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而赵、王二人更是急功近利,以为有皇帝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忘记了当时是谁能对帝0国政事作最后的一锤定音的,得意忘形之际脑子便进水了,竟联名上0书要皇帝有事不再奏报太皇太后,爱干啥就干啥,立儒学为国学也可以,多爽,这不是反了吗?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其疯狂,这两人最后都输得很惨,还是自己的主子下令要做掉他们的,皇帝和他们双输是也,很没面子的事,就因为行事不太经大脑的缘故,头脑发热给热死了。
  晚安
  因为窦太后知道了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图谋0不轨”之后,大怒,然后下令有司调查他们的经济问题,还真有贪污行为呢。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原本你们屁股也有屎啊,就请你们的主0子帮忙“擦屁股”吧。反正不管是公报私仇也好,严肃国法也好,这儒家两小子都“被牺牲”了,还无计可施,无话可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窦太后十分高超的政治0手段,那是相当老辣也,和她斗,少壮派还没够班,还需要韬光养晦,那可是“千年政治0妖婆”啊。
  然后,儒系一干人都逃脱不了责任,窦婴、田蚡被迫作深刻检讨,罢免官职。这一政治0事件也说明了汉武帝初期(建元时期),儒家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且是备受压抑和打击,充满了挫败感,很识时务的董仲舒估计也不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提出“罢黜百家,独0尊儒术”的响亮口号,不然的话,下场便会很惨,比赵、王不会好多少。
  可是《资治通鉴》却记载在对策中老董反反复复说的是孔子的德政、仁政和道德教化并建议兴建太学。我们都被弄糊涂了,司马光可是严谨的史学家,却不知他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源,只能存疑了。
  总之,儒家学说的真正兴起,是发生在窦太后辞世之后的事。所以董仲舒响亮喊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应是很久以后的事。

  因为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亡故,随着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旗舰式”人物(可谓是坚固碉堡)的缺位,儒派才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时坚冰已经融化。
  六月,曾被窦太后挂起的武安侯田蚡(是汉武帝之母王太后的同母弟,皇亲0国戚是也,与武帝关系密切),复出做了丞相,也预示着儒派人物能无阻碍地甩开膀子大干了。“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从“史圣”司马迁的记载中便可知道,儒学的真正复兴和勃起是在窦太后死后,儒者一下子就延揽了数百人(在窦后主政时代却是一个也不重用),旌旗猎猎的样子,从此儒家学说就变得十分吃香了。
  有了良好的儒家发展的政治土壤,儒家学说的走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配合政治需要,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横空出世当然是历史必然,如果不出董仲舒,那么应该也能出张仲舒,或者李仲舒,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时势造英雄是也。
  而好命的董仲舒,这位当时久负盛名的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他就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以其扎实的学养和丰厚的理论体系,适时应势为儒学的走红准备了良好的人气和理论基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没有了祖母窦太后掣肘之后,有心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巩固自己统0治的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正好大师级人马董仲舒出山,正如一些史料所表,他在自己“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0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系统提出了基于天命的大一统的政治0秩序和政治0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语)。而董仲舒的理论正与汉武帝的中0央集0权统0治理念不谋而合,有利于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0定,从此有幸成为西汉的官方哲学,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此应景,如此有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0尊儒术”当然便是有充分理由了,因为思想统0一了,接下来的施政就会顺畅了很多,所以儒家学说成为国教,那是很有点顺应时势的味道,虽然后来的“独0尊儒术”,多少也钳制了其他思想,让春秋战国时代的“百花齐放,百0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成了泡影,少了肥沃土壤。
  晚安
  综上所述,儒运宏昌的“唯我独尊”时代应该是在窦太后薨后开始的,董仲舒不可能在汉武帝上任伊始就抛出“独0尊儒术”的论调。
  关于“罢黜百家,独0尊儒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有如此评价:“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0尊儒术’,奠下中0央集0权官0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0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0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雄才大略的少年天子汉武帝意气风发地“罢黜百家,独0尊儒术”,完成思想统0一,加强中0央集0权之后,接下来便是凭借祖先多年“无为而治”不穷折腾而积攒下来的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大力进行开疆辟土,北伐匈奴、南平南越,打通西域、外事四夷,奠定了中华空前阔大的政治版图,也成为了其任内最大的成绩单,以其功勋卓著的武功跻身伟0大皇0帝的行列,可谓是马蹄声起,马蹄声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晚安
  而司马光对他的武功颇有微词,事实上由于好0战的汉武帝的连年穷0兵黩武、劳0民伤财,也最终出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0王罪己诏《轮台罪己诏》,汉武帝还颇有点批判自己的精神。因此,大史家班固似乎更加乐意提到汉武帝的“文治”。
  第2章 马蹄声起,马蹄声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1)为何与强悍匈奴对垒

