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挤破头进银行,如今排队离职:每天拉存款卖保险,书白读了



来源:腾讯新闻棱镜

“以后过得再不好,我就是去跑滴滴,送外卖,也不干银行了。”
 
“在银行网点工作一个月后,唯一愿望就是离开这里。”
 
 “三个月了,裸辞了。”
 
……
 
在网络话题“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中,银行员工们疯狂吐槽这份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快,还有不少人晒出自己的离职信。
 
“基层网点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我们已经习惯了。”上海某大行支行行长胡敏对作者无可奈何地表示。
 
眼下,银行业2022年校园招聘正如火如荼,一大批新鲜的95后即将走出校园迈向银行柜台。他们大部分就读于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这是大学里最“卷”的专业,分数线普遍要高出同校其他专业20-30分。
 
他们闪闪发光的简历经过层层筛选,从211到985,甚至常青藤;要在笔试中解答出开普勒定律、看懂机械齿轮、能用经济学模型分析垄断案例,15分钟完成3篇英文阅读理解;在面试中舌战群儒,顺利通过体检,才能最终拿到录用通知。
 
然而,一大批已经进入银行、端上父母眼中“金饭碗”的年轻人们如今却正在排队离职。
 
银行围城内,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挤破头进来,排着队出去
 
“以现在的招聘标准,我肯定考不进银行。”前银行员工江涛对作者感叹。5年前,他从工作了5年的某国有大行北京某支行柜员岗位裸辞。这在当下是无数年轻人挤破头想要得到的职位,各种名校学历扎堆甚至还需要调动一点人脉关系,而当年江涛的同事中却不乏大专学历。
 
“从海外藤校,到清华北大,你能想到的好学校我们都有。有的柜员还要托关系找人关照。有时候实在想不通,当个银行柜员而已,都已经卷成这样了吗?”胡敏表示不解。
 
银行的“卷”主要在于参与竞争的人数太多。金融体系历来被视为高薪、体面,备受毕业生们青睐,财经类专业也持续火热 。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毕业的870万大学生中,100万人学的是财经。
 
相较于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银行以最多的就业岗位成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们的主流选择。行业数据显示,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80万人,而证券从业人员才33万人。
 
这必然推高了进入银行的门槛。华南一位前银行从业者透露,一家股份行的隐形录取门槛,已经要求必须是硕士或985、211、双一流高校,尤其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大量留学生开始考虑回国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然而,“卷”进银行后,95后们发现工作状态与想象之间差异巨大,一大批新人开始迫切“逃离”。
 
“我以为自己是按照未来行长接班人来培养的,没想到只是给行长看门的。”
 
“我一个985大学的法学硕士,现在到了理财经理岗,感觉研究生白读了,法考白过了。每天都在拉存款、卖保险、卖理财。”
 
在上述“逃离银行”的话题交流区,这样的声音比比皆是。
 
作者了解到,不少银行要求新人在一线柜台实践2年再定岗。一些名校毕业生奔着银行管培生的招聘而去,然而一线柜员琐碎的基础工作令他们失落,加上银行业整体收入缩水,不少人在临柜期间选择了逃离。
 
胡敏告诉作者,为了留住年轻人,银行推出节日慰问、定期家访、为异地毕业生提供宿舍等举措,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然而收效甚微。
 
“年轻人们排着队离职,导致我们支行网点的离职名额都不够了。”在老家华东某大行县域支行网点上班的林悦告诉作者,离职人数过多人力部门也会被问责,以至于招聘时人力会将学历背景最好的一批先筛掉,因为知道留不住他们。即便这样网点离职率依然居高不下。
 
《棱镜》作者整理几家国有大行近三年的员工年龄结构数据发现,30岁以下的员工人数、占比均在加速下滑。
 
其中,中国银行近两年30岁以下人员减少了17476人,邮储银行减少了8583人,农行和建行也分别减少了7527人和3084人。在30岁以下人员占比中,中国银行从2018年末的28.06%下降到2020年末的22.50%,同期邮储银行这一指标从27.31%下降到21.41%。
 


房价涨了5倍,收入下降了一半
 
财报数据显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人均薪酬在30万元到50万元之间。尽管银行财报上的利润仍在高速增长,人均薪酬领先绝大部分行业,但属于银行网点的高光时刻早已远去。银行网点为银行贡献的价值不断削弱,网点员工收入下滑严重。
 
林悦告诉作者,10年前,在该行工作到手的现金能达到20万元,还有各种节日福利,在当地妥妥地属于高薪工作。如今,每年到手的现金仅有10万元左右,在当地只能算中等水平。而同期县城的房价则从4000多元/平米涨到2万多元/平米,涨了5倍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