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思顿释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这种话,对于真的蝼蚁来说,听着有劲,看着有戏,回到实际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摇头叹。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一大堆信息在面前,选择太多,最可恨的是这么多的选择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或者对人的诱惑势均力敌。让人选择了一个时却丢不掉,未选择时又想太多。什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独立守神”完全湮没在精彩纷呈又与你无关的花花世界中。可怜呐!   积思顿释似乎是佛家用语,我没有耐心地去查阅、去考证,就姑且算是,当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这个词不是佛家说的时候,我也有一种被指点而有恍然大悟的机缘。就像醍醐灌顶这个词一样,让我觉得好有智慧,如果有人说吃斋念佛可以得到无上的智慧,那他一定是把自己放在一处危险边缘不断去试探,置身于悬崖之上,勒得住获得无上智慧,勒不住变成消化内科重度贫血的病人,仰天长叹:“我从小行善积德,为何还要受这住院治疗之痛苦?”真是有些不公平,正所谓好人无好报,坏人却逍遥法外,坏人享受着好人不敢也不愿意涉足的是非之地。好人大概是受了君子不立于危墙的教诲,于是受到了教化从而文质彬彬,一眼看去,俨然一副浑然天成的模样,所谓质朴莫如是。   我常常想(是我常常想,不是别人想,任何人也逃离不掉这个“我”的限制,想来是独特之处也是无奈之处),返璞归真、质朴的人是否在坏人面前看来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所谓万物归一,那么彼之所有优点与缺点便也是此之可以利用的缺点和优点。想想人一旦要坏起来,简直可以上天入地,且可以质朴得让人无法察觉。   果然,政委说得对,中国人的佛啊、神仙啊都是需要为人民服务的,诸如招财童子、送子观音等等。所以呢除了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谁又真的可以说积思顿释,醍醐灌顶。   如果在理论上的确是可以做到积思顿释的,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到的。而我在临床寻求中医之理法方药的确有突然明白的时刻。那么,我要表达什么呢?   我要表达的是,我处于基层,一个处于基层学习中医的人,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悬在心中的信念:时刻不要忘记积思顿释这事,所谓“朝于斯,晚于斯,日月于斯”。不然呢真的就沦为蝼蚁。这个信念需要时刻翻出来晒晒太阳,不要被尘光所遮蔽。   说句实话,在未精通中医之理前,处方遣药都有些投石问路的意思,名医大家们能把这种投石问路错误缩小到极小,但也会有不对的时候。这么看来医学理论可以超前,但临床实践却有些滞后。看大多数的医家医案,大多是某方某药治疗之后的一种反思和提炼。这也好,咱们中医治疗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到最后,谁是黑马都暂定。这样对比来看,《伤寒论》就很牛,治疗疾病的开始到结束都有相对完整的交待。读来大多医家对《伤寒论》的解释也是迷糊又迷糊,倒不如原文来得好。这样说有些过河拆桥的味道,没有诸多医家的解释,我可能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反思。如果有人说学习《伤寒论》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读原文。对的,这绝对是对的。但是,在你没有学习甲骨文时去看龟壳上的文字,无异于天书,莫非自认为天生异禀。     诸多问题,变化去看吧,有些路本就是每个人不同经历之下形成的独特的特点。不是以不变去看万变,应该是以万变去看不变。变化的看,积思顿释是个时间问题,不变的是时刻熏染于达到顿释的那种状态,有大有小,有短有长。   如果都要到达,来得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可问题是,我所见之人,多数都没能到达,穷其一生也没能有个顿释的状态,不怀疑其中积思了多少。我是个现实的人,也观察过许多现实的人,十之八九的人没有理论上的那么容易。我也是现实的人,十之八九的人是不是就是我未来的模样?我敢说有十之五六的概率会成为那种模样。   冷不丁环视一下周围,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多少迷嶂阻碍你去积思顿释,有些可怕,甚至后背发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