  既然刘彻以其功劳卓著的武功跻身于伟0大皇帝之列,那么汉武帝大战强悍北方军0事帝国匈奴的惊心动魄战事,也将是本书的焦点之一,颇为吸引眼球,以下我们加以聚焦。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这头来自北方的雄狼,自从野0心勃勃的冒顿单于训练死士残酷弑0父篡0位之后,更加强化了这种军0事扩张的血0腥性,当时冒顿单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建立了足以与大汉相抗衡的统一匈奴,随时都想和汉朝兵戎相见。汉高祖刘邦还差点在“白登之围”中死翘翘,败在如狼似虎的冒顿单于手里,要不是陈平诡0异的“图画美人计”救驾的话。由于其时力量不足以荡平强大匈奴,西汉王朝便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0亲”政策,以美女换取和平,减轻边境压力。
  既然说到冒顿单于,在此不如插叙一下他是如何成功弑0父篡0权的。

  西汉初年,强大的匈奴内部便有了内忧,因为统0治集团之间为了权力而相互倾扎,内0讧不断杀红了眼。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早就有弑0父继位的野心。
  于是,他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作为自己夺取最0高权0力的别动队,日夜加班加点,进行超强度超负荷甚至于超人体极限地进行特种训练。这些人当然大都是亡0命之徒,因为冒顿就是一个权0力狂徒,他在训练他的特0种部队时有一个很独特很霸道的军令:“我告诉你们,在训练期间一切听从指挥,那就是说我射哪你们便射哪,否则军法侍候。”
  第一次,他向自己心爱的战马射击,一些部下很愕然,以为是冒顿在开玩笑变相考验自己,并不起手射击,最后没射击的全被射死。

  第二次,冒顿又把箭头对准自己的爱妻,这次很多人能举手射击了,一小撮没有照干的家伙又被干掉。

  终于,有一次,冒顿和父亲外出狩猎,正当父亲兴致勃勃地射杀那些小动物时,冒顿却把箭头对准了父亲,这回冒顿的部下全部把箭头对准了头曼单于,万箭齐发将其当成了箭靶,立马去见小阎王,冒顿也成了新的匈奴王。
  晚安
  基本上,官0场官位的操作方法都可以参考冒顿的此种有效方法,学会了六亲不认炼心如铁,再加上点面厚心黑,以及必要的政治技能,那么你就基本上能在染缸似的官0场立足了。
  如此嗜血为了权力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冒顿单于,当然为了利益和汉朝死磕,他的子孙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换句话说也可堪称是一部永不歇止的“军事机器”,刘彻和他们的巅峰对决便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在不喜打仗穷折腾、推崇“无为而治”的汉文帝、汉景帝时代,大汉和匈奴就发生了零星战斗,有时投入的兵力还很大,只不过是没有真正打起来而已。
  而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积累了巨额财富(史书曾载其时粮食吃不完烂掉,钱用不完穿钱的绳子也烂掉),并有了和强大匈奴叫板的实力之后,很认同天才少年贾谊的强硬边疆政策、不喜屈辱“和亲”的也有点好战的年轻气盛汉武帝,就已经是磨刀霍霍想和匈奴单挑,一决雌雄了。与此同时,经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0乱后,政治上也形成了强有力的中0央集0权,使诸侯王没有了和中0央叫板的实力,国内相对稳0定,没有了分0裂势力牵制的汉武帝,更加想主动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战,以壮国威、军威,并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
  晚安
  所以,上任伊始,汉武帝就对军0事打击匈奴跃跃欲试。史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毅然决然宣布废除从曾祖刘邦以来屈辱的“和亲”政策,不想再以委曲求全来换取生存空间,而是代之以铁0血横扫匈奴,“壮饮胡虏血”,一雪前耻。
  基于战争的需要,汉武帝旋即进行了积极的军事部署和人员安排,当时皇帝委派对付匈奴很有经验的“飞将军”李广等名将集结边郡要塞,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以便随时吹响攻击匈奴的冲锋号。
  到了公元前138年,完成必要军事集结的汉武帝即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详情以后再讲),除了想打通西域,最大的目的和着重点还是在军事打击匈奴上,那就是通过联合西域的大月氏,断其右臂,前后夹击匈奴,让匈奴腹背受敌,远交近攻,用兵指向性很强。

  总之,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用兵的各方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只差九0五之尊的一声令下了。
  晚安
  (2)马邑之战:竹篮打水空欢喜

