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所以看似是汉文帝执法甚严,其实还是对亲属管理不够,如果薄昭是谦谦长者,或者皇帝对他有足够的约束力,他也不至于以为是皇0亲国戚就能骄0横犯上,以至于敢杀朝廷使者,这当然是有点“狗0仗人势”的味道,自以为有人撑腰就可以胡作非为。如果文帝还因为他是国亲轻饶了他,那么与后来的成帝、哀帝时朝纲废弛有何不同?魏文帝曾盛赞汉文帝是有德之人,却在杀薄昭上话中有话地说:“对舅父一家,皇帝只要能让他们安享富贵就够了,不应给太大的权0力去干预朝0政,最后骄纵的结果犯了死0罪,也只能按法律论处了。”这当然是讽刺汉文帝不能有效管理外戚,害得舅父薄昭因私心膨胀而被勒令自0杀,这笔账就应该计到英0明的汉文帝头上,如果不想薄太后伤心,当初就应该谨慎行事,严加管教,云云。
  (6)大汉先进司法工作者张释之

  事实上,汉文帝是一个比较守法持正的君0主,他的廷尉张释之就是汉代很有名的司法官,以让皇帝遵纪守法而博取盛名,还得到“东方神探”狄仁杰的盛赞,英雄重英雄啊。
  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时,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冒失地跑出来,惊了皇帝座驾的马,让皇帝大吃一惊,十分恼怒的文帝立马追捕此人,并移交廷尉法办。原本以为惊了天子的马,一定会重刑侍候,张释之却只轻判此人交罚金,说是违反了清道戒0严的规定而已,换句话说是普通的交通违规。
  差点惊死的汉文帝听到奏报,大怒道:“这人差点让我人仰马翻,要不是仗着这马脾性温和,而是换上其他脾气暴烈的马,我可能就已经遭受重伤,怎么就只让他交罚金呢?这明显是判得太轻了。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因为皇帝认为这是大臣轻慢了他,这个差点让皇帝人仰马翻的人,即使是罪不至死,也不应当只是象征性地罚点款那么轻松,如果是这样,我作为天子脸都要丢光了,谁还会在乎我这个九0五至尊?反正,你要这样判也可以,不过得给我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正在气头上的汉文帝呈现出了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势。
  “陛下息怒,我能理解陛下此时此刻的心情,换了我,可能早就把那个冒失鬼给干脆利落地灭了。不过,这是在情的方面来说,于理却是有点说不过去。法,是天下公器,是用来保护大家的利益不受侵犯,按照大汉律例,这一案件目前也只能这样来定罪,如果因为是惊了皇帝而不是普通人,才有意加重刑罚,法律就失去准绳而不能取信于民。如果当初在他惊动马匹之际,从危害皇帝安全方面考虑,可以派保卫人员将他杀死,算是这人倒霉。不过,现在却只能这样处理了,既然现在陛下您没事,而且又把他交给廷尉处置,作为最高司法长官,我就是代表大汉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的典范,如果为了天子的私心而徇情枉法,搞乱朝纲,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致使天下用法就此可轻可重,没有了严格标准,法律如儿戏,那么老百姓还怎么能放心安放自己的手脚呢!久之,天下必乱,请陛下三思。”张释之不慌不忙、有理有利有节地解释道。
  晚安
  “听廷尉这么一说,我也豁然开朗了,你的判决是对的。”汉文帝深思熟虑之后,就只能拉下老脸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而其后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更加考验张释之的执法智慧。
  因为居然有大胆盗墓者把黑手伸到了皇帝的祖庙上,这就犯了大忌了。其时,有人偷盗了汉高祖刘邦庙中神位前的玉环而被捕(想起了唐高宗李治因一棵皇陵上的柏树被误砍而想砍砍树人的事)。呀,真是吃了豹子胆了,哪儿不好偷,却要偷天子家的,简直是太疯狂了吧,天下居然还有此种利令智昏得忘乎所以的人,汉文帝越想越气,怒不可遏地把之交给廷尉治罪,看来这次不被凌迟都算是捡到便宜了。因为恨得牙痒痒的皇帝是想让其被灭0族的。
  这一次,勇敢的大汉先进司法工作者张释之,又一次让皇帝“失望”,因为皇帝又一次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判决,与上次一样。这还真是难为了这对君臣,为帝0国的法律之公正如此较真如此硬碰硬,要是碰上秦0始皇,张释之死一百次都不够。
  晚安
  其时,有心捍卫法律的公正性的张释之,给了皇帝这样的判决意见:按照“偷盗宗庙服御器物”的律例,案犯应当斩首弃市。也就是说,没有被灭0族。
  “此贼如此胆大妄为、大逆不道,竟敢盗先帝宝物!朕把其交给廷尉审判,就是要灭他全家,以示惩戒。现在你却和稀泥只判他死罪,和朕的期望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行,这是公然违背朕恭奉宗庙之本意的。”汉文帝大怒道。

