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公立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老公和同事轮流着上班,今天正好休息,他在家看老二外加忙自己的一点事。昨天夜里十二点解封,今天上午收拾好,就和公婆带着孩子上后山溜达。小城市就是这样好,想去哪里抬脚就走了。
  沿着后山一直爬,到万人坑遗址平台,照例停了一会儿。接着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到了最高点也没有往回翻,而是顺坡就往下走。公婆一直担心下山的路会不会很远,我也没走过,只能边走边安慰他们。路上正好遇到一个人,问了他才知道这条路能下山,下去就是大道。
  走到大道上,婆婆坚持还要走回来,我顺着她的意,也锻炼锻炼老大,三公里的路,老大几乎都是自己走回来的。再加上之前爬山,起码走了五公里,也把他累得够呛。期间我一直鼓励他,表扬他能坚持,不怕困难;有时又和他玩玩赛跑游戏,找找小动物。
  在家里憋了这么多天,真是看啥都新鲜。喇叭花开得正好,白的、红的、粉的,紫的,深紫的,颜色各异,充满生机。还带着孩子观察了白色的野生小雏菊,蓝色的蓝铃花。老大饶有兴致地观察着遇到的小动物。各种颜色和形态的蝴蝶,小小的白蝴蝶、大大的黑蝴蝶、上下翻飞的黄蝴蝶,停在石头上的灰蝴蝶。老大第一次遇到螳螂,通身绿色的身体,警惕地竖着前面的两个大钳子。毛毛虫呢,快速地在马路边蠕动,我用一根小棍子给它拨回路边,棍子一碰到毛毛虫,它立刻缩成一个小圆团,装死来保护自己。老大对毛毛虫最感兴趣,回家跟他爸还津津有味地重复了一番遇到毛毛虫的情景。
  自由的空气真好,富有生机的大自然真好!
  疫情结束,又恢复了夜跑,我一般不会太晚出去,八点多就跑回来了。跑的强度也不会太大,一周三到四次。每次也就五公里,慢慢跑,不求速度,不讲究质量,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一点来。昨天要出去跑时,大儿又大叫着不让我跑,老公也跟抽风似的说我哪里犯病了,非得出去跑步。
  合着我跑个步还得罪谁了,我又不是第一天跑,小的不让我跑,老的打着担心我安全的旗号也反对我出去跑。我一没大晚上十点出去,二没挑小道跑,晚上七点半出去跑步还出意外,那就不用出门了。这不是理由的理由还让对方振振有词,我真是无语到气鼓鼓地出门了。
  越想越生气,最近老公跟吃枪药一样,说话开口就带刺。昨天说要给孩子买碗,挑好了让我瞅一眼,我疑惑他怎么买两套,这货怼着,“那人家二婶老给儿子买东西,我们给他们买一套怎么了?”我去你娘的,你跟我说了给小侄女也买吗?你这话一说出来就是我不同意,我不自觉,我不讲情理,什么逻辑!
  吃完晚饭我刷碗,老大放碗筷,老公(这个时候都不想这么叫他,猪头!)抱着老二走进来,指着柱子说上面很脏,我只擦了下面的部分。你个死猪头,你要闲得腚疼看不惯你来擦,我一天洗两顿碗,弄老大,弄老二,杂七杂八的事一件又一件。卫生间的地脏到死你都不会擦一下,还有心思关心柱子干不干净!
  卫生间水盆漏水很慢,明显是堵头发了,我拧开清理干净,这货又慢悠悠地飘过来,让我拧好了,不然要漏水。我直接喊他来拧,他不服不忿地说干嘛要叫他。干嘛?老娘真想赏他250,家里的男人干嘛的!不就是干这些脏活累活的嘛,我就不该自己拧开清理,啥我也不干最好!
  哎呀,不能再说了,感觉自己想把这猪头打死的心都有。我一定要找个时机再好好修理这猪头,不然难解我满心愤怒!
  这几天跑去找领导,想趁中秋节前再看看调动有没有希望,怎知四趟跑下来领导都不在,不是他给大家开会,就是他正参加开会,今天早上唯一一次打了个照面,也赶上他正要去开会。这运气好的,我都快要习以为常了,果然不抱希望失望就不会太大。这会说不上能咋地,天也不会踏,人也不会死,所以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嘛干嘛。
  上周封控一周多,接到通知说准备明后两天做核酸,13号准备开学。没想到疫情马上出来打脸,隔壁区检出一例阳性,马上全市封控,13号开学无望。继续家里蹲,这个假期休的实在是太太太长了,长到我们都叫着超级想回去上班。
  这话说出来感觉自己有点凡尔赛,虽说上个月的工资一直拖到昨天才发,但每个月到手的几千块,维持基本生活还是没问题。想想自己的日子比很多人好不少,啥也别说继续写公众号文章去吧。也趁封控的日子再多看看书,多思考思考,整理整理思路,写写文章,自娱自乐。
  疫情还在继续,封控依旧,网课也开始了。一年级没办法上直播课,大家商量好给孩子们看智慧中小学平台上的录播课。每天学一点,每天也开始了改作业的工作。
  今天一上午就完成一个表格的整理,一年级最繁琐的就是各种表格,各种资料的整理。因为什么都是刚开始,资料都得一点点摘出来,一点点整理,而且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开学没几天,我已经整理了六个表格了。
  整个城市除了我们所在的区没有阳性病例外,多多少少都有病例,这一波没完没了的散点爆发,也确实让人挺心烦的。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没有和其他人的交往,每天面对孩子、工作,心情不太好。
  弄老大洗完漱,他把刷牙杯放回架子上,电动牙刷太重掉了下来。我看了他一眼,大儿马上问我,“妈妈,你说我笨不笨?”
  “不笨呀,你只是不小心,我们下次小心点就行。”
  我思考着大儿为什么会这么问我,因为我几乎没有当面说过孩子笨这类的话。仔细想一想,可能和孩子爷爷的说话方式有关,爷爷真的挺爱说孩子笨的。比方说,孩子滑轮滑不小心摔了一跤,爷爷的反应就是“你真笨,就这还会摔跤呢。”孩子着急穿不上裤子,爷爷也会埋怨,“你真笨,连穿衣服都不会。”
  爷爷不仅会孩子很笨一类的负面话,还特别爱指责孩子。孩子早上起来没洗脸,爷爷机会指责他脸都不要了,不爱卫生。孩子出门穿衣服慢了点,爷爷也会指责他磨磨蹭蹭。老大一靠近老二,大多数时候得到的也是爷爷的指责。我注意观察过,老公受他爸爸的影响,也会经常这样指责和挖苦孩子。
  我知道他们的初心都是为孩子好,以为指责、抱怨、批评能让孩子表现更好。但是这种负面管教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好,反而会让孩子很压抑很反抗,表现出来就是孩子很少会听爷爷的话。
  以前我会因为爷爷总对孩子说这些负面的话而生气,有时候也会提醒他。后来我也意识到,爷爷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会变的,他没有习得正面管教孩子的方式。我也没必要因为他的负面管教而生气,毕竟他管孩子次数很少,跟孩子待的时间少,所起的作用也不会很大。我们做父母的才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只要我不断学习,多给孩子正面管教,孩子就不会受那么多负面影响。
  终于有要开学的迹象了,坐等开学吧,能见面同事们,见见孩子,也能换一种心情。
  这段时间班主任群里特别多紧急的表格,经常就是一个主任发布统计表格,然后限时一个小时就要,等我看到时早就已经过了期限。上次因为我没及时看到信息,S主任特别没好气地发信息催我,我自己挺不好意思的,但也很烦气,难道当个班主任就得时时盯着手机,什么活动都冲在前面,讨厌。
  说说最近大儿的学习安排吧,因为宅在家,我和他都有充足的时间。早上安排四十分钟的早读,语文二十分钟,英语二十分钟。白天会加半个小时的数学思维训练,和半个小时的拼音学习,其他时间就是他看看书,听英语磨耳朵,玩玩具。
  说到早读,我也是从两周前开始安排的。头天晚上我提前跟大儿渗透,告诉他早上把该读的读完了,白天就不用再读,只要完成一些轻松的学习任务。大儿对于我安排的学习任务大多能欣然地完成,偶尔闹点脾气,我也能理解他,帮助他鼓励他。这次和他说要开始早读,尽管他没有多少异议,但我心里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万一我叫他他起不来床怎么办,要是他就是不愿意开始读该怎么办,要是他读一会儿就坚持坚持不下来我又要怎么做。
  把所有可能出现的不理想情况考虑到,提前想好对策,温柔地坚持,不断地鼓励,一种习惯就这样慢慢形成。很多时候,培养孩子的过程考验的也是家长的耐心和毅力,家长能坚持下来,才能帮助孩子坚持下来,家长能一直带着孩子走,孩子才能慢慢自己走得更稳。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是要当孩子的榜样,而不只是光说不做。我自己坚持一本又一本的读书,才能鼓励孩子读很多书;我坚持跑步,才能说服孩子坚持锻炼;我坚持早起读书,孩子才能一天天坚持早读……父母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才是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饭桌上我们常常会开玩笑,对公公的很多言行“群起而攻之”。昨晚婆婆说到自己想买点好吃的,公公的反应让人很生气。
  “就你爸,我要买点那种白色的月饼,他就在那里磨叨,不让买。”婆婆生气地抱怨着。
  “你买它哪!白色的看着就不好吃,超市里有的是好月饼,你不去买。”公公还是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
  婆婆马上回击,“我就想吃怎么了,你不吃还拦着不让我吃。你越不让我买,我就越要买。不就是想吃点东西吗?就你爸现在可差事了,以前知道我爱吃红薯,跑多远都给我买去,现在我买点爱吃的不合他的意,他就一直磨叨。要是做点他爱吃的,就管自个吃去。”
  公公还想辩解,老公马上给婆婆补刀,“爸,你这可得改,你学学我,我去超市都是想着小N(我的名)爱吃平菇,我得给她买点。小N爱吃鱼,我也要给她买点。”
  表面上看只是吃东西这一件小事,背后反映了一个人的很多的言行模式和思维模式。公公有很多的言行让人看不惯,但心理学上认为,任何让你看不惯的言行,实际上都可能是你自身也存在这种言行,反应才会那么强烈。他人的言行让你感到羞愧,羞愧马上就会带来愤怒,然后就会通过指责来转移,就像公公每次婆婆一说起他的某种行为时,他马上就会愤而攻之,实际上他是在转移自己内心的羞愧。
  而我总是对公公比较自私的言行很反感,是因为我自身也存在很多自私的言行。在公公自私的言行中我照见了自己,那么叫人讨厌,让人难堪,很多时候甚至为了对抗这种讨厌和难堪,我会故意和公公反着说。比如,公公经常说婆婆做的菜不好,我心理也会有这种感受,公公一出口,我在旁边就会感受到这种挑剔多让人讨厌,让人心情不爽。我也会时常在心里挑剔婆婆,但又有一个像审判官一样的声音去谴责自己不能挑剔,婆婆已经够辛苦的了。这个审判官就会推动我立马站在公公的对立面,去否定公公的负面评价,马上给婆婆以肯定。但事实上,回到我的内心深处,还是会时常挑剔婆婆准备的饭菜,也就是说那种由公公挑起的“宽容”只是暂时的,没有形成模式的。我内心的强大顽固模式还是“我好—你不好”,因此会借着对方对自己的包容,经常性地还是会挑剔指责对方。
  还是从买东西、吃东西这件事说起。婆婆时常会和老公抱怨,说老二媳妇比较抠门,挣的钱都拿回娘家。平时很少给家里买东西,但只要她妈妈一来,就买大榛子给她妈磕。婆婆愤愤地宣布,自己连瞅都不会去瞅那大榛子一眼,更是一颗都不会去吃。
  想想婆婆那“较劲”的可爱样,还是很好玩的。我们如果从表面上看,婆婆好像很小心眼一样,这点事情都过不去。但如果深入到事情深处,就会看到婆婆的这些言行背后的情绪要求以及心理需求。婆婆在老二家任劳任怨,出钱出力,老二她要求不了,根本不会听她的。但是老二媳妇她在心里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会要求要把钱多花在自己的小家庭上。长期以来,看到老二媳妇总往娘家买东西,给娘家拿钱,自然心理很不平衡,累积了比较多的负面情绪,“我辛辛苦苦为你们这个家,你却全去接济娘家!”
