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30°。公历每年的4月20日前后为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有“雨水生百谷”之意。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民间有渔家祭海、走谷雨、喝谷雨茶、食香椿、赏牡丹、祭祀文祖仓颉、“桃花水”洗浴等习俗。
一、节气特点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4月底到5月初,气温毕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共同引发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常言道“谷雨断霜”,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雨量开始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是民间农耕时节。谚语曰:“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此时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亦是渔民下海捕鱼的好日子,渔民们在谷雨这天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壮行节”。
二、致病因素
谷雨节气气候以风热为主,空气湿度加重;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困阻气机,侵袭下位;肝气旺,其在志为怒,脾的运化功能趋于旺盛时期,在志为思;谷雨节气,机体毛孔肌腠处于舒展状态,易受风热、寒邪的入侵,从而引起风热病、各类神经痛、痹症、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疾病的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表1)
表1 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
三、养生保健
谷雨节气的养生歌诀:谷雨养生调心情,谨防旧病再发萌,开窗通风花粉飞,春捂养阳防温疫,宜甜少酸忌冷腻,调达肝气防郁痹。
(一)起居养生
1. 保暖防寒 谷雨后的气温虽以暖晴为主,早晚温差大,空气湿度较大,应开窗通风。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一般上床时间不超过22:00,起床时间6:00为宜;此时早晚仍有时冷时热,早出晚归者更应加倍小心呵护自己,“春捂”有度(以气温15℃为临界点,气温超过不宜再捂)以免生内火。晨练不宜过早,宜在日出后进行,此时不仅气温上升,而且阳光能稀释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更适合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宜过度出汗。患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或既往有关节运动创伤或扭伤者,应注意疼痛处和损伤处的保暖,避免久处湿地,寒湿之邪入侵机体发病。女性气候寒冷或阴雨天应注意对膝关节的保暖,以免风寒侵袭膝关节,从而发病。
2. 外避湿邪 衣着款式以宽松为宜,内衣选择吸湿性好的纯棉制品。此时的晨练地点选择避风向阳、温暖清静、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等场所,避免在林中晨练,尤其是在雨后或日出前,晨练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以免运动时湿邪侵袭舒驰的肌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困阻气机,与寒邪共同引起机体下部的疾病,避免长时间躺卧或坐于草地上,尤其是老年女性,以免寒湿之邪诱发或加重风湿性关节炎。
3. 外避风热 谷雨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重,气候以风热为主,易滋生各类微生物,应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谨防风热感冒。免疫力低下或体虚者不宜频繁出入超市、公园、植物园、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尤其是在流感等疾病流行期间,必要时,外出时戴好口罩。
(二)情志养生
1. 慎动肝火 谷雨正值春夏之交,春属肝,谷雨节气时肝气最旺,此时应格外重视保持情绪乐观,注重个人修养,遇到烦恼时多向家人和朋友倾诉,或多到大自然中走走,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心胸开阔、淡然处之,自我调节好情绪,切忌遇事急躁,妄动肝火。正如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邓小平同志说的“我一向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等。