  见皇帝如此震怒,勇敢的张释之还是没有因顾及自己的人身安危而退步,照样坚持原则,张法官也知道碰到了好皇帝,不会因为他坚持原则而治他的罪,如果说有什么是“有恃无恐”的话,这就叫做有恃无恐。
  “那你是法官还是我是法官?既然你要我当最0高司法官,案就应该全权由我来判,而且我这样判案,是依法进行,适当量刑,尽量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判决结果,也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犯罪情节的特殊性,照顾并抚恤了人0主受伤的心灵。如果再加重,就会走向反面,让执法因人为干预而走样了,退一万步说,如果今天有人以偷窃宗庙器物之罪而被灭0族,他日万一有更加愚昧无知、狂妄自大的鼠辈,从高0祖的长陵上窃取了一捧土,那么,请问陛下又如何治其罪呢?”张释之脱帽顿首谢罪道,态度非常好。
  晚安
  看到自己的最高司法长官张释之如此清晰的司法解释,简直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于是很开明的有为皇帝汉文帝便不想因这事坏了自己英名,破坏刚刚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汉律法,所以在征得太后同意之后,也爽快地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刑意见。这一典型案例,还给张释之赢得了后世威名,连大名鼎鼎的狄仁杰都引为榜样,正是老狄援引张释之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历史性判决,圆满解决了李治因自己父亲唐太宗陵园上的一棵树被误砍而引起的类似司法风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堪称经典,都是司法界闻人的大手笔。
  而大汉有如此伸张法纪的大法官,当初还差点被埋没了呢。史载,当初南阳人张释之当骑郎,却当了十年未得升迁,心灰意懒之际正想打道回府,回乡养老,就因为袁盎的慧眼识珠,向汉文帝推荐了颇有德才的张释之,果然此后爱才的文帝也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才没有让张释之“明珠暗投”,让“历史珠子”蒙尘。
  总之,张释之是汉代最好的司法官之一,他的最大建树就是能坚持依法办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严厉样,就算是未来皇帝太子殿下不守法,他都敢出面干预,一点情面也不讲。
  晚安
  据史载,太子曾与梁王同车入朝,经过司马门,二人仗着特殊身份不下车也不说明情况,就想强闯殿门,有“黑老包”风格的张释之二话不说,立马追上太子和梁王,并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这还不算,居然还不依不饶立马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经公门不下车,为不敬”之罪,果然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谁都没情面可讲。
  此事一直捅到薄太后那里,汉文帝还为此向太后承认自己教子无方,请求母后处置,后来经过了一番教育,才传诏赦免太子和梁王,放他们二人入殿门。忤逆了皇帝的张释之不仅后来没受到打击报复,汉文帝还因此大加赞赏张释之有胆识,升他为中大夫,不久,又升为中郎将。
  这样赏罚分明的皇帝,国家不兴旺发达才怪。

  而且,张释之不仅执法能力过硬,对皇帝的谏议能力也是十分地强,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偏颇之处,还能让皇帝乐于承认并改正。
  晚安
  有一次,张释之跟随文帝去禁苑中养虎的虎圈,喜欢随时考察干0部业务能力的文帝(因这还让大老粗周勃汗流浃背不知所云呢),又突然兴之所至向上林尉询问禁苑中饲养的各种禽兽的具体种类数目,比较博学有才的皇帝先后问了十多种兽类的情况,居然作为禁苑最0高管理者的上林尉被问得哑口无言,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之间,一句也答不上来,那种惊慌失措顾左右而言他的狼狈相,更加彰显自己的不0学无术,绝对比给皇帝难住的汗流浃背的周勃好不了多少。
  看到上司被难住,有心“救驾”的虎圈啬夫,便自告奋勇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的提问,横竖这也叫做“专业对口”。饶有兴趣的汉文帝却不阻拦,还乐于详细地询问禽兽登记的有关情况,以考察虎圈啬夫的管理才能,俨然成了一个非正式考试的主考官,有趣得很。当然,作为皇家动物园专业人士,虎圈啬夫也不是吃素的(正想博表现呢),他了解虎圈的情况犹如熟悉自己的五指,随问随答,没有一个问题被喜欢刁钻考察别人的皇帝难倒,对答如流啊,可谓是一出吸引眼球的轻喜剧,让别人都看呆了。
  “今天朕总算知道什么才是称职的了,任命官0员就要这样业务精益求精的拔尖人才,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上林尉简直是一个不0学无术的庸官,不可信赖也。”文帝经过一番考查,有了如此结论。
  晚安
  既然认为一问三不知的上林尉不称职,以严格管理著称的汉文帝便立马想把他给撤了,同时诏令张释之宣布能言善辩、业务能力超强的啬夫取代原来的上林尉。
  对于这样的人事任免,张释之始终感觉有点轻率,因为就一场特定范围的小考查,根本不能完全证明只知道虎圈情况的啬夫就有管理整个皇家禁苑的能力,所以,为了慎重起见,张释之又进行了一次颇有建树的劝谏。
  “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个怎么样的人?”张释之对文帝说。

