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群人普遍内向腼腆而自傲,却陷入困境..


点击"两岸商汇"关注 
每天都有好文章

今天先分享两则关于老人的温情故事。
第一则。
 
上海徐汇区,90后博主王逅逅记录下她和80岁邻居爷爷之间的温馨日常。
 
因为家里的保姆生病了,小区已被封控,邻居爷爷找上王逅逅,想搞到一点头孢治病。
王逅逅把头孢的事办妥后,又主动给邻居爷爷买物资。
 
看王逅逅不仅能弄来头孢,还买得到鸡蛋牛奶,邻居爷爷肃然起敬,对王逅逅的称呼也从“小王”变成了“小王老师”。
 
后来有一天,邻居爷爷敲开了王逅逅的门,给了王逅逅两大盒漫画书(王逅逅喜欢看漫画),并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里面包着钱。
 
王逅逅马上弹跳开,说绝对不能收!
 
邻居爷爷很严肃地说:你必须拿着,里面有我写的纸条!
 
爷爷一甩手,把纸包扔在门口的拖鞋上,转头就走了。
 
里面是五张崭新的钞票和一张纸条,纸条上是竖行繁体字,写着:
“小王、小李好。谢谢近段时间的照应,先予付500元,以后一并结算,亲兄弟明算账。小人书、连环画先给你们两种,看完后再与我调换其他的内容的书。”
 

第二则。
4月1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收到了2000多箱来自宁波的援沪蔬菜,和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以及一封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信,落款是“一位热爱上海的老人”。
写信者是来自宁波奉化的退休教师,信中提到,他儿时在上海长大,17岁时随父亲到乡下务农。
“今年是我离开上海的第60个年头。上海始终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知道有渠道可以把上海人民最需要的蔬菜送到上海,老人第二天五点不到就起床,召集老伴、家人和邻居一直忙到深夜11点,做出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
信中最后一段,老教师写道:
“四月过半,春色正浓,相信明天你们的生活会明亮起来。电影《八佰》里有一匹不惧硝烟的白马,在苏州河北岸不停地奔跑,辗转难眠的朋友,希望你们夜夜都有白马入梦,马不停蹄,希望就不灭。”
 

疫情面前,“弱势群体”不是老人们的全部标签,“可怜无助”也不是老人们的唯一面目。
 
尽管他们拥有被社会大众关照的权利,但很多老人不愿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负担。
他们也是天真的、悲悯的、诗意的、充满希望的、古道热肠的.....
他们也在竭尽所能地,回馈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回馈着整个社会。

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向年轻人开口求助。
 
如果年轻人不主动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很多老人出于自尊,往往羞于开口麻烦别人。
 
上海一位网友说,自己写了张告示,给楼栋里的老人提供团购帮助。
张贴告示的时候,一位老人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直到另一位老人跟他说:“想要买菜可以找这个小伙子”,这才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一位网友帮不会线上支付的邻居阿姨买了一包面粉,阿姨还回现金的时候,还附赠了一长字条。
字迹工整、笔锋流畅,最后写道:赠爱心小朋友。

前一天,另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上海老人的手写信:
 
“抱歉不会转账只能付现金。请一定不用找零。有一个恳求:
除了韭菜什么都可以接受,最好能有一个番茄(已经好久没吃过了)。
又给您增加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不正规方式感到惭愧)。”
这位博主说:
上海老人普遍内向而自尊,他们陷入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往往羞于求助,习惯自己悄悄想办法。
这又何尝不是这代中国老人共同的品格呢。

现在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见证人。
他们的前半生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后半生在改革开放中又经历了时代巨变。
他们的身上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他们隐忍、内敛、坚强。
宁可苦了自己,他们也宁愿保持体面,不愿在这种时刻为身边的人带来麻烦。
但凡有一点余力,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施与他人。
疫情之下,这些善意、援手,在老人和身边陌生年轻人之间,双向流动着。


有人吃不上饭,有人“翘起兰花指”把手边社区送来的午餐肉、火腿餐、手抓饼统统送进垃圾箱。
原文虽然已经删了,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在上海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物资有多难得,社区分发的食品虽赶不上用度,对很多家庭来说已经是救命稻草。
这时候有人非但不百倍珍惜粮食,还把到手完好的午餐肉火腿肠手抓饼扔进垃圾箱。
扔蚌埠午餐肉的理由是“没有品牌”,扔手抓饼是因为这东西“几十年都没碰过手”…
不喜欢大可以不接收或者退还社区留给有需要的人,完了还要来上一句“傲娇和胃酸我选傲娇”,任谁看到能不气?

