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之谜




1
是的!
就在2022年,3月4日,印度官方宣布:印度人口达到14,1565亿。
这意味着印度已经超过中国人口的14.126亿(2021年末官方数据),正式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官方没有确认)

虽然,在具体时间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大趋势谁都不能否认,在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这将颠覆我们从小而来的一个认知,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强如汉唐,在弱如晚清民国,皆是如此。
然而,仔细探究,你就会从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真还不是那么简单,期间隐藏着很多中国国家地理,经济发展,国家制度的秘密。
2
首先,是不是从原始社会,我国就是世界人口排名第一。
当然不是,至少从罗马帝国崩溃前,我们在人口方面还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公元前后,也就是我国东西汉的交界时候,也是罗马的全盛时期,那时候罗马人口大约7000万。而汉帝国应该也是7000万。
两个大帝国,一东一西,矗立在世界的两端,谁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伟大。
这一幕,2000年后又出现了,只不过是两个帝国隔着太平洋对望,谁都知道对方的可怕,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不过,罗马很快就崩溃了,因为北部蛮族,也就是现在欧洲人的祖宗杀过来了。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从阿尔卑斯山的那头提着斧子气势汹汹的跑来打秋风,上百年把罗马人杀得七零八落,人口死亡三分之二。
公元七世纪,现代欧洲人口只有2600万,直到1000年后才增长到3600万,到了17世纪,资产阶级都革命了,人口才突破一个亿。不过你从这个数字中也能发现,为啥欧洲人这么热心往全世界探险,因为人口太少,市场太小,生产点啥都能过剩,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根本没法办,动不动都能给你整成经济危机,不去海外市场咋办。

我放了一张欧洲人口增长图,大家感受一下。
相比于欧洲,我国人口恢复的就快的多。
刚才不是说汉朝人口大约7000万,然后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欧洲一样,北方的蛮族也是大举南下,五胡乱华,越过长城年年去中原零元购,那时候我们的人口也在减少,也差不多快到2000多万了。
然而7世纪的隋唐的大一统,却造成了中国人口快速恢复,隋朝人口已经恢复到6000万,唐朝恢复到了8000万,然后就是宋。

这个历史上军事柔弱的国家,似乎非常善于生孩子,在公元1000年的中国人口终于突破了1个亿,自此已发不可收拾,明朝突破1亿5千万。
到了清朝更是连续开挂,接连突破2个亿,3个亿和4个亿,到了太平天国很可能已经达到了4.4亿,稍微停顿了一下。
对了,告诉你个实事,太平天国战争是我国人口死亡最多的战争,大约5000万到1个亿,超过了之后中国所有战争的总和。
然后就是中国的悲惨百年近代史,人口确实增长不快。
接着呢,就是新中国成立,又开始了人口大跃进,50年代末5个亿,60年代末6个亿,7个亿,直到快10个亿,国家终于觉得在这么生下去要出事,于是就有了计划生育,就有了我们现在的情况。
为啥欧洲和中国相比,人口恢复和增长这么不积极,是不是欧洲人天生不爱生。
这倒不是,论造小人的积极性,人类从基因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希望基因繁殖,只不过因为现代文明压制了这种基因本能,这又是一个大题目,我们不展开了,回头聊。
然而,为什么欧洲人口在罗马崩溃之后,恢复的明显比中国慢的多呢,这我们还得从更深层次找问题。
3
第一点就是养的起和养不起的问题。
这和咱家拿工资过日子的道理一样呀,你在北京拿5000块钱,养个孩子都吃力,自然没动力去要二胎三胎。
但是你在北京能拿50000块钱,如果不去鸡娃,自然有动力和老婆商量,咱是不是再整一个呀。
国家也是这样,尤其是古代,负担人口吃饭全靠自身农业,不能依靠大规模的贸易进口粮食。而且农业这东西,在化肥和农机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严重依靠天气和自然环境。
我国刚建国那会儿,提出了个农业小目标,黄河以北亩产500斤,黄河到长江亩产600斤,长江以南亩产800斤,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至于后来,老人家脑袋一热,下边人瞎报亩产千斤,万斤,我们就不多说了。
对于我国,别看960万平方公里,但是重要的耕种区实际上不大,就是东北加上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真的不大,别说和美国、俄罗斯那种地跨两洋的大国相比,就是和咱旁边的三哥印度相比,耕地面积都不富裕。
不多归不多,但是气候还算给力,降水量还算充沛,就是北方不太平均,光照也还行,所以植物生长期较长,南方一年200天以上,北方至少也得170天,而且只要有水源,甚至宁夏和东北也能种水稻。
和中国相比,欧洲就明显不是太理想,降水还行,但光照问题太大,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同学在德国,那里的家庭空调甚至不是必备品。
后来自己查阅了一下,德国7月份平均温度只有17、18度,这和咱的三伏天简直是两个地球。
这种天气人到是舒服了,但是庄稼估计长不好,不热嘛,光合作用不行,也就是能勉强种点甜菜、马铃薯、大麦、小麦啥的,需要强烈光照的水稻就别想了。
但是这种天气牧草长得好,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提
这种天气直接影响了亩产量。
咱们都知道中国北方是两年三熟,南方甚至一年两熟,到了更南方,甚至一年三熟。但是欧洲普遍一年一熟,这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
说完了天,再说地,尤其是东北上了年纪的朋友就应该更有感受,每年开春第一犁地是特别费劲的事。
因为你的把冻土层犁开,让庄稼能往下长,所以必须靠大牲口,当然现在主要用拖拉机了。但是南方似乎就没这种困扰,有牛更好,但是没有牛,人也能凑活。
欧洲这一点就差劲的很,除了地中海沿岸是沙质土,好弄一些,但是少而且不肥沃。
大部分土是一种粘性特别大的湿重土壤,想要犁开这种地,别说人了,一头牛都带不动,需要4头甚至8头牛牵引。
弄了张图,大家感受一下,不过是马,不是牛。

