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有哪些特性呢?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因为如果它是被产生出来的,那么它要么从存在产生,而这就等于还是没有产生;要么从非存在产生,可是无中不能生有。存在还是完整的,因为它不可分割。因为如果可以分割,必定有空隙。而空隙要么是存在,那就还是不可分;要么空隙是非存在,可非存在是不存在的。既然它不可分,那么它内部和外部都没有异于自己的东西,它就只能是自身和自身同一,是唯一的。由于它在时间上是不生不灭的,在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它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也就是不能运动和变化的,既没有性质的变化,也没有位置的移动。而且他进一步主张,整个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存在”。而人们感觉到的变化着的万事万物并不是真实的东西而只是幻象。
巴门尼德认为认识存在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人们所习惯的意见之路,即“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的感觉的道路;另一条是他自己的凭借理智认识到世界是一个不动不变的统一体“存在”的真理之路。因此,在巴门尼德看来,可能的存在和可能的思维和认识是同一的,这就是他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总的来说,巴门尼德的学说是形而上学的,事实上他也是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世界本质的第一人。但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无疑是由建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的大量逻辑推导所得出的,于是弊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对于这,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巴门尼德的观点是疯狂的。
在《西方哲学史》中,罗素试图通过哈姆雷特与华盛顿等例子来证明“思想的与存在的是同一的”这个论点有误。应该说,在历史上对巴门尼德的批评是不绝于耳的,但罗素这么批判反驳,等于是出门就撞在树上,因为巴门尼德在讲本质,而罗素却在讲表象。所谓表象,即诸如水、土、树木,乃至分子和原子都不是纯粹的“存在”,它们只是“存在者”,它们只是思维、感官在与存在发生某种接触时,“存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象”。 “存在者”是思维的一部分,是我的一部分,不是客观的存在,它依附于“我”而得以存在。所以以此来批判、反驳巴门尼德的形而上的“'存在”,首先概念上就有误,举例也成了“狂举”。
当然因为事实上巴门尼德的观点有部分是形而下的,所以我们也并不能说罗素的批驳是完全的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巴门尼德的“存在”?随着科学与哲学的大发展,应该说我们对于“存在”这一概念越来越容易厘清了,法国哲学家萨特说:“存在”是无意义的、不可捉摸的、僵化不变的荒谬的存在。而康德以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大无畏慈悲精神作引导,将“存在者”从“存在”中分离出来,认为“存在”虽然是本质的、是不可规定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将“存在者”与“自在之物”(即存在)合一来了解、探索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