  “他是长者。”汉文帝不假思索回答说。

  “那么东阳侯张相如呢?”张释之再问道。

  “也是长者。”文帝又答道。
  来
  晚安
  “既然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被陛下称为长者,而他们两人在议事论事的时候也有答不出的,又惶论一个小小上林尉?不可能谁都像这个啬夫能言善辩的。昔秦王朝因为重用刀笔吏,所以官场上总是以口舌争高低,最后造成夸夸其谈的风气,祸害非浅,最终因清谈误国,国家走上了土崩瓦解的末路,前车之鉴也。现在我便十分担心陛下因啬夫能言善辩而授官,我只怕天下人从此争相效仿,苦练口辩之术以求官,使我大汉又陷入了清谈误国的误区。所以,于国家计,请皇上对自己的人事任免三思而后行。”张释之在理地说。
  看到张释之说得头头是道,汉文帝也盛赞他说得好,于是便不给啬夫升官。从此,汉文帝就特别能听正直而有才的张释之的话。摆驾回宫之后,还立马赐予了他一个公车令的官衔,表示宠信,就在回途中还殷勤地向陪乘的张释之讨教治国方略,特别询问了秦朝政治的各种弊端和经验教训,张释之都能据实以答,皇帝也受益匪浅啊。
  正因为感觉皇帝听话“好欺负”,所以后来张释之还胆大到要管皇帝死后的事来。
  晚安
  那时候,张释之陪汉文帝视察霸陵,突然便对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有了兴趣,于是对群臣颇为感慨地说:“哎呀!经过一番细致察看,我发现如果我以后的陵墓能用北山岩石做外壳,然后用麻絮切碎填在间隙中,再用漆将它们粘合在一起,一定会固若金汤,任谁要打开都是一种妄想也!”于是群臣都点头同意,说皇帝真是太有智慧太聪明了。面对众人的交口称誉,唯独“硬骨头”张释之投了反对票,他对皇帝说:“这可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因为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来说吧,如果里面没有陪葬的金银财宝,那么即使是没有坚固石墩护着,也没人来盗墓;反之,假如里面有能引起别人贪欲的珍宝,即便是熔化金属把整座南山都封起来,也还会有人能想方设法打开它,就因为这丰厚的回报能让人铤而走险。”帝称善。
  有时候,人的贪欲果然才是无坚不摧的“人间砍刀”啊。
  好了,讲完汉代先进司法工作者张释之的故事,以下我们来说说汉文帝是如何软硬兼施、巩固皇帝权力,平息诸侯王作0乱的事吧。
  晚安
  (7)祸起萧墙:和兄弟过招

