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多人口大关,是由明朝奠基的。


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是由明朝开始的,食物的增多也是由明朝开始的,到了清朝,人口暴涨遂一发不可收拾。明朝时疆域要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以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不足以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汉唐以来中国的食粮主要是黍稷稻粱,亦即大米与各种小米,加上越来越普遍的粉食麦类。宋朝引进早熟多产的稻种(占城稻),这个有助于南方食米的供应。到了明朝,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物作物引进了中国,不仅中国人多了不少养生的资源,而且以其生长环境各有土宜,许多过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食粮。

明朝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番薯与花生最为重要。前两者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麦类和稻米之不足;后者提供植物脂肪,为中国传统豆油与菜籽油之外添了另一油源。这三种作物,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无法使用的土地以变为农田。中国华南与西南多山,沿海又多新生地,凡此都可转变为生产食粮的佳壤,是以明代垦殖多塘田,圩田、沙田。在万历年间,福建人即从南洋引入了闽南泉,漳诸处。据《金薯传习录》,番薯是由菲律宾引入番薯藤,然后在福建地区广泛栽培。同时广东人也从越南引进了番薯,广植于东莞等地。不久徐光启又从淮南引进了长江流域。番薯初入中国时,福建的地方官员一般是把它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其后则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农产品。玉米:是另一种很快普及中国各地的新作物。玉米又名番麦、玉蜀黍、珍珠米、苞谷,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即详细叙述玉米的形状,并且记载“旧名番麦”,足见它已在中国颇有一段时间。花生,又名落花生、长生果。原产地是南美洲,其特性为落地入土即可存活,宜于沙地,又不厌盐碱,是海埔新生地最适宜的作物。明朝的嘉靖年间花生即载于江南的地方志,花生又富于油质,是十分优良的植物油来源。

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各地名称不一样,明朝晚期传入了闽台,一带。之后又传入了西南各省,全国推广是到了清代了。栽培作物的种类多了,但是种植的方法就多样化。明朝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因为土地的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的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明朝的人口分布状态可能和和食物资源的分布有相应的关系,就比如说南方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而北方的诸省只有南方的1/3。明朝新引入的那些粮食与蔬果都是先在华南发展,然后再蔓延于全国……

新农作物的引进推广,使得清朝的人口暴涨,不只是清朝。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大量新增人口带来的压力,使土豆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豆对欧洲近现代经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 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土豆也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因为土豆帮助欧洲解决了粮食不足,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另外,美国的建国也与土豆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爱尔兰土豆种植遭遇灾害,产量剧减,百姓食不裹腹,大批居民被迫前往美国,成为美国的拓荒先驱。土豆、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到底救活了多少人类已无法精确统计,这些食物对世界人口增长,同样做出过巨大贡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