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语文作文没有写,被老师惩罚,放学后继续留在教室写。当时的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____。
我记得和一起受罚的同学在哪里踌躇满志的写啊写,以为很容易写的,可是总是在写了第一段以后就难以接着写,比如写了假如我是一盏灯,便只会接着说,假如我是一盏灯,我会给别人带来光明……之后便绞尽脑汁也写不下去了。在那个心灵纯洁的年代,总是想做什么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人,大概是因为身边的人都有理想,总要去附和一下,免得别人说我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那时候热门的理想有科学家、医生、还有老师,若从我嘴里说出来我想做其中一个职业,那绝对是违心的。那是在收集我对某一职业的想象和向往。其实,也只是我能接触得到,看得见的想象。
比起违心的说假如我是一盏灯给别人带来光明,以及假如我十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之类的话,我更想写的是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农民。
那是五年级的一次作文竞赛,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生得比较萌,老师胡乱就指点了几个学生,说周三早上去哪个教室参加全校作文竞赛,其余的话没多说,想想当时语文老师挺开放的,就是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作文竞赛是个啥样。记得,作文竞赛哪天是秋季学期的一天,早晨有些冷清,我最清晰存在的记忆便是作文题目:十年后的我。我敢说那是我最清醒的时刻,我曾扳着手指头计算过,当时我五年级,十年后也许在读大学了,但我的设想是读完初中的我就退学了,十年后的我成了一个农民,我还幻想过我有一个女儿比我有出息,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挖地,或者穷苦的生活,那时的我后悔了,后悔没有好好读书,只能回家种地,于是我失败的经历只能讲给下一代听,让她们好好学习,别学我。
我至今认为那是我一次想心中所想而写的一次作文,我不再写假如我是一盏灯,或者写十年后的我成了一名医生、老师之类的。我也不认为那是一次作文竞赛,那是我淡定的预测十年后的我。甚至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我还念念不忘这个预测,直到上了高中悬挂的预测才被打破,我并没有初中读完就退学了。
或者是没人告诉我,写作文是一种艺术啊,艺术就可以添油加醋,构想情节,用文字来表达感情。在我的意识里,作文就是写自己或者别人真实的事,把自己或者别人真实的事通过美好的语言来表达,从而使这事更有感染力。说不好叙事文,也写不好议论文,始终在写作这条道上没有灵光一闪,跳出预想的限制。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字为心画。我倒是希望言或者字能在它们被构建出来的那一刻,也带着心声和心画游历轻云之上,飘忽不定又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