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农村人盖房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从选址到动工,从房子盖成到搬进去,就连房子里的木头也是有讲究的,并且有很多农村俗语都与盖房子有关,比如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目不晒根,口不吞阳”,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呢?
在北方农村,最常见的房子就是那种中间高两边低的瓦房,由于北方雨水较多,这种房子的房顶不容易积水,可以增加房子的使用年限。这种房子的主要结构就是木头,房顶一般是用三角形的大梁和檩条撑起来的,只要大梁和檩条不断,房子一般是不会塌掉的。
这两句话是古人从土木结构的房子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不知道多少房子无端倒在这两句俗语中,一桩桩惨状才传承下这两句真理。
这句农村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中的“目”和“口”说的并不是人的眼睛和嘴巴,其中“目”说的就是房顶上的檩条,而“口”说的就是房顶上的大梁。而这句俗语说的就是盖房子的时候,大梁和檩条的一些使用方法。
目不晒根,口不吞阳
土房房顶通常是三角状的,其中房顶承托的部分有三种木头:檩(lǐn)、椽(chuán)、梁。
古代建造房子讲究坐北朝南,大门开在南侧,这样的采光最好。
目不晒根意思是檩根不能暴露在阳光能照射着的地方,檩条就是大树的树干,就像树木一样粗壮的部分是树根,而檩条根部也就是整根檩条较为粗壮的一端,这一端一定在放置在屋内,不能被阳光照射;另一端檩梢搭在四面墙上,可以被阳光照射。
这是因为屋内通常湿气比较重,如果把檩梢放在屋内的话,容易遭受水汽侵蚀,进而断掉,影响整个屋顶的稳定,把檩根放在屋内则没有这个顾虑。
另一端较细的檩梢则搭在墙头上,穿到屋外,檩梢虽然怕湿气,但是放在屋外湿气散发的很快,不会再檩梢上聚集,不存在受水汽侵蚀的情况。
这就是目不晒根的意思。
口指的是大梁,在坐北朝南的格局中,大梁是南北安放的。
口不吞阳意思是大梁不能见到阳光,大梁一定要砌在墙体中。大梁是整个房顶稳定结构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粗壮的,梁的两头暴露在空气中,后患无穷。
大梁通常非常粗壮,暴露在空气中,如果下雨被水汽侵蚀,即使天晴后也不宜晒干,长此以往很快就腐烂了。
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和古代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关系密切,在上世纪末很多农村地方盖房子依然采用这种结构。如果不按俗语胡乱摆放檩条和大梁的话,不能说肯定垮塌,只不过垮塌的几率直线上升,对家庭而言是不祥之兆。
今天的砖石混凝土结构没有这个顾虑,但是“目不晒根,口不吞阳”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还是贯穿在整个房子建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顾虑到方方面面,那么住进去之后会有无穷无尽的后患。
查看更多《农村俗语》的含义
趣说明朝那些事儿
《金瓶梅》风流无度的潘金莲,为什么专爱听人“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