2. 移情易性 谷雨时节,肝火旺,脾的运化功能趋于旺盛状态,此时要警惕七情中与脾对应的“思”和与肝对应的“怒”,引发相应的疾病。脾气郁结则出现食欲下降、脘腹胀满、便秘、失眠等;肝阳上亢则出现头晕、头痛、目眩、头重脚轻、血压升高等。因此,可聆听与脾相对应的宫调,具有运化气血、调中益气之功效,代表音乐有:《满江红》、《小白杨》、《闲居吟》等,音乐具有调式悠扬流畅、典雅和谐的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思者以怒胜之,选择与怒对应的角调,通于肝,具有疏肝解郁、补心利脾等功效,可在午睡或晚上睡眠聆听,同时对睡眠有改善作用,代表音乐有:《欢乐颂》、《女人花》、《阳关三叠》等,音乐具有调式亲切、圆长通澈、高而不亢、低而不臃、绵绵不断的特性。中医五行音乐对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情志起双重调节作用。
(三)饮食养生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尾声,仍以养肝为主,此时脾的消化功能趋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接受补益的大好时机,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又能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1. 宜 《摄生消息论》曰:“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故当用补,而肝木太过则克脾土,宜选择甘、温之品以养肝健脾。
(1) 宜暖而芳香:中医认为“土爱暖而喜芳香”,食物温度以30~50℃为宜,脾胃具有受纳和运化食物的功能,芳香而温暖的食物有助于脾的运化。研究表明,温度适宜的食物可促进肠胃内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 宜养肝补血:多食韭菜、黄豆芽、菠菜等。韭菜具有温补肝阳之功效;黄豆芽具有清肝明目、补气养血之功效,在做黄豆芽时,可放些韭菜,既好吃又健康;菠菜具有补血止血、滋阴平肝之功效,由于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最好用开水焯一下再食用。
(3) 宜甘温健脾:谷类如糯米、刀豆等健脾益气;果品类如椰浆、大枣、板栗、龙眼等健脾养胃、益气生津;蔬菜类如荠菜、南瓜等健脾利湿、消肿止痛;水产类如鲈鱼、鲫鱼、黄鳝等健脾益气、补益肝肾;肉禽类如鸡肉、羊肉、黄牛肉、鹿肉、熊掌等补中益气养血。此外,香椿、芦笋具有健脾益气、滋阴润燥、清热祛湿之功效。
(4) 湿盛者宜选食荠菜、香椿、芦笋、赤豆、黑豆、薏苡仁、山药、冬瓜、藕等健脾利湿之品;痹症者宜选食韭菜、荠菜、南瓜、芦笋等行气、消肿、止痛之品;外感风热者宜选食青菜、草头、竹笋、萝卜、冬瓜、丝瓜等清热润肺之品。
(5) 宜饮春茶: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抗氧化、利尿祛湿,此节气可适量饮茶以祛湿,正所谓“阳春三月试新茶”,切忌贪多、贪浓、空腹喝,不喝凉茶或隔夜茶,酒后不饮茶。绿茶有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等,具有清心神、涤热、肃肺胃之功效,适用于易上火、性格急躁者;红茶有滇红、祁门、英红等,具有温脾胃、畅中焦之功效,适用于胃寒、腹胀者,宜在下午和睡前饮用;乌龙茶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等,具有消脂减肥、抗氧化抗癌之功效,适宜于肥胖、高血脂者;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具有提神助消化、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消化不良、咳嗽痰粘且黄者;普洱茶具有降血脂、助消化、醒酒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用大量酒肉者;白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等,其性清凉,具有退热清火之功效,适用于心火旺盛、低热者;茶有不同功效,需根据自身情况选对茶饮用。
2. 慎 古人有“四季不食脾”之说,此时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谨防“伤食”和旅游的“美味综合征”,饮食不节、不洁均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虚寒者慎食清热滋阴之品,以免引起腹泻。
3. 忌 《寿亲养老新书》曰:“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也就是说老年人脾胃功能衰弱,应饮食有节,忌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谨防寒邪袭胃。
(1) 忌过冷:谷雨气温升高较快,尤其是中午,进食过冷的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脘腹冷痛、泄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此外,过冷的食物易导致气滞血瘀之病症,应“热不炙唇,冷不振齿”,正所谓:“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