  昨天和老公去超市采购,儿子选了一种他爱吃的,老公也选了一样零食,我买了点小面包当早饭。老公要给婆婆买糖,我心里有点不舒服,但马上意识到了,怕自己又会对老公买糖说这说那,赶紧推着儿子去买肉。过了一会儿,心里就没有不舒服了,婆婆爱吃糖,老公愿意尽孝,又花不了几个钱,我就不能去说三道四的。快要结账时,老公又拿了一袋大榛子,说是要买回去给婆婆吃。想起婆婆发誓说不吃老二媳妇买的大榛子,我觉得老公的行为也有点好玩。虽然也有点不舒服,但马上告诉自己忍住,忍住,我自己做不到那么孝顺,就不能看不惯老公的孝顺言行,当着孩子的面,要教给他正确的孝顺父母的知识。
  尽管婆婆也会说自己的牙不行了,吃不了那么多糖,磕不了大榛子。但她心里特别高兴,她知道子女是惦记她的,惦记着买她爱吃的东西。我以前总会批评老公给婆婆买一些她不适合的东西,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婆婆喜欢吃,想要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对错是非,就是我惦记你,你惦记我。
  前两天和老公抱怨,婆婆心里就惦记公公爱吃啥(感觉婆婆被公公PUA了一样,公公那么挑剔她,她还能时时围着他转。但仔细想想,婆婆为了家庭和睦,心胸是很宽容的。)公公爱吃土豆,一个星期起码有五顿土豆,都是各种焖土豆。而且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爸爱吃土豆,你爸爱吃面条,你爸想吃莜面。”可是我爱吃的菜,即使我们买了放在冰箱,她也经常不会去准备,直到那些菜烂掉扔了。
  我能理解她可能不会做我们爱吃的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你要不会做,晚上你可以等老公下班再准备呀,准备点我们爱吃的菜,而不是每次早早就准备出他老两口爱吃的菜。这不前几天我就来气了,逮着老公抱怨一通,当天晚上让老公出马,炒了几个我们爱吃的菜。老公也有点无奈,他亲爱的老妈,真的满心都是她的老头子,都已经忘了他这个儿子喜欢吃什么了。
  哈哈,感觉家庭生活也挺搞笑的,各种“斗争”,各种妥协,各种试探,彼此都在寻找相处的边界。
  这两天一直在为开学忙碌,搬东西、打扫卫生、准备东西,通知家长做各种准备。疫情封在家还挺惬意,一开学就感觉有好几十件事扑面而来,马不停蹄地忙开了。
  今天小崽子们终于来了,通知八点半到校,很多孩子八点十分就到了。有人负责在门口引孩子,有人负责带孩子上班里,有人负责在班里照看孩子,对付这些一年级的小猴子们,没有大家一起配合,工作很难开展。虽然带过一次一年级,也有点经验,但是从五六年级下来,面对一年级的小猴子们还是有点犯怵。
  哎呀,他们一会儿说要上厕所,一会儿想要喝水,一会儿又说自己没带这个,一会儿又是什么东西找不到。刚站一会儿,两个男孩就掐起来。看到调皮的男孩子就脑袋疼,接下来半个多学期都要手把手教他们。孩子刚上一年级是懵圈的,一年级的家长也是懵圈的,让准备的东西不是准备不全,就是准备不对,慢慢来吧,至少要苦干三个月。
  大儿幼儿园昨天就开学了,虽然孩子每次说到要上学就叫着不要去,但真正开学了,也默默地自己走进去了。原先7点的早读只好往前挪,和孩子商量六点半起来,早读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他自己安排。是愿意赶紧换衣洗漱,为自己争取点时间玩?还是愿意慢慢地换衣洗漱,没有时间玩耍?孩子自然愿意选择留出玩耍时间,我就尊重他,我忙自己的,他弄自己的。
  我也可以强硬地命令孩子,早读完马上去换衣洗漱。但是孩子只是听从我的安排,被推着走,长期以来他形不成自律。我站在他的角度去引导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利弊,慢慢才能培养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两天孩子都是自己弄这些事,去年中班时,早上还总因为换衣洗漱和他生气,半年来,孩子就有明显的进步。每当他做到了,我会不断地鼓励他,表扬他,重复他的好行为,好习惯。我们家长的角色,就是引导他,帮助他,鼓励他,相信他。
  带一年级是真的累,虽然上午只到十一点,下午也就一节课,但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对体力是极大的消耗。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做,九点多跟着大儿就睡着了,定好闹钟早上四点多起来,也很难清醒。
  受疫情影响,学校把一年级的放学队伍调整到外面,划定每个班在哪个店家门口放学接孩子。昨天有个孩子说肚子疼,我给他家人打电话让接回去。仅仅这两天,就能看出这个孩子特别没有规矩,坐没坐像,站没站样,衣袖长的像唱戏的一样。
  等孩子奶奶来时,我正好在外面放学,这老太太不由分说就要往我兜里塞东西。我严厉制止外加赶紧逃离,路上跟孩子妈妈重申奶奶这个行为影响特别不好,以后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老师,管好孩子是正道。回办公室和大家一说,众人惊愕,还有这种办事风格的,太让人难堪。
  从教这几年,碰到不少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家孩子上学了,我得赶紧把老师打点好,让老师多照顾照顾我们孩子。这样的家长通常是孩子管得不怎么样,家里还有几个钱。在他的概念里,教育孩子不是父母的责任,把孩子送到学校,花点钱就能买来老师对孩子的好教育。可以说,这些家长光明大道懒得走,走的就是歪门邪道。我打心眼里对这种家长嗤之以鼻,也一直告诫自己绝对不去收受钱财,助长某些家长的歪风邪气。
  这么多年,收到的卡都悄悄让孩子拿回去了,家长送点好吃的也会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教育,我理解得很纯粹,就是我安安心心地教书,父母踏踏实实地育人,两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向前。家庭不上心的,我们老师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抓;家里越支持的,我们老师越喜欢孩子;家里管教好的,孩子自然会突出,也会赢得更多成长的机会。
  教育,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凭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
  学生家长的朋友对心理学感兴趣,想找我聊聊从哪开始学。加上微信后,因为工作很琐碎,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她聊。问她想学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就纯粹的感兴趣,还是想调整自己的状态,或者是想兼职或者全职做心理咨询。学习的目的不一样,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就不一样。心理学貌似谁都知道一点,也都能说上几句,但心理学流派那么多,不是说学就能开始学的。再加上成年人时间精力很有限,找准目标,集中火力去学效果可能更明显。
  和她没聊两句,她就说到因为老二的出生,自己对老大的的养育由先前的有耐心、有爱心,变成了现在动不动就发火吼骂。感觉自己像个假妈妈一样,不停地谴责自己怎么能这样,也不断地在克制调整,但情况越来越糟糕。面对这糟糕的情境,就想学点心理学去做点改变。
  晚上抽了个时间和她语音好好聊了聊,虽然是第一次聊天,加上微信也才一天,但是对方好像一下子卸下了防备。把自己的很多生活委屈压力都倾倒出来:婆婆没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公公带着一周多的老二,每天回去就是各种家务;老公虽然各方面都很不错,但总感觉他眼里还是没活,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两个孩子相处时,发生各种矛盾,情不自禁就会高要求二年级的老二,批评孩子;单位虽然待遇不错,也能照顾孩子,但感觉自己一直不喜欢也没有什么提升;自己从高考后就特别失败,几次考老师、考编制都不成功,老公也是考啥啥不上;感觉自己应该和别人不一样,到头来痛苦地发现自己不过是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中间说到情绪激动处,她几次哽咽流泪,隔着手机都能感受到她的无力和无助。我只能静静倾听,慢慢和她分析,她的思维模式、认知水平、情绪管理都有哪些特点,导致她现在这样不太如意的状态。现在可以从哪方面去调整,慢慢改变自己的状态。
  缘分这个东西其实挺奇妙的,第一次聊天,就能聊到这么深入,也能同频共振。或许是因为我们之间有不少相同点,就跟前两天有一个老家的网友加我,发现我们也有很多相同的经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有道理,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针对昨天朋友的个人状态的调整、思维认知的改变和情绪的管理,简单地做一个总结。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来访者家庭情况:来访者自诉最近半年多,自己的情绪很不稳定,因为要养育老二,对老大的态度和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对老大很没有耐心,经常吼骂老大。因为婆婆不和他们一起生活,公公帮忙带老二,承担的家务比较多,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看到家里糟乱、孩子不干净整洁,情绪会比较消极。伴侣虽然也比较顾家和负责任,但是也频繁地因为做家务发生冲突。
  2、工作方面:自从高考失败后,考了一次教师编制,笔试过了,但是面试没过,就不再考教师编制。经朋友介绍在社区工作,离家近,能照顾孩子,工资待遇也不错。但总感觉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觉得自己没有积累到多少专业技能。不想做这份工作,又没有什么退路。来访者想要改变,于是想学习心理学有关的新知识。
  3、自我认知方面:高考不理想后,考上大专,之后专升本,想考研没考上,想考教师编制也没考上。觉得自己本应该比很多人优秀,但是屡次不如意让她很挫败,觉得自己不过就是普通人,在和普通人对比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失落。对自我缺乏信心,经常进行自我攻击、自我谴责、自我否定。
  4、思维模式方面:来访者较多地采用偏负面消极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遇到事情、处理问题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比较负面、消极的模式。例如,面对考编制失败,来访者就认为自己很失败,学不过别人,上了这么多年学好像白上了,还不如别人没上过学的人。
  二、认知调整
  1、男女思维模式不同,关注重点不同,对家务的标准也不同。
  男女思维模式的重大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男性更倾向于关注一些大局的、整体的、理性的问题,女性更多地会关注一些细微的、局部的、感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女性比较在意家里角角落落的卫生,而男性可能就看不到这些角度的卫生问题;女性更愿意每天都打扫卫生,保持干净,但是男性可以坚持一两个月直到卫生状况实在是看不下去才打扫。
  女性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拌伴侣对家务不上心,并由此可能上升到人身攻击,觉得伴侣懒惰,对家庭不负责任。但实际上,造成两人在家务上的根本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两人对做多少家务的标准也不一样。
  我们理解了男女这背后的不同,就能理解对方在做家务上呈现出来的差异。双方对家庭都有责任,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务。但是双方要不断地沟通,女性尝试放低对伴侣做家务的要求,男性尽可能多地帮忙分担家务,两个人不断地磨合,找到平衡点。
  2、对家庭环境的要求应该随着阶段的不同而改变要求。
  来访者谈到对自己对家庭环境要求比较高,希望呈现出来的家庭环境都是比较干净、利索,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总能干净整洁。但是半年前,婆婆回老家,不和他们一起生活,公公帮着一起弄老二。家庭环境没办法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花费较多时间、经历去处理家务,又会让自己身心俱疲,消极情绪比较严重。
  来访者这种家庭环境比较高的要求,在婚姻初期,个人精力比较充沛,时间比较充时,是能达到的。 等以后孩子长大点,不和老人住在一起,能空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保持卫生整洁,也能达到家庭环境的高标准。
  但是现在是养育孩子的关键时期,老大二年级,老二才一周岁多点,大量的时间精力要分散但抚养孩子,辅导孩子学习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处理家务的时间相应减少,家庭环境自然就达不到内心那么高的标准。
  此时,来访者就要及时调整自己内心对家庭环境的高要求,适当放低内心的要求,以抚养孩子为主,家务活有时间有精力就去做,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就不用那么苛责自己。家庭物理环境的干净整洁,比不上家庭心理环境宽松和谐。和自己妥协,承认自己没那么厉害,就是做不到那么好,调整对家庭环境的要求,也就不会那么苛责外在一定要达到自己的那个高标准。
  3、思考一件事情时:拓宽广度,拉长长度,钻研深度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一件事情所困扰,多半是因为我们就站在当下去审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试着站在更高的角度,全能的上帝视角去审视;如果我们能站在更远,从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如果我们能站在更深,全面剖析一件事的意义:这些角度能帮我们跳出当下来全面审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
