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毛主席提问,上海人方知还有“下海”;他还说关羽是河南人


毛主席酷爱读书,更善于思考,总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学问。他喜欢阅读地方志,每到一地总要抽空翻阅,还经常能说出很多当地人都不清楚的事情。
毛主席曾在《关于整理善本的指示》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为此,他要求各地“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它书籍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
上海与下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黄浦江时,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主席说:“应该有。”
众人不禁佩服主席的开放性思维,是啊,有山东就有山西,有西湖就有东湖,那么,有上海就应该有下海啊。
大家几番寻找,还真在虹口区发现了“下海”,在昆明路73号有一座小庙叫下海庙。这座小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奉祀护海女神妈祖。

那么,这个下海与上海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里是小河的意思,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上海浦一带曾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上海务也渐渐有了名气。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下海则走了下坡路。明初,因吴淞江河道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下海浦被逐渐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下海浦被完全填埋。原来的下海浦变成一条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也只剩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
1990年,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正式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
关羽不是山西人,也不姓关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非常熟悉,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1942年,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还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到许昌考察。许昌作为汉魏故都,又是他年轻时游历过的城市,于是就和当时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纪登奎谈起来。
毛主席问纪登奎:“你知道关云长是哪里人?”
纪登奎是山西长治武乡县人,知道关羽是山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就有些自豪:“我们山西人。”
毛主席听了笑道:“关云长是河南人,犯了命案,逃往山西。他也不姓关,路过潼关时,人家盘问他姓什么,他也不敢回答真姓,情急之中,一抬头,看见潼关二字,就随口说,我姓关。以后就落户山西,在那里造起反了。他和你恰恰相反,他是河南人在山西造反,你是山西人在河南革命。”
这个故事毛泽东不仅给纪登奎讲过,也给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讲过。毛主席很喜欢看周谷城写的《世界通史》,二人曾多次见面、通信,也探讨过此事。
据专家考证,“关羽本名冯贤,指关为姓”的说法由来已久。清代学者梁章巨所著《归田琐记》中记载,关羽本不姓关,来到潼关的时候,指关为姓,才开始姓关的。
清代的戏曲选本《清音小集》中则称,关羽姓冯名贤字寿长。《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中,也有“关羽本姓冯”的相关记载。
通过这些事情,我们不难发现,毛主席的阅读范围之广,记忆力之好,正是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让毛主席成为学贯古今的千秋伟人。(化春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