(2) 忌过饱过饥过快:老年人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取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或者每餐七成饱为宜;老年人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进食时需细嚼慢咽,一般在30~60分钟为宜,避免“吞、呛、噎、咳”的发生;过饱、过饥、进食过快均能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3) 忌发物:公鸡、竹笋、羊肉、猪头肉、猪蹄、鹅、海鱼、海虾等是民间公认的“发物”,凡痹症、皮肤病、热病等应忌服。
(4) 配伍禁忌:黄豆芽与猪肝同食会降低其营养价值;菠菜与豆腐同煮食会降低营养价值,与韭菜或牛奶同食易引起腹泻;韭菜与牛肉同食易生虚火,与蜂蜜同食易引起腹泻,阴虚火旺及湿热者不宜食用;荠菜与鲫鱼同食易引起水肿,与醋同食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4. 食疗
(1)山药内金鳝鱼汤
[原料] 活黄鳝250g,鸡内金10g,淮山药10g,姜,黄酒,精盐、味精。
[制作] 将黄鳝洗净去除内脏,切段后用开水烫去血腥味,起油锅,放姜炒黄鳝,加少许黄酒后再加适量清水,倒入砂锅内,将洗净的鸡内金和淮山药一起放入砂锅内,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煮1小时,加精盐、味精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消食、调和肝脾,适用于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所致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者。
(2)牛蒡根粥
[原料] 粳米50g,牛蒡根50g。
[制作] 将粳米煮粥,另将牛蒡根加水煮开5分钟后去渣取汁,调入粥内,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辛凉解表、利尿通便、发汗、补血、强壮,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和食欲不振等,亦可用于预防风热感冒。
(3)薏仁木瓜粥
[原料] 薏苡仁30g,木瓜20g,大米100g。
[制作] 将薏苡仁、木瓜、大米一起熬粥即可。
[功效] 健脾祛湿、散寒止痛,尤其适用于风湿患者。
(4)三色汤
[原料] 黄豆芽100g,红辣椒1个,鸡汤,白醋,姜丝,盐,水淀粉。
[制作] 油锅烧热,将黄豆芽煸炒几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锅,将锅内放入鸡汤、姜丝,烧开后将红辣椒入锅,再次滚开后带入黄豆芽、盐,水淀粉勾芡后淋上麻油出锅,即可食用。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适用于筋骨拘挛、腰膝酸痛者。
(5)玉竹淮山鸽肉汤
[原料] 白鸽1只,玉竹15g、干淮山20g、精盐,调料。
[制作] 将白鸽洗净切块,放入砂锅中,加入玉竹、干淮山、适量精盐和调料,加水500ml,文火炖煮1小时至肉熟烂即可食用。
[功效] 健胃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型萎缩性胃炎患者。
(四)经络养生
1. 耳穴埋豆,通络止痛 耳廓似倒置的胎儿,人体发病,常会在耳部相应的穴位上出现阳性反应。耳穴埋豆是通过磁珠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以达到调节机体、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消炎、镇静止痛之功效。外感风热者选择肺、下屏尖、内鼻等穴位;痹症关节疼痛者选择关节相应耳穴、神门、脑等穴位;肝气上逆、脾虚气郁者选择肝、脾、肾、神门等穴位;每穴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隔天双耳交替贴敷。
2. 拍胸背,强心肺 取坐位或立位,全身放松,先用左手半握(空心)拳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拍打右胸;然后用右手半握拳拍打左胸,左右各拍打49或64次;接着将左手伸至头后拍打右背部,右手拍打左背部,左右各拍打49或64次。具有振奋阳气、行气活血、增强心肺之功效。
3. 艾灸中脘,温中散寒 艾条温和灸中脘(位于脐上4寸)、关元(位于脐下3寸)、气海(位于脐下1.5寸)等穴位,艾条距离腧穴皮肤2~3cm,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寒湿痹阻者选择关节局部临近的穴位进行艾灸,以祛湿散寒,温经通络。
背部刮痧
4. 背部刮痧,退热祛邪 风热感冒者选择背部的风池穴(位于颈部枕骨下,斜方肌外缘与发际线交回凹陷处)、大椎穴(低头颈部最突出骨头处)、华佗夹脊穴(位于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和肺俞(位于第3胸椎棘突旁开1.5寸)等穴位,一般每处刮2~4条,每条长约2~3寸,刮痧部位应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皮肤呈现红、紫色痧点为宜,每日1次,具有强身健体、退热祛浊、通经活络之功效。其中,大椎穴是风热感冒的首选穴位。