  拿来访者说到的工作来说,工作至于她像鸡肋一样,既不太喜欢又舍不得放弃,困在当下好像跳不出这个烦恼。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当下的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的最优选,离家近、工资待遇还不错,当下的重心是照顾好孩子,这份工作正好能满足这个中心,这么来看,这份工作就是最优选。再从长远来看,现在迫于养家的压力可能不会轻易放弃这份工作,但人的一生很长,很多选择掌握在自己手里。谁就说这样一份工作我要做一辈子,谁又规定我不能在工作期间积累别的经验,学习别的知识,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做好准备。
  把思考的轴线拉长,很多时候就能安安心心地过好当下。
  4、改变思维模式:由偏消极、负面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偏积极、正面的的思考模式
  内在认知、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很多外在言行,所以要想自己有所改变,一定要从改变内在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开始。来访者的内在思维模式是偏消极、负面的,因此对很多事情的判断、看法也是偏消极、负面的。
  例如,高考不理想、面试考编制不成、工作不如意,这些感受都是来访者主观投射上去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以消极、负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必然就会看到更多不理想、不如意的方面。但如果我们能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事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
  拿某些人说到的原生家庭比经济条件不好,对自己的养育不到位来说。从积极意义上来看,正是因为原生家庭经济不理想,才让自己磨练出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等各种优秀品质。拿来访者说到的不自信来说,就是因为她比较多地关注自己做得不好的、不太擅长的,才会自我感觉越来越不好,从积极意义上来看,如果能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自己的进步、自己独特的优势,对自我的感觉越来越好,也就能越来越自信。
  事情本身没有意义,很多意义是我们赋予上去的。我们赋予消极意义,事情就会呈现消极模样,我们赋予积极意义,事情就会呈现积极状态。
  5、和谁比:不和他人比,和自己比
  来访者说到在和他人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普通:学习不如他人、工作不如别人、经济条件也不如别人,这种比较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
  改变认知:不和他人比,和自己比。为什么不和他人比,大千世界,我们因为各种条件的不同,每个人所达到的高度必然是不同的,一个人再优秀,也总有比他更优秀的。与他人比,体会到的就是不断挫败、无助。我们要比的是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今年的自己比去年的自己优秀,以前做不好的事情现在能做好……在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的进步点,给自己积极积极评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不断地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心理能量。
  6、警惕:消极情绪累积多了会以隐蔽的方式转移
  来访者自诉自己消极情绪比较多,经常会控制不住地向老大发火,挑剔指责孩子。这是我们惯常的心理“伎俩” ,当我们自身消极情绪比较重,负面能量堆积时,我们的身心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转移这种压力,我们经常会通过挑剔、指责亲近的人来排解这份压力。
  通过挑剔、指责,让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做得这么不好,是你们做得都不好,我才会感觉这么不好。我的消极情绪、负面能量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你们所有人都有责任。让他人为自己情绪担责任的过程中,我们的压力会减轻,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隐蔽的转移,自己的情绪还在那里,自己没有办法排解,下次还会以同样的批评、指责他人的方式分散出去。
  这个时候要警惕,你是你情绪的主人,所有一切的根源在于你自己,他人没有责任为你的情绪负责。所以,适当地学会爱自己,安抚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让自己以更好地姿态面对他人,先爱自己,在去爱别人。
  一上班就感觉每天有几十件事情,汹涌而来。忙到没有时间去跑步,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说说话,没有时间让自己放松放松。
  课题十月份要结题,微课比赛十月份要报送,临时又接到省级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任务,五天编写三课。书想读,公众号想每天更新,咨询记录想及时发给对方,朋友的一个个问题都想好好给他们解答。中年人的时间精力太有限了,真恨不得自己每天能多出两个小时。
  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大周末的一早就来学校加班了,幸亏之前买的其他版本的教材找出来了,有相关内容参考也能找到点思路,节省点时间和精力。这两天眼睛又不太舒服,过敏好像又开始了。
  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儿和小朋友们玩,小朋友拿着他的玩具玩了挺长时间,大儿想拿回来,但是对方一直不愿给。大儿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有点不耐烦了,他就是不肯还给我。”“不耐烦”这样一个情绪词,帮助大儿能表达当时的感受。
  昨天回来的路上,他叫着要吃汉堡。我不同意,前天刚给他买了绿豆饼,不可能这么频繁地给他买好吃的,他几次跟我争取。
  “妈妈,我要吃汉堡。”
  “不行,今天肯定不能买,几个星期后再买。”
  “我就想吃汉堡,你就给我买。”
  “不行,今天不行。”
  “我不想吃绿豆饼,我想吃汉堡!”大儿情绪激动地喊叫着。
  “不行呀,绿豆饼已经买了。”
  “妈妈,你一直说不行不行,这样我会很烦躁。”“烦躁”这个表达情绪的词,我不知道大儿从哪里学来的,但是它的确准确地表达了大儿当时的情绪。
  “如果你烦躁了,可以先让自己不说话,安静一会儿。”大儿立马就安静下来了,这之后不再提要买汉堡的事。
  小男孩情绪很容易激动,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动手动脚,哭闹喊叫,这是宣泄负面情绪的最原始方式。我们要教给孩子情绪表达的合理途径,例如用语言表达出情绪、暂时冷静不说话等。负面情绪能被清晰地看见,能被清楚地表达,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中午半个小时的咨询;下午和朋友聊了四十多分钟,分析孩子的状态以及深层次的原因;晚上临时加了一个小时的咨询。
  接待了这么多咨询,越来越感觉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也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学习好的心理干预技术,为更多人解决问题的信念。
  事件:同学经常掏来访者儿子的小鸡鸡,来访者的儿子也会回掏。今天来访者儿子被掏后,下体有点红肿。来访者去找老师反映问题,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对方家长避重就轻。
  一、了解来访者的诉求是什么,以及这个诉求能不能达成。
  1. 来访者对于对方家长有什么诉求,这个诉求能不能达成。
  来访者希望自己和对方家长沟通后,对方家长能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以后不要有掏别人小鸡的不文明行为。
  和对方家长沟通后,对方家长一直避重就轻,对孩子掏别人小鸡这件事重视不够,来访者感到很不满意。从双方的第一次沟通来看,来访者的这个诉求没有达成。
  2.来访者对老师有什么诉求,这个诉求能不能达成。
  来访者对老师的诉求,就希望老师能重视这件事,严肃批评肇事一方,让他以后不要有掏别人小鸡的不文明行为。
  但老师似乎不太重视这件事,没有明确表态如何处理,来访者的这个诉求暂时也没办法达成。
  二、来访者的诉求没有达成后,还可以从哪方面努力?
  既然在事情之初,来访者的两个诉求都没有达成,我们接下来还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静观其变。保持冷静,不要冲动行事,静观其变,等待中可能事情就会有改变。
  2.放弃对对方家长的诉求。因为其他家长也反映对方家长不好沟通,比较护犊子,那就直接放弃和对方家长沟通,也就放弃了对对方的诉求。
  3.直接和老师表明自己的诉求。可以直接和老师反馈,希望老师能召集当事人,当面对质,了解事实真相。
  4.站在老师角度理解老师的反应
  ①老师平时的教育理念比较宽容,班级管理比较宽松,所以她不太可能会严厉教育这个掏小鸡行为的孩子。
  ②来访者反应的事情是在放学后,老师不太了解事实的真相,因此也不太可能马上给出明确的处理方式。
  ③之前来访者的儿子因为一些事情,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让老师积累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导致老师不太愿意处理与他有关的问题。
  三、具体可以怎么做
  1.孩子在学校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和老师沟通。
  当孩子反应一些在校遇到的问题,来访者之前一般先直接和对方家长沟通处理。这样做有什么弊端?来访者和对方是冲突的双方,两个孩子在和家长陈述事实时,会秉持利我原则,只选择性地陈述部分事实。双方家长从孩子的陈述中可能只是看到部分事实,或者已经被歪曲了的事实,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给老师接下来处理问题、管理班级增加难度。
  而如果第一时间找老师反馈,老师把当事双方以及一些旁观者召集到一起,就能比较清楚地呈现事情的全部事实和真实事实,也就能相对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2.如果有其他受害者,家长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和老师反馈。
  来访者之前会联合其他受害者的家长,一起去找肇事方家长反映,沟通解决问题。但通常得不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指导来访者可以联合其他受害者家长,一起向老师反馈问题。因为老师每天处理的事务很多很杂,一个家长反应问题,老师可能会忽略,当几个家长同时向老师反应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引起重视,着手处理。
  3.用“我能解决问题”谈话法,引导孩子思考,面对他人的掏小鸡行为可以想到哪些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是不是好办法。
  妈妈:今天小朋友掏你小鸡鸡,你什么感受?(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
  孩子:我很不舒服。
  妈妈:你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就掏回去。你觉得掏回去对方有什么感受?(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
  孩子:对方也会很生气。
  妈妈:那下次他再掏你小鸡,你能想一个既让你感到舒服,又让对方不生气的解决办法吗?(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孩子:我不知道。(刚开始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我们告诉他办法,很少自己主动去思考解决办法)
  妈妈:不着急,你肯定能想到解决办法。想一想你当时可以说什么、做什么。
  孩子:我可以去报告老师。
  妈妈:那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老师可能会把我们都批评一顿。
  妈妈:你觉得去报告老师是好的办法吗?(引导孩子自己判断方法的优劣)
  孩子:好像不是什么好办法。
  妈妈: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吗?
  孩子:我会告诉班委,还有我的好朋友,让他们替我打回去,出一口气。
  妈妈:然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孩子:老师又把我们都批评一顿。
  妈妈:你觉得这是好办法吗?
  孩子:不是。
  妈妈:你还能想什么办法吗?
  孩子:我可以大声告诉他不要掏我,然后逃跑。
  妈妈:你这么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孩子:他不听我的,我就跑远点,不让他掏。
  妈妈:你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吗?
  孩子:嗯。
  妈妈:好,你真会想办法,你还会自己判断哪个办法好。
  4.运用具身学习理论,给孩子输入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反复演练。
  妈妈:那我们就一起采取好办法,大声告诉对方不能那么做,然后逃跑。那你知道应该怎么告诉对方,对方才会听吗?