光照不好,再加上土质也不行,造成中世纪欧洲亩产量低的令人叹为观止。
罗马时期单位土地收获量还能达到播种量的4到5倍,但是到了13世纪欧洲这个数是三倍。但是我国隋朝的时候,粟(就是小米)的收货量20倍以上,小麦可以达到40倍。
至今你去俄罗斯看看,他们在这个指标上,还不如咱们国家一千年前。

好在欧洲气候适合种草,不用撒种遍地都是,所以牲畜吃的不愁,可以广泛用牲畜。
但是我国在汉朝还用所谓的二牛抬杠,宋朝之后反而消失了,改用人了。
为啥,能种草的地都让种庄稼了,牲口吃的不好找,而且土质松软不必非的用牛才能拉犁。
这就解释了为啥,欧洲比咱耕地多,但是养的人口比咱少,因为粮食不够呀,而且拉犁必须用牛,要那么多人干啥。
所以,我国就形成土地精耕细作,单位土地可以养很多人,反过来种地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能实现精耕细作,而欧洲恰恰相反。
4
说完了气候土地,我们再说制度问题,尤其是土地制度。
欧洲大部分土地都是分封制,一开国,一建立新的王朝,就把自己一圈功臣大封一通。
国王封贵族,公侯伯子男,贵族封骑士和地主,地主在把土地封给农民,然后下级给上级交粮进贡。

这种制度,一旦蛋糕切好了,就很少动,你家生了八个儿子,国王也不会再给你多添一亩地。但是你要是没儿子,你死之后,土地就可能被收回。
欧洲很多王朝就是因为没大老婆的儿子而亡国了,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思议。
所以这一弄,只要有儿子,大家也不想生那么多,一睁眼就有那么多嘴等着吃饭。
就跟现在的海淀鸡娃家长,一下班就带着孩子四处补习,真难以想象有老二、老三咋办。
但是,换到了中国,情况就完全的不一样。
起初,咱们汉朝实行的是田赋再加口算赋,田赋好理解一般是十五税一,把自己土地上的粮食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当然整个汉朝这个税率一直在浮动,甚至有几年不收。
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个口算赋,不过这个口算赋可不是九九乘法表。
实际上就是人头税,一个成年人需要一年向国家缴纳120个钱,称为一算。一个未成年人向国家一年交20个钱,就是口赋。
这样一来,大家肯定不愿多生孩子了,多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吞钱兽,除了吃饭还得去交人头税。
不过到了后期,这个人头税也收不齐了。
为啥,因为豪强地主兼并了农民的土地,然后隐藏了农民的户口,明明我这里控制3000亩地,100个农民。但是我说我这里只有50个农民,而且和地方官勾结,偷逃人头税,二八分账,一块糊弄中央。
国家一看,这不行呀,得换个游戏规则,于是才是采用隋唐的租庸调制度。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租庸调。男孩子长到16和18岁,可以向国家申请分田,就跟三十年前可以跟单位申请分房一样,国家可以给你一定土地。