5. 按揉阴陵泉,健脾祛湿 中医学认为,湿气通于脾,祛湿应从健脾入手;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健脾祛湿之要穴;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取正坐或仰卧位,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49或64下,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2次。
阴陵泉
(五)运动养生
谷雨时节运动养生应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此时人体气机发散,较易出汗,汗为津液所化,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时的气血健康,因此,运动勿大汗,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等运动方式。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适当参加一些运动,保持筋骨活动能力。
1. 谷雨三月中坐功 每天清晨,自然盘坐,右手上举托天,指尖朝左,左臂弯曲呈直角,前臂平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手心朝胸,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做3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脐下3寸)。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具有改善脾胃功效。
2. 哈哈大笑养生功 练习前喝一杯温水滋润口腔和喉咙,吐掉全身浊气,直到不能再吐为止;之后吸入新鲜空气,吸气时不断放松身体;然后稍微提肛,对群山发出笑声、吼声,把气全部吐出去;笑三声后放松一会儿,让整个身心恢复宁静;如此反复三次,放松身体,再喝杯温水。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
3. 陈式太极拳关节操
(1) 第一段:①腕关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十指环扣交叉于胸前,以腕关节为轴旋转,动作尽量轻柔,幅度要大,次数不限,以舒适为度。②肘关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臂自然垂于体侧;以身体带动手臂,先以肘为中心外旋而后以肘为中心内旋,进而弧形上升,肘合于腹前;上动不停,臂向外旋,向斜下方弧形至腰两侧外开至两胯侧。③肩关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成勾手,勾尖置于胸前;以肩关节为轴,同时向前一向上,向后、向下旋转为1圈,共转8圈,再反方向旋转8圈。反复练习。
(2) 第二段:①扩胸: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平抬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两脚不动,两臂外张扩胸。随两臂回弹,两臂成侧平举扩胸,掌心朝上。②振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左手上举于头部左侧,臂伸直,掌心朝前,右臂垂于右侧;两臂同时后振4次,再交换两手上下位置,后振4次。③抡臂拍打: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松肩、松臂、松胯、屈膝;脚不动,随着身体左转,带动两臂甩开拍打身体;右臂拍打左前胸、腹、肋、肩,左手背及前臂拍打右背,眼随身体向左后方看;再向右转,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如此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随意拍打,次数不限,以轻松舒适为度。
(3) 第三段:①转腰: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轻握拳,平抬与胸平,拳面相对;脚不动,向左转腰90度2次,随即向右转腰90度2次。②髋关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叉腰,拇指在前,其余4指按于肾俞穴上;腰不动,以髋关节为轴;按左→后→右→前的方向旋转8圈,再反方向旋转8圈。③膝关节: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按在膝盖上,以膝关节为轴;同时向里、向外各旋转8圈;两脚并拢,手势不变,以膝关节为轴,向左、向右各旋转8圈。④踝关节:两脚自然站立,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重心在右腿,左脚尖点地;右脚不动,以左脚尖为支点,以左躁关节为轴旋转,再以右脚尖点地,旋转右踝关节。⑤弹抖放松:立正,左脚提起,右腿支撑体重,松胯屈膝,两臂放松,身体略右转;放松弹蹬左脚,同时向右前下甩两手臂,全身各个关节都有一种放松舒展的感觉;换提右脚弹抖放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该关节操通过活动肩、肘、腕、腰、膝、踝等关节,具有舒筋活络、舒展关节、调畅气血之功效。
初次扫码的友人(患者),记得填写姓名、性别、年龄、手机号码等基础信息呦。
也可以到上海(嘉定新城)瑞尚中医门诊、(徐汇)君和堂中医门诊就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