  孩子:你不要掏我,这是不文明行为,你离我远点。
  妈妈:你这个时候很不舒服,可是你这么说我听不出你生气。看妈妈跟你说,伸出你的右胳膊挡住自己的下面,然后说(妈妈把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都向孩子演示)
  孩子模仿妈妈的语气、动作、神态,多练习几遍。然后角色调换,妈妈扮演孩子,孩子扮演那个喜欢掏小鸡的同学,把当时的动作、说的话,说话的语气、动作反应,反复多练几遍,练到孩子能在同学掏他小鸡时自动反应。
  5.对家长“逃跑”的认知调整
  之前家长总认为当孩子遇到欺负时,教孩子逃跑会不会让孩子慢慢变得懦弱,于是就会教孩子反击回去。而平时家长经常教导孩子要与人为善,遇到欺负时又要反击回去,孩子对家长不一致的教育言行感到混乱,很多情况下,就不知如何处理。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会去想多种解决办法。第一种,言语上和对方柔性沟通。第二,和对方硬刚,强硬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三种,看时机不对,走为上策。第四种,寻求中间力量的帮助。来访者的孩子在日常和同学相处过程中,慢慢会培养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是言语沟通,还是走为上策,实际上都需要孩子能对当时的情景分析预判,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当的逃跑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明智选择。对方是不太讲道理的孩子,我们没有必要耗费那么多时间和对方沟通或硬刚。对方掏小鸡这种恶作剧的行为也不会一直持续,只要我们远离他,让他对我们丧失恶作剧的乐趣,他自然会把目标转移到别处。逃跑也是在教孩子适当地远离负面环境,就比如遇到一条疯狗,我们不是去和它理论,我们是躲得远远的。
  上午第三节课上完,和同事们上完厕所回来,办公室就剩下我和小X。前几年,我和小X一起调到现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在一个年级组,私底下也经常来往,关系更近一点。
  小X突然和我说,“我感觉把大儿子管废了。”我有点诧异,她儿子在我们跟前感觉挺好的。
  “我和他爸爸发现他最近几天都有抽动症,总是扬起脖子,说感觉呼吸会畅快一些。以前只是发现他会张口呼吸,但最近几天发现他竟然有抽动症。”小X边说边止不住地流泪。
  “你们排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吗?”我小心地问。
  “他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我管他太严格了,周六因为他不听话狠狠打了他一顿。你那会就总说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孩子,可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她顿了顿,继续说,“我想和学校说卸任班主任,好好管管大儿子。”
  “嗯,可以提出来。老二马上也要上一年级,你老公总出差,公婆也帮不上忙,你压力太大了,把这些和学校提。”
  “我就觉得特别对不起大儿子,我真是太难受了。”小X说完流泪更多。
  “遇到这种情况,当妈妈的都会很难受。你自己压力也特别大。娘家情况也特殊。”
  “远嫁真的很难受。”
  “是呀,我还记得去年你妈妈在北京住院,你请假过去陪护。为妈妈做不了什么,你都想着在美团给妈妈定点可口的饭菜。你这个举动让我特别感动,我一直记着这事。你姐姐也嫁得远,都照顾不到。”
  “唉”,小X终于稍微稳定点情绪,我们约好抽个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我给她疏导疏导。她请好假忙着去搬家,我继续忙自己的。但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日日相见的同事,工作中接触得很多,但是很多人的内心承受了这么多事情,无人知晓。我很心疼她,也真的想帮帮她。
  不知道大家国庆是不是都有七天假,我反正是就休息这两天,下周继续上课。上级可能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也在加紧时间赶课,居然国家法定假期都敢冒着风险上课。想多了情绪不好,不奢望放长假的事了。
  研修班安排了七天满满的课,只能抽时间看回放。心理健康教材又收到了修改通知,难度稍微小点,但是要的一如既往的急。原本有一个微课要准备,今天一看早就过了报名时间了,拉倒吧。
  我发现自己有这样一种状态:很多东西都想争取,但是打心眼里又烦气一些任务,所以三番两次阴差阳错错过一些机会。李姐总和我说各种活动都要参加,为以后凭副高积累材料。可是我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教课、做咨询,学校还有管理层的一些杂事,参加的活动一多,只能不断地挤占个人时间,陪孩子的时间都少了很多。所以虽然意识层面知道自己要努力参加活动,但潜意识层面又有点拒绝这些活动,表现出来就是有时候会拖延,乃至错过了活动。错过之后又有些后悔,觉得自己本可以更努力。
  和老公聊了聊自己的想法,这几年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该拿的荣誉也差不多拿到手了,外在的教学荣誉这件事,我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不断走下去。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职业转型的问题,随着自己接触心理学越来越深,接待的来访者也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在做心理咨询时是最快乐,最有成就感,最不怕吃苦的。而真正的教学也该好好沉淀,再为了很多外在的荣誉去参加活动有没有必要,这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
  时间一长,我也看清楚了,很多教育活动真正的意义并不大,我如果还在意那么多的荣誉、称号之类,必然还是会耗费自己很多精力。我反复思考自己以后的路:教好书、做好心理咨询,至于那些荣誉之类的,是该慢慢放下。只不过世俗关于职业的观念束缚着我,例如我作为老师不是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钻研中去嘛,如果不那么做,连我自己都会这样批判自己。
  和老公说了说自己的想法,他很支持我接下来的打算,他苦于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路。而我很幸运地早早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不断付之以努力。从医学跨考到文艺学,当教师的同时学习心理学,我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踏实和勤奋,这条路也是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的人不愿妥协走的路。
  珍惜和老师的缘分
  今天又和读研时的导师聊了会天,导师几分钟就解答了我的困惑。我的导师是川大的博士生,我是她带的第一个研究生,虽然学习时不学无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老师从不批评,而是想各种办法帮助我。我对李老师有着很深的情感,遇到节假日会给她发信息问候,重大的事情也会咨询她的意见。老师总能耐心地给我意见,细心帮我分析。
  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如果我们能虚心地请教一些领导、前辈和老师,他们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验,能一针见血地给我们解答困惑、指明道路,这是多好的“捷径”。同样的,当我们有了任何成就和幸福,无论大小,都可以和老师汇报,因为他们是一心为我们好的人,他们会为我们的高兴而高兴,为我们的幸福而幸福!
  我把自己职业的困惑和老师说了,目前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做心理咨询上,但是不知道减少语文教学的研究比重能不能行。老师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讲到语文教学是事件A,做兼职心理咨询是事件B,这两件事情本身是不冲突的,无非就是一个比重多,一个比重少而已。事件A和事件B最有可能和事件C发生冲撞,就是我经营家庭和教育孩子这件事。
  因为无论我是选择A多一点,还是选择B多一点,最终的结果都可能会挤占C的时间。我最应该平衡的不是A和B,而是AB和C的冲突。老师的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也更坚定了以后要走的路。我的生活C位,重心,应该始终是家庭和孩子,所有的事情应该围绕这个C。所以后期会花更多精力从事的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也就是事件B,是更有利于事件C的。我的想法是对的,之前隐隐约约感觉自己应该那么走,老师和我说完,我就很确信自己应该那么走。
  前天校长说让我在家长学校上做一个小讲座,内容自己定,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我内心窃喜,之前跟他说了自己想在家校共育这块努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校长这么快就用行动表达了对我的支持。
  半个小时的讲座目前没什么难度,因为先前录过相关方面的课,课件稍微一修改就可以直接用。但是前后我还是修改了好几次,不断地完善、补充。上台之前有点小紧张,马上用放松训练小程序调整自己,开讲后就行云流水地讲开了。
  主题是“做理智有爱的父母”,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因为确实见了很多教育乱象:父母溺爱惯纵孩子,熊孩子比比皆是,抑或是父母严苛控制,孩子暴力逆反。父母对孩子的爱原始而热烈,但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智从长远角度去教育孩子。理智就来源于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变得越来越理智。
  接下来学什么?跟家长们分享了三点:第一点、学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实际做个案咨询的过程中,碰到不少因为性格短板,品质缺陷,导致人际关系或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从小帮孩子塑造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第二点,学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情绪,积极情绪状态下,大脑细胞活性足,学习效率高,效果好。反之,消极情绪状态下,大脑细胞活性不足,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如果学科学习和消极情绪建立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孩子一到学习状态就会进入低效能状态,表现出躯体化的症状:东倒西歪、扣手扣橡皮、上厕所吃东西、手僵胸闷、甚至头吐白沫。所以,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多为孩子创造积极情绪,以鼓励表扬为主。
  第三点,学提高认知,补充知识。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天生的,这种观念容易让学科学习厉害的孩子自傲,容易让学习学习差的孩子自卑。而智力知识观强调提高智力要靠学习相关知识,知识越多,水平越高,智力也会越高。所以,家长要把“智力知识观”这一科学观点告诉孩子,培养孩子科学自信。
  讲述的过程中领导老师频频点头,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专注,也能感受到很多观点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听说。能把科学心理学知识推广给更多人,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有意义。
  昨天下午三点,约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到学校面谈。这个孩子是开学后几天才插班进来的,之前在私立学校上过一年级,断断续续,转到我们班还上一年级,职业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孩子一定有一些隐情。几天前我在朋友圈发表一个用技术手段干预孩子学习的说说,孩子爸爸(简称J爸爸)立刻给我发了一长段信息,说想找我聊一聊孩子的情况。我们就约好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心理咨询室聊。
  两点五十,我问对方能不能准时到,对方十分肯定没有问题。我提前去咨询室等着,三点十分还没有来,说是堵车了,这个理由有些牵强,我也忍了,听自己的课。三点二十终于来了,一进门,J爸爸就有点神神叨叨地又要握我的手,又要我给他罚站。谈话开始后,J妈妈主说,J爸爸时不时神情激动地插上几句毫无边际的话。
  有一次,他直接靠近我,又要握我的手。我闻到了他的酒气,顿时尤其反感。他表现得好像很渴望和老师见面咨询,可是呈现出来的却是不仅迟到,还喝得晕晕乎乎地来我这,这叫什么态度。要不是看在孩子妈妈还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我真想把这个爸爸轰出去。
  我继续和J妈妈交谈着,忍受着J爸爸无厘头的各种吹捧,什么“老师,您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老师,您简直太伟大了,一下子说到我的心里;老师,遇到你太幸运了,我闺女有救了……”我毫不客气地给他泼冷水:他们家最应该改的是爸爸,无原则地疼孩子,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就各种拆台。这会说幸运还太早,我们得一起努力孩子才可能改善。
  终于一个多小时,我看谈得也差不多了,就跟妈妈约下次面谈的时间。J爸爸还在那高谈阔论,说我有事尽可以找他,什么奥迪、凯迪拉克他都能安排,说着还硬要塞给我一个购物卡。这个人真是喝点马尿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把购物卡塞回给J妈妈,告诉她如果他们还这样,就是对我的羞辱。J妈妈很识趣,把卡拿回去了。