作为代价,你需要向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租当然就是缴纳粮食,庸就是服劳役,唐明皇盖个澡堂子——华清池,也得去背砖扛活,还不管饭,自己的带吃的。
调就是当地土特产,有啥算啥,从吃的到穿的,用的你都的向国家上一份,让老爷们和老爷们的老爷们尝个鲜,这就是那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由来。
是不是你原来以为皇帝吃水果还得花钱,当然是不,就是靠这个”调“。
当然,国家大部分地方不产荔枝,所以更经常拿棉纺织品、布、丝绸当调。
多说一句,你是不是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大娘做军鞋是一种自愿,是一种拥军爱军,热爱子弟兵的表现。
当然,爱也是真爱,拥也是真拥,但是更强大的动力就是这也是根据地政府的一种“调”,是一种义务和负担。
当然,男孩子变成男人,然后变成老头,百年之后,人不在了,国家要收回来绝大部分土地,再分给其他成年男性,这样才能形成形成闭环。光分不收,估计维持不了三代,就是俄罗斯也分完了。

看出来没,按人头分地,大家就有了生儿子的动力,很简单嘛。
多生儿子多分地,交完粮食,家里总的有点积蓄,土地国家收走,但是积蓄国家不收呀,可以越集越多,你要是有本事生个八大金刚,四大天王,那土地分的可是老鼻子了,一下子就能奔了小康。
毕竟那时候,也没法打工,家里富不富全靠土地收入。
不过,这套系统有个小bug,就是男人去世,国家需要收回土地,也不能全收,毕竟如果没儿子的寡妇和未成年人还有个吃饭问题,所以大约20%的土地家庭可以保留往下传。
一开始还没啥,国家刚建国,荒地有的是,老百姓留点就留点吧。
然而,啥事都怕积累,到了帝国中期结果国家可以分的地越来越少,这套租庸调也玩不下去了,后来改成了两税法按照拥有的资产纳税。
而且还得向国家服劳役,劳役多少还得看有家里几口人。这个原则坚持了很久,后来又逐步演变为一条鞭法,取消劳役和粮食税,全都由老百姓白银缴纳,所以这时候还是家庭人口越多纳税越多,所以家庭普遍隐藏人口,尤其是那种地主超级大家庭。
不过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直接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就是废了人头税。
不过这个废可不是国家不收这个钱,而是把人头税放到了田税中征收,到了雍正皇帝正式形成了“摊丁入亩”制度。
大家一看,生孩子不用交税了,那还不去生。
于是乎,中国人口一下子可就爆炸了。

大家去看中国4000年的人口增长曲线,那个突然陡峭向上的加速点,实际上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人口一下子从15000万变成了40000万。

不过有专家说,这次人口爆炸不是摊丁入亩,老百姓能生了,而是原来就有很多人口,老百姓因为缴税瞒报的,国家改革收税,老百姓一下不用瞒报,就发生了清中期人口爆炸。
这就像我们一加入世贸,关税已下降,外国的产品涌入很多,你敢让关税降更多,估计外国商品进入更多。
当然,总体来看,入世对我国更加有利一些,因为我国商品进入国外的市场更多,一出一进我们还是占便宜的。
中国民间根据制度的选择,对于生育问题的选择,长期来看还是非常理性的。
现在国家人口增长不是不行吗,你敢让三胎每年补助三万块钱,一直补到十八岁,可能那些年薪百万的中产以上没感觉,但是那些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就敢给你生爆了。
5
说完了土地,我们再说一个想不到的因素——技术进步。
这里不是说那种试管婴儿啥的生育技术,这玩意太学术,根本讲不清,主要说说咱们东西方科技的发展,对于生育问题的影响。
东西方技术拉开距离,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咱们历史课本上都讲工业革命,这个伟大,那个意义,实际上如果你是一个18世纪的英国人,说不定恨透了工业革命。

为啥,因为这玩意可能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让你的环境一团糟,为了挖煤把河流都给污染了,蒸汽排放让整个伦敦变成了一个锅炉房,呛的人不敢开窗,为了制造铁路,把森林全部砍伐,工人每日每夜的和机器赛跑,而自己的吃穿住用行条件无一改变。
的确,你想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纺织机,骡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纺织效率,瓦特蒸汽机让动力系统大大提升,蒸汽火车让运输效率大大提升,但没啥开创性的产品。
工业革命前生产啥,之后还是照旧,最大的改变就是生产效率提升了,这就叫效率性技术进步。

