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如羊群,看阿拉伯人如何“牧羊”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原始人只能小范围猎杀动物、捕捞鱼虾,采集根类和果实。由于西亚(中东)地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因此西亚最早出现,与种植和饲养有关的农业文明。多余的食物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手工业、贸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镇也因人聚居而出现。
 
大约在6000—5500年前文字出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非的尼罗河谷,南亚的印度河谷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分别出现独立的农业文明。人们到远方贸易,进行人口、货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可以说,农民和商贩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缔造者。
 
游牧商贸,文明的播种机
在欧亚大陆的北方,从多瑙河下游向东到聂伯河,经过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黑海和里海的北部)到伏尔加河,再向东到哈萨克草原,阿尔泰山区,准格尔草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是地势平坦,树木灌丛较少,气候较干燥的欧亚大草原。草原不适于耕种,亚温带的居民就有意识地饲养动物,冬夏两季到不同的草场上放牧,这就是游牧文明的开端。
 
游牧者居无定所,逐水草放牧,比农耕人口更依赖商业贸易的补给。有时是贸易,有时直接掠夺,用牲口,皮毛和矿石,交换南方农业定居者手中的粮食、盐和纺织品,顺便教他们养马、骑射和弓箭制作。6000年前,马匹在南俄罗斯草原被驯化成功,马车接着被发明出来,人类的作战和运载货物能力大为增加,马到成功不再是梦。

陆路丝绸之路
匈奴人从蒙古高原北部的草原崛起,在中亚称霸。不堪其扰的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想要通过河西走廊,联系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不辱使命,顺便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乌孙和其他中亚地区,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

大约两千年前,从欧洲西部到亚洲东部,有四个不同的农业帝国彼此相连,依次排列。最西边是统治大部分欧洲、中东和北非的老牌罗马帝国;其东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和阿富汗的波斯帕提亚(Parthian)帝国(古称安息国);在巴基斯坦和中亚以及印度西北部,到新疆南部的贵霜(Kushan)帝国;最东方的就是汉帝国——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到太平洋滨。
 
帝国境内,通常有军队维持治安,固定的货币和一套可以依赖的法律。这使得长途贸易成为可能,在欧亚大陆上商贸成为常态,增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受当时运输能力的限制,串联起欧亚大草原和农业城市来的陆路丝绸之路,实际上只是一条运输奢侈品的贸易商路,中国的丝绸,地中海的琉璃,中亚和印度的宝石,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等,都是商品目录的热销品。

古人把波斯称之为西方的尽头,并不是真的认为波斯就是天边了,而是波斯是东方人西行的极限。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流,被波斯人完全控制,更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低买高卖赚取暴利。古欧洲作为最大的消费者,不知“被迫”买了多少高价货。为了夺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罗马帝国和安息国,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又双叒叕开战了,边境封闭,商旅不通。时间已到隋唐,商人们只好绕道,取道亚丁湾、也门,登陆天方地区,经巴勒斯坦出地中海,到达中东和北非,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阿拉伯商人称霸
出玉门关阳关,广阔的西域、中亚、西亚和北非,地理环境十分糟糕,干旱少雨,缺乏水源,大片沙漠。阿拉伯半岛几乎最差的地盘,唯有半岛西侧靠近红海的山脉,能截流了点水汽,养活一些人口。

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直到公元5世纪依旧过着,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哪儿有水草,哪儿就是家的游牧生活。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后来经商小有成就,有自己的商铺、妻子和女儿。
 
公元615年一个普通的夜晚,穆邀请自己部落的40位头面人物来家中做客,向他们告解一件心事。原来在此之前的几天,穆一连做了好几个梦,梦见受真主的召唤。穆向部落头领宣告:他是真主的使者,要替真主完成神圣的使命。“我知道,没有任何阿拉伯人,能用比我的话更高贵的言辞来打动人民。”

一个崭新的宗教——伊斯兰(Islam)诞生了。“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表示“归顺”,皈依该宗教精神的人就称为“穆斯林”(Muslin,阿拉伯语为“顺从者”)。穆圣在麦加城传教,被当地势力嗤之以鼻。公元622年7月16日,穆圣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在那建立起自己的神权国家。这一年,也被视为穆斯林的纪元元年。

