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4)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李陵知道之后,痛其家因李绪而被族0灭,盛怒之下派人将李绪刺0杀,差点被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杀掉,要不是爱才的匈奴单于将他藏匿起来的话。后来单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非常器重他,总之李陵是不可能回国了,太多的恩怨是非,早已不能回头,也只能在匈奴混日子了,直至在胡地郁郁而终,留下一地传说。
  关于李陵降匈,既然是争议颇大的历史事件,在此我们不妨综合一些史家的观点讨论一下,这问题确实是相当微妙。

  李陵一战成名震惊汉匈两国,却又当了一个不大“光彩”的叛0将,也不知如何界定其中的曲直了。
  如果他没有那么倒霉,也就是与十几倍于自己的匈奴大军战到最后,并且匈奴人将要撤退之时,没被汉0奸出卖功败垂成(想到了他的祖父李广,有人也曾假设李广迷途之中恰恰遇到被卫青击溃逃亡的匈奴单于,那么也可立大功而不用自0杀了),又或且汉武帝没有误会他不想出征,并给他派援军接应的话,那么一切都会调了个个,他便是霍去病式的战神而受到嘉奖,何苦因为降匈而被满0门抄0斩呢?时也,命也?
  这个,大家想不通,李陵更加想不通。这正如其后汉使者出使匈奴,李陵满怀悲愤地质问使者所道:“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我兵败是因为皇帝有错,不派救兵,你却杀了我全家,谁负谁还不知道呢。及至使者说皇帝误信李陵教匈奴为兵,李陵更加气不打一处来,掷地有声地大吼道:“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是错把李鬼当了李逵,此中冤屈更加令人哭笑不得。
  晚安
  这样一想,可能很多人都有点释怀了,也从李陵的震怒中窥见了他降匈的苦衷,换句话说将李陵投降的原因说是贪生怕死,绝对不能让人信服,或者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可能是另有所图。
  这正如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言:“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这在一代忠臣苏武在胡地牧羊十多年返回汉朝后是得到证实的,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而最能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即使是以身犯险,受了宫0刑都为其明志,大加辩护,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试想,作为对敌毫不手软的名将李广之后,从小就以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为荣的李陵,为什么在与十余倍于己之敌进行天崩地裂的苦战而毫无惧色,却到了最后才“怕死”要投降呢?那时候李陵早已把生死置于度外,甚至于战到最后没有了箭,他都对部下说要亲自活捉或打死单于,一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果要投降,早就在八万匈奴大军面前脚软立马叛变了,既然能死战到底,生死似乎就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重要的是,年轻气盛的李陵不甘心就这样窝囊地死去,如果是“兵不利,战不善”而兵败的话,他还能以一死以谢罪,而这明摆是路博德为一己之私而把李陵陷入死境的,皇帝也负有一定的指挥失当责任,自己明明被人算计了,功亏一篑,就这样窝囊地死掉,于心高气傲的李陵来说,绝对不甘心,甚至于是死难瞑目。祖父李广被人活捉了,还能奋力逃出生天,为什么我就不能?
  晚安
  即使不能,假意投降之后,再为大汉谋事也不错,比如生擒或刺0杀单于,又或者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找合适时机再立奇功(有人就曾推算李陵带匈奴军0队与汉军会战时故意放水或消极怠战,让匈奴人赢不了,间接帮助了汉朝),最次的便是伺机逃回汉朝(可惜后来李陵家人被愤激的皇帝全杀掉,他自己便心灰意懒不想回朝了,阴差阳错是也)。
  总之,李陵不想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上不能给皇帝交代,下更对不起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几千将士。即使到了黄泉,也愧对祖父李广,便只能忍辱负重地选择活了下来。
  我们从李陵在匈奴的作为不难判断,他可以躲得远远的,并没有急着带兵攻汉以报汉皇杀妻儿之仇,基本上对十分欣赏和信任他的匈奴单于采取“非暴0力不合作”态度,即使不得已要出兵装门面,他都是“出工不出力”,一副吊儿郎当样,倒是在刺杀李绪上雷厉风行,一为自己报仇,二为汉家除害,不顾自己安危,也终究是心系故国的。即使后来迫不得已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劝降好友苏武,也只是循例应付而已。
  晚安
  因为李陵没有强迫谁,没有为难兄弟(他本身就是心向汉朝),两人只是见个面,喝点酒,和个诗,叙个旧,“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样子,人各有志,说是劝降,不如说是联谊,慰藉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北海之寂寞之心。所以后来苏武还朝,还能为他说了几句好话,可见是多么肝胆相照的诤友,也反映或观照出了两人非一般的胸怀。
  既然说到了古代“最佳牧羊人”苏武,那么以下就讲一讲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胡地放牧生活吧,这个也蛮有意思的。
  (5)宁死不屈为哪般

