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读书 | 开始读《中庸》这本书



      我不知道在我这个年纪,二十多岁是否适合读《中庸》,是否能够领略其中精义,读了之后是否会有一种老气横秋的气质从我眼神中流露出来,对于这点我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老气横秋一定要经过岁月的磨合才会展露出来,不到70岁,很难拥有,二十多岁的人就像生长不到十年的树木,木质的坚硬程度是不同的,制作笛子的竹子都需要五六年以上的老竹,两三年的竹子容易破音,没有沉稳之气

      之所以想去读《中庸》这本书,只是从众多的书中选择了一本而已,《大学》、《论语》、《孟子》、《传习录》等等划分于国学的书籍,在平常的生活中只是,仅且只是被提起来很恢宏的样子,仿佛远古祖先,只是立在华夏大地,今天的我只知道有黄帝、神农这样的人。也正如今天的中医一样,某病没有更好方法,很多人都说可以尝试下中医,可是没有人深究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到底是如何治疗疾病的,没有人去深入,总是用着现有的名医医案和理论在治疗,这是对的,可是对于名医医案和理论真的深究的人又有多少,提起来就是我华夏五千年的样子,可是具体运用却不明所以的沾着老祖宗的光,以为这就是其本身。
(《中庸》第一章)
      我正是这样的人才对自己的行为,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可怜,恨铁不成钢。对于国学总不能摘着一两句名言警句就以为那是其全部了,在我这样的年龄有这样的感受,或许不算晚,我还没有到三十岁,我到不是因为对于三十岁的到来有种深深地恐惧,其实我才过了25,此时我是感受到了三十而立到底是什么,就算是积累到三十岁我依然发现我不能立,那我也没有遗憾。三十而立在我的理解里不是说三十岁了才开始明白去做什么事情,而是一个提前警戒的界限,既然只是个界限,那么把这个界限提前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庸》第一章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释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你看,第一句就足以点醒一个人。顺着自然之性去行事就是符合道的,我想去读《中庸》这本书也是符合我的自然之性的,顺着去做就行,顺着道的原则去修养叫做教。如果一天平躺,那也是符合本性的啊,但是它不符合道,《老子》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平躺不符合身体健康的规律,所以平躺并不能说是顺着自然禀性而为。于是,我从这第一句话推测,“中庸”的意思是用符合“道”的自然禀性去行事,并不是什么中规中矩,也不是权衡利弊取其中,更不是不争不抢。
      大多数对于理论掌握不够深的人,大概是对于基础的理论也掌握得不够,多数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知半解,甚至道听胡说,随着年龄一增长再加上自己生活经验胡乱解释一通,完全的理论自我信服化,最后得了个不明不白的结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