  应该说诸侯王坐大,就是因为西汉初期要发展经济而力推的“无为政治”所致(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膨9胀,很有先见之明的贾谊早就洞若观火,他在自己著名的《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中就很透彻地指出,尽管当时西汉政0权表面稳0定,但他还是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分裂势力的时候了,不然就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中0央集0权。
  果然,后来的“七国之乱”正是汉文帝没有认真采纳贾谊“削藩建议”的结果,间接纵容和壮大了分0裂势力,虽然汉文帝在位期间也曾大力平定诸侯王的叛0乱。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0乱,开了王国武0装反0抗汉廷之先河。文帝旋即派兵弹压,刘兴居被俘自0杀。仅过了三年,汉文帝相当纵容迁就的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反0叛大旗,未成事就被朝廷发觉。文帝废了他的封号发配蜀郡,途中性格暴0烈的刘长绝食而死。
  虽然两起宗室诸侯王的叛0乱顺利被平息,也让人看到了其中潜伏着的严重政治0危机(因为后来还有差点令西汉陷入分裂的、由吴王刘濞领衔的“七国之0乱”),贾谊正是抓住了这些有利时机,提出了对后世的汉景帝和汉武帝政0治工作格局都很有帮助的《治安策》。
  来
  在《治安策》中,贾谊明确指出,诸侯王的叛0乱,并不取决于他们是疏是亲(不管是英布还是刘长),而是取决于诸侯王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反0抗汉廷,这就是学术上所说的“形势”,如果让樊哙、周勃、灌婴等成为能抗衡中0央的诸侯王,他们也会反0叛;反之,如果让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作为列侯而居,没有足够的力量和中0央叫板,他们也不会被刘邦灭掉,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0央给予诸侯王多大的地盘和实力,而不是异姓还是同姓的问题。因此,贾谊得出了如下结论:“疏者必危,亲者必0乱”。
  所以,为了加强中0央权威,防止诸侯王叛乱,贾谊又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也就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后世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的“推恩令”,都是贾谊《治安策》方略的延续,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也是汉帝国解决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的不二“法宝”,虽然性格颇为宽容、政策也颇为宽松的文帝,并不认真实行贾谊的“削藩”建议,最终还造成了诸侯王间接坐大,带来了“尾大不掉”的恶果。
  在讲到汉文帝罕有地进行两次打压藩王作0乱的事情之前,我们先插叙一下一诺千金的季布,被好说话的汉文帝“无厘头”叫到中0央的蹊跷事。
  晚安
  当时季布做河东郡守,汉文帝想任命其为御史大夫,所以召来京城考察一下。原本这是好事,不过有人却趁机进言说季布有勇无谋又好勇斗狠,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做事又不会变通,当然不适合做皇帝的近臣,以免乱0了朝纲。
  经人这么一说,原本还有点欣赏季布的汉文帝立马有点动摇,甚至于要把季布给挂起来。

  所以,当季布到京后,呆了一个月才见到皇帝,而且还是叫他从哪来回哪去的款式,空手而归是也。
  正直的季布知道自己一定是被人上了眼药,于是便憋不住地对皇帝抱怨说:“我本无功受禄得到陛下宠信,做了河东郡守,也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这次陛下却无端召我来京,我想一定是有人向陛下替我美言了。而我来京之后,却没有新的职位给我,仍归原任,这一定又是有人在背后说了我的坏话。陛下因别人的推荐而想升我的官职,却又因别人不负责任的诋毁叫我回去,人事任免召之即来挥之则去,视若儿戏,我深恐天下有识之士得知,会小觑吾皇的处事能力是也,得不偿失啊。”颇有自知之明的文帝听到季布的话后,也陷入了沉思,然后有点惭愧地对季布说:“我没别的意思,你也不要想得太多了,其实特地召你来,也纯粹是想和你面谈,了解情况而已。因为河东郡历来是大汉非常重要而得力的郡,我当然会比较看重你。”汉文帝就这样尴尬地搪塞过去,从中我们也知道了皇帝对大臣的一点猜忌。
  晚安
  就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十分能忍的文帝对作0乱的诸侯王的镇压当然可以理解,原本他是对宗室子弟比较纵容的,比如他的宝贝兄弟刘长。也正是汉文帝的温和性格,间接造成了诸侯王的叛0乱,以为有“软豆腐”可吃,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是也。
  这个估计便是汉文帝比较重视亲情和宗室的结果。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特别讲究宗族组0织法的社会(看到各地的宗祠醒目牌坊就知道了),因为中国人特别崇敬祖宗,也可以说是国人的一大笃信“宗教”之一,而且还特别能从宗族组0织里找到稳0定感和安全感,因为大家都维系着最重要的血缘关系,甚至于有人还总结出了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宗族为半径的,所以也比较固守传统和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有反思意义的不同声音,我们只能姑且听之吧。
  而汉文帝之所以重视宗族,大概是从父亲刘邦那里继承和发展的吧,因为“不是刘氏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反正汉文帝为人仁义,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兄弟相残,“让亲者痛,仇者快”,就比如后来举起造0反大旗的刘长,很多人曾在皇帝面前参过他一本,作为皇兄的汉文帝就是不听(有人也认为是皇帝故意纵容让皇弟出错再收拾他)。
  晚安
  其实,刘长的骄横成性正是皇帝给惯出来的,这个就得从刘长的身世讲起。当初,赵王张敖曾为了讨好自己的岳父汉高祖刘邦而献上一位美人(以这样的孝敬方式,够爽),经过刘邦的殷勤播种,美人终于“修成正果”,生下了刘长,后来被封为淮南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