真正改变西方生活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咱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缝纫机、电灯、电话、汽车、电影都是那二十多年发明的。不但如此,那时候还出现盖房子混凝土,咱们每家都有的电炉、洗衣机,甚至完开始出现完整的市政供水、公共卫生体系。
这种改变不单单影响了资本家和工人,更是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人,我们把这种改变称为产品型技术进步。
我们中国在这两种技术进步中,更多的还是选择前者效率性技术进步。
虽然咱们也有四大发明等产品性技术进步成果,但是中国人把主要科技点多点在了农业效率性提升上,开荒如何开的更快,亩产如何能够更高,这是正经事。
至于发明个东西,改变生活品质,中国文化中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行为——奇技淫巧。
所以,你去看看解放初期甚至到改开前的中国农村,他们的生活,吃穿住用行使用的物品,和六百年前明朝使用的物品差不多,最多有个电灯和收音机。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有点懵,这和生孩子有啥关系呢?实际上,关系很大,现在研究表明,生育率和效率性创新是正相关,和产品型创新是反相关。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呀?
第一个好说,你越生的多,越需要多种粮食多纺布。
同样,你生产的粮食和布越多,你越觉得你能生更多娃,因为养的起呀。
但是,奇技淫巧的玩意儿越多,越能勾起你的享受需求,你是不是的花钱去买,花在育儿上的钱就越少。
不但是钱,还有时间,你想想你天天下了班,五个小时打游戏,而且新游戏一个挨一个,你可不是没有时间去床上和另一半造小人,不是因为不爽,是因为你觉得小人儿今后会大规模挤占你的游戏时间。
实际上,生育就是一种投资,而这种产品技术进步,拉动的是消费,就那点时间和钱,你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消费,当然是负相关。
有严肃的统计学证明,19世纪后期之所以欧洲人口依旧没有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大规模爆发,关键因素就是这种对新产品的消费大规模的抑制了生育率的上升。
6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文化。
中国文化中生育总是被鼓励的,统治者也倡导,而且身体力行。
为啥在故宫修三宫六院,因为要娶七十二妃。当然皇帝不能说自己好色,一个最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必须皇嗣绵延,老婆多才能孩子多,孩子多皇族才能昌盛。
故宫有个门叫螽斯门,那个字念“中”,啥是螽斯呢?就是蚂蚱,为啥把这个门定名“蚂蚱门”,因为蚂蚱特能生,要不咋有蝗灾呢?

皇帝提倡底层也要孩子多,还是要从经济方面找原因。
我上面讲过,汉朝以及之前,主要是交人头税,人多自然税也多。之后呢,就是变成租庸调和土地税的摊丁入亩,那也需要劳动力不是,没人谁来干活。
底层也愿意多生孩子,因为中国自古的传统就是养儿防老,政府只扔给你一本二十四孝图,让你自己琢磨,不提供啥养老服务。
老百姓一想,对呀,养一个儿子能养老,养两个儿子保险系数更高,就跟买商业险一样,份数越多越保险,当然要多买呀。
养儿子嘛,成本也不大。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当妈的说:孩子他爹,你说我们本来就快不够吃了,这老三咱还要不要了生了。
当爹的说:没事,一个羊也是赶,两羊也是放,每天滚稀饭的时候多抓把玉米面就是了。
当爷爷的说:生吧,没事,当年我养他爹的时候,也没有多加玉米面,多买双筷子,买只碗就行了。
当奶奶的说:老头子,买筷子和碗不得花钱,多添一碗水就行,一双筷子一个碗,老二用完老三轮着吃就行了呗,还省得刷碗。
7
好,啰啰嗦嗦写了六千字了,估计大家也快看烦了。
收个尾吧,正是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几千年来,中国人生育意愿始终很高,地理环境适合精耕细作能养活的人多,而精耕细作又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土地税收制度又鼓励生育,产品型技术进步较少,让老百姓有更多的事件和钱去生孩子。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当1949年教员在城楼上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于四亿国人是一个国运转折,对于中国人口更是一个转折,而它之后70年的故事恐怕比本文描写的中国三千年的人口史更要精彩数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股市思维导图福利来啦!
【炒股投资必备,先到先得,限量释放!!】
情绪炒股是大多数股民的通病,股票需要的专业性胜过任意学科!很多人摸黑在这个市场摸索,永远也找不到方向!
现在破竹邀请多位财经领域实操专家,耗费大量精力倾力制作了一张股市投资思维导图,告诉你进入股市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真正技能,独家资料,全平台破竹仅有!识别二维码获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