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熟人好办事,能办事。熟人不外乎:同学、同事、老乡、战友、朋友之类。比熟人更熟的是朋友,比朋友更亲的是亲人。
亲人最显著的标志是存在血缘关系,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五花八门,如“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等等,那么,这些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亲戚出五服了”,我们回老家也会理理哪些是五服亲属,以感受浓厚的血亲氛围。那么什么是五服,究竟有哪五服?
其实,如果要追溯五服的历史,那就很遥远了。“服”最早指的是距离的远近,方圆500里就叫一服。
据《书.益稷》记载,古代以王城为中心,以500里为一服,由远到近划分为这样的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甸服是邦内,侯服是邦外,绥服是侯卫,要服是蛮夷,荒服是戎狄。邦内是指古代诸侯国内部,距离自然最近;戎狄是西周时期中国北部的鬼戎等外族,距离最远。
后来“五服”演变为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之前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也会分清什么人该穿什么样的孝服,因此要了解清楚什么是五服亲属。
所以,再后来,服就指亲属关系了。
中国远古是母系社会,直到进入父系社会才有了以父系为重的宗族关系。也就是说,五服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以父宗为宗,由父系家庭组成的人伦亲属关系。
五服,就是由自己往上数五代:自己、父、祖父、曾祖、高祖。凡有血缘关系五代内同一个高祖出的都是亲戚,而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形成了五服,也即五辈人。
同理,由自己往下数五代: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也在五服内,都由自己所出,当然也都是亲戚。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常常所说的“五服九代”。
而在五服之外,自然就没有了亲缘关系,因而我们说“亲戚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一是意味着如果遇上心仪之人还可以通婚,二是可以不为之服丧。
小结:最早五服指五种距离,后来指五种丧服,最后指五种远近不同的亲属关系。但总体来说,五服与亲属亲疏远近是相通的。
二、六亲
六亲有多种说法,但常用的是指: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这六种最亲近的关系。
1、《老子》: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2、《左传》: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为六亲;
3、《汉书》: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三、九族
关于九族,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自南宋以来的《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此说的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九族就是五服的亲戚。往上推有四辈,往下推也有四辈,加起来九辈。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株连的人就是己身的前四辈和后四辈,基本是将整个家族给灭了。这种酷刑的目的就是在于斩草除根,完全除去犯人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祖宗十八代”。所谓的“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以自己为中心,往上九辈,往下八辈,再加上自己,正好十八辈,即十八代。这十八代往上数,第一位称之为:鼻,即鼻祖。接着往下排,鼻祖生远,即远祖,然后继续往下排序,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和耳孙。
“祖宗十八代”充分体现了男权封建社会关系网。它对于巩固男权社会体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效用。同时,对于团结姓氏家族从组织上有了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男权父系社会结构体系。现在,男权父系体制已经被破坏而消失,不适用现在社会主义男女平等的社会了。虽然术语过时,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术语,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绪。
总之,“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的意思,是在讲明封建社会以男权父系为核心所构建的姓氏家族关系体制,对于系牢和巩固封建父系家族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光棍被诬告见色起意,欲自辩,却发现邻妻死在自己床上
《山河月明》里徐妙云的历史原型,这样搞笑的局面也只能发生在影视剧中
丈夫被人篡位惨死,自己却偏要改嫁“乞丐”,事实证明:这位皇妃眼光真毒
唐朝“臭名昭著”的公主,包养和尚做情人,因谋逆被赐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