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如诗如画的仙本那,有天然的潜水点,碧蓝的海水,完美的海滩,还有一个漂泊在海上的民族——巴瑶族。他们没有文字,没有国籍,更没有教育与医疗保障。从小就泡在海里,靠捕鱼为生,偶尔会到岸上售卖海鲜、采购大米和净水。巴瑶族世代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包括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一种叫“lepa-lepa”捕鱼小船上,或是住在浅海搭建的简陋高脚木屋里。
“巴瑶”(Bajau)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相传很久以前,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寻找,并下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找不到公主的他们,只好在这住下。
巴瑶族,有陆巴瑶族和海巴瑶族之分。陆巴瑶族在岛上建造房屋,生活相对安定,比如马布岛上的酒店就会雇佣岛上的巴瑶族工作人员,岛上还建有小学,供有条件的巴瑶族小孩读书认字。而他们的至亲,海巴瑶族,就只能将房屋建造在水中,木头浸水寿命不长,所以他们经常要换地方建木屋。房屋其实都很简陋,前后左右通光通气,家里只有简单几件炊具,一些衣物而已。
巴瑶族生活的东南亚珊瑚三角区,是地球上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分布着全球约76%的珊瑚和岩礁鱼类,还包括蓝鲸、儒艮、侏儒海马等诸多海洋珍稀动物。岛民们唯一的工作,便是出海捕鱼,这也是他们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海中近千种的鱼类,足以让他们不用为每天的食物发愁。
仙本那海域的巴瑶族,大致分布在马布岛、麦加岛、加亚岛、军舰岛、奥马丹岛等岛屿附近,其中马布岛因为已建有度假村,岛上居民与游客和谐共生,条件最好。而如麦加岛、奥马丹岛等尚未开发建设,也是巴瑶族较为集中的居住地,少有外人惊扰。
学会走路之前,巴瑶人就先学会了游泳,拥有超佳的水下视力,和强大到惊人的呼吸系统。潜水时,他们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的木质护眼镜,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他们可以不带任何设备潜入深海20至30米捕鱼。为了减少下潜时压力带来的痛苦,他们从小就会故意刺穿骨膜,以减少水压带来的痛苦。
这里的孩子不学语数外,学习游泳、潜水,怎样划着独木舟带上鱼网和长矛,去捕捞抓鱼、抓章鱼、抓龙虾。巴瑶族男人都非常勤奋,每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会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潜水捕鱼。由于海上阳光刺眼,不少爱美的女性会在脸上涂抹由米和草制成的Burak,用来防晒。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捕捞已经不再凭借个人的技术,而是用机器大规模捕捞。巴瑶人为了提高捕捉鱼虾的数量和成功率,开始尝试自制土火药,用火柴头、沙子和肥料混合放在空饮料瓶子里,点燃扔到礁石引爆,用以捕鱼。他们还学会了用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的方法,用以满足海鲜餐厅对活鱼的需求。
当地政府在他们世代生活的区域,建立海洋公园,强制海上巴瑶族向陆地转移。可巴瑶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根本没有办法在陆地上寻找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像很多人会晕船晕车一样,巴瑶人踏上陆地后,偶尔也会“晕土”,完全不适应陆地的生活。政府只能给予成年人技能培训和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帮助这个流浪了千百年的民族融入现代社会。
每一步走来都十分困难,因为随波逐流的自由与快活,比起纷争和嘈杂的陆地,更让他们亲近和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