  极其不愉快的一次面谈,相处过这么多家长,这个J爸爸真是另类的有些特别。
  虽然上一篇吐槽了J爸爸,但是这一篇还要整理一下第一次面谈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1.孩子基本情况:整个幼儿园阶段表现良好,一年级送到本地私立学校,刚开始一切正常,孩子很喜欢班主任数学老师。几个月后,班主任辞职,换了另一个班主任,也是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比较严厉,孩子写作业比较慢,数学老师打手惩罚。父母发现后,和学校反映,数学老师好像还借机报复,对孩子的惩罚加重。父母去学校再次反映,发生不愉快,给孩子更换班级,新班主任不怎么管孩子。孩子对数学极其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上学,接下来的时间就呆在家里没去上学。
  在我班的情况:课上基本不听讲,和同桌玩。课前准备、写作业也特别慢。下课就跑出去玩,直到上课才回来。有一次上完厕所出来,和高年级孩子相撞,撞到头,孩子说说有点晕,家长带去医院做CT,在家休息一天,返回学校。
  2.J妈妈基本情况:大学学历,之前在教育机构做讲师,生完老二后,在家全职带孩子。
  3.J爸爸基本情况:初中学历,个体户,自述脾气比较暴躁,比较溺爱孩子。
  4.家庭其他成员情况:姥姥、姥爷住得比较 时来往多。两位老人也特别疼爱孩子,比较迁就。
  5.家庭教育理念:J妈妈承担辅导孩子的大部分工作,主张给孩子设立规则、制定习惯,对孩子有严格要求。J爸爸主张孩子学习要快乐、有兴趣,孩子不愿意学就不要勉强,和孩子妈妈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多次吵架甚至动手。姥姥、姥爷和爸爸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树大自然直,当妈妈管教孩子时,姥姥姥爷会插手制止。
  二、问题类型
  从父母的讲述中,初步分析出造成孩子现状的一些原因。
  1.在私立学校的学习经历,让孩子的学习和消极情绪、恐惧情绪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在日常的家庭学习辅导中又循环增强,正是在这种情绪反应的支配下,孩子表现出不爱学、不愿学、不想学。
  2.孩子爸爸、姥姥、姥爷,过于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时没有给孩子设定规则、习惯的意识,缺乏教育孩子的理智。
  3.孩子妈妈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批评、指责为主,表扬鼓励偏少。妈妈给予的消极情绪强化孩子学习的消极情绪,加重了她原本在学习上建立的消极情绪反应。
  4.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不一致,总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夫妻没办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没办法接受始终一致的、有发展性的教养模式。
  三、初步解决方案
  1.针对孩子学习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接下来寻找刺激点,重新设置程序,慢慢替换之前的消极情绪反应。
  2.家庭教育以J妈妈的教育为主,其他人配合。J妈妈改变以批评、指责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向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妈妈调整自己的情绪,思考问题拉长时间轴,拓宽空间轴。
  3.J爸爸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尽量配合J妈妈进行教育,尽量从长远角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4.夫妻双方一起努力,逐步改变姥姥、姥爷的教育理念,或者说至少不插手父母的正确教育。
  第一次面谈就整理如上,不知道接下来他们改变的意愿怎么样,家庭、父母不做出改变的话,孩子很难改变。
  嗯嗯,您说的特别对,很有成就感。
  父母不一定会去执行,没什么信心。
  自从上班后,每天都很忙,以前经常用来写闲东西的功夫都没有。研修生国庆七天的课程,一直在努力听,还是有将近一半没听完,15号第一次和导师见面会,要求尽量听完课,每天上班没时间听课,整得我都有点焦虑。
  昨天晚上七点到八点,用腾讯会议给家长们开了一个小时的班会,全程都是我在叭叭,从性格品质,到习惯养成,再到情绪管理,恨不得让家长们都能听到好东西。在学校呆的越久,越明白很多时候需要教育的不单单是小孩子,家长们更需要教育。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怎么样,我就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问题,任何一门专业技能都需要考级认证,怎么当父母这么专业的事情却不需要学习。
  一日一日的惯常生活,很容易情绪低落。办公室的同事聚在一起,抱怨一年级如何难带,整个办公室也是低气压。我感觉生活好像又陷入了无限循环,教学、回家弄孩子、做咨询、写文章、听课学习,无限循环中总感觉自己有点喘不过气来。有的时候觉得很多事情有价值、有意义,很多时候又觉得忙不完的事,想不完的问题。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
  我做出了尽量不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决定,因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小高我在三十出头就已经评完,工资比同龄人多出一截。摆在我面前的是要评副高,评副高就要积攒很多很多证书,准备一系列相关事宜,好像所有的活动就是为了评职称努力。评职称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为了涨工资。说来说去都是为了钱,职称区别带来的这些钱,让老师们内部竞争激烈,卷得异常严重。这过程要经历很多人情往来,也是我内心特别抵触的一部分。
  既然我有志于业余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能带来一些收益,还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自己也更愿意做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综合来看,放下各种为职称的努力,目前是更好的选择。但即使做了这样的决定,一接到各种通知,心里还是会泛起各种涟漪。
  这两天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刚结束完学校的家校学堂的讲座,心理健康教材两课又返回来修改,昨天又收到上级评课的任务,总共十节课,每节课十到十五分钟,评出三个等级。虽然课不是很多,但周日之前就要出结果,还是感觉很着急。
  这个评课的任务是第一次接,以前自己也参加过这样的微课比赛,但是评课,说实话还真是没什么底。这两天也是事一堆,领导一和我说,我又不自觉地感谢领导器重,马上识相地接下这个活,只能马不停蹄地干活、干活。可能像我们这种老老实实,没有背景,也不太会来事的普通人,踏实干活、努力工作就是在为自己积攒点资源。
  五点多早起,花了三个多小时,把上级给我的微课全都评完了。原本还以为没那么快能完成,当我全身心沉浸在其中,一课一课看,一点一点评时,效率是那么高。享受工作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完成后发给领导,收到领导的回复,“小N,你太快了呀!还对每一节课都按照新课程要求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评价意见,最后又进行了汇总,这么细致,这么周到,让人一目了然,真是太用心了!我真是没有找错人,是熬夜完成的吧?太辛苦啦,真的谢谢你。”活提前干完了,干得还挺好,领导的鼓励真让人开心。
  早起还收到朋友咨询后的反馈,这个朋友是通过学生家长找到我,我们一谈如故,第一次语音聊了半个小时,第二次见面聊了两个半小时。朋友反馈做完咨询,整个人的状态都在变好,每天她都会写反思发给我,下面是她写的反思。
  “1.今天给女儿洗头愉快极了,没有呼拉喊叫,没有怒吼与批评。一边她给我讲着米小圈里的脑筋急转弯,我则回应着,哈哈笑着。整个过程开心极了,说到哈哈笑,我似乎震了一下,我什么时候开始哈哈笑了,应该是做了心理咨询之后吧,就在前一段她还经常看着我说,“妈妈你笑一笑好吗?妈妈你笑一笑。”而我则是拉着脸或者很勉强地笑一笑,感谢亲爱的倪老师,你真的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
  ​2.关于女儿调整衣袖的事情,循环真的是正向的。今天早起我们各自穿好衣服,一起下楼做核酸,没有任何不快,挺开心的。她调整还是不调整衣袖我都觉得不重要了。
  ​3.关于爷爷,心平气和,相处德很好。没有对彼此埋怨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为对方着想。比如我看孩子让他休息,我在家收拾或者做饭时他就带孩子下去玩,没有语言冲突。
  ​4.孩子爸爸夸我说,“我觉得你这几天平和了很多。”
  ​5.听了三个学习视频,大概记住了一个学习内容:情绪,孩子常有情绪时是不会专注的,大人也一样吧。
  ​6.准备看看白皮书。”
  看到她状态好转,真的特别开心。也惊异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科学和高效。接下来准备和朋友一起,带孩子们去动物园,充实的周末!
  好累啊,太难了。中午和老公大吵了一架,没午睡就又回到学校了。起因就是在我中午刷完碗,老公又埋怨我没有及时抱老二,我一下子火气很大,我回家没有任何停歇,收拾东西后马上抱老二,抱到吃饭时才放在餐椅上。吃完饭马上刷碗,让公婆歇着,刷完碗又把拖鞋底子刷了一遍。在我马不停蹄干完这些后,老公还挑剔我没有及时抱老二。
  我俩就你一言、我一语,语气冲到后面他问候我妈,我问候他妈。我抱起老二冲到屋里哭,他还在外面念叨。婆婆收拾好弄老二,我也没午睡,又骑车回到学校。
  真的感觉好不公平,这样被数落,委屈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我自问这段时间一直在提高自己,对公婆更孝顺,言语关心、主动干活、买衣服买吃的、拿生活费,能干的家务我就赶紧干,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陪孩子和家人,自己早起挤时间才能学会习。我真是欠谁的了,我欠他的了吗?为什么这个人总有这么多怨气,从前天数落我出去陪别人吃饭就能喝酒,到昨天抱怨我陪老二时间少,直到今天说我不抱老二,这段时间受够了他的负面情绪,今天也算是一次大爆发。
  学校里的事情也是多到要死,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能让你的喉咙喊破。这几天嗓子太难受了,真的一句话都不想说,今天就想宣泄个够,这操蛋的生活!
  当奶奶扭伤腰时,教大儿关心奶奶
  大儿一回到家,来不及脱衣服和鞋子,径直走进厨房问候奶奶,“奶奶,你是不是扭到腰了?”
  “是呀,早上不小心扭到了。”奶奶回答他。
  “奶奶,你疼不疼?”
  “还挺疼呢!”
  大儿听到这里,噔噔噔跑过来找我,原来是奶奶没按我们训练的程序出牌,大儿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刚才在回来的路上,我告诉大儿奶奶扭伤了腰,大儿该如何问候、关心奶奶,我们把程序反复演练了三遍。
  演练的程序是这样的,我扮演“奶奶”,大儿来问候我。
  “奶奶,您是不是早上扭到了腰?”
  “是呀,我大孙子。”
  “您还疼不疼?”
  “有点疼。”
  “奶奶,您休息吧,家里的活我爸爸妈妈来干。”
  当大儿问我这个“奶奶”疼不疼时,我模拟奶奶回答有点疼,可没想到奶奶回答的是“还挺疼”。奶奶的这个反应不符合我们的训练程序,于是大儿跑来求助,“妈妈,奶奶说她很疼。”
  “那你这个时候更应该说什么?”我反问他。
  大儿想起来了,又噔噔噔跑回厨房,和奶奶说,“奶奶,那你多休息吧,家里的活让我爸爸妈妈,还有我来干。”
  “谢谢我孙子,你真孝顺。”
  晚上我接着和孩子复盘,“你今天问奶奶疼不疼,让奶奶多休息,你觉得奶奶高兴不高兴。”
  “高兴。”
  “是呀,奶奶很高兴,虽然奶奶扭到腰不舒服,但是你回到家就问候奶奶,让奶奶多休息,多心疼奶奶呀。你是个这么孝顺的孩子,奶奶特别高兴,妈妈也特别高兴。”
  关心老人,体贴老人的话程序性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教孩子,就从一点一点的程序训练开始。
  一年级开学也有一个多月,一直在抓孩子们的习惯问题,其中就包括按时回来上课的习惯。但总有一些孩子,下课了就出去疯跑,不是捡枣就是拣树叶,要不就是各种玩,铃声响了好一会儿才回来。昨天下午又抓到七个孩子没及时回来,我特别生气,把他们七个堵在教室外,狠狠训了一通,每人照小腿踢了一脚,还警告从下周开始再上课不及时回来,就停课一天,家长接回去。
  晚上冷静下来,觉得自己还是没有绷住情绪,不该踢孩子们。也许是抓了好几次,面对这些“惯犯”们,情绪真是不好控制。今天晚上就有一个家长发来图片,孩子的小腿有一块青,问我是不是因为孩子迟到踢孩子了。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收到家长的信息我也很烦,我也想再教育家长几句,但一想到自己确实不该那么踢孩子,马上也就冷静下来。既然是自己教育不当,那就马上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我给这位家长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向你和孩子说对不起,昨天生气没管理好情绪,这是我的失职,你肯定有不舒服,接下来在教育孩子时我会尽量改正自己这种不好的行为。”
  这位家长一直也没有回我,我把上面那条信息也发给了其他六位家长(就是昨天没及时回来被我收拾的孩子家长),与其让家长首先质问我不该踢孩子,还不如主动认错。接下来,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回话。我一一贴在下面。
  第一位家长的回信,“没关系的老师,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能理解您,我们在家里管一个孩子都会忍不住发火,更何况您要带这么多孩子,一二年级的孩子是最不好管的,我们原来出去开课,最发愁的就是7-9岁的孩子,昨天回来我也问了孩子昨天的事,她还告诉我那个枣挺好吃的[捂脸],说每个人都被轻轻的踢了一脚,一点都不疼[偷笑],您不用担心,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以后我们也会全力的配合您的工作!”
