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银行不好,应届生却都一股脑的挤去银行?


转载自知乎答主:寒星
天天说银行基层工作反人类,甚至还有个银行辞职的超话,但银行招聘却从不缺人

数学遇到正面难以突破的难题时,可以用反证法解决。同理,当一个问题从正面很难解决时,可以试图去反过来想。
所以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问:如果这些应届生不去“不好的”银行,那么他们还能去哪?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一个行业看起来方方面面都比银行强,那自己能不能进?
第三个问题是这些“比银行要好”的行业是只有现在好,还是会一直好?
一、次优选择
所有人都告诉我分析师、咨询公司研究员、基金经理、大投行比银行好。我也觉得没毛病,但关键是怎么没人告诉我怎么能去成呢?
这些公司的录取门槛是默认的顶级985本科+常春藤大学硕士,亦或是你有个手眼通天的爸爸。其余的人可能对方连简历都不看。
想起了网上的段子。端午节人人都告诉我要吃粽子,可是没告诉我在哪吃,谁请客……
又想到了有一批人专门说考证无用,金融行业里有用的是人脉和资源。我仍然觉得他们说的特别的对,但他们为什么不告诉我怎么才能凭空获得人脉和资源?
又有人疯狂的鄙视银行,说现在最好的是互联网行业。我也认同,关键很多人不是学相关专业的,尤其是让文科生和金融专业看到程序代码可能会疯,这个建议是让我想办法往四年前去穿越么?
况且还可以在某乎上搜一个高频热榜话题:35岁后的互联网人何去何从。
要么去一些企业?很多企业待遇还不如银行好,基层工作强度却一点不差。至于中小企业……你猜为什么它们融资难。100家中小企业的90家会在3-5年内倒闭,剩下的10家中的9家会在下一个3-5年倒闭。企业自身都难保,作为员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去创业似乎是个好思路。呃……你猜中产阶级返贫的两个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恭喜你,猜中了一个!另外一个是盲目投资。
相比之下,银行竟然是唯一剩下的那个选择。
它的确可能不是最优的那个选项,但银行是大多数人在目前可能的选项里,最好的选择。
想到了《复仇者联盟4》中,卡魔拉(Gamora)疑惑的问星云(Nebula),我将来就只配和这个货(指星爵)在一起么?星云冷漠的说:“dei,因为你剩下的选择只有一棵树(指格鲁特)”。
二、银行好在哪
那么银行香在哪里?香在这是一个高度体系化和流程化的地方。你只要进入了银行,就发现最难的已经过去了。多数工作高中生就能干,只要遵循流程做事,当一个尽责的工具人就行。
银行轻易不裁员,工作几年后就是终身合同,35岁也不至于赶你走。未来又有保障。
虽然福利越来越少,但还是那句话,一切的快乐源自于比较,你再横向看看其他的单位,就会珍惜目前的所有。
同样,银行薪资你看着少,但你在看看其他的行业,是不是突然觉得银行是个福报。
只是你永远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呃。人性吧,惯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重新来看开头的这三个问题:
1)如果应届生不去“不好的”银行,那还能去哪?
人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当下的信息而做出的最优选择。对于大部分应届生来说,银行就是最佳的去处,可能还进不了。
2)如果一个行业看起来方方面面都比银行强,那自己能不能进?
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历史上著名的 “何不食肉糜”。基金经理、咨询公司,顶级投行这些就是“肉糜”。
3)比银行好的行业是不是会一直好?
很多问题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在于观察的时间长度不同,曾经璀璨的行业明珠十年之后可能无人问津。例如初入WTO时的国际贸易,“人类的未来”生命科学,一度辉煌的煤老板,现在如坐针毡的地产商。
看一个问题,要跨越经济周期去看。
而银行,就是经历了无数风波后依然在的行业,并在肉眼可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下去。
改动下丘吉尔著名的一句话用来结尾吧:
“银行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是大多数人迄今为止能找到的最好的就业方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