生活在公元前10世纪。如果将大卫描绘成某个动乱组织的领导者,或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不安分守己者,这我接受;但如果说什么辉煌之城耶路撒冷,或所罗门时代的伟大帝国,那我接受不了。圣经中那些章节的作者在描述那些人和事时,将目光投下了彼时的当下,即亚述帝国(AssyrianEmpire)。
  看看所谓宝藏文物的来源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