这些肉罐头是怎么来的?
有网友留言:“我同事蚌埠宏业集团的,开大车,自备食物,送了120吨罐头去给你们,回来还要被隔离,你就不配吃我们蚌埠的罐头!”
网友提到的安徽宏业集团内所属企业均为蚌埠市原大中型国企改制后组建,蚌埠肉联厂更是业界知名享誉数十载。
更难得的是,这时候能进上海的食品都要严格过筛,加上流动人手不足物流受限,这些罐头属实来之不易。

谁能想到,好不容易肉罐头从生产线到分发到居民手中,经历了重重门槛后,最终的下场却是被瞧不上,被丢弃。
发这条博文的人是个粉丝不到5万从没像现在这么红的“情感博主”。
从她自我定位的标签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个90后上海小网红。

她自己大概也没想到,疫情期间意外“走红”,竟是被突然涌入的大批网友骂“红”的…
“必须给我们安徽人道歉!”
“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花钱给你买个热搜。”
“对不起,我来迟了,请问是直接骂 ,还是过去骂?”

但是今天朋友和我说,他们浦东高行镇一直不发东西,最近终于到了一批物资。
群里显示,4月19号下午3点43工作人员表示油到了:

结果她一看,发来的油上印着的生产日期,赫然就是4月19日下午3点32:

她表示:
上海现在物资需求量大,企业加工加点做好的油直接送来小区我能理解。但15点32出厂,15点43就到小区楼下让人取了,怎么都有点太快了....
在工厂直接拿嘴接,估计都喝不到这么鲜榨的油。
我查了一下,这家企业到他们家,百度地图上导航的最快时间是47分钟:

。。。
然后他们查了生产油的厂商,是一家上海浦东本地的小企业,之前因为“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被工商处罚过。

更是背了12条法律诉讼,其中因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的败诉了:

虽然这一切都有可能是巧合,但他们小区表示保险起见,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先不用这油了。
当然这毕竟还是有可能的,毕竟留了十多分钟的反应时间,但网上还有一些人发的生产日期就一个比一个离谱了。
不止一个梅陇镇居民表示他们直接收到了来自未来的油:


有人发现他们发到的自测试纸生产日期印成了2202年:

最后,有人发现他们收到的三珍叫花鸡生产日期是2022年4月13日:

结果扫描袋身上的二维码,发现浙食链上写着这袋叫花鸡的生产日期是2021年8月31日,已经过期两个月:


还有人表示他们收到的大礼包榨菜,包装上写的生产日期4月11日,结果浙食网按批次查到的生产日期是2021年8月10日:

也就是说袋身上的生产日期是乱写的,真实的生产日期被掩盖了。
这大概也解释了上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来自未来的物资”吧。
2,发霉被召回的变质食物
一位来自张江的网友告诉我,他们封控到现在,一共只收到了很少的物资:

好不容易发了一包酱鸭,结果酱鸭发霉,被紧急召回:


感受一下被召回的酱鸭:


发霉的不止有酱鸭,还有罐头:

被召回的也不止酱鸭,还有狮子头:

有人感慨:
躲得过病毒,躲不过发霉食物啊。
3,山寨食品
有些食物倒是生产日期没问题,也看不出有什么质量问题。
但它的名字也太山寨了。
这位网友表示他收到的粉丝是龙X粉丝。

说实话,这第二个字我还真不认识,反正不是龙口就对了。


还有人表示自己收到了物资欢天喜地:


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龙字多了两撇。

惠南镇的网友说好消息是发物资了。
坏消息是发的是龙D粉丝。


所以龙口粉丝到底有多少种写法?
这都快超过茴字的写法了。
当然,收到最多的人应该不是各种花式写的龙口粉丝,而是下面这个龙口宴粉丝:

。。。
还有,浦东发的这个加碘精制盐:

查出来生产公司已经是失信被执行人:

发的口罩:

也是失信被执行人:

这一波直接让我回到童年,回忆起了童年时代的那些山寨品:

接下来是不是会发康帅傅、雷碧、脉洁啦?
倒也不是说这些失信企业做出来的产品不能用,也不是说山寨品牌就一定有问题。
但关键在于明明有那么多正规的、不失信的、靠谱的大企业不用,某些街道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些毫无名气且背有多条处罚记录的企业作为保供企业?
这可是食品,食品安全大过天。现在并不是饥荒年代,这些东西谁又敢吃呢?
我想到之前梅陇镇居民说他们发的猪肉是全肥的,几乎只能用来炼猪油,上面全是乳头:

很多人在网上反映后惊动了警方,调查发现中间真的有猫腻:

只说供货的人“以次充好”,那负责采购的人有没有猫腻呢?
肉有问题,其他的那些有没有猫腻呢?
还有,这些不让正规快递卸货的操作:

到底是因为怕有感染风险,还是怕动了谁的利益呢?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
只能说如果有人发国难财,那我祝他们早日下地狱。

愿我们的用心 能让你  关注一下本号
[台商总汇]
一个大家值得推荐的平台.
你关注了吗?
我们己经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陆地区的平台
让你在大陆
也能享用台湾美食
体验台商优质商品
赶快按下面二维码去加入我们吧!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进入特供大陆地区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