  马邑之战正是这一系列军事部署的产物,同时吹响了帝国反击战的冲锋号,它也是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第一次战斗。
  事情起于公元前134年匈奴向汉帝国的“和亲”请求,通过这次和亲,汉帝国设计了一次“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反正这次的和亲已经调了个个,不再是之前为了息事宁人的委曲求全,而是匈奴人低姿态的“高攀”,向大汉释放善意伸出的橄榄枝,因为此前汉武帝就曾高调宣布废除“和亲政策”,便是腰板硬朗了的缘故。及至接到匈奴人的和亲请求(这回是匈奴求而不是大汉主动送),汉武帝便牛气十足地命群臣商议这美女还该不该送给匈奴,一时间更是群情激昂,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且分个不送派和主送派什么的。
  晚安
  不送派以大行令王恢为代表,他慷慨激昂地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原因就是即使送再多美女,贪得无厌的匈奴人还是屡次背弃盟约不断扰边,送了也是白送,不如不送;而另一大臣韩安国(御史大夫)为主送派代表,他的理由是匈奴仍然兵强马壮,大汉还没有足够的军力来消灭它,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还是先奉行“和为贵”,继续送美女笼络,群臣们还有很多人表示支持韩安国。不知什么原因,这回强硬的汉武帝却听取主和派的意见(是不是另有所图麻痹敌人也暂时存疑),决定挂起自己的强硬政策,继续与匈奴和亲,送上惹火美女。
  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有了一点“兵不厌诈”的况味,令人怀疑汉武帝当初答应和亲的初衷。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县富商聂壹(据说是一个“双重间0谍”),先是诱惑匈奴单于说自己愿意做内应,让匈奴来攻打马邑。然后又通过主战派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游说,要趁匈奴刚刚与汉朝和亲没有防备之心,设伏兵突然袭击来犯匈奴,即可出奇制胜。王恢怕汉武帝下不了决心,还特意向他讲授了战争史,用战国时期的弱小代国北抗强胡、南御诸国的事例来鼓励皇帝打击匈奴,顺便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居然把汉武帝也给说得动心了,雄心勃勃的他旋即精心准备设计伏击匈奴,打响马邑之战。
  晚安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次对匈奴的大兵团作战,实际上也是汉朝对匈奴的正式宣战,且在行动上结束了自汉高祖以来的长期和亲政策,自此之后,“武帝长久的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8次。”(黄仁宇语)
  马邑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关于中原军队和北方匈奴的军事对抗,据史料显示,在汉之前的战国时,仅有两次对匈奴用兵的胜利,一是赵国名将李牧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另一次就是后来冤死的秦国名将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大破之,其余的都是防御为主。汉武帝此次克隆了李牧的诱敌深入计,可惜功败垂成。
  马邑之战并不复杂,它是如此展开的: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精兵30万,由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等将领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设伏,单等被诱骗的匈奴人进入汉军包围圈一举歼之。
  为了万无一失,汉武帝还有意派遣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领兵3万迂回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以便从旁断其后路,袭其后勤供应线,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要除恶务尽的样子(这本身也是王恢给皇帝献的计)。

  布好了口袋,就单等用计引诱敌人往里钻了。
  “但使此心忘系累,凉天佳月即中秋。”祝各位中秋节快乐,月圆人团圆。
  晚安
  于是,间谍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逃到”匈奴见军臣单于。然后,聂壹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手下有数百死士,能斩杀马邑县令、县丞,献城归降,到时全城牲畜和金银财宝也尽归匈奴所有,而且没有什么苛刻的附加条件,只要求匈奴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追剿。
  有这等好事等着匈奴人,军臣单于早已心花怒放,发财美梦也相对降低了单于的智商,甚至于不想用点脑筋来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局”,诚所谓成语所云利令智昏是也,反正军臣单于一听到聂壹的话,十分欢喜,立马就同意了他的计划,除了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还派使者随同聂壹先潜入马邑,单等剐了马邑县令,然后大举进兵。
  聂壹返回马邑后,就与县令密谋,以斩杀死囚来假冒县令、县丞,割下首级挂在城门之上,冒充为县令、县丞头颅,然后让匈奴使者“参观”,让其信以为真(反正使者也不认识县令),同时催促匈奴赶快进兵,不要错失良机,云云。

  军臣单于接报后,大喜,金银财宝和美女正在向他招手呢,于是立马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而当匈奴大军来到距马邑县城百余里的地方时,却因为一点小事情改变了整个战役的走向,始料不及。
  晚安
  因为很有战斗经验也善于观察战争形势的军臣单于发现沿途虽有牛羊遍野,悠然吃草,却无人放牧,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警惕性很高的军臣单于的怀疑,善于见微知著的他立马判断出此中一定有诈,估计是汉人“坚壁清野”单等我们入局,于是下令停止急行军,还派人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虏了汉雁门郡的尉史,以了解情况。
  在严刑威逼下,终于汉尉史为了活命,只得将汉军的设伏计谋全部和盘托出。军臣单于听后一惊一诧的,然后转忧为喜,惊的是差点因为贪心而全0军覆没,喜的是终于老天有眼,命不该绝,得到尉史知道实情而不上当,高兴之余还喜孜孜地封汉朝尉史为“天王”,然后下令立即撤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