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个小青龙汤治疗的医案



       六月份的时候,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治疗了一个病人,其人体型偏壮,皮肤黑黝,毛孔紧致。在写他的病案时,我并不想突出治疗或者用药上的特点,因为该病人诊断以及治疗都有中西医的参与,而这个病人正是中医治病特点的一个典型反应,所以我愿意去记录治疗的过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以此为起点,以此为累积开始的标志,在思求经旨或者求识路上寻有所集。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半年,再发10天。咳嗽单发,咳少许黄白相间痰,怕冷怕热情况不明显,晨起时有流清涕的症状,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很关键,这也是我从小青龙汤入手的关键,因为我生在滇东北,昼夜温差大,秋天肃降之气压迫人非常明显,鼻炎发作的时候,晨起一掀开被子的一瞬间就觉肩背部受凉了,接着就十多个喷嚏接连而至,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直到把鼻腔里面所有的鼻涕喷出以后才会好过一些,如果不治疗可以缠绵一到两个月,直到人体聚集众多的正气,在某一个晚上来场发烧便好了。小青龙汤主要的病机是寒饮伏肺,而寒伏于肺的一个表现之一就是流清涕,这时候从小青龙、麻辛附子汤、苓桂姜辛夏汤等这一类温性方子入手治疗肺部疾病疗效可以短时间内看见。
      在第二次复诊的时候患者补充说了更关键的一点:以前自觉风一吹双手自皮肤到骨头里面都是冷的,一诊服药后好了一大半,至少不会冷到骨头里。这时咳嗽依然是咳嗽的,较之前稍微减轻一些,舌苔变化不是很大。(这也是和孙老师学到的,判断你给病人开的中药对不对,疗效好不好就看舌苔,如果舌苔变得非常清爽,那你的方子是对证的。)
      患者入院时舌苔黄腻,紧致,非常牢固的贴在舌面上。出院后舌苔松动了,变得薄黄,以舌边缘稍厚,脉沉濡。
      好,如果单从患者晨起流清涕,怕风吹,苔黄腻,脉沉濡来判断,那么就有几个可以使用的方子:
    1、玉屏风散,也可以考虑为卫表不固啊;
    2、桑白皮汤,舌苔黄腻的,长期咳嗽,郁而化热,肺热蕴肺,故而咳嗽;
    3、麻辛附子汤可不可以呢?咳了那么久,加上脉沉濡,是否传到少阴了?况且病人自咳嗽以来也在间断服用中药,咳嗽可缓解,但并不那么理想(其服用药不详)。
    4、止嗽散呢,风寒袭肺,冷嗽,似乎没有底气的时候也可以开给病人。
      那如何独取小青龙汤呢?当时用小青龙汤时只想了一个点:你管病人咳嗽了多久,你别看他咳嗽半年,就算咳嗽几年,也依然可能存在表证。回想一下,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虽然该病人没有头项强痛症状,脉也不符合,但别忘了人体不仅仅有太阳经络之表,还有人体皮肤之表,故判断病人还在太阳证阶段。看一下小青龙汤的条文:

      看了条文也一脸蒙啊。那么再来看小青龙汤的组成:

      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解释小青龙汤方义时说到麻黄、桂枝、细辛发太阳之表,行少阴之水,干姜、半夏、五味子降上逆之水。结合病人流清涕,怕风,又咳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不正好吗?先让肺寒得到解决,再顺势驱寒而出,病好就八九不离十了。于是排除其他选择:
    1、玉屏风固卫表不可驱寒故不用。
    2、桑白皮汤使用是假象。
    3、麻辛附子汤程度不到,故不用。
    4、止嗽散止咳温肺力小,故而不用。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加减调整用药也很必要,不能小青龙汤原方一磕到底,其变化调整以及善后也很必要。

(《医理真传》笔记)
      其实一个病人的病情牵扯的知识太多,需要处理的情况也太多,治疗一个病人大概就是你知识整合能力的检验,也是知识体系弥补的过程。不必纠结于一方一药是否有用,在求识路上,比用一个方治疗有效更重要的应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诊病体系(自身的),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错了不要怕,错才是对的开始。正如我写这个回忆,虽然漏洞百出,但在我进行回忆的时候就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想法一闪而过,如树叶漂水而过,欲知水有多深,还需重力下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