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西北部有个县级市,叫临清,由聊城市代管。这里是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在明代是重要的钞关——负责征收关税。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商贸繁华,从临清收上的税,曾是山东全省的10倍,全国的四分之一。
在名著《金瓶梅》中,临清就是最常被提起的大都市。这个因运河而生的城市,既具备全国粮食、贸易中转站的功能,又承担着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的角色,处处有让人脸红心痒的场所。西门庆大官人就在这里开了生药铺、解当铺等5间铺子。
关税甲天下的临清钞关
西汉初,这里还叫清渊县,临清这个名字,开始于十六国的后赵,在330年正式设置临清县。真正让临清天下闻名的,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挖掘,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大体来说是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属于临清的黄金岁月就从明朝开始。
在明宣德四年 (1429年),因为大明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不断贬值,商贩都开始拒收宝钞。为了宝钞的发行,明朝政府决定在商业中心新设税关,商户可以用宝钞交税,因此得“钞关”之名。
钞关主要设置在长江、淮河、运河的重要口岸上,曾设立钞关的处所有13所。钞关几经裁革,万历六年(1578),尚存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关、淮安、扬州、杭州七关;崇祯时,又在芜湖设立钞关。
钞关主要是为了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也兼收货税,这样一来,这两关的税收就更加可观了。
万历年间,临清就征收税银83200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同时期,是山东省的税收为8860两,大约为临清钞关的十分之一。
当时的临清不仅不仅关税多,自身的经济也很发达,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等美誉,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经济特区”。
繁华压两京的经济特区
临清的繁华与朱棣迁都有关,首都迁到北京后,山东再次成为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财赋之地的纽带。每年,朝廷都需从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粮食和各种手工业品,为京师和边防输血。
当时的主要运输通道就是京杭大运河,临清作为运河通往京师的咽喉要地,迅速发展成为名冠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和京畿门户。
据记载,明代临清城内店铺的数量至少在六百家之上,如果再加上各种类型的作坊店铺、市集商贩,临清极盛时期的大小商业店铺当超过千家。
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也使得临清的面积和人口迅速增加。明初,临清不过是8000人口的偏僻小县。弘治二年(1489 年),它由县升为临清州。
到明末,临清城有百万人口,其中土著人约10万,堪称是超级商业大都会。今天的临清市也不过82万人,城区人口为30余万,可见临清当时的繁华。
这时的临清,已经成为联结南北各大经济区域的枢纽城市,“娱乐行业”也非常发达,《金瓶梅》描写到:“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真令人眼花缭乱,心痒痒。
到了清代,临清商业的发展超过了明代。清朝乾隆年间,临清城内粮食市场有六七处,粮食店铺多达百余家,年交易量达500万至1000万石之多,成为山东乃至华北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
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临清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败。到了清朝中后期,大运河水利失修,淤积严重,临清的商业发展也每况愈下。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黄河决堤阻塞了大运河的通航,次年,清政府雇用商船通过海运漕粮。
清末民初,津浦铁路和京汉铁路又相继建成通车。临清钞关在经历了500多年的风华灿烂之后,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最后一个被关闭的钞关。
如今,临清运河钞关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目前全国仅存的钞关,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在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城市发展史、货币史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