  第二位家长的回信“没事的,老师,我理解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说她不应该总是迟到,她迟到了五回,她说她应该和老师说对不起的,她应该不要迟到的,我是她妈妈她贪玩的缺点我也了解的,我其实也不是很赞同现在舆论的观点,现在舆论总是把老师放在风口浪尖上,老师帮助孩子纠正习惯严厉了也不是不严厉也不是,导致好多老师不敢管孩子了,在我这包括我家里都对您教育君心持支持的态度,说实话当我们听孩子说这件事的时候心理不是不舒服反而是欣慰,感觉您很负责任,是我们应该和您说对不起,我们接下来会叮嘱杜君心遵守学校的秩序的。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确实是气人屡教不改我们认为您做的很对的,连孩子自己都说她迟到了五回。“”
  第三位家长的回信, “抱歉老师我也是刚看到信息,没事的。我家孩子也的确是淘气惹您生气了,孩子回来没有说哪里疼应该没事。我是第一次当家长有时候教育孩子还得多向您学习向您讨教,孩子除了淘气他还有好多优点的。爱唱歌爱跳舞团结友爱同学,给班集体争光。我知道现在上小学了还是以学习为主,他的缺点就特别明显。还麻烦您严厉着管着点,我在家也会经常和他说的。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特别敏感的孩子,但是不是那种您和他讲道理说不通、讲不明白的小孩儿,还是麻烦您多费心了[玫瑰][玫瑰][玫瑰]他还总是在家里和我说在您和常老师课上举手发言,您和常老师表扬他可开心了,还要给您和常老师带小礼物呢[愉快]。”
  第四位家长的回信,“老师,没事儿,孩子这有问题,你该管管,回来我们也净拾掇他,然后学校这边儿就您多费心,然后等到回来我们也让多叮嘱他。”
  第五位家长的回信,“老师没关系,这事孩子做错了,让他长长记性挺好,要不然记不住规矩。”
  第六位家长的回信,“没事,这样她能记住。”
  收到这些家长的回复,我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我勇于认错,家长们也能谅解,也能发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还是偏传统的,这样家校教育起来才更省力一些。
  最近因为资助的事情,频繁被上级追问和责骂,心情很是不爽。接手这个事就一两年级,中间又休了大半年的产假,管这个事的领导也是一问三不知。我只能不断地问他人,不断地被追着骂。唉,我得时刻调整心态,做到别人怎么骂我我也不难受。早晚这个事我也得给它弄熟了,今年把各个步骤一点点记清楚,下一年就不会这么挨骂了。
  又想起前一段时间因为免费教材的事挨骂,上级的任务更多的好像就是骂人。我们学校所有的精力就应该准备上级的各项任务,学校里的事情不算什么事情,上级的事情才是第一等大事。
  应该又有一个确诊的了,幼儿园放假孩子接回来做核酸,下午整个学校都做核酸。疫情真的是麻烦死了,要是回家上网课,一年级要学成什么样。
  疫情又来了,昨天开始先静默三天,周一貌似也要开始准备网课。感觉疫情对我于是一个拯救,嗓子从前两周一直不舒服,疼、哑,上网课终于不用对着一年级的小孩子们叫叫嚷嚷。
  公共场所也不能去,景点也不敢逛,和家人在附近的山上溜了好几圈。昨天是和邻居带孩子一起去的,今天是和家人带两个孩子一起去的。今天给孩子带上了平衡车,特意为了锻炼他。
  老大从小做事谨慎,胆子很小。让他在上上下下的山坡(大部分地方有水泥道)间骑平衡车,是锻炼他的好机会。利用这个好时机,我和他爸爸商量,锻炼孩子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坚强慢慢来的品质。
  第一个大下坡,大儿很是害怕,想要从车上下来,我放狠话,不让他下来,如果他下来,就一个好吃的也没有。大儿顿时就要流泪,他爸爸又把他的眼泪训回去,鼓励大儿一点一点往下走。我反复说着,“遇到困难不着急,慢慢来,我能行。“给他精神力量的同时,不断教给他方法,“不说话,看脚下,如果感觉快了就赶紧用两个脚刹车。”第一个大下坡完成了,奶奶和爸爸给孩子又好一个夸奖。
  后面连续几个上坡、下坡,都是这样不断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并告诉他,很多坡看着很难下,但是当你真正去骑了就没走那么难,所以遇到困难先不要叫唤,想办法克服它。上完最后一个坡,大儿高兴地问我,“妈妈,你觉得我坚强吗?”孩子会这么问,我就知道自己给他的精神力量没有白给,他至少知道什么是坚强,什么情况下自己要坚强。
  连着四天的阴天,外加降温,屋里暖气还没有一点迹象,晚上睡觉使劲钻到被窝里,心情也不怎么好。今天公婆到山上溜达去了,我和老公在家带两个孩子。
  最近一直在给两个朋友(一个小芸,一个小飞)做心理疏导和咨询,这两个朋友情况有点类似,都是基础焦虑比较高,个人价值感不强,亲子关系比较紧张,亲子矛盾比较多。前后给小芸做过两次面诊,三四次语音聊,解决了她和公公打电话的问题,给闺女洗头的问题,闺女反复调整衣裤的问题,还有她个人学习的问题。
  小飞呢,只要我们一聚会,就会聊到个人状态和孩子教育,时不时就会交流一点。正式地给她干预也就从最近才开始,她一直觉得我很忙,不好意思打搅。这一次给她干预了看到闺女写字不满意的情况,效果很好。她一下子看到效果,对自己和闺女都有信心,我们昨晚商量继续对闺女吃饭进行干预。这里面的刺激点很多,要干预起来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好在小飞已经大概明白干预思路,能自己初步尝试去做。
  下午还和研修生班的一个同学聊了会,对方遇到偏科干预,知道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第一次咨询时,已经搜集好部分信息,并进行了初步诊断。但是面对这么多诊断,她不知道接下来从哪个方面具体入手。我给出的意见就是从最能引起来访者焦虑情绪的点入手,“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解决了来访者最焦虑的点,让对方一下子看到了咨询效果,就会坚定咨询信心,接下来就好慢慢干预。
  每周日晚上七点到八点,给我班的家长和一些朋友免费上父母课堂,讲情绪管理、知识学习和性格塑造。这个课堂备起来也得两三个小时。所以每天都有不少的事情,每天都挺忙,一忙起来也就没时间去想别的事情了。
  继续居家学习,倒也轻松不少,至少不用那么费嗓子。四点半早起学习,然后弄老二,弄老大早读,新的一天就拉开帷幕。晚上老二都是老公弄,我乐得清闲,真的很感谢老公,没有任何推辞,天天哄孩子睡觉,偶尔有点怨言。
  昨天约了一个朋友,想聊一聊孩子交朋友的困惑。没聊几分钟,这个朋友就一直要处理自己的事情,这种感觉挺不爽的。我马上把预先留出的时间,高效处理了其他几个问题。
  然后和研修生的导师约了一课,聊了聊一些疑惑。把我的收获整理在下面吧。
  第一个问题:有一个来访者,一直是远程,中度抑郁外加强迫,也是义务在帮对方。但感觉对方一直改变不大,我是不是该继续给他做咨询?
  老师回复:老师上来就询问了这个来访者家庭情况:年龄、性别,来访者爷爷奶奶身体怎么样,来访者爸妈以及其他家人是否知道他在我这里做咨询,是否婚恋,简单的经历。老师给出以下建议:
  1.可以免费给对方做心理咨询,但要建立正常的资访关系。之前我和来访者之间也不算正常的资访关系,基本都是他难受了我去安慰倾听。但是我们做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是安慰倾听,我们是需要不断教来访者学习进步的。因此,要把角色定位好,咨询师是老师,来访者是学生,学生想要学好,就需要和咨询师不断地配合,否则没办法保证咨询效果。这样做既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咨询师的工作负责。
  2.需要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情况,才能更好地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最好能和来访者的家人取得联系。
  3.来访者和咨询师签订协议,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个问题:身边的朋友找我咨询效果很好,她介绍朋友找我,我该不该收费?
  老师的回复:需要正常合理收费。金教授的直系亲属来做咨询,都要正常交费;魏老师给大姑姐报助学营也是正常交费;刘老师的儿子找同事王老师辅导,都要收辅导费。
  因为如果我们不收费,很多朋友很可能就把他你的咨询不当回事,这是对咨询师的不尊重,也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只有收取一定的费用,朋友才能重视咨询,就跟我花了钱约导师的课,导师就会刻意安排好时间来接待我的咨询,否则就会把我的几个问题一直往后推,回复效果没办法保证。
  不收费还有可能会让来访者觉得欠你人情,想方设法地给咨询师送这送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大大方方合理正当的收费,咨询师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能带来经济效益。
  第三个问题:调整职业发展方向,之前很多精力用来争取各种证书、比赛,为了评职称服务。现在准备把主要精力放在元认知的学习上,业务从事心理咨询,用元认知研究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这种职业转型是否合理?
  导师回复:导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不是对评职称有执念,因为以前有的研修生对评职称有很深的执念,为了评上职称,付出很多精力也在所不惜。我如果对评职称没有执念,就大胆地放手那些事。
  研究所的老师都没有职称,金老师有资格带博士生,但是他一直嫌麻烦不愿去带。金老师就是说有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就去多干实事。评职称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是没有价值的,用金老师的话就是“绕过花丛越过坑,分秒不做无用功。”
  个人能力有了,评职称捎带也能弄,弄不上也不会有执念。所以,不拧巴,该放就放,当舍则舍。
  第四个问题:之前和校长沟通过全校开“父母课堂”的事,但校长的意思是联合学校其他老师一起开,具体也没有推行。现在在自己班里开父母课堂,如何跟校长汇报这件事?
  导师回复:
  1.校长考虑问题肯定要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他要考虑到其他的老师,不可能让我一个人去讲所有的课。
  2.我这个班级的父母课堂和学校的父母课堂,不是一个层次,不犯冲突。
  3.如果已经做了,就可以跟校长汇报工作,“本来是想等着学校组织这个工作,不料我们班出了个事情,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就把父母课堂开起来了。自己先探探路,摸索摸索,积累点经验。”
  和导师聊完,对四个问题就很明了了。导师给的不仅有理论高度的指导,也有具体下位化的操作,受益匪浅。
  大早上收拾好,带着两个宝贝去同事家玩。聊聊吃吃喝喝,没啥好记录的。中午娃爸给我们接回来,收到通知下周一恢复上课。
  周一约好的一个朋友咨询,对方临时有事取消。再一次约好今天,刚刚告诉我她手上还有点事,忙完了再联系我,我也是挺生气的。无论是朋友介绍来的,还是家长介绍来的,只要是安排好的时间段的咨询,我从来都会写在备忘录里,唯恐自己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但是碰到一些来访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靠谱有多重要,不靠谱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多差。
  不想说什么了。有些朋友知道我在做心理咨询,没事就问两次,双方都花了很长的时间谈了一次,再也没有后续。都能明显感觉到,你和他谈时,对方的不在意,既然不在意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真是的。
  对,及时止损。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让老公给订打印好的资料,因为这个事吵了一架。她认为一般就是左边订两到三个订书针,老公呢,给她订了七八个,歪歪扭扭,看着就冒火,还有一摞比较厚,他就正反各七八个,不仅难看,怎么翻摸着划拉手,十来份文件都是这个样子,她打电话告诉老公:我要是你领导,直接甩你脸上了,你干的这是什么活。然后她就拆多余订书针,越拆越生气,就想到小时候自己喜欢整整齐齐书桌,每次收拾好她妈就弄得乱七八糟,她就很气很气,我妈还不以为然,越想越气,又把老公说了一通,因为他把资料弄成这样我看都不想看。
  我首先问她情绪怎么样,还那么生气吗?如果还觉得情绪特别强,多做几个深呼吸放松一下,等她情绪下来我就和她聊了一下几个观点。
  1.警惕一个惯性思维,把很多自己控制不了的言行归因于原生家庭:把很多自身的某些言行,归因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虽然有影响,但是一味地归因于原生家庭,反而不利于自己调整。
  就比如说她爱干净整洁,这是她个人的特质。所以看到老公定资料不整齐会不舒服,看到妈妈弄得书桌不整齐会不舒服,看到儿子弄乱东西也会不舒服,看到别人不整齐也会不舒服。只不过小时候她妈妈弄乱东西时,她没办法正常表达她的不舒服,所以印象才特别深。
  所以她这一次心理的很多不舒服,不是就和童年妈妈有关,而是自己个人爱干净整洁的特质决定。
  2.注意两人沟通时有没有同步表征: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一样,处理也就不一样。她理解的订资料是左边两三个,老公理解的定资料就是七八个,两个人在这件事情的表征是不同的。这就提醒我们,下一次沟通时要考虑同步表征,和他讲完要帮忙订资料后,顺便问一嘴对方怎么订,就能实现同步表征。
  3.朋友存在症状思维:想做做不到。她和对方吵完,表达完内心的不满,又陷入自责内疚,觉得自己不该那么过分。在元认知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想做做不到,想不去自责内疚,但是忍不住就自责内疚,这是一个症状思维。
  这是她性格的矛盾性,自己不舒服,表达出来看到别人不舒服,又质疑自己不该那么不舒服,这种矛盾性过多就会内耗。她的这种矛盾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上:和你公婆相处时,有不舒服,表达出来自己又后悔;邻居多次侵犯她的权益,她拒绝了之后反而尴尬;同事打探她的考试准备,她不理后也感觉隐隐不安。
  4.针对上面说的想做做不到,如果觉得这种纠结矛盾的性格对自己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去管。但如果觉得影响大,就可以相应地去调整。
  5.如果想放就放,表达后不自责内疚。还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塑造自己想放就放,一念放下的品质美感。
  朋友反应想一念放下很难,因为碍眼的事情就在那摆着,这个事她不说老公行不行,不行,忍不住。又比如,看到公公在那儿玩手机,就会想带孩子也这样孩子也跟着没个好习惯,这种情况说不说。
  我的回复:说不说,取决于和自己的关系。像老公,孩子是家人,关系最近,当然要说,要磨合。
  像其他人,尽量不说。看到公公那样会起不舒服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调整自己。(1)认知上调整:①公公头脑中没有怎么科学带孩子的知识,我头脑中是有这个知识的,不和缺知识的人计较,我是大度的人。②公公有他的生活方式,他是长辈,我尊重为先,我是个孝顺的人。③我不去改变公公,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孩子,以后看到孩子跟着公公刷手机,我就巧妙地把孩子叫过来,我是个很会想办法的人。(2)设置新程序。当看到公公带着孩子玩手机时,我马上放轻松,进行几次深呼吸,保持情绪平和。告诉自己,公公有他的自由,公公也缺知识,然后微笑地叫孩子来玩,带着孩子做其他的事情。做完后跟自己说,我真是个说做就能做到,一念能放下的坦荡之人。(3)当运动完,情绪比较积极时,把第二步的程序多运行几次。
  一念放下很具魅力,当你能放下得越来越多,你就越能快乐地集中精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人让我不舒服,我能改变他人吗?我不能改变他人,那我就放下,不去关注。,一念放下。他人让我不舒服,我要表达,表达出来对方会高兴吗?不会,那我就不表达,不关注,一念放下。他人让我不舒服,消耗掉我的心神吗?消耗!那我就不去关注,一念放下。周围关系顺遂了,自己心胸更开阔,一念放下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就是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让小儿歌助力班级管理
  终于复课了,还是愿意上班,处理各种事务,一上午出溜着过得很快。而且好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能不断地想着法儿改进工作。
  比如今天,我就带着孩子们复习了下课的一系列程序知识:“一下课,就拿书。拿完书,上厕所。上完厕所,赶紧回!”
