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建筑常被形容为“凝固的音乐”,每个繁华城市的背后,都应留下属于时代精神的“音符”。在上海这座城市建筑里,我们有幸感受时间的心跳,见证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汇,这要归功于建筑师的创造和建设者的努力。邬达克是上海早期建筑师里面的佼佼者,今天我们要跟着他的作品,饱览老上海的风采。
1893年,拉斯洛·邬达克(LÁSZLÓ HUDEC)出生在今斯洛伐克的一个建筑世家,17岁时已拿到石匠、木匠、水泥匠三张证书,并精通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和德语。21岁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1914年一战爆发后不得不应招入伍。邬达克作为炮兵军官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不幸被俄罗斯军队俘虏,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1918年 5 月,25岁的邬达克被送上丹麦红十字会的战俘专列回国,途中因邬达克决定毅然跳下列车,靠着在狱中学习的波兰语、乌克兰语和俄语,向当地人谎称自己是波兰工程师,最后他拿着自己的“工资”,向酒馆的醉鬼半骗半买了一本俄罗斯护照,换上自己的照片和名字,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向东逃往中国。
1918年的10月9日,邬达克拿着边境护照,又用所剩无几的卢布,购买了一张船票,搭乘着邮轮再出发,来到上海。1912年到1927年,十五年里面上海工业的增长率,每年百分之十五,吸引了大批西方的冒险家纷至沓来。那时的上海,正迈入租界的鼎盛时期,有大量西洋风格的建筑需求。邬达克依靠建筑学教育背景,1918年开始在美国克利洋行里做建筑师助手。他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设计了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剧院在内的建筑。一批高档公寓和花园洋房的设计,还包括花旗总会、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诺曼底公寓……这些散布在老上海各个角落的地标级建筑都出自其手。
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1925年,延安西路211号
医院是公众建筑,救死扶伤的地方,为了突出医院的肃穆和整洁,邬达克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地宁静与简洁,白色墙面设计,更是增添了一份淡然的感觉。
诺曼底公寓1924年 ,淮海中路1842-1858号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是为纪念法国的著名战舰“诺曼底号”而命名。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武康大楼。楼房设计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转角挑阳台、牛腿造型等多种法式元素。邬达克还把骑楼的概念放了进去,把公共橱窗退缩了进去,让当时中产阶级以上的市民能一边漫步一边可以看见橱窗里面的东西。
大楼兴建之初,大楼里几乎住的都是外国人,楼对面是宋庆龄故居。后来大楼逐渐搬来了一些中国知名明星、导演,像是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演员吴茵、因《渔光曲》而走红的王人美等。王人美住在武康大楼期间出演了《风云儿女》,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日后的中国国歌,这首曲子第一次被激昂的演奏就在这里。
刘吉生住宅1931年,巨鹿路675号
花园主人叫做刘吉生,是二十年代有名的“煤炭大王”(煤老板)。民国纳妾不足为奇,刘吉生只有一房,陈定贞。在爱妻40岁生日时,他送了这套4000㎡的花园别墅作为礼物,这套别墅还有个更霸气的名字,叫“爱神花园”。
花园里的中央有一个喷泉,普绪赫喷泉。在希腊神话中,普绪赫是希腊公主,维纳斯嫉妒其美貌,派自己的儿子丘比特除掉普绪赫,没想到两人私下相爱,最终成为伴侣。据说,这座喷泉耗费巨大,但煤老板的爱情打动了邬达克,所以这口喷泉是他送的。
大光明大戏院1931年,南京西路216号
早期的电影放映多是在茶馆、戏院里,后来才有的电影院。“远东第一影院”盛名的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其开张剪彩。5年后,邬达克开始对这一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地处上海黄金地带,但地块狭长不规则,经过一年多的改建,邬达克将其打造成外观时髦醒目,内室豪华精美以及舒适的观影条件。现在大光明电影院依然可以使用,想要身临其境地实地体验,买张电影票就够了。
高达30米的灯柱招牌光彩夺目,在灯光璀璨的夜上海,一样能脱颖而出。当中国的电影院还在用风扇降温的时候,“大光明”已耗资30万元打造了冷气间;它同时还是第一座宽银幕和第一座立体声电影院。
国际饭店1931年-1934年,南京西路170号
在大光明电影院建好的第二年,邬达克设计了国际饭店,地下2层,地上24层,外观与美国二三十年代的摩天大楼如出一辙,其高度让它保持“远东第一楼”的记录达半个世纪之久。国际饭店的内部装饰奢华,是当时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国际饭店竣工后,邬达克家来了好多客人来庆贺。还专门请来梅兰芳唱堂会。
