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自己公众号的第一天,便把以前的文字作为踏我🐶足第一印的开始,在李翱问道高僧惟俨以后,我是如此喜欢“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样的回答,仿佛我存在过,我也没存在过;其实我存在过,我也没有存在过。)
西方的哲学家、或者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是重问题性的研究。问题性的研究,就是重思考、重逻辑,所以大体的说来,念西方哲学的人,走的是逻辑的入路。因此西方历史上一代一代出现的哲学家,都是就着一个问题而提出新的解答,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所以西方的哲学很有系统性,西方哲学家很能够造系统。(文摘自“中华好学者”推文—牟宗三: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
一旦一个问题的逻辑和系统成熟以后,很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汲取,并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能“捡起来”就用,并且形式简单,逻辑带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使二返回一,一跳到二也是有逻辑可依据,如嗑瓜子一般,对人的大脑的形成反馈马上就能兑现,于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能让人自我认可和自我兴奋,你要知道人能驾驭自己的大脑皮层是很畅快的事。万事万物不可能被一人穷尽,所以只在某些个方面运用它的逻辑便可终其一生,让逻辑一直走下去,逻辑也可以修正逻辑,自我完善,如此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行为方式有谁愿意另辟蹊径呢?
而中国古代哲学(我对哲学知之甚少,也没有要显得高大上的意思),如《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我不知道《周易》在中国哲学中是如何描述的(是有系统还是有逻辑,但我接触到的《黄帝内经》何尝不是与西方哲学或者研究西方哲学的哪样重问题,思维和逻辑想不一致呢,《黄帝内经》也是散碎的,看似有完整的系统逻辑,一旦精细到更细致处依然逃离不了“散碎”这个框架,中国哲学或者说《黄帝内经》,(我以为,我以为的我以为)是丢个圈给你,你去寻找圈里面的逻辑,你以为你找到了,其实也还是一个圈,或许比之前那个圈小一些,可是这个圈的特性就是“其外无大,其小无内”没完没了,丢出四五个圈以后便不再丢了。
比如,阴阳是个大圈,三阳三阴比之小一些的圈;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又比三阴三阳小一些,也还是个圈;太阳之下具体到每个方子,又是一个圈了;桂枝汤是个圈,麻黄汤又是个圈,到桂枝汤、麻黄汤里面的圈可以说到每个药物;似乎到了桂枝汤,麻黄汤就已经不再往下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到这个圈的时候,已经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治疗疾病了(我觉得到这里就很神奇,明明都是玩圈,等到这个圈可以为我所用的时候就暂时不再往下了,至于再往下的圈能有何种作用限制于我的认知不再深究)。
牟宗三先生该文就非常明确(其实他只说了西方哲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并没有明确说明中国哲学的何种性)(这里的西方哲学可以不能完全的对等于西医,西医,西医,说三遍是西医,中国哲学的特点何尝不是中医,中医,中医,我说四遍中医的特点呢)。
由此眼前一亮,中西医竟如此泾渭分明,又若隐若现的,若隐若现的依然是中医部分,总想着有西医一般的逻辑,系统和层次分明的推理。可惜有些惋惜没有西医一般让人简约明了的特点,有些恨铁不成钢,可是这么想就被西方哲学左右了。
我们中国哲学思想有它的系统和特点,你只要通过西方哲学这个相伴的体系来反观它,依然能在未显影处露出它的样子。
即使我相信看得见肺的宣发肃降,我深信不疑,然而换作第二个人却不能复制,冲破“悟性”的限制,究竟该用何种方法使其可以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