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说:一群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做成的事情,其他人也可以做成。
中医人们,试问一下,张仲景能做到的事,你能做到吗?你能成为下一个张仲景吗?张仲景能写成《伤寒杂病论》,你也能写出同样重要的医学著作来吗?
(图为祖师爷张仲景像)
如果第一句话是对的,其实这句话本来就对的。人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的,谁怕谁?排除天才以外,以一个平庸人的资质来看,谁都可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选择自己能够从事的方向,从而在这个方向中突出,变得极其纯熟。
昨天所说,人如果能活200年,那能用五十年做一件事,又用五十年再做一件事,再用五十年还可以再做一件事,岂不妙哉。时间是不可讨价还价的,以一万小时定律来计算,每天学习三小时,大概十年左右能把某一事情做到极致,如果能做到滚雪球似的轻松,那这十年会缩短,可能五年就达到了预期效果。存世的现实状况是,影响从事某一事情的因素太多,也可以说诱惑太多,比如吃饭一事就不那么简单,美食那么多,每天纠结于吃什么就可以消耗半小时,例外的是厨师可以沉浸吃的同时把厨艺练就到极致。举个例子:你能把每天纠结于吃什么当做一件事情来做,理论上绝对可以做到极致,每天推荐一份吃的,每天都做,那写一份每天吃什么的指南岂不是信手捏来。
(图为中亢手书《伤寒杂病论》序)
时间不可逆的往前走,而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存在不同空间。正如一天之内可以存在吃饭、工作、不同的工作等等空间,限制于人生命的有限性,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两个空间,想要无所不能除非你能通天彻底,纵观历史谁能做到无所不能呢?但做事到极致的人多得不能再多了。
智力的缺陷,能力的限制或许正如人生而无差别一般(无差别的意思是没有比较的意义,你一旦做比较就会产生人的价值观的偏差,从而不平等),无所谓好坏,坏的可以变好,差的可以弥补,我们不能沉浸于太多外物的假象中而怨天尤人,或者郁郁不得志,亦不要以这种假象来限制看清自己的眼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
大多独特的风景其实与你无关。在你没有成为独特风景的时候,小心借助其他风景而附以形式的存在。
中医医道漫漫,整天吵嚷于医学争论的人很多,潜心研究寻找什么是中医以及通过正确理论表达中医的人很少,大多还是借助古人思想来做文章,我们的生命只有100年左右啊,重复,倒腾几千年的医学知识太容易了,随便翻一本医学著作就可穷其一生,如果这就是未来中医的样子很残忍。医圣张仲景曾引孔子语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我深以为然,深以为然的是祖师爷张仲景的通明清醒,择一事而精的通透。
(图为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简介)
固定和成长的思维方式都存在,在进入一种状态之前如能把诸多疑虑,这里诸多疑虑我以为是干扰的因素和无用的生活形式排除,剩下的才是那符合自己天性的路。
于我而言,我在慢慢靠近中医,于中医而言它并不增一分减一分,况且世间真理又何时穷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