  如果李广是“怀才不遇”的代名词,那么苏武便算是忠心耿耿的代表性人物了。

  像李陵一样,苏武的家世也不弱,他是卫青手下猛将也就是曾以数千人马抵挡10倍于己的匈奴单于军队的苏建之子,华夏志士之子更是一代忠臣,正如俗话所说的“老子英雄儿好汉”是也。
  晚安
  苏武的仕途和李陵有点相似,“早年以父荫为郎,稍后迁栘中厩监”,也就是说苏武年轻时凭着门荫,他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贴身侍从,后来被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又被拜为中郎将,一路顺风,官场十分得意。

  那么,为何苏武后来沦落到在胡地牧羊十九年吃野果草根的悲惨境地了呢?这个就得从其时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说起。
  大家知道,经过铁血皇帝汉武帝十多年的几次大规模军0事打击行动,尤其是公元前119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捷之后,终于把匈奴人赶回了漠北(历史地理上指瀚海沙漠群北部,也就是狭义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贝加尔湖),此后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不如前,根本不能再组织起有效的军事进攻,遂有意以和亲政策向西汉示好,以息干戈,争取喘息机会。

  不过,问题又来了。
  虽说是示弱式的要求和亲,居然匈奴的和亲目的,却是志于恢复汉武帝以前西汉与匈奴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刘邦式的“以美0女换和平”),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吗?这对于取得了军事压倒性胜利的汉武帝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根本就没有商量余地。因为当时汉朝的初衷,原本就是想以军0事优势扬眉吐气一番,要匈奴臣服汉人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向汉国朝贡,成为附属,而这一点匈奴人更加不能接受,这对曾经进入汉地如入无人之境的强0悍匈奴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屈0辱,绝对没有答应的道理。
  晚安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陷入了僵持的状态,经过多轮讨价还价的谈判,由于双方各不相让,还发展到了以互相扣留使者来要挟,从而形成了元鼎至太初十余年间既谈又打、打打停停的局面。根本没有形成有建设性的共识,也就是在这种不大美妙的历史背景和外交压力下,倒霉的苏武出使匈奴而强行被扣的。
  因为就是在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的不稳0定局势下,苏武作为使者出访匈奴。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由于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出于礼貌,同时也为了示好,遂派苏武率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匈奴,以求获得一些外交成果,修补一下两国关系。