  又复习了写字的程序性知识:“一指矩,二指圆,三指齐,笔拿好,来写字。头抬高,身坐直,屁股坐正,脚放好。”杜君心一听“屁股坐正”,哈哈大笑起来,引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笑。
  我又带着孩子们编了个上课前的程序性知识:“预备铃,回座位;等老师,来上课;铃声响,坐端正。”
  这样的一个个程序,包含着孩子们在学校的很多活动,后续会把所有的日常管理全都编成这样的小儿歌。让孩子们不断边说儿歌,边做动作。长久下来,这些属于程序性的知识,就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自动运行,而我的日常管理也会轻松很多。
  抓住机会,调整情绪,补充知识。
  上课间隙,五年一班的一个男孩过来送资料。我透过玻璃看到男孩,一打开门,男孩先跟我问好,然后说明来意,最后走时又鞠躬说再见。短短的接触,让我对这个懂礼貌的孩子印象特别深刻。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给孩子们补礼貌和老师交谈的好知识。
  “刚刚这个大哥哥,真是有礼貌讲文明的小学生。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好不好?”
  “好!”全班声音清脆响亮。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他见到老师先鞠躬问老师好,然后和老师说事情,最后走的时候又鞠躬和老师说再见!”我边说边把男孩的动作和语言演练一番。
  “好,我们下次如果要去找老师,也可以像这个大哥哥一样。见到老师要问好,一起来!”
  “老师好!”小脑袋都低下去了。
  “好,要走时和老师说再见!”
  “老师再见!”小脑袋又都低下去了。
  “哇,你们现在都是这么有礼貌讲文明,知道怎么和老师问好再见的小学生!”
  第三节课课间,德育处陈主任在大厅拍了个小视频发给我。视频里显示很多孩子经过,但是我们班的李子豪小朋友弯腰把地上的一片纸捡了起来。陈主任要重点表扬这个孩子,中午广播里还要全校表扬,给班级加分。
  我很受感动,马上在班里和孩子们说整个过程,边说边就看到张艺凡带头鼓起了掌,并且和孩子们说要发到班级群里,让大家都学习学习。其他小朋友马上掌声雷动,最后总结时全班又给李子豪小朋友鼓掌。
  李子豪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我想起前一段时间他经常拿着垃圾袋在班里转悠捡垃圾,带动很多小朋友也去拿来塑料袋,也去捡垃圾。这就是一个好榜样的带动作用,一个班级特别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好榜样。
  就着李子豪这个事,我又和孩子们复习了一下如何处理垃圾的程序性知识:有垃圾,放袋里,每天晚上带出去,垃圾扔,袋子回,我是环保小卫士!
  让班级孩子快快乐乐,情绪积极,在一点一点的小事上补知识。
  忙碌的一周终于结束,原本以为疫情耽误了不少时间,咋的周六也得补一天课,结果没收到任何补课的通知,就麻溜溜的舒服休周末,这种感觉真的很舒服。
  大早上和朋友语音聊了一会儿,聊的还是教育还有自身调整的问题。她反馈说自从开始跑步,基础焦虑降下来了,一想起妈妈没有那么多怨言,以前只要一想起妈妈就特别委屈、想哭。她感觉很神奇,我跟她解释,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同步,长期坚持跑步就是在调整生理,基础情绪就会降下来,整个人情绪没那么高,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我自己长期坚持跑步,现在对爸爸的情绪也降下来很多,一想到爸爸就觉得很疼惜,很理解他的难,就想孝顺他。人只有尽可能地排除情绪的影响,才能更理智地思考。
  我们还聊到四点早起干活的问题,我们互相影响,调整作息,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完成这一天重要的事情。早起就干完活,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就不一样:我这一天是由自己做主的,能当自己生命主人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不会因为完不成事情而焦虑和心神不宁,这一天会因为早起而成就满满。
  当生命被赋予崇高意义,每天都会动力无穷。她最近不断地看共青团的知识,深刻感受到一个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积极的追求。这些由她口中分享出来的观点,也让我惊喜,一年前我和她说这些,对方觉得我这太“高大上、假大空”。我和她分享了研修生课程里听到的观点:有一些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后期使不上劲,总觉得活得没多大意义,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短浅,父母在教育的时候把孩子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就定为: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当这些目标都实现了之后,孩子就会感觉空虚、无意义,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被赋予更崇高的意义和追求。所以,父母培养孩子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立高远的志,培养孩子开阔的胸襟。
  又说到青春期叛逆的话题。“青春期叛逆”这样的字眼来源于西方,不是我们传统教育下少年该有的状态,我们传统文化强调少年要养志,把青少年蓬勃的生命力引向更高远的追求上去。“青春期叛逆”这种现象必然有其原因,我们知道事出有因,努力调整因,就能改变果。
  当生命被赋予崇高意义,有了更高远的追求,心里就不会总装着生活中芝麻大的小事、琐事,便能经常一念放下,越来越洒脱。愿我们的生命都越来越洒脱,越来越有力量。
  疫情还在蔓延,核酸每天都做。即使有一例阳性,学校也不让封,照常上着。今天早上做核酸时不顺利,耽误了二十来分钟,手脚都冻透了。再骑着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路上手冻得一捏闸就痛,明天一定要戴上手套,真是太冷了。
  这一段时间,公公和婆婆吵了两次架,无非是因为家庭琐事。但是他们俩吵完就一直冷战,谁也不搭理谁,好几天也不和好。老公私底下总说婆婆想不开,揪着以前公公对她不好的事,心理难受有气要撒出来。要我看,就是公公太过分了。婆婆一天忙个不停,公公是争分夺秒玩手机看视频,每顿饭还要挑三拣四挑肥拣瘦,这样的老公谁不来气。我说我婆婆真是好性,一辈子就这么惯着公公,现在老了有时不想惯了,公公也养成了很多臭毛病。
  一个家庭,两夫妻如果是真心过日子,一定是要互相妥协,不断改变。指望对方改,自己却不去改,肯定就会有很多矛盾。我和老公之前就是在不断磨合,不断调整。以前他爱喝酒,喝多了还耍酒疯,现在喝得很少,也基本不喝多不耍酒疯。以前我爱挑剔他,磨叨他,现在我基本不去管他,也经常肯定表扬他。以前他不爱干活,不爱运动,现在他勤快地干这干那。以前我会计较他家里的很多事,现在我基本不去在意。两个人一起进步,一个家才能不断地往干了过。否则像我公公那样的,真是没谁受得了他。
  这会有事没事就给老公补知识:男的吵了架要先哄老婆;吵赢了老婆没有任何好处;大男人就要心胸开阔,不和老婆计较;家里的事能干多少就好多少,不是为我干,每个人都有责任干;孩子也不是为我带,你一样有责任带孩子……这些事要在对方心情好的时候,不断和对方说,要不然大老爷们真不知道这些事。
  办公室有一个老师,特别勤快。老公懒到家,我们一致建议她不要太勤快,要不老公培养不出来,这位老师嫌弃老公干不好,直接就代劳。这样的模式下去,老公依旧懒,儿子也会一样懒。唉,以后儿子娶个媳妇也一样懒,家庭矛盾也少不了。
  那是我的书!
  一、事件还原
  课间,朱沫霖和智婧琪因为一本书吵到我跟前来,两个孩子都争着说《和大人一起读》是自己的。
  我让两个女孩先别着急,慢慢说,两个女孩情绪都很激动。于是我把书拿过来,瞥见书上印着朱沫霖的名字,接下来问这书最先在谁书包里。
  “我的!”
  “我的!”
  两个孩子抢着说。
  “别着急,你们这样抢着说,我没法问清楚。最先在谁的书包里?”
  “我的!我的!”两人又是激动地抢说,智婧琪马上委屈地哭开了。这样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我拿过书,打发两个孩子回去,承诺会调查清楚,智婧琪依然止不住流泪。没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又一起过来了,原来是智婧琪从语文书里找到了她的那本书,真相自己出来了,她们争的那本书确实是朱沫霖的。
  二、让孩子明白争来争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过了一节课,等智婧琪情绪平稳,我把她单独叫出来。
  “朱沫霖拿了那本书,你以为是你的,你当时什么心情?”
  “我很生气。”
  “接下来你怎么做的?”
  “我生气地说那是我的书。”
  “那你觉得朱沫霖听到你那么说是什么心情?”
  “她也很生气!”
  “她生气后做了什么?”
  “她就和我争。”
  “嗯,你们两个争来争去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
  三、补充生气时可以怎么做的知识
  “好,我们来看看哈。下一次你特别生气时可以先怎么做?”
  “……”
  “可以像老师这样深呼吸,做三次,就不会那么生气,那么着急。”我带着孩子做了三次深呼吸。
  四、补充每个人都可能会弄错的知识,和当我们没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遍的知识
  “你看到朱沫霖拿着书,你就认为那是你的书,那本书一定就是你的吗?”
  “不一定。但是那会朱沫霖说要借我的说,我没听清,就以为她要拿我的书,拿了我的书不还给我。”
  “哦,你没听清楚朱沫霖的话,误解了她,所以接下来你才那么生气,那么着急。那下一次当你没听清楚对方的话时,可以怎么做?”
  女孩沉默,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你可以再问一次朱沫霖,听听她是什么意思。当我们没听懂对方什么意思时,就可以再问一次,好,我是朱沫霖,你没听清楚,你再问一遍。”
  我们演练了再问一遍。
  “那如果你问完朱沫霖,你们还弄不清楚书到底是谁的,你们来找老师,跟老师可以怎么说?”
  “我可以说,老师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我的,你能帮帮我们吗?”
  五、补充犯错后,可以怎么弥补的知识
  “对,非常好。这本书是朱沫霖的,你弄错了,你现在什么感受?”
  “我不知道。”
  “那你觉得你弄错了,和朱沫霖争,她什么感受?”
  “她会生气,会伤心。”
  “好,你弄错了朱沫霖会伤心,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及时去改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你准备怎么跟朱沫霖道歉?”
  “朱沫霖,对不起,我弄错了,你借我的书,我以为你拿了我的书,就和你争。以后我没听清楚时,会再问一遍你。”
  我把朱沫霖叫来,两个孩子道歉和好。
  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做老师的先稳住情绪,分析清楚孩子缺什么知识,想好要给她补什么知识,再去行动。通过每一次冲突,让孩子一点点增长智慧。
  前天接到区教育局的一项任务,整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写一份调研报告。因为手里东西比较多,用两个多小时就写完了。发给学校另一个管心理的前辈指导,前辈马上指出,我这个报告没怎么站在学校层面写,个人的东西写得太多。再加上有些事没做,为了脸面也往里写了。
  说实话,看到前辈这样的质疑,心里挺不舒服的。我确实也做了不少事情,上级让我写也没给个指导。你这么质疑我,难道没看到我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地在干活嘛,活是我在干,调研报告也是我在写。
  正因为有了上面的认知评价,我对前辈的意见一度比较抵触。但因为脑海中有元认知智慧,知道自己走进了消极情绪推动的单向思维。于是马上调整自己的认知,重新审视前辈提意见这件事,马上就能想明白了。第一,我在心理健康教育固然做了一些事,但是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学校领导层,班主任都在做,我一个人也做不成多少事,独木难成林,所以要多擦亮眼睛看别人做的事。第二,我第一次写这个调研报告,写得不好很正常,正因为写得不好,所以需要别人提意见,正因为有别人的意见,这件事才能做得更好。第三,每个人都存在一些自负心理,我也不例外,甚至我的自负更重。时刻要警惕这种自负,不要让自负阻挡了他人对自己的提点。第四,这个前辈跟我关系特别好,之前我也帮过她的忙。她没有必要刻意为难我,就是站在前辈的角度客观给我提意见。
  有了上面想法的转变,我马上深呼吸,接下来诚心诚意地给前辈回话:谢谢您的宝贵意见,我个人资历浅,确实很多工作没有参与,考虑也不周到,报告里遗漏了不少,谢谢您的及时提醒。就这样谦虚地、坦诚地面对自己,这种感觉很踏实。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想法,有不对的,有不利于自己发展的,马上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给孩子树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这天回来,佑佑说暂时不想脱衣服,我一想,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进门脱衣服收拾的习惯养成后,偶尔一次不愿马上脱就不脱了,我们大人偶尔还想躺平呢。虽然允许他不马上脱,但是也和他约定了十分钟后我提醒他,他就去脱。
  我干家务,他玩耍。一会儿跑来和我说,他自己把衣服都脱了,也叠好了。我马上惊喜地夸奖他,“十分钟到了吗?妈妈没提醒你,你自己就去脱了?”