“伊斯兰教”教义受到阿拉伯人民的广泛拥戴,信徒纷纷聚集到麦地那。穆圣带着军队于630年返回麦加,和麦加旧贵族达成妥协,建立阿拉伯帝国。刚成立的帝国,仅有麦加、麦地那附近巴掌大,土地贫瘠,人少粮缺。四年后,阿拉伯人从超长待机的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了富庶的叙利亚,取得夺取天下的战略优势,632年竟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同年穆圣因病去世,留下了9个遗孀、4个女儿,当然最丰厚的遗产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创造过很多传奇。短时间内崛起,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掀翻威震世界垄断东西方贸易四百年的萨珊波斯帝国,挫败西方的“十字军东征”,甚至反攻到法国南部地区。
 
麦加旧贵族的代表,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阿拉伯帝国统治权,结束了“民主”的四大哈里发时代,进入了“专制”的倭马亚王朝,中国人称之为白衣大食,定都于大马士革。
 
商路的回归,让波斯人实力大增。在波斯人的支持下,750年穆圣叔叔的哈希姆家族消灭了倭马亚家族,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时期,中国称为黑衣大食。波斯人不得不接受阿拉伯人的宗教,但将其波斯化,产生了什叶派(什叶就是“党派”的意思。伊斯兰教早期有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名叫阿里。此人的身份非常复杂,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养子兼女婿。他在宗教、军事方面拥有过人才华,同时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教内拥有了很多追随者,这些人就被称为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的统治者地位)。
 
与什叶派相对就是的多数派叫逊尼派(逊尼是遵守圣训的意思,引申开来就是传统派和大众派)。现在世界上一共有15亿穆斯林,其中 80 %以上是逊尼派,在中东地区以沙特为领袖。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表面上体现在教义的冲突,如对伊玛目与殉教徒的崇拜等,更深层的两派是对伊斯兰教领导权与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是阿拉伯民族与波斯民族的相互对抗。
 
阿拉伯帝国,从630年建立到750年被波斯化的黑衣大食取代,仅一百二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可阿拉伯人却将自己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科技、足迹永远的留在了中东,以及世界。这是伊斯兰教的传奇,也是阿拉伯商人的传奇。

陆地丝绸之路带上的城市,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辱俱辱。陆地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一家独大,经济重心向沿海转移。亚洲大陆进入海权竞争的格局,中央政府对内陆边疆的控制力防御力迅速下降。蒙古人贴了秋膘磨刀霍霍,欧洲人趁火打劫,八次十字军东征,阿拉伯文明能屹立不倒已是奇迹。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中华文明没躲过,伊斯兰教同样躲不过。新航路的发现,打破了西亚对世界贸易通道的垄断。
 
中东是世界贸易的枢纽,阿拉伯人更是商业发家,商业立教,天方地区成为世界贸易枢纽后,阿拉伯人四处做生意,传教两不误。欧美语言里,和金融相关的词汇,大都是从阿拉伯语引进的。经商其实最怕不劳而获,古代穆斯林商人都是苦出来的。无奈,人家家里有矿,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石油富国,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已严重侵蚀进取的精神。不用劳动就可以发财,谁还愿意苦哈哈地努力工作?

阿拉伯世界国际存在感都不高,均不在大国之列。除少数国家富的流油外,其他阿拉伯兄弟国家,都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过去的20年间,阿拉伯国家的人均生产值年增长率为0.5%,在全世界倒数第二(高于非洲下撒哈拉地区的国家)。
 
商业追求的是人员、商品和资本的无障碍流动,削除所有壁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攫取最大利润。阿拉伯国家近代从奥斯曼帝国开始,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打击,使得中东穆斯林地区,大部分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西方国家在此大肆掠夺,临走前还制造民族,教派矛盾,越打越穷。在1948—1982年的五次中东战争中,22个阿拉伯国家的2.5亿人口,竟然一次次败给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以色列。
 
稳定和平的环境没有,要工业基础没有,要科学信仰没有,只有军火管够,阿拉伯商人再牛也扛不住。
往期文章:
(深度分析)“热穹顶”来袭,是天灾,还是人祸?
“多喝热水”,为何成为国民的口头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