  而苏武这兴冲冲地一去,却差点就客死异乡回不了国。
  原本,一开始是比较顺利的,汉使者给匈奴人呈上了大批礼品,并送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因为此前匈奴人也曾释放汉使,礼尚往来),大家皆大欢喜。意想不到的是,当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汉时,却倒霉地碰上匈奴内0乱,在权0力交替的非常时刻,当时匈奴上0层内0斗十分激烈,有人计划劫持单于的母亲归汉,居然苏武的副使张胜也卷入了这一行动。匈奴单于一怒之下,便先下手为强,扣押了苏武一行,不准他们归国,同时要求他们臣服单于,投降0匈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晚安
  那时候,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被立为新单于。鉴于匈奴政0权新老交替,根基不0稳,汉武帝趁机要干匈奴一票,打算以征伐大宛的兵威再威吓袭扰匈奴,还为此下了战书:“高皇帝(刘邦)给朕留下平城的忧恨,高后(吕后)时,匈奴单于还违背人伦羞辱我朝,我不惜为此一战。即使是当年齐襄公报九世先祖之仇,《春秋》也认为他的行为是符合大义,没什么可顾忌的。”也总算为汉朝找出了出0兵的理由。
  当时,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内部甚至还很有隐忧,当然非常害怕汉军袭击他,所以便摆出一副臣服的样子,低声下气地向汉朝表示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我只是一个小孩子,哪敢和大汉天子平起平坐?”在装孙子之后,还来点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将不愿投降匈奴而被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全部放回,还派使臣前来朝贡,一时剑拔弩张的形势立马消除,这匈奴单于还真是能伸能屈的。
  既然强悍的匈奴人已经释放出了善意,还把它落到了实处,不是太固执的汉武帝当然棍棒不打笑面人,除了嘉许匈奴单于的“通情达理”之善举,同时也息兵向其表示善意,派中郎将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暂时充任使团官员的常惠等一百多人,一同出使匈奴,除了送上厚礼,苏武还持旄节将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送回匈奴,做得十分正规,原以为会皆大欢喜,汉匈从此一家亲了,殊不知这只是狡猾的匈奴单于的缓兵之计而已,最终汉人也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热脸贴了冷屁股,因为他们碰到的不是西汉的铁拳,而是笑脸,欺软怕硬的匈奴单于居然变得十分傲慢无礼,好像是骄横地接受战败国的使臣一样,完全不是汉朝原来所期望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关系,这当然让汉使团十分反感。
  晚安
  而且,更加倒霉的是,在苏武办完事,匈奴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时,居然节外生枝发生了匈奴内部叛0乱,从而导致了嗣后苏武被扣胡地牧羊十九年,铁骨铮铮炼丹心,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始料不及。
  因为苏武一行完成使命之后,正要挥手告别,恰在此时,曾经归降过大汉的匈奴缑王(即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姐姐的儿子,后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陷胡地)和长水人虞常,以及卫律所率领的投降了匈奴的一些汉人暗中策划,企图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到汉朝当人质。
  那么,卫律何许人也?史载,卫律之父原是长水地区的匈奴人,卫律因与汉朝的协律都尉李延年(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弟,是精通音律的他因一首“北方有佳人”之曲让自己的妹妹得幸于皇帝的)是铁哥们,关系不是一般地好,所以经过皇帝大舅子的热情推荐,成为了外交使臣,奉命出使匈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卫律出使归来,听说李延年一家被关了起来(源于李延年的弟弟李季淫乱后宫,汉武帝遂族灭李延年和李季两家),怕被连坐的卫律只好投奔祖国匈奴,保命要紧。
  看到卫律相当机灵,很会办事,所以匈奴单于很喜欢他,还常常与他讨论国0家大事,让他出谋划策,这个“中0国通”也不负单于的厚望,鬼点子特多,单于一高兴,还封其为丁灵王,成了匈奴举足轻重的大臣。
  晚安
  而立功心切的虞常在汉朝时一直与西汉副使张胜关系很好,是无话不谈的知交,为了有点“信物”去见汉皇,于是私会好朋友张胜,并提议说:“我曾听人说汉天子十分怨恨吃里爬外的叛臣卫律,却苦于不能把其绳之以法,而我可以埋伏弓箭手为汉皇收拾他。如果能成事,我不求别的,我只求让我还在汉地的母亲和弟弟得到奖赏就是了。”看到匈奴单于如此傲慢,根本没有和平共处之心,张胜一时糊涂,没有细想后果就立马答应了老友的请求,还送给他很多财物,作为“定金”。
  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周全的计划,有很大的冒险成分,最终还因保密工作做不到家功败垂成。

  过了一个多月后,虞常等七十余人趁匈奴单于出外围猎,只有单于母亲和家属子弟留在王庭。正准备发动内部叛0乱之时,不料让其中一人乘夜逃走,把虞常等人的绑0架计划给抖了出来。于是单于子弟先下手为强,连忙调兵遣将与虞常等人进行一番恶战,结果缑王等人全部被杀,虞常被活捉,顺利粉碎了这起未遂政0变。
  匈奴单于闻此变故,于是便派卫律处理此事,追查各位起事人的责任,这事便牵涉到了汉使团,因为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划。
  晚安
  张胜听到匈奴的肃反消息后,知道事已败露,与其让虞常先说出来,不如自己争取主动先和使团通气,所以便向苏武报告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商讨对策。

  “事已至此,量匈奴人不会善罢甘休放过我们,我也肯定受牵连,要负上领0导责任,如受到审问再死,那就更加有负国家和皇上了,不如一死谢罪。”苏武沉重地对大家说道。
  言罢,忠直刚烈的苏武立马想自0杀以殉国,却被张胜、常惠等人拦住了。

  后来,事情像大家预料的那样,被大刑伺候的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参与了行动,于是,原本就傲慢无礼不待见汉人的匈奴单于大怒,立马召集匈奴高层前来商议,并打算趁机杀死汉使。
  好在苏武命不该绝,因为有匈奴官员阻止了这一疯狂行动。当时,没有丧失理智的匈奴左伊秩訾劝盛怒的单于说:“单于息怒,少安毋躁,别意气用事,因为汉使罪不致死,如果说谋0杀卫律就要处死,那么谋0害单于的话,又该当何罪?鉴于此事牵涉到了外0交层面,我们面对的又是强大的汉国,稍有不慎就会擦枪走火,引起战0争,大家都伤不起,所以依臣之见,最好是让汉使他们全部归降,汉天子也无话可说了。”单于一听,确是蛮有道理的,气便消了一大半,立马派差点冤死的“当事人”卫律传话给苏武,如此这般地告诉了单于的用意,并许以高0官厚禄诱降。
  晚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