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阿富汗自古以来就很重要,它是东亚、西亚、中亚和南亚地区的中央交汇点,被誉为“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英国、苏联,美国最后都在阿富汗折戟沉沙,也让阿富汗多拥有了帝国坟场的称号。翻开地图,如果你搜寻,可以发现在阿富汗领土的东北角,有一小段延伸。正是因为这段领土的存在,让阿富汗和中国在边境上有了交集,这条延伸地带也被称为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面就是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南边是兴都库什山脉。瓦罕走廊全长400公里左右,最窄的地方南北距离只有15公里,最宽的地方也不过75公里,并且瓦罕走廊平均海拔都在4千米以上。除了夏季的几个月以外,全年都处于大雪封山的状态。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瓦罕走廊成为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之一。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却无法掩盖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瓦罕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从现今中国新疆的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以后,向西南先后可达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和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向西北则可至费尔干纳盆地和锡尔河),鉴证过中国许多历史性时刻。
公元399年,65岁高龄的东晋高僧法显,经瓦罕走廊西去印度,开始“求学生涯”。他在《佛国记》游记中留下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的描写;
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过瓦罕走廊。他在离开塔什库尔干之后进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线山顶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惊叹不已;
13世纪,富有传奇色彩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经瓦罕走廊进入中华文明圈,开展了一场深度游历。
在古代,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因北方有强大的匈奴部落威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须靠翻越帕米尔高原才能实现,而瓦罕走廊地势较其他平坦,因此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怛逻斯之战,骄傲的高仙芝将军在中亚与阿拉伯人作战,从中原带去的三万将士全军覆灭。从此,中原王朝在中亚的地位急转直下,中原王朝的号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丝绸之路消亡后,瓦罕走廊被困在各国的国界线中间,成为一段不能通往任何地方的断头路,从此与世隔绝,被人遗忘。
俄罗斯在19世纪吞并中亚之后,与早将印度全境纳为殖民地的英国激烈碰撞,两国对于中间的阿富汗都志在必得,但是阿富汗遍地山区、民风彪悍,英俄两国无论由谁直接占领都要付出极大代价,同时对方也一定会从中干预,最终两国在1895年签订条约,重新划分了阿富汗领土,并将瓦罕走廊交给阿富汗。1963年,中阿两国确定了瓦罕走廊的边界划分,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公主堡到中阿边界有大约100公里,其余300公里则是属于阿富汗北部的巴达赫尚省。
近代以来,阿富汗一直深陷战争泥潭。而瓦罕走廊因为偏远没有经济价值,反而成为相对安宁的地方。这里没有驻军,无政府机构,无医院,只有部落武装,社会与阿富汗几乎分离。生活在瓦罕走廊的主要居民是瓦罕人(塔吉克族)和吉尔吉斯人。
瓦罕人居住在海拔2000-3000米的瓦罕河谷,人数大约有10万,散居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崇山峻岭中。与瓦罕人不同,吉尔吉斯人是传奇的游牧民族,他们一年中迁徙4次,相貌具有蒙古人的特征,说突厥语,祖先来自于蒙古西部的叶尼塞河河岸,数千年来,吉尔吉斯人不断迁徙,最终抵达中亚的草原和山区。
相比暴力和恐怖的战火,受自然环境和边界线所阻隔,瓦罕走廊却是一抹狭窄的天堂,始终安静、平和地存在着,人们围着火堆,烧一壶酥油茶,在毡房里得以片刻歇息。
近期塔利班重返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中方很早就把话挑明了,要推动塔利班回归阿富汗政治主流,邀请过塔利班重要人物访问中国,就和平、和解进程、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交换意见,寻找利益共同点。
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国家需要重建,人民需要脱贫,还能找谁?
阿富汗需要寻找能够和他们的命运,真正捆绑在一起的人。塔利班正努力改善外界对他们的印象,为后撤军时代,更多分享权利,做舆论公关和宣传铺垫。中国的哲学观是命运共同体,追求世界大同,共同发展,即便是在战乱的阿富汗,这条路也同样适用。
至于瓦罕走廊,当年的中国就是打通了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再通过瓦罕走廊的中国领土,才修建好了中巴经济走廊。随着一带一路政策落地,瓦罕走廊的意义也会再次凸显出来,派上大用场。
在美军撤离后,外界对中国的态度也格外关注。对于是否“填补空缺”的问题,中国早就有言在先。部长在三月份的记者会上就表示,“阿富汗的土地永远属于阿富汗的人民,所以不存在需要填补的真空或者空白。作为阿富汗的朋友,中方会在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下,为阿富汗的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未来,中国必然会在中亚地区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而这些中亚国家,也同样可以和中国达成更加密切的经济贸易合作,来完成自己的经济发展,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双赢的。
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该由人民自己选择!
往期文章:
碳中和,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