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灾面前,有大爱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都是渺小的。6月底在美洲西海岸出现的高温事件在专业上被称为是“热穹顶”现象。7月上旬,位于波斯湾的科威特爆出了室外74度的极端高温,远东地区、北美西海岸、俄罗斯圣彼得堡等中高纬度地区不断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冻土和冰山(冰原)加速融化,这会造成河流水位上涨。

与“热穹顶”相对的,是“冷穹顶”。冷空气在局部地区被暖性反气旋包裹覆盖,极其容易形成对流云、积雨云和暴雨云,形成异乎寻常的暴雨,这就是西欧地区降雨增多的缘由。一般来说,由于欧洲的河网非常稠密,具有很强的水文自我调节能力,但无奈河流和土地都“吸”饱了雨水。据德国国家气象局(DWD)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58升/平方米,短期内的疯狂暴雨立即造成河流水位暴涨,致使河流决堤、山体滑坡,无数房屋立即被摧毁,多处铁路公路交通中断,让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和卢森堡多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罕见洪灾。

进入七月之后,中国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华北地区不断降下暴雨。郑州7月20日24小时降雨量高达624.1毫米,据郑州气象局数据,郑州常年平均年降雨量为640.8毫米,也就是说一天就下了一年的量。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无论是小时降水量还是单日降水量都突破了郑州气象站建站60年以来的历史极值。



极端暴雨之下,有人被困在水深至腰部甚至胸部的地铁里,有人被困在单位或商场里无法回家,还有人被街道上湍急的水流冲走;道路上大量车辆被水淹被水泡,多趟经停郑州的列车停运,还有离开郑州站不久便受暴雨影响停靠超40小时的列车经历断粮断水……



7月21日凌晨3时,河南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升为Ⅰ级,国家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升至Ⅱ级。人们紧密团结,解放军迅速响应星夜驰援,各界人士与企业捐款捐物资,郑州的酒店纷纷降价,在内涝中艰难站立的人们齐声喊着口号扶持彼此进入到安全地带。

近年来,“海绵城市”一词逐渐受到关注。2016年,郑州市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但“海绵城市”只能对中雨或小雨发挥作用,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但遇到特大暴雨是无法应对的。而且沿郑州西行,陇海天路这边的西安是关中大盆地,渭河出口被黄河河床抬升。水往低处流,下游已经满了,不被倒灌就不错了。地下管网排水不畅,下水管道再粗也没用。
河南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之地。河南是中国的粮仓,也是中国人口大省。城市排蓄洪能力能提升固然是好的,最重要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信在政府的统一救援和疏导下,河南定会撑过这次灾难!


相关文章:
(深度分析)“热穹顶”来袭,是天灾,还是人祸?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