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的老家河南,有地域黑的,认为“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也有理中客的,充分肯定河南的文化、历史,认可河南的进步、发展,为诸多河南好人点赞。
提起河南的性格,就像是豫菜一样,全国各地的特点都有,但自身的特点反而不够明显。河南作为曾经的第一人口大省(如今的第一是广东),老百姓的性格也是多种多样,忠厚、朴实者有之,狡黠、圆滑者亦有之,但有一个性格特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忠烈。
提起忠烈,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湖南、四川等在近代涌现出诸多名将、铁军的省份,但我们梳理一下会发现,从古至今,河南最不缺的就是忠烈名将,很多人甚至成为了“忠烈”的代名词。
河南名将众多,从冉闵、曹操、司马懿、典韦、魏延、谢玄、种师道,到近代的开国大将许世友、洪学智,涌现了数百位青史留名的猛将。但要说起忠烈,古代的岳飞、史可法、杨家将,近代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每一位都堪称民族脊梁。
岳飞:忠烈的代名词
岳飞,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是百战名将,曾收复建康、襄阳六郡、商州、虢州、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金军皆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但他更是悲剧人物,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在岳王庙里,有一个忠烈祠,正如关羽是忠义的代表一样,岳飞早已成为忠烈的代名词。
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史可法出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是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最有代表性的一战,就是率一万将士,面对十万清军的进攻,死守扬州多日。城破后,他拒降被杀,连完整的遗骸都没有。
史可法是文人出身,崇祯元年(1628年)的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战各地平叛。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组织军队抵抗,他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
扬州之战有多惨烈呢?在当时清军横扫中原,各路将领纷纷变节的情况下。贰臣许定国带清明攻打南明,努尔哈赤的儿子多铎亲自带兵包围扬州。清军不断增援,刘泽清、李本深、杨承祖等明军则投降清军。扬州即将城破时,史可法亲自走上城头鼓舞人心。
扬州城破,史可法被俘,他一次次拒绝对方的高官厚禄后,被杀身亡。清军为了泄愤,在扬州屠杀多日,被称为“扬州十日”。不仅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也追谥为“忠正”,能被两个朝代所共誉,足见史可法之人格魅力。
杨家将:满门忠烈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府邸“天波杨府”就在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内,至今仍是游客到开封必去的地方。
关于杨家将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连环画、戏曲、影视剧等,很多作品就直接以“忠烈杨家将”为题,彰显杨家的满门忠烈。可以说,杨家将已经成为忠烈的符号。
杨家将的带头人杨业,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宋太宗灭亡北汉后,杨业归顺宋朝。杨业的出生地颇有争议,有陕西省神木、山西太原等说法,不过其主要事迹是归顺北宋后做出的。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因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又遭遇辽军大举反击。杨业向主将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但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
杨业力战多日,始终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仍手刃敌军数十人,后被辽军生擒。杨业的四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靖宇: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今驻马店市驿城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的故事,很多人都从教科书上了解过。他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豫南工农革命军),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杨靖宇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时,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部队,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并遭受了日军的多次围剿。杨靖宇在率领抵抗的过程中,多次遭遇叛徒出卖,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日军曾残忍的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没有一颗粮食,只有草根和棉絮。
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人,著名的抗日英雄、爱国将领。1913年加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吉鸿昌坚决抗日,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与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任前敌指挥,率部收复了伪军占领的多伦等多处失地。
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举为主任委员,准备在家乡河南发动中原暴动,向国民政府发难。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
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并污蔑以叛国罪。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就义前,吉鸿昌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彭雪枫: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彭雪枫,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1989年,他被评为我军36名军事家之一。
皖南事变后,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带领部队纵横江淮,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和顽固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他文武双全,创办了《拂晓报》,并亲自写稿数十篇。
1944年8月15日,率四师主力,冒暑西征,屡战屡胜,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9月11日,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在战役中,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
有意思的是,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都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高大身材,且文武双全,堪称偶像级别的革命先烈。
以上六位都是忠烈河南人的代表,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出,中原大地不仅有包容的精神,宽厚的品质,也从不乏奋起抗争的血性,不乏英勇就义的胆气。这样的“忠烈”之气,仍然流动在每一位中原儿女的血液里。(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