一代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年轻时途径国际饭店,面对如此雄伟的建筑,自豪感油然而生。未等读完大学课程,他就踏上了去美国学习建筑学的道路。解放前宋美龄、张学良、陈香梅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不少名流学者的书画等作品,至今仍被饭店保存……
吴同文住宅 俗称「绿房子」1937年,铜仁路333号
吴同文本是个弃婴,意外被吴家领养,成为了一代颜料商人。能说会道,长得俊俏,成功娶了上海颜料大亨贝润生的小女儿,一举成为颜料界最巅峰的人物。
贝润生,贝聿铭的叔祖,1917年花了9900块银元买下狮子林,重金扩建江南园林的翘楚。贝润生后半生为上海房地产业的巨头。上世纪50年代时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房产面积16万多平方米。
贝润生嫁女(贝娟琳),特意把哈同路、爱文义路口的一块土地作为嫁妆给了贝娟琳,两条路中间嵌的“同”字和“文”字恰好包含了吴同文的名字。后来吴同文又娶了二房如夫人,两房太太生了一堆孩子。吴同文靠开发军绿色颜料而起家,绿色是他的幸运色,他请来了邬达克为其设计远东第一豪宅“绿屋”。
吴同文提出了一个诉求:两房不和,在保证舒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来往。邬达克信手拈来,光厨房面积,就有300平方米。厕所有12 个,绿屋还装有中国第一部奥的斯全自动电梯。主要设计有三点:
第一,设计为四层,吴同文和他的姨太太住在四楼,大太太住在三楼。
第二,每层都配了一个几乎360度的阳光房,呆在自家阳台就可以尽情享受阳光,减少晒太阳时候的相遇与尴尬。
第三,安装私人电梯,一个坐电梯,一个走楼梯,自然就减少了很多矛盾。
邬达克对吴同文保证:“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再过50年, 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会过时!她应该可属经典之列。”为了确保绿屋经典的设计独一无二,吴同文甚至买断了设计图纸。
人算不如天算,十年浩劫期间吴同文遭到批斗,和姨太太一起手拉手在绿房子里服毒自尽,贝娟琳也被扫地出门。后来政府准备将绿屋还给贝娟琳,结果她淡淡一句:“不要了,就算拿回来了,也找不回当年的气派。”
建筑师的家1931年,番禺路57号
邬达克一开始并不爱上海,他只想赚一笔钱,回老家拜斯特尔采巴尼亚。邬达克在写给他的父亲的信里这么说:“在这里,你只能设计传统风格的建筑,因为任何现代的都会被视为德国的风格。可那样的设计就是自杀。”可是邬达克的父亲不久就去世了,邬达克回到家乡,奥匈帝国瓦解了,家乡被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邬达克说:“我要回到那个陌生的城市,它的名字叫上海。我将在这个城市里做一些事情。”
1922年,邬达克在上海找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后来妻子吉塞拉,一个德国商人的女儿,最早的新上海人。他们结婚了,婚后邬达克的才华也慢慢展现出来。从1925年开始,32岁时在岳父的资助下,开设了独立的建筑师事务所。从创业伊始,邬达克就将自己的设计从原来的欧美古典主义,转变为新锐的设计理念,并将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植入申城。当然个人再努力,也是时代的一颗螺丝钉,相互帮衬吧。
1929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22号(新华路一度。被称为外国弄堂,集合了英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每栋建筑都是根据业主要求定制的)拟定了一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西班牙风格的住宅,但由于同期进行的慕尔堂(今沐恩堂)遇到了资金困难,时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的孙科(孙中山之子)解囊相助,才化解了危机。邬达克遂把未及入住的自宅低价转让给孙科以还人情。1930年夏,邬达克在马路对面重新购地,在57号又造了一栋英式乡村别墅风格别墅。
1930年7月至11月,随着建设工程的展开,邬达克陆续设计了室内的窗台、楼梯、厕所里面和天花吊顶的细部,甚至设计了部分家具,他还凭借与教会的关系,让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小木匠们帮忙打造家具。
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上海长宁区政府,2010年,民企集资2000万元修缮保护邬达克旧宅,投资方表示,他们希望将邬达克旧宅保护得更好更久一些。现在这里是个文化品牌,不定期地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和高端音乐会。
二战后期,连绵的战争使上海的建筑工程停滞,邬达克的事务所也没了生意。1947年,邬达克选择举家离开上海。时局动荡,他再也没能够回到这个成就他的城市,而以政治避难的身份去往美国。1949年,他在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安了家。邬达克没有继续建筑设计的事业,而是潜心于宗教与考古。1958年,邬达克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认识了邬达克,就几乎认识了上海这座城市。不必刻意去怀念邬达克,因为无论在街角还是闹市,你都会与他相遇。
开不开奥运会,日本左右为难
权力的游戏,英国版《甄嬛传》
深圳盐田港拥堵,美国人这次真的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