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让我们学到了哪些历史教训


每个王朝灭亡几乎都一样,吏治腐败土地兼并自然灾害严重,经济上不善经营,所以才亡的。明朝亡的主因就是发生了粮食危机。看明亡史,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课。

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的生动记录:“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普通的村子,都见不到几个种地的,全涌进城里打工了。
就算农村还有种地的,可明朝火热的手工业,更令农业生产跑了偏:丝绸瓷器等产业的生产越发扩大,以利玛窦等传教士估算,仅苏州上海地区,纺织产业工人数量就有近八十万。相关原材料价格暴涨,昔日鱼米之乡的江南,土地大多改种了经济作物。即使是正常年景,江南等地的粮食,基本也是年年购买。

这样的畸形景象,在正常年间,粮食还可以维持。但到了明末天灾爆发,农民起义与清军叩关等考验接踵而来时,早已埋下的粮食隐患,就如火药桶般接连爆炸。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痛心的一幕:原本富庶繁荣的明王朝,却在严重缺粮的困顿里,蒙受了饿殍遍野的灾难,走向了悲情的灭亡。
漠视粮食安全的代价,工农业比例失调的后果,晚明的山河变色就已证明,那是何等刻骨铭心的严重。“粮食安全”,这个至今全球各国都无比警醒的话题,参考明末变局就可知,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明朝灭亡让我们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粮食危机并没有远去,现在很多非洲国家也缺粮,缺水。发生粮食危机国家,看明史你就会懂,有以下几种原因:1土地兼并2、自然灾害也就是气候问题。3长期的战争。

姜太公说:“农,工、商”是治国三宝,对于一个农耕民族,农业重要性可想而知?齐国管仲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莫慌”,粮食问题是国家经济的核心问题,因此珠宝,金银、玉器这些奢侈品,都无一能超过土地价值,据周朝icon记载,亩产30公斤 秦朝记载,亩产50公斤
隋朝记载,亩产110公斤
唐朝记载,亩产130公斤
宋朝记载,亩产200公斤
明朝记载,亩产240公斤
清朝记载,亩产300公斤。
按照中国传统农业种植的最高标准,清朝已经达到顶峰,但是中国的土地开发已经趋近极限,甚至超过底线,大量森林草原湿地被破坏,生态环境面临崩溃,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气候非常反常。人口上70年代已经突破8亿,如今高达15亿,如果没有特殊有效的粮食增产办法,中国将处于大面积的饥荒状态,我国将陷入一个难解的历史危机……所以当今现在的我们,更应该要保护环境保护耕地、保持粮食自给自足才是稳定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小学会珍爱粮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