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读书日”新买的一本书)
和菜头在去年的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读书日,对于我们这种经常读书的人来说就应该去休息,这是我们的节日。”(大概意思,可不是原话。)
于是去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就开心地玩了一整天,书也没读。但我买了一本《解析彩虹》,送给了在坐在我面前我最喜欢的人,所以呢对于不想读书又有喜欢的人赶紧买一本书送给她,毕竟今天是一个可用格调高一些借口的日子。
你知道人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共同点:崇拜和向往思想高于自己的人和物。世俗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接触非常多具有高度思想的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生活范围总是有限的,但读书可以。读书可以不断接触具有高度思想的人,是不断的接触。上至帝王将相治国之术,下至摸鱼抓虾之能;上获物理巅峰造核弹之力,下取粗菜淡饭烹饪之技;上窥人心善恶之要,下观芸芸众生喜乐悲喜。周围现实生活中不可以的,读书可以,反过来说读书也是一种现实生活。现在明白小学挂在墙上的名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意义有多大了吧,所谓初闻不知君之贵,再见君时泪满襟。
读书是非常辛苦的,这种辛苦是长时间读书后产生的疲惫感。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技巧,随处可见一万种,无论多么花里胡哨的方法,只有唯一个前提:你要去读。如樊登读书会提倡的每周一本书,一年可以读52本左右。初期一周听一本书,如入一个新的天地,似乎被一本本未触及领域的书籍拯救了一翻。在没有足够的脑力获取和支撑快速读书的时候,一个月读一本书亦是难能可贵了,而每个月坚持读一本书又是更可贵的。读书如吃饭,总要换些口味,整日清水煮白菜胃也会受不了,营养也跟不上。整日读中医书籍也是不行的,会陷入一种思极至穷的状态,若至思极至穷时会对中医学习产生一种暗无天日的挫败感。此时可从傍边入眼,读一读牟宗三、温铁军、王阳明、荣格等等人的书,再看中医时又是一番新天地,别有洞天。
在学习书法时有个词叫“字外功夫”。整日捏着毛笔练习写字,不若读读书,看看字帖,最好练习一套剑法,再去写字时进步飞快。眼在一物之上,功却从外而来。
读书大苦之后必有甘甜。这也是我能够坚持读书的原因之一。初上临床,苦于少有人指导,遇见疑难杂症时遣方处药杂乱无章,所用方药总不见效,挫败感阵阵席卷来。读《蒲辅周医案》时知先生曾因为临床效果差而闭门读书三年,后获大效;于是效仿之,白天临床遇见问题时回头翻书。时至今日虽不能尽愈诸病,但不至面对未熟之疾时而茫然无措;虽不能尽善尽美,也不至于误人害人。
想来读书也是一件极其便宜的事。二十岁可以读五六十岁的书,2022年可以读五千年前的书,张仲景虽羽化登仙了,孔子虽逝,我们虽不能再见他们,可他们的书籍一直如巨阳普照人间,在捧开他们的书籍时,又何尝不是一次见面和对话。说便宜也有另外一个原因,每个月发工资便去买一本书,占用不了多少钱,因为是自己血汗钱买的,每每看着躺在灰尘中的书,也有去珍惜的情感。坚持买一年,对于读书之事能超越同辈绝大多数,不管你居于琼楼玉宇,还是身处沟壑烂渠,读书一事始终都是最便宜和最公平之事,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高低贵贱。
读书的好处和意义任何人都可以说一堆,任何人也可以罗列一堆书出来。读书要解决的唯一问题一直都是:去读。也只有去读,方能遇见甘甜回味。
想起读书最疯狂之时是在医院下夜班之后,本应是回家睡大觉时,趁着年轻气盛翻开一本新书,从早上九点一直读到晚上九点读完一整本书。那种感觉,真的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其中还带有一丝不明觉厉的感觉。仿佛本来一团烂泥的生活变得鲜活起来,纵然是烂泥也可以用来种水稻、种甘蔗;若是沙漠则可以用来种土豆,保证那土豆既光滑又饱满。
经常读书的人要继续读书,不怎么读书的人要去多读一些书,日暮之年来临时想来也有一些疯狂之事,那便是疯狂读书之事。人类进步的阶梯亦或许可以流传恒久。
END
———————————————
2022年0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