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场时雄心万丈,退场时一地鸡毛。这句话用来形容屡次站在舆论浪尖的威马汽车,再合适不过了。
当“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激励式言论,与工厂停产、门店倒闭、降薪裁员、拖欠工资等新闻共同出现时,这个品牌的终局,几乎毫无悬念。
彼时,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放话:“愿意和王兴兄弟@美团网王兴打个赌,请众网友做见证,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
如今,继上海总部搬空、战略并购终止、申请破产重整之后,就连官网、车机、APP小程序等平台,都历经集体停服(目前已恢复)。
在新能源的舞台上,威马汽车甚至还来不及官宣道别,就匆忙而仓促的谢幕了。
还是躺倒了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一句歌词,不知道能否概括“下落不明”的威马创始人沈晖此时的心情。
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沈晖以参加德国慕尼黑车展为名,随后转机直飞美国纽约,一直未归。至于什么时候回来,谁也不知道。
更悲催的,是那些可能一夜醒来,就发现车辆手机钥匙失效,车机历史充电记录和用电信息无法显示,多个车机APP无法正常使用的威马车主们。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而就在几天前,威马汽车的官方回复还是:“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
自2015年创立以来,累计融资超过410亿元的威马汽车,曾位居新能源中的第一梯队。
从2019年正式交付开始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29万、2.25万、4.42万辆。
这个数据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但是,2019年卖出1.29万辆,是仅次于蔚来销量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新能源赛道,理想汽车上市前的融资只有120亿,蔚来汽车约为150亿,小鹏约为188亿。
只能说,身为一众新能源中钱包最鼓的品牌,威马汽车折腾了几年,声量最响的一次,竟是搬空的办公室和洒落的一地杂物,令人不禁感慨——
身处火热且具发展潜力的赛道,不差钱的威马,怎么就凉凉了呢?
关于威马汽车破产的传闻,早在今年6月就出现了。但也因为今年9月曝出美股上市公司开心汽车的计划收购,让围观者以为威马汽车有了重生的可能。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一路跌宕起伏中,威马汽车还是没能通过并购合作,拥有更大的资本舞台,实现推动智慧出行产业发展及落地的愿景。
一年前,威马凭着月均3000台的销量,苟且在销量榜单上露个脸。
一年后,许多威马员工连工资都拿不到。汽车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像农民工一样拉起横幅讨薪,留下一屁股的债无人托底。
数据显示,2019—2021年,威马分别实现营收17.6亿元、26.7亿元和47.4亿元。但也因为重资产导致亏损连年增加,从41.5亿元上升到了82.1亿元。
2021年底,威马汽车的总负债额高达406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尴尬的销量。2022年11月,威马只卖出了153辆车。而一年前的同一个月,这个数字是5027辆。
短短一年时间,销量下降了97%。拿的钱比蔚小理多,起点比蔚小理高,宣称不会躺平的威马,还是躺倒了。
选择走捷径
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曾是是吉利集团副总裁,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一手操办了对沃尔沃的并购。因此,相比于造车,他更擅长的,或是资本运作。
从2015年创立开始,威马汽车背后的资本大佬,就令其他新能源品牌很是羡慕。
从百度、腾讯、红杉资本,到上汽、SIG海纳创投,以及合肥国资、衡阳国资、广州雅居乐等等,每一个是响当当的大咖。
如今再看,手握巨量资金的威马汽车,本来也可以向理想汽车看齐,搞出彩电冰箱加娱乐的增程式豪华感。
或是超越蔚来,提出换电智能的出行方案。可惜,威马如一匹任性的黑马,在新能源电光火石的激烈竞争中,选择了——走捷径。
首先,是市场定位。
谁都知道,要想提升销量,瞄准网约车市场面对B端的批量式采购,简直就是新造车的“梦想天堂”。把车卖给网约车运营公司,4S店没准都可以少开几个。
于是,威马汽车通过网约车市场,获得了短期内暴增的订单,迅速变身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匹黑马。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只不过,这种胜利的喜悦没持续多久,就被同样杀入网约车市场,强调极致性价比的广汽埃安破坏了。
可以说,八成以上订单都来自于前五大客户的威马汽车,以网约车为主攻方向,忽视个人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埋下了危机伏笔。
其次,是产品力。
兜里揣着很多钱的威马汽车,选择了“技术粘合”的造车方式。
一台车上关键的几个部分,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车机智能语音采购、汽车互联等等,分别寻求百度阿波罗、科大讯飞以及小米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持。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至于其他还要用上的软硬件,也主要依靠采购。这种方式加快了造车的速度,可拼凑出来的东西,又怎么体现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呢?
你看,蔚来提出了换电思路,理想的车机、智能辅助驾驶、中央域控制器等都是自研,小鹏也在全国200个城市开放了城市NGP……
这些新势力打出的卖点,是不是叫好又叫座另当别论,起码让品牌在同质化中有了科技造车的差异感。
最后,是用户体验。
还没把品牌打响,威马汽车的用户中心就采用了外包加盟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了品牌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统一,以及用户品牌认同感的强化。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道理很简单,在还没有积累足够响亮的品牌声量之前,外包加盟的用户中心简直就是自砸招牌,更别提什么以良好的体验转化销量了。
造车就像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威马汽车走到今天,也再次证明,新能源本就是一个没有捷径可走的赛道。
注定“杀死自己”
谁都知道,造车需要拼命烧钱。但时,烧钱未必能造出市场接受并认可的好车。
从单月销量5000多降到100多,威马不是没有挣扎。比如,大手笔邀请各路明星站台代言。
明星代言的流量,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却很难评判流量的转化。
究其原因,是从一开始的定调就不对——走捷径,会享受到短暂的鲜花掌声,最终,却也只留下意难平的“回国时间未定”。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作为最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之一,威马汽车手握稀缺造车资质,同时具备不错的吸金能力,可以说是赢在起跑线上。
曾经,“靠谱”是威马汽车一直想传递的品牌标签。但是,走捷径的发展思路,让威马与“靠谱”渐行渐远。
能拿下消费者的“捷径”,应该是专注科技更新、智能突破,在产品力上亮出绝招,打败甚至超越竞对。
新能源发展至今,消费者的选择仍是从众的。
这种从众,是看到街上某个品牌的车越跑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买单。而那些有可能一夜醒来变成“铁疙瘩”的品牌,只会逐渐被边缘化。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进入2023年,整个汽车行业开始加速洗牌,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面临巨大压力。如此内卷,弱势品牌的淘汰速度将变得更快。
在我看来,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任何具有创新能力、优化用户体验的品牌,都能找到生存之地。
反之,选择走捷径,没什么独特卖点的品牌,就算雄心万丈,也不得不面对“杀死自己”的潦草收尾。
参考资料:
1.牲产队:烧光410亿,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逃亡海外!
2.车坛老酱 :威马汽车道歉!
3.汽车大事记:威马是怎么杀死自己的?
*编排 | 李砚 审核 | 红桃皇后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