  “嗯嗯。”
  “哇,我的宝贝真是有时间观念的宝贝,说好十分钟去脱,就十分钟去脱,多有诚信呀。妈妈也没提醒你,你自己就把衣服脱了,还叠得那么好,你真是个独立自主的好宝贝!”
  ——做一个说到做到,有诚信;独立自主的孩子,我想让我的孩子慢慢树立这样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下午我们都睡觉,佑佑通常一个人在外面玩,玩积木、拼乐高、看书,不搭理他,他也能自嗨一个多小时。他也经常会拉大便,以前他会把我叫醒,给他处理小马桶。后来我教过他处理小马桶,也不许他再叫我。这以后,佑佑通常就自己完成所有的步骤:擦屁股、清理小马桶、摆好小马桶。
  每次他骄傲地和我说自己拉完屎后,我都会由衷地夸奖他,“你自己拉完屎,做完所有的事情了?你做事怎么那么认真,你真是个独立自主的好宝贝!”
  ——做自己穿衣叠衣、自己洗袜子晒衣服、自己处理马桶独立自主的人,我想让我的孩子慢慢树立这样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我弄佐佐弟弟,他一会儿尿了,一会儿饿了,一会哭了,这时候就是支使佑佑的好时候。
  “佑佑,给弟弟把尿布扔到卫生间!”
  “佑佑,给弟弟洗一下奶瓶。”
  “佑佑,给弟弟拿一下那个玩具。”
  “佑佑,弟弟尿了,快给弟弟拖一下。”
  ……
  佑佑通常都利利索索地帮弟弟干这干那,我带着佐宝就“坐享其成”,不断地给孩子鼓励,“来,我们给哥哥点赞,给哥哥鼓脚(边说边把佐佐小手指弄成点赞的样子,把佐佐两只小脚拍起来)。哥哥真是心疼弟弟的好哥哥,每天帮弟弟干了这么多活,扔尿布、刷奶瓶、拿玩具、拖地……哥哥是心疼他人,爱护弟弟的好哥哥!”
  ——做一个疼惜弟弟,照顾弟弟的人,我想让我的孩子慢慢树立这样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帮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靠的就是家长不断教他做事,果断放手,给他鼓励。不断地批评、指责,只会让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差!
  一觉醒来,恍如隔世,异常清醒,也十分落寞。这个城市的疫情更加严重,又静默了,又网课了,无休无止,看不到尽头。
  上不去天涯的这段时间,每天照旧忙碌,除了日常的工作,还接手了一个休学的案例咨询。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咨询,咨询过后及时整理记录,改作业,弄孩子,带老二……有一天连着做了两场咨询,来了一个案例总结会,到家什么都不想做,连睡了两个晚上才缓过来。可以说,疫情网课又让我能缓解一段时间。
  休学的这个案例,每天密集做干预已经七次,这个初二的孩子已经开始运动,开始买书准备自学,开始跟我说,老师我的格局大了很多,以前的很多事情都能释然。
  有时候和她妈妈聊着聊着,突然会觉得把很多问题都看得透了,又突然会觉得事情根本不像我想的那样。我不断地从妈妈口中,从女孩口中获取更多的资料,可是总感觉不全面,不客观。那些在我们成人认为有问题的同学关系,曾经发生过不少影响刺激孩子的同学事件,孩子都不愿意去干预,觉得自己已经没事,很多已经放下。目前她休学在家,接触不到学校的环境,会误认为自己已经释然,但问题依然存在。
  三点半约了同组的研修生同学讨论案例,他早就开始接触案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愿他能给我一些思路。
  改变心态,保持冷静,科学分析,精准干预。
  孩子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家长警告好好表现,否则还要狠狠批评,没想到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做?
  家长问,要不要打,打到什么程度?再不改的话,罚他写字怎么样,反正他最不喜欢写字?且慢,在这之前我们先冷静思考一番。
  面对孩子一个不合理的言行,我们秉持什么心态?是觉得怎么又有问题,烦死我了?还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我想第二种积极心态更合适,孩子出问题,就是父母成长的好机会,抱着这样的积极心态,即使孩子有问题,我也不会有那么多消极的认知评价性情绪。
  情绪平和了,接下来的教育言行才可能是理智的。因为焦虑情绪会推动你单向思维,没有足够的理智来保证接下来的理智教育。所以,改变心态,调整情绪是第一位的。
  其次,我们要进行精准诊断,精准诊断是有限干预的前提。传统面对孩子上课说话的问题,可能就诊断为孩子脸皮厚、不知改,接下来采取的措施就是批评、警告、罚站。而如果从元认知的“智力知识观”来分析,孩子出现上课说话的问题,不是缺少正确的认真听课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头脑中有错误的上课说话的程序性知识在运行。
  再次,由上面的诊断,我们就可以确定接下来的干预措施。孩子缺知识,我就给他补知识,还要帮助他不断运行好知识;孩子有错误知识,我就用正确知识去覆盖,并不断强化运行。
  最后,我们来思考孩子上课说话要不要惩罚?可以有适量的惩罚,让惩罚和孩子上课说话之间建立消极的情绪反应。如何惩罚?可以把惩罚和娱乐吃喝结合在一起,惩罚的目的是要让他改,让他有痛感,那就一定要和他在意的、喜欢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只有和孩子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的惩罚,他的感受才深,改变的动力才大。
  惩罚能不能和练字联系在一起?惩罚最好不要和练字在一起,孩子本来就不太愿意练字,对练字有消极情绪,父母如果还因为上课说话罚他练字,就会加重练字的消极情绪,让孩子和练字之间建立消极的情绪反应,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练字不仅要正常练,还要不断地夸奖、鼓励,让他一练字就有积极情绪,就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练字效果。
  一个小小的教育问题,就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琢磨得越多,教育智慧才会一点点增加。
  憋在家里时间久了,也开始心烦。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最起码的社交也是需要的。虽然闲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但学得多了,感觉脑子有一段时间也是木的,就极其不喜欢这样的憋闷状态。于是昨天看了一部电影,也算是给大脑放个假。
  暂时来看,疫情形势不明朗,上局又要求12月20日必须结课,12底就要放假,现在这个状态下去,感觉封到放假也是有可能的。哎呀,不说这些烦心的事了,说说这两天给朋友回答的两个问题吧。
  第一个是高中男同学,我们关系一直很好,他家孩子上中班。周一孩子起床晚,他老婆着急上班,就让他去送。但是孩子在车上死活不肯下去,不去幼儿园,要在家或者跟爸爸去工作的地方,斗争了一个多小时向我求助。
  我首先询问他是经常送,还是偶尔送孩子去幼儿园,他回答偶尔送。其次问孩子跟妈妈去幼儿园时也经常赖着不走吗?答曰不是。问前面两个问题,我要确定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是偶尔的行为,还是习惯化的行为。如果只是偶尔的行为,那就好处理;如果是习惯化的行为,处理起来难度会比较大。
  接下来我询问他作为爸爸的权威性怎么样,在原则的事情上会不会经常妥协,答曰,还可以,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听到这个回答,我就知道接下来给他的建议会好使,因为他能要求孩子去做事情,哪怕孩子很不愿意做。
  这件事有两个结果,第一他带着孩子去上班,或者请好假带孩子回家里(因为前面了解到孩子不去幼儿园只是偶尔的行为)。第二,他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我问他能接受哪个结果,他还是希望能尽快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要达到这个目标,接下来怎么做?继续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还在哭闹。那就必须要发挥父母权威,按照深度合作的原则,就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给孩子两个选择:第一,现在爸爸马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第二,过二十分钟后,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为什么给孩子这样两个选择?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要送孩子去幼儿园,无论怎样,要告诉孩子我的目标是什么,直接明了地表明不去幼儿园肯定不行。其次,为什么给孩子这样两个选择?因为在这样两个选择中,第一个选择不符合亲子深度合作原则,马上就送孩子去幼儿园,只考虑到爸爸的利益却没考虑到孩子的利益,孩子因而肯定不愿意选。而第二种原则符合亲子深度合作的原则,既让孩子能再玩一会儿也能让爸爸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既考虑到孩子的利益,也考虑到爸爸的利益。再加上它比第一个对孩子更有吸引力,所以孩子肯定只能选第二个选择。
  半个小时后,他告诉我“战果”,孩子终于送进去了。看着孩子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幼儿园,爸爸心里很是不舍和难受。但是有这么一次“斗争”,下一次就能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了。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需要反复输入和训练
  爷爷奶奶做核酸回来,看到大儿在刷碗,爷爷很是心疼,围在孩子身边想要帮助他,一会儿说要给他刷,一会儿要帮他放碗。
  有时候,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家人反而是一定的阻碍。他们或出于心疼孩子,或出于不了解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相关知识,或单纯就是觉得孩子干活费劲,自己赶紧做完省事。为了化解这些阻碍,我经常性地给家里人补知识,“让孩子干活是为了他好,他干得越多,才能干得越好,以后自己独立生活能力不就越来越强吗?”“我们一味地给孩子干活不是为他好,是害了孩子,要从长远去考虑孩子的培养”“越勤快的人越受益,越懒惰的孩子越吃亏”“干活也是一种习惯,干得多了,孩子才能形成习惯”……
  上面的知识也是说给孩子听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孩子本身入手,不断地通过肯定表扬,塑造独立自主的美感,让独立自主的品质变成孩子自己特别认同的优秀品质。我经常跟孩子念郑板桥的一句话,“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你要当好汉,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同时,要教孩子如何得体应对外界干扰,理性地表达想自己干活的意愿。下面的两个小例子可以参考。
  今天早上,在爷爷表达了自己想帮忙的意愿时,佑佑大声抗议,“爷爷,妈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用别人来帮忙!我自己刷!”爷爷一听孩子这么说,奶奶和我在旁边也给孩子帮腔,爷爷只能悻悻然地走开。
  前天中午,我们和奶奶说好,放碗是佑佑的活,只要奶奶刷完赶紧叫孩子放碗。但后来,奶奶自己默默做完,没有叫孩子。孩子一走进厨房,马上眼泪掉下来,大叫“奶奶,你倒是叫我呀,放碗是我的活,你怎么不叫我呀?”
  第一个例子中,孩子得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第二个例子呢,孩子的表现就不太得体,我就要教他以后怎么和奶奶表达自己没干上活的不满和请求。
  独立自主是一种能力,能力就需要知识的反复输入和训练;独立自主也是一种习惯,习惯就更需要知识的反复输入和训练。
  网课还在继续,但上级点名批评,某个学校没有给孩子上直播课,需要调整。刚刚和一个副校沟通,她问了很多学校,一年级都在上网课,只有我们是让学生看国家中小学平台上的课,貌似上级多次批评的就是咱们啊,嗐,那就做好上直播课的准备喽,一年级直播课,热热闹闹、拖拖拉拉。
  这种形势下的教学,越来越没有信心,孩子刚养成点好习惯,疫情一居家,回来又得重新开始。一些知识点当面说一次他就能学会,这会得隔着屏幕说好几次也不会,这种直播,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家长更是操心累。
  今天是我和公公的生日,昨天老公就买了一堆好吃的,做了好几个好菜提前过,他一直嚷嚷着没有仪式感,跟自己想象中的盛大生日不太一样。我倒是不太在乎,生不生日的,也没有多大区别,我是一个不太注重仪式感的人。夜里老公收到信息说放假停诊,早上又说通知改了,他们医院也是人心惶惶的。
  很讨厌疫情这样反反复复,无休无止,改变了太多,带来的好像没什么好处。老二也是折磨人的小妖精,每天晚上闭着眼睛哭好几回,吃奶好几回,这一晚上的觉都是断断续续的,那种感觉太难受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对孩子的耐心少了很多,他一哭闹不止,火就开始往上窜,可能就是休息不好,情绪也不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