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濡足 | 身无长物亦斩荆



      第十一章  身无长物亦斩荆
   下班后的闲淡时光,雪儿牵着我的手走在人民路上,我像一只乖巧的小猫咪跟随着。我们去广场散步,那里有大爷的象棋,有大妈的广场舞,最爱的还是池子里的鱼。看见鱼雪儿仿佛受了内丹魔力的刺激,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她是猫妖的本来面目,要不是池子边有许多人在围栏边,她早就叼着一条鱼往绿化带的灌木丛中溜走了。   “你看那条五彩斑斓的鱼。”雪儿指着水里说到。     嗯,的确好看,居然有青色的鱼鳞。   雪儿三句话不离专业地说到:“那它皮肤一定是因为黑色素沉积了,得用激光消一消才行。”   额,你是不是看这池子里的鱼就像看见了你一大群病人在水里游来游去?   “哪有嘛,人可不能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   是啊,鸟儿想在水里飞,鱼儿想在天空游,自由多好。   “那你觉得人如何才能自由呢?”    我想了想回答到:“大概是思想自由吧,我总是羡慕那些聪明且有智慧的人们,他们的思想一定自由透了。”   在二十五岁以前,我崇拜王阳明大人,他的知行合一影响了我很多年。我们的“知行社”又给了我许多无形的影响。我很怀念师父大人和师兄弟们在一起闲谈随吃的情景。   对于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对于一开始的印象,便只是,真的只是觉得王阳明好厉害,虽然我不懂,看着他说的话就很厉害的样子,于是进入了盲目崇拜的阶段。好像在一群人中你有总要让自己显得不一样的小心思,自己没有特长,那就借助别人来长威风。何乐而不为呢?借了别人威风又长了自己志气。对于这种现象我依然记得高中我们神一样的班主任成老师说过一句话:“有的人骂那些附庸风雅的人如何丢人,可是他们连附庸风雅也不曾试一试。”   知和行怎么可以一起完成呢?明明说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于实践。又如何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那不是不可以分开了吗?换句话说,知和行可以一起发生。   随着临床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王阳明这句话的伟大之处。比如一个病人坐在你面前,她是一个来看头晕的病人,如果你知道所有导致头晕的原因,结合患者的症状,年龄,体质等等因素你一下子就可以给出一个极佳的治疗方案,并且你知道这个病人用了你的治疗方案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那么那一刻你和这个病人的诊疗过程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开药,服药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而已,而不是知和行前后的分界。   我们做事的时候,怎么样最快呢?当然是脑神经元的电流传递最快。玩魔方的人一定是在脑袋中构建了那个排列的顺序然后通过手来操作,如果脑袋中没有构建起那个顺序,即使你手快成风火轮也无用。往往经过脑袋消化的事做起来最快。你不一定要做,但一定要过脑雕琢,雕琢得越精细,越熟练才好。   有个投篮球的实验,一组天天去操场实际投,而另外一组采取想象投篮的训练方式,最后结果显示想象投篮组的进球率更高。知得真切笃实呗。   “真的吗?”雪儿终于打断了我的发言,我想这时候她想说我是不是扁桃体发炎了,这么能说。   真的,你我在临床就有感觉,比如收治了一个胸痛的病人,如果我们对导致胸痛的疾病非常熟悉,在望闻问切完病人后就可以准确的定位病人胸痛是啥情况,而且是在短时间内,而不需要采用怀疑某一疾病,做检查后再排除的诊疗方式。这就叫知得真切。同理,行得精明觉察也是一样。   雪儿瘪了瘪嘴,好像要说些什么,似乎又觉得无可反驳的样子。   她皱着眉头地说到:“就算我们知得真切,行得精明那又如何,还不是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还要经常加班?”   这……的确是,这大概是我们知得不够真切,行得也不好吧。不然你看医院的老专家们,一天看一百个病人也非常麻溜,每次跟诊,身边的学生们都坐得不耐烦了,他们还精神矍铄得和病人谈天说地,真是急死人。“好像也对。”  王阳明在去世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做:“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想他的一生从在鸟都不拉屎的龙场开始就是光明的,不管是黑暗还是荣耀都不能把他怎么样。人一旦拥有知和行的那种力量后,就会无所畏惧,即使身在沟渠你也能屁股喷火,一跃而出;虽然我们什么都没有,到最容易和最可能获得的就是思想,那种无所畏惧的思想。   读书,无论高低贵贱和贫富都能做,都能行。   “嗯嗯,我们多读